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思考

2013-04-18林中青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林中青

(福建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思考

林中青

(福建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过简要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医学院校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健全医学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等几个方面,提出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医学院校

志愿服务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活动,是个人或者组织无偿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财富,通过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与保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探讨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活动是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参与这一活动,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专业志愿服务意识薄弱、专业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志愿服务经费有限、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思考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 德育为先,强化医学志愿服务意识

(一)注重医德教育,引导医学生关注民生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与百姓的情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强化医学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并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训等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医学生与百姓的情感。专业课教师在做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教育学生热爱医学、恪守医德、竭尽全力消除人类病痛,助健康之美,维护医生的圣洁和荣誉。

(二)强化专业功能,规范志愿服务管理

医学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医学志愿服务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中[1]。努力探索志愿服务的课程化、规范化建设,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列入志愿服务,按照课程的理念采取学分制管理,明确规定每位医学生在学期间志愿服务学分数,并在每学期给予足够的课时安排。成立志愿者指导老师队伍,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志愿服务文化对于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每年对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对于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让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以每年的“学习雷锋活动日”和“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开展“雷锋月”、“志愿者月”等活动;活动内容可包括志愿服务的讲座、培训和实践活动等。校园内各志愿者组织集中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并进行评比,如到敬老院进行义务体检、向欠发达地区赠送医疗药品、到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到社区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志愿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文艺表演、总结表彰活动等,推动医学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播。此外,可以将志愿服务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号召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此加强对班级同学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的教育。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班级同学的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培养班级同学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习惯,营造班级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

二、优化管理,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

(一)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准入与注册制度

医学院校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志愿服务,它对志愿者的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种业务素质不是靠短期培训能够取得的,所以医学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有着严格的准入与注册制度。可以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数据库信息,按照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地域等情况分类,有机地组织和整合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3]。

(二)结合党团建设培养志愿服务团队骨干

学生党团队伍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引领、示范的作用。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要注重发挥医学生党员队伍的作用,将党建、团建与志愿服务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中的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积极参与志愿组织的建设,志愿项目的设计,思考志愿服务的发展,解决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遇到的困难[4]。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组织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党组织应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党性教育,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最后,将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与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相结合。志愿服务组织的学生党员骨干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所作所为要与党员身份相一致。党组织开展党支部立项活动可以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发挥党员骨干的作用,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三)建立科学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

对医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有效评价,可以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医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标准应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主要看志愿服务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校园和谐和服务对象利益;二是志愿者的反应,主要看志愿服务是否得到参与其中的志愿者的肯定和执行,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是否有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和锻炼能力;三是成本效益,主要看志愿服务是否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所有的开支是否在预算的范围内。所以,科学的医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应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反馈制度、志愿者对活动主办方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成本监督机制。

(四)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

医学生志愿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志愿者服务的水平和志愿服务能否健康发展。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培养和造就一批作风过硬、思想先进、乐于奉献、业务高超、吃苦耐劳的志愿者队伍是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对志愿者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训,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交礼仪等方面能力的培训。第二,要对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医学志愿服务需要高超的医学技能,虽然志愿者们都为医学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但是毕竟还是学生,操作经验和临床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在开展医学志愿服务前,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如探访病人的技巧、病人及病人心理特征等专业技能的培训等。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可以以“导师制”为载体,制定专业教师指导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职责,发挥专业导师作用,与其工作量挂钩并纳入专业教师的年度考核中。注重发挥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场景模拟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效果。

(五)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医学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同时由于属于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社会化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因此,有效开展医学志愿服务需要健全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医学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资金,但是身处校园内的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社会化的资金来源,因而学校相关部门要开拓思路,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每年设立一部分专项志愿服务经费给予支持。二是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场地、器材保障。应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活动室,并配备必需的办公用品。对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医疗器械,学校应给予支持。三是政策和法律保障。政策和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给予支持,推动志愿服务的长期、健康发展。四是注重安全保障。医学院校要加强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管理,防止敌对势力和其他别有用心的组织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渗透,着重注意防止以资金支持等形式的非法煽动和渗透[5]。制定安全预案,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特别是在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抢险救灾、紧急救援、下乡医疗服务等。

三、健全激励机制,让医学志愿服务在激励中发展

(一)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

医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不是为了物质回报,但如果社会和学校给予志愿者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自身价值的实现,获得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的满足感。对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以荣誉激励为主,一方面体现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崇高性,维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使志愿者得到道德精神的升华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然而,长期以来,学校给予志愿者的荣誉很少,往往只有一年一度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上评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只有较少志愿者获得奖励。这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激励功能。建议扩大志愿者荣誉激励的范围,设置形式多样的荣誉奖项,增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服务技能、服务时间以及亲和力等方面的评比奖项,让更多的志愿者得到荣誉和鼓励。

(二)建立回报型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的原则是无偿性和自愿性。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绝对不能向服务对象索取报酬的。此处的回报型激励不是指物质方面的回报,也不是服务对象给予志愿者的回报,而是由活动主办方或者上级志愿者组织给予志愿者的在学分、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一些肯定。通过采取回报型的激励机制,鼓励医学生志愿者更多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助人中提升自己,如对医学生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及时更新志愿服务信息,评奖评优时参考志愿认定时数。同时可以与志愿服务组织协调,以选修课的形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志愿服务多少学时数冲抵一门选修课程学分的措施。对于在青年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的,按照荣誉的级别不同,在德育综合测评时给予一定的加分。

(三)建立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

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就是激励志愿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机制。医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将自身的医学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了体验。一些医学生志愿者刚参加志愿服务时仅仅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或执行者,但经过多次志愿服务的锻炼,个人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策划者或组织者,在志愿者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带领和培养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6]。这种经历和收获对于他们今后工作帮助非常大,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建立志愿服务的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健全志愿者协会组织干部队伍,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增强志愿者工作的自主控制能力,最大化地锻炼志愿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7]。

(四)建立自我愉悦型激励机制

自我愉悦激励机制是指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去寻找快乐,获得快乐,并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获得愉悦的一种体验。“我奉献,我快乐”是现代志愿服务的重要理念。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是奉献精神,维系志愿服务活动健康、长期发展的是参与志愿服务所获得的快乐。只有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到快乐,才能够使志愿者们长期坚持[8]。要让志愿者在活动中体验快乐,首先,志愿组织的主办方应热情地接待每位志愿者,耐心地对活动程序或志愿者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体验顺心和舒畅。其次,要加强志愿组织的情感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体验到集体的温暖。第三,应及时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及时与志愿者们分享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好评,让志愿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打造品牌,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成功

(一)结合医学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是医学专业知识。因而,医学院校应紧密结合专业优势,打造精品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如深入社区、农村开展义务诊疗活动;医学生支援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抢险救灾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向医疗落后地区赠送医疗器械和常备药等志愿服务。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还要注重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如邀请医术高超的专家共同坐诊,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利用医学院校所掌握的有关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医疗落后地区提供医疗援助等。目前福建医科大学精品项目有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护理学院18年坚持志愿服务老人公寓、社工志愿服务项目等[9]。

(二)优化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流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可以使志愿服务项目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志愿服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将医学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着重开展以政府牵头的解决民生工程,化解社会矛盾的服务项目。如医患关系是广受关注的社会矛盾之一,在进行医学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时可以从解决“医患关系”这一问题入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将医学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学生科技活动和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增加社会影响力[10]。第三,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应紧扣服务对象的需要,活动的策划者要经常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需求。第四,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要考虑到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是医学生,经验有限,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急功近利。

(三)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树立志愿者良好社会形象

志愿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和服务对象,受到社会的关注。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能够取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好评,树立志愿者和活动主办方的良好社会形象。首先,志愿服务的主办方在活动前应制定详细的活动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必要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演练。其次,在活动开始前要认真做好部署,明确每一位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角色和职责,以保证活动现场能够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第三,应挑选业务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志愿者担任带队组长,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第四,佩戴志愿服务标识,如有条件应统一着装。第五,活动结束后,应组织志愿者清理现场,不可将大量生活垃圾或医疗垃圾遗弃在活动现场,损害志愿者和主办方的形象。

(四)加强宣传报道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应始终把宣传报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重视。要对志愿服务进行即时总结,通过宣传专栏、新闻系列报道等途径,及时宣传在医学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以及先进经验,引导舆论走势,扩大志愿者在社会中的良好影响[11]。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建立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和开通志愿服务微博平台等,及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报道志愿服务进程、宣传志愿服务效果、宣传先进个人和事迹等,加快志愿服务信息的传播速度。

[1]张 科、彭巧胤.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2]南 麒.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刘宏涛. 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4]胡凌鑫.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5]潘 欣、彭立乾. 我校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2):217-218.

[6]蔡宜旦、汪 慧. 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4):30-34.

[7]林敬平. 志愿者服务动机调查与激励机制设计[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22(72):14-17.

[8]龙永红. 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5):46-50.

[9]林为平. 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医学生成长成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8-40.

[10]王诗源、郭英慧. 医学院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探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2):106-108.

[11]杨 旸. 浅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2):47-48.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次到我校演出

6月5日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次到我校医大会堂进行文艺汇演。晚会演绎了舞蹈、独唱、乐器演奏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十三个节目。大型舞蹈《鼓舞东方》气势恢宏,鼓声如奔雷升腾,力与美的结合令人赞叹;朝鲜舞《铃铛》动作整齐划一,队形丰富多变,充分展现了民族舞的韵律美和含蓄美;男子独唱《我相信》积极向上,激励青年学生勇于有梦,善于追梦。演员们高水平的专业表演和“零距离”的互动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直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优良传统视为已任。本次演出是国家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校团委已经开展了多场国家级和省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陆续引入了话剧、交响乐、民乐等艺术演出,进一步陶冶了广大学生的艺术情操,丰富了我校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013-06-06

林中青(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784(2013)03-0014-05

(编辑:常志卫)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