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思考

2013-04-18寿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郑 寿

(福州大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微博,英文译为micro blog,中文译为微型博客,简称微博。微博是一种依托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有线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传播信息的社交手段,其最主要特征是发文长度不超过140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网站电子邮件等诸多微博客户端,不受时空限制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心情,记录和呈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微博作为新型的跨终端、零滞后、裂变式自媒体,其功能主要包含发布、转发、关注和评论[1]。

微博舆情,顾名思义是特指微博媒介中的信息最终形成的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合。微博信息呈现病毒式、几何增长的传播速度;微博信息传播形态呈现即时性、现场式,微博正迅速地为大学生所青睐和热衷。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在校大学生已经把以新浪、腾讯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微博看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资讯平台及信息交流平台。微博成为一个新的高校大学生舆论场和舆情风暴的发源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舆情发展特点,分析微博平台上舆情的监控、引导机制,提高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能力。

一、微博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90后大学生文化层次高,精神世界丰富,渴望人际交往。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乐于表现自己的魅力、展示自我风采,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大学生追求自主、反对权威的心理特征恰好与微博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相契合,微博成为大学生自由驰骋的平台,对大学生思想和言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

(一)微博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冲击

1.微博病毒式传播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增快。微博基于评价、转发的互动机制促进了病毒信息的变异;其内容的“碎片化”使得病毒内容借助频繁更新获得信息传播的累积效应。呈现病毒式扩散的微博信息,其传播速度、影响广度远非传统媒介可以比拟。高校微博舆论环境高度开放、极端复杂,校内外事件及国内外热点一旦在微博上受到大学生关注,参与讨论、引导舆论走向的就可能不仅仅限于在校大学生。此外微博病毒式传播导致高校网络舆论酝酿周期短、扩散快,网络舆情形成与扩散则是同步的[2],微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使舆论迅速发酵,并点燃校内外公众情绪。

2.微博草根个体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多变。微博介入的门槛低意味着大学生微博用户基于简单兴趣和话题的临时性舆论场更容易出现,尤其是大学生渴望独立,追求自我展示,个体间大量原创性的信息不断出现,个体化和私人化的表达更多,使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机制”受到冲击。微博上意见领袖极为活跃,各种观点层出不穷,部分意见领袖为博眼球而出现“出位言论”和“极端言论”,能产生比现实生活中的谣言更大的恐慌,大学生情绪容易被煽动,常常造成群体的盲从和冲动,从而引发不理智、不冷静的反应,触发高校网络舆情愈演愈烈。

3.微博无中心化特征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不可测性增加。微博与传统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发送者分离的固定模式不同,其无中心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兼具信息的接受者与发送者双重角色。微博内容的组织权、选择权归于大学生群体,信息流动完全由大学生主导,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带来挑战。此外,“无中心化”的传播容易导致高校主流、权威信息的缺位失音,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容易得到及时的实现,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大大降低,不可测性大大增加,网络事件舆论走势难以调控。

4.微博的碎片化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极端化可能性增大。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大学生在阅读微博信息时只能看到微博发布者的观点或态度,部分大学生粉丝通过微博仅仅对某一事件的片面观点、态度有所了解,而未对整个事件进行深入、详细分析,就群起攻击,从而导致了微博舆情危机。再加上微博舆情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过多关注了负面信息的挖掘而忽视了跟踪事情的后续进展,关注的是问题的传播而忽视了问题的解决[3],加剧了认识的片面化和不满情绪的激增。

(二)微博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有利因素

1.微博的即时社交功能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舆论管理的信息收集的主要途径就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是由高校教育管理者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处了解而来。由于师生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差别带来的不便、谈话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一方式无论是思想状态的普遍性、深入性、真实性的掌握,还是了解时机的及时性都已显示出不足之处,亟待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领域。利用微博的强大便捷社交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分地理位置远近,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教室、办公室、校园等实体变为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虚拟空间”,由“面对面”到“键对键”,从“一对一”到“一对多”[4],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自由、便捷地与青年大学生就青年群体微博上普通关注的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即时讨论,进而主动、快捷、真实地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情况,为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针对性提供了可能。

2.微博的多媒体功能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效性。相比较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微博的多媒体特性(包括文字、图形、声音)使得教育过程是可感觉、可视化、多层面的交流,教育双方可以在网络时空“零距离”地平等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对话也更容易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与此同时,微博即时、简短、互动、多层级的传播模式,使得师生在思维沟通、心灵交流、信息碰撞等方面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且通过微博的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的操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被微博信息发布者的粉丝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共享,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校大学生微博舆情管理的原则

(一)微博舆情监控科学化,尊重大学生合理的意见表达

大学生利用微博发表意见是社会进步、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民意表达。因此,在微博言论不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这一言论表达的权利和途径,让大学生个体的合理表达和需求得到满足和实现,确保大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微博行使表达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权利与职责义务[5]。在对校园微博舆情进行监控的时候,如果一遇到不同意见就打压只会使大学生感到反感,使得微博舆论走向反面甚至失控。事实上,大学生微博言论也不乏真知灼见,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意见也可以对高校管理者的办学治校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有可能转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契机。

(二)微博舆情监控全天候,实时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

对高校校园微博舆情进行监测要做到实时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微博舆情的形成与事件发生基本上是同步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的收听、关注功能,主动收听、关注大学生微博,尤其是要对微博粉丝量大的大学生微博保持重点关注,了解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及近期大学生微博讨论的焦点,了解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化被动监测为主动、实时监测。此外,在校内外发生涉及师生利益及社会敏感事件等特殊时期应重点加强对微博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煽动性强、措辞偏激的具有负面舆论导向的微博言论,并适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跟踪处置,努力做到全程监测。

(三)微博舆情引导全程化,网络空间与现实环境齐关注

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测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存在于高校微博中的负面舆论并及时加以引导,但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导致舆情产生的现实环境中的种种诱因或导火线,认真查找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后期服务中的不足,提高服务师生的水平和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微博中不稳定的因素制止在萌芽状态。同时应建立健全高校微博舆情危机应对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线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在微博舆情危机发生之后迅速研判,科学决策并做出有效应对,确保高校的安定稳定。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微博舆情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官方微博体系,提高官方微博影响力

微博的出现加速了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让个体拥有前所未有的行为能力、资源调度能力,使“人人皆媒体”成为可能[6],人们越来越容易利用微博传播和获取信息,并将个人诉求进行跨地域跨时空的传播,在微博用户圈内形成对某种事实的共识,进而达成行动的一致,实现微力量的扩大和聚合。对微博的舆情监控、引导应该合理定位,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被当作临时性“救火”行为,而应视为常规工作进行长远的规范引导。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微博在扩大和聚合共识方面的巨大作用,树立阵地观念,把高校微博的运营、维护看作维护校园稳定,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开通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官方微博。以福州大学为例,学校牵头组织在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5个层级的学生组织中建设了官方微博,覆盖校团委学生会、学院团委学生会、年级团总支、学生分会、团支部、学生社团,构建各级团学组织相互捆绑、相互关注、信息共享、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

在构建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的公信力与影响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有计划、长期地对官方微博进行运营、维护,不断增强微博的吸引力、影响力。要主动关注大学生微博,及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并进行评论,解疑释惑、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官方微博要多关注校园内的师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增强话题吸引力,增强微博感召力,加强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愿意与教育者通过微博交流,实现两者在思维沟通、心灵交流、信息碰撞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唯有如此,官方微博在突发事件或重大问题导致的高校舆情危机中才可以有效影响乃至引导大学生。

(二)建立高校微博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完善信息收集、研判

由于微博单向、不对称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造成了几何级的信息传播速度[7],要有效应对微博舆情危机,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微博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微博信息收集和研判。

微博信息收集机制是微博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只有敏锐地发现微博热点,才能准确把握舆情走向,从而为开展引导工作赢得时间。这就要求不仅在日常微博运营中加大对大学生微博的主动关注,而且在特殊时期加强对微博意见领袖的重点监测,从中及时发现带有煽动性的微博言论以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信息研判机制是微博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中心环节。对微博信息的研判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研判,研判要贯穿微博舆情危机的处置全过程。定性分析就是要研究微博舆情主体的群体构成,研究微博舆情信息发表者及粉丝所关注的问题范围,研究他们所表达的立场、价值观、情绪的波动程度等;定量分析就是研究微博舆情信息发表者的粉丝数、关注数、单位时间的转发率等。通过综合研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启动相应舆情等级的引导提供科学的决策意见。

(三)利用微博传播特性,完善高校微博舆情引导机制

1.组建专业化微博舆情引导队伍。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方式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必须组建一支对微博有研究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以开展基于微博的舆情管理。该队伍包括以下人员构成:一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保卫部;二是计算机领域的网络监管人员,必要时也可以邀请微博平台的营运商参与;三是对新媒体传播、大学生心理、舆情处置、法律法规等领域的研究有所专长的专家学者;四是高校与大学生交往接触最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五是高校学生代表。组建了专业引导团队之后,要经常性地会商近期高校大学生网络热点及舆论关注点,充分利用微博关注功能,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动态把握;充分利用微博转发功能,畅通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领;充分利用微博评论功能,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引导。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之后,福州大学立刻在各级微博中发出了“中国梦·福大情”的主题系列活动,号召全体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热烈响应,纷纷在微博上表示要努力成为追求“中国梦”的先锋,携手共圆伟大的“中国梦”。

2.坚持第一时间主动快速干预引导舆情。在微博舆情引导环节,需要确立“第一时间主动、快速干预引导”的策略,高校需牢牢掌握对微博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对涉及高校安定稳定的校内外事件的热点微博,要及时在微博上关注并回应、引导,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权威信息,报道事实,尽最大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合理诉求,避免谣言扩散,赢得话语权,使微博舆情引导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主动状态,掌握主导权。在整个微博舆情危机的处置过程中,不能指望通过禁止学生转发、评论或者以不公开、不透明、不及时的处理方式拖延来达到引导效果,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向大学生及外界通报危机进展和处理进度,及时准确地公布真实信息,满足大学生的参与欲望,架构有序的公众参与机制,稳定大学生情绪。要消除大学生的疑惑心理和微博盲目从众心理,化解对立情绪、弱化其“阵营”意识,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例如在日本政府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引起中国公众强烈愤慨,部分城市出现了集会游行抗议日方非法行径,支持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但游行中出现了少数暴力事件,大学生微博中对此的反应也很激烈,数日内的转发、评论信息量非常大,针对这一情况,福州大学各级官方微博及时设置了“理性爱国”的话题,发布微博“自钓鱼岛争端以来,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措施,这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需要这种理性的态度。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大学生应该成为理性爱国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在微博上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到话题的交流,并邀请部队政委走进福大“嘉熙讲坛”,向学生代表分析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战略决策,期间实时进行微博直播,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定稳定。

在微博舆情的引导过程中要注意用词的严谨和沟通过程中的用语态度,尤其是在舆情危机发生之初情况尚不明朗时,切忌草率给事件定性,以免授人以柄,引起微博舆情危机的“二次爆发”。

3.注意发挥微博意见领袖作用。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年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思维习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部分微博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及大量转发次数等途径,成为大学生微博群体里的“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微博阅读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舆情产生后,微博上关于事件的信息数量会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往往会让一般大学生无所适从,平时活跃在微博的“意见领袖”凭借其长期积累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发表观点,对微博舆情的生成及其走向直接起到“羊群效应”作用。因此,舆情的引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意见表达和情绪变化,注意对他们的沟通交流引导,通过影响这一群体进而影响微博上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舆情走向。要发挥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的身份优势,精确掌握舆情消息的来源、发展态势。通过组织学生微博领袖开展朋辈对话,从而帮助大学生稳定情绪,进行理性的思考;或组织教师等微博意见领袖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深度剖析,开展微博话题讨论,通过教师、专家微博意见领袖丰富诙谐的语言,入情入理的分析,生动活泼的语境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因势利导,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引导舆论走向。

4.注意发挥微博议程设置作用。微博议程设置的最突出作用在于通过合理设置议程可以吸引大学生微博用户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开展舆情引导时可以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焦点,及时在微博上营造相应的热点信息,引导舆情热点话题的重新构建,在满足大学生的“宣泄”需要的同时,引导他们对事件多角度分析,提高其对言论真伪的辨析力和对错误舆情诱导的自觉免疫力。高校可以通过超文本、多媒体等手段发布和主题有关的海量信息,对事件或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持续的报道,通过信息、通讯、评论、图表、图示、动画等载体整合各方信息,形成强大的传播态势,吸引大学生关注,引导大学生对舆情产生的过程、原因等进行探讨,从而为大学生的微博言论设置一定的议程。当然议题的设置要以解决舆情产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例如去年的大学生就业号称史上最难的就业季,福州大学官方微博顺势开通“微博就业”,联系进校园开专场招聘的企业提前关注学校的官方微博,并引导学生在官方微博上向心仪的企业发送求职信息,为用人企业和求职学生牵线搭桥,把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提高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水平,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反映学生心声和维护学生权益,这样才可以逐步把大学生在微博上的注意力吸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方向。

高校微博舆情本质上是校内外现实舆情新的发泄途径,对微博舆情的引导、防控仍要回到现实环境中。微博舆情事件处置完毕之后,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梳理整个事件过程。尤其是对事件起因进行深刻分析,反思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反思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探索高校现有的舆情预警、引导机制的完善和改进。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8],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看待微博,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微博,培养大学生在微博上正确表达意见的责任感与能动参与精神,充分利用微博服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1]王秋兰.将微博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64-65.

[2]黄素君,毕晓光.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J].中国报业,2012(16):183-184.

[3]谭 天.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58-62.

[4]廖 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276.

[5]靖 鸣.微博表达自由: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边界的消解与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16):1-4.

[6]钱佳庆.多媒体时代的受 众观 [J].青 年记者,2012(18):52.

[7]李 群.微博信息的分层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1(30):35.

[8]邹 军.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与路径[J].当代传播,2011(6):86-87.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