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在场”的教育
2013-04-24马文华
马文华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本质回归在何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指引着教育行为的方向,也引导着教育发展的目标。曾几何时,学校是训练学生“机械生长”的训练场;班级是约束孩子生命成长的“禁锢地”;教学是“教育者意志”的“实践园”;教材内容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扩展;甚至有些教育行为损及学生身、心、灵的健康。学生在深夜里“熬夜车”的状态下,体会到的一定不会是学习的快乐与幸福,而是对学习的慵懒、无奈,甚至痛苦。
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一所创建于21世纪之初,与第八次新课改同步而生的新学校,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是摆在实验中学人面前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大问题。经过一番考察、探索和研究,我们坚定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课题,把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完善作为教育的全部内核,把教育视为学生生命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把学校办成学生生命成长的神圣地方。
我们关心学生的知识增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作知识经济时代的落伍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强身健体;关注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性灵的充盈,让他们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有个性;注重孩子们完成从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的过渡,学会担当责任,勇于履行义务。在继续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生命教育才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倡导生命教育是全部教育的本质回归。“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生命教育,说到底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在生命活动中进行,并且通过生命活动来进行,它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在初中开展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从初中青少年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深刻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义,重点突出了五个层次的生命教育。
1. 生存教育。生存是发展的前提,生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实践起点。人要生存,就必须了解自己的身心,就必须学会规避自然界的一切灾害;人要生存,就必须懂得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和过渡,这是一种关于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涅槃和重生再造;人要生存,就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拥有高尚纯洁的灵魂。
2. 生长教育。生长是一个人在其发展中量的增加和积累。生长教育无时不在,它首先是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曾几何时,以“教育”和“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名义,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减少、减少、再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健康运动被降为“零点”;生命的成长必须离不开充足的养分,但在目前社会上,为学生提供的物质,尤其是精神的食粮和服务,过分地追求功利化和现实化,一些人只关注自己的钱袋子是否因为学生的某种“非正常需要”而鼓胀,根本不关注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健康和高雅,是否充盈学生的心灵。所以,作为正处在旺盛生长期的学生,要不断增强“免疫力”,不断完善、调整和刷新自身身体、心理、思想和灵魂的免疫系统。
3. 生活教育。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一定理想支配下丰富多彩的生与活的统一。生活教育的本质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人呢?社会人必须懂得和遵守社会规则,这种规则既有法律的,又有道德的,还有习俗的。在一个时代,你遵守了这一时代的主流规则,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人,算是很好地接受了生活教育。正是生活教育才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区分开来,才使人懂得了生命社会化的真谛。
4. 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和谐、健康、完善,是教育的更高层次。在这一层次的教育中,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特色发展,特长发展和专业发展。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人首先是自然人,在生态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和受教育者选择正确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避免因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人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二是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社会因素的关系。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而非纯粹的自然动物,从自然动物跨越到社会动物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最大进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的关系,使自己的生命成长既合乎规律,又顺其自然,使自己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生机盎然。
5. 生死教育。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生的同时,就要直面死。一个人生要有价值,死也要有意义。生死教育并不是浅层次的生与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对学生和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生而何来,死而何往?人生为何来,死为何往?人生意义何在,价值何往?人死还会有价值吗?这些关于人生与死的大命题不搞清楚,教育就会在迷茫中走向歧途,就会使学生和受教育者误入无意义怪圈而万劫不复。许多对人生价值认识错位的人,其一生到头落得个精精光光,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为何来,死而何往。
以上对“生命教育”五个层次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指导着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把生命教育浸润于教学,融合于活动,渗透于生活,体现于课程实施,落实于学校管理,实现于校园服务。
首先,课堂教学浸润生命教育。教育就是一群经历过的人们(教师)带领着一群尚未经历过的人们(学生),经历着一段美好的人生历程。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思想完善、道德提升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生命教育蕴含其中,而且只有具有生命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时,师生浑然一体,心思相通,呼应自如,使人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就是“生命在场”的情状,就是“生命在场”的教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并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确立以生命得到提升为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学,只要每个学生把自己融入这个生命场中,生命的意蕴就会喷薄而出,激情四射。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融合与渗透。比如,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本感染,并通过编写、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体悟其中的感人事迹,提升生命感悟;再如,我们在历史课教学中,把人类历史进化过程化作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故事,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认识过去,感知当下,借鉴未来;还如,我们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追求和谐,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数学、物理、化学似乎是人类对自然界抽象化、理性化的更高认识,但在这些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它“还原”为自然界本身,在自然界与自然生活中感悟、理解、认识和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浸润生命教育,我们把继承性与批判性结合起来,对有违生命成长规律的文本、内容和要求加以科学的批判,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们提示学生批判地认识陶渊明嗜酒如命、无为不作、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向上的人生意向。
其次,教育活动融合生命教育。活动是一群有生命体征的人所从事的有意义的运动,它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倡导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使学生安全地、健康地生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自然地、快乐地生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引导学生独立、积极地生活;帮助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有尊严地、负责任地生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地、有创意地生活等。
学生在活动中完善生命,走向成熟。曾几何时,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轨道,过渡的功利性、超出常规的目的性和不切实际的价值追求,使教育活动缺乏生机,与生命教育南辕北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建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团组织,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校以“飞扬的青春”冠名的学生社团及其活动,深受欢迎,激发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和情感。“飞扬的青春课本剧社团”及课本剧大赛,从课堂教学走进日常教育,从校园教育走进社区服务;“飞扬的青春合唱队”及其富有生机的演唱会,震撼广大师生;“飞扬的青春管乐队”及其在松江大地上的无数次演出,彰显一所新兴学校的崭新气象。“飞扬的青春”已成为我校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品牌,在活动中学生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美好,感动着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体育2+1运动、大课间特色活动、书画进校园、校园明星展、留给青春岁月的记忆、我长大我自豪我担当,等等,这些能够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活动,把学生不断引入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学生在活动中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为自己的完善喝彩,为自己的幸福加油。
第三,日常生活渗入生命教育。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类从只为生存的目的走向一个更新境界的状态。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以自然生命状态来到这个世间,就面临着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的考验,就要把自己放置在人群中放大生命的意蕴。所以,我们的生命教育必然离不开生活。我们坚信“生活即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与烦恼、和睦与矛盾,“走进父母的心灵”、“创造和谐温馨的家”、“母亲,我长大了”等活动,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在学校生活中,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告诉孩子们“生命从何而来”,生命的伟大意义在哪里,在“感动实验的杰出学子”、“班级骄傲之星”、“人生擂台大比拼”等等,使学生感受人生的成败利钝、苦辣酸甜,在成功和顺境中体验幸福,在失败和挫折中去除烦恼;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孩子进入社区、下到农村田间地头、进入社会福利院、到国外进行文化考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使孩子们得到了生活的历练,精神内涵的充盈,思想世界的清纯,道德素质的提生。
生命因教育而成功,教育因生命而精彩。在我们学校,一群充满激情的孩子,热情洋溢、快乐幸福、心情舒畅、豪情满怀,他们把生命的点点滴滴渗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激扬生命。
第四,课程设置体现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设置之中,以课程的方式呈现生命教育,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开设“食品安全与健康常识”、“交通标识与行路安全”、“认识你自己,超越你自己”、“青春期,我们并不羞涩”、“从地球到宇宙——我们的家园”等关涉生命存在、发展、升华的教育课程;我们开设规避自然灾害、防止人为灾害的课程,如“地震知识与防灾避险”、“消防知识讲座与初火扑救”、“防踩踏常识”等的防护、自救指导课程;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礼仪常识操练课、交往艺术探索课、珍爱自己的生命欣赏课等课程。在多样化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是压抑生命,而是解放生命,放飞生命,不是把孩子拘泥于几十平米的教室之中,而是让孩子在多样化课程中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引导孩子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成全自己的生命。
第五,学校管理落实生命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学校一切管理最终都落脚在“人”这个最基本点上,一切管理都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的富足,我们首先把管理及其制度落脚在对学生成长的负责任上。管理制度的制定突出人性化色彩,避免生硬命令和要求;执行管理制度时,在不失严格的前提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把制度融为学生成长的元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尽可能弱化制度的强制、约束功能,突出制度的指导、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制度而不是被动服从制度。当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成为一种自然状态时,制度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生命色彩,并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融为一体,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为学生们知规则、守秩序奠定了必要的坚实思想基础、心理认知和重要的行为保障,为他们升入上级学校和步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必要准备。我们坚信,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历程中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走得更充实,也一定会走得更好,他们的生命将会更有意义。
第六,提供服务实现生命教育。“学校是一个服务机构”,学校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因为学校担负着促进学生成长的历史重任;其次是学生家长,因为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赖;我们的服务对象还包括民族、国家和社会,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国家强盛之梦、社会进步之梦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在教育服务中,我们首先把“学生的成长”置于第一位,而且是核心的地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学生心声,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们开展“生命中的你我他”、“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着想,这是更高水平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历史上,生命教育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虽然从杰·唐纳·华特士在阿南达社区开办阿南达学校实验“生命教育”以来,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几十年的生命教育历程是对人类几万年、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关于生命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如同一个在静静水面上泛起的一点小小的波纹,迅速扩展、发散,泛起一片片涟漪,引发出巨涛波澜,生命教育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在现代化、信息化、快节奏、高效率社会汹涌而至的今天,我们“如果不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其情绪、生活将受煎熬,心灵也会被空虚吞噬。”
请允许我把这样的理念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那就是我们必须创造“生命在场”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命激昂。
请允许我用这样一段话作为此文并非结束的尾声:在这里(指学校),“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取得一点高分,如何找到一份工作,如何获得一种职业;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当然,更不会执着于金钱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