“教育科研”的理性思考
2013-04-24刘洪华
刘洪华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科研”就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教育科研”的呼声、赞叹声、怨尤声,统统交织在一起。作为教育人,理智的思索是必然的选择。以下是笔者关于“教育科研”的几点思考。
一、针对教育所要研究的“客体”,远离“科学”是否更好
早有专家说:“教育科研的专职人员逐渐把在自然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教育研究中来,教育研究的方法出现了大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一再提出要“科研”。“教育科研”一词,本就借用“自然科学”的术语。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对的本体是固定的,而教育“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最鲜活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针对“客体”的不同,要有不同的方法是正常的,而用固定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客体,出现问题就是必然的了。所以,“教育科研”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有的课题形同虚设;有的课题走过场,缺少深入的分析,更缺乏辨证的探求等。今提出远离“科学”,不是要远离“科学”的道理,而是要远离借用科学的外衣作秀的“教育科研”,要用适合教育的方式来研究教育,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针对“教育科研”的“上层拥挤”状态,能否“重心”下移
20世纪初就有人设计教育科研,是根据理论和科研成果设计的,科研一直走了形而上的路。教育理论特别多,在教育生活中就可行性来说相对很弱。各个基层单位,课题做了很多年,科研课题的奖项和成果都特别多。还是一年一年的报课题,研究课题。看成果是论文,看课堂还是老样子。报课题等一系列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文字在走,而人的思想却未变。教育科研应从“文字狱”中走出来,走到教师和学生中间。教育科研要设计,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学生和教师自然状况的了解,是最基础的,还有目前现有资源的分析和整理。如,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科研”比较适宜的是“小问题”做大研究。那么多的“科研成果”,有多少“有效科研”呢?教育研究一定要回到教学中,回到师生中。
三、针对“教育科研”的“专业”,能否更看中“人情”
“知识经济在我国已初见端倪。社会面貌、人的思想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研究分析新现象、新问题。用最新的观念、最新的手段、最新的知识去取代脑子里那些过了时的东西。”(引自《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这样的思想和做法,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育永远是“教育人”的事业。新的东西未必是最佳的、最好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最适合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传统美德是要继承发扬的,尤其是文化传统的继承。教师不是喊口号,不是说漂亮话,要用心来教学,用行动来演绎教育丰富多彩的人生。教育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永远要因材施教,要适时教育。这其中一定要以教师对学生那份真挚感情做前提,才能有“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四、针对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厌烦”,怎样唤醒“科研”意识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其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是例外之事,是份内之责。思考如何使教书和科研融入一体,而并行不悖,这是教育科研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的因素,刻意地积累所谓的笔记、资料等,无端地耗费基层教师的时间。要用真实的案例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让其知道如何去做,然后才能乐于去做。例如,养成教育课题的做法,值得借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为人处事的好习惯。理论根据是:如,《论语》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第一章里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想要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当中,领导不仅仅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还要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养成教育大家天天都在做,作为课题提出来,主要交流切实可行的有效操作方法。行成文字,找到理论根据,就从单纯的教育行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还原教育科研的真谛,教育科研是为了教学服务的。
五、针对社会改革的大浪潮,教育科研在教育系统中如何立足
教育改革浪潮,首先冲击的是教育系统本身。要使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对依据原先理论建立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一个系统的建立需要的时间是漫长的,其原来系统的建立也是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演变而来的。很多变化都是逐渐产生的,如春草慢慢染绿山岗一样。笔者认为:教育科研是对教育某些现有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相适应的教育行为,然后大家进行交流和鼓励,而不是对系统的改革。
以上为笔者从事教育科研过程中思索的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希望教育科研的明天更美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