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报道得失分析
2013-04-18陈媚媚石庆芬
■陈媚媚 石庆芬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城市,其媒体的发展也是走在前列的。选择北上广三地的党报、都市报来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报纸媒体是如何构建该事件的媒体环境,找出他们在该事件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关注药品安全问题的受众服务。
为保证选取媒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们选取了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以及地方性报纸《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以上七份报纸均实现数字化,为使样本抽取更为方便精确,以七份报的电子版为样本来源。
媒体对药品安全议题的关注度提高与近年来国内药品安全事故屡发有关。 “鱼腥草”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药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都有过在临床应用中致使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药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药品安全问题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文并不打算讨论药品安全问题的是非曲直,仅对报纸媒体关于“毒胶囊”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此例药品安全事件在媒体传播上的得失。
本研究的分析范围自2012年4月16日到2012年5月16日,共31天。此时间段的媒体报道涵盖了事件从爆发阶段至消散阶段的内容,能呈现事件的基本面貌。对于搜集到的样本,每一则新闻视为一个分析单位,配发的图片、图表和档案资料不计入在内。单纯出现“明胶”、“胶囊”等字样,不以该事件为最主要议题的新闻报导不列入考察范围。
二、 新闻报导数量与版面分析
对以上七家报纸进行关于“毒胶囊”事件新闻报道的全数抽样,搜集到目标样本数量为175篇。其中,《南都》针对该议题的新闻报道数量达52篇,占样本总量的29.71%,远远超过了其他六份报纸的报道数量;《北青》《文汇》《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的报道数量相当,分别为25篇、23篇、37篇、31篇,但《解放》和《光明》的报道量加起来,不到总样本数的一成。在每期报纸方面,七份报纸的分布差异较小,《南都》每天对“毒胶囊”事件的报道数量几乎都多于其他六报。在4月16日至4月30日期间,七份报纸对该事件的新闻报道数量占总样本总量的88%;5月1日到5月16日报道数量只占12%,七份报纸在5月之后对该事件的报道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版面分布方面,以“头条/要闻”为最多,“国内新闻”居其次,排列第三位为“评论”,其他各版的数量均不足三成。“头条/要闻”、“地方/综合新闻”、“国内新闻”、“评论”以及“经济新闻”等新闻版面的报道总量所占比例达86%。比较各报的版面分布差异可发现,《南都》《北青》和《广州日报》的报道以“头条/要闻版”为最多,分别占该报所有分析版面的30.77%、40%和54.84%;而《北京日报》的相关报道以“国内新闻”版最多,占其总报道量的77.78%。《文汇》的报道以“评论版”较多,占该报所有分析版面的39.1%。《光明》和《解放》对该事件的报道极少。
三、 报道类型与主题分析
“毒胶囊”事件相关报道,消息占据最大比例,占54.86%,评论占18.29%,通讯占13.71%,深度报道占10.29%。总体而言,七份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类型和报道力度还算均衡。
同时应该看到,《南都》运用评论对该事件进行报道的数量与其消息报道的数量不相上下,而其余六份报纸评论报道都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南都》在对“毒胶囊”事件的报道和传播机制上运用了消息传递信息,同时也利用评论引导舆论。
七份报纸运用通讯、深度报道及其他形式对事件进行报道数量都较少。可见在药品安全议题的报道上,国内报纸在深度报道和通讯方面力度较小。
在报道主题方面,有些报道涉及的内容可能不止一种主题,故此类目的统计,以主题在正文中的显著性,选取最重要的一个作为考察对象。“毒胶囊”事件的新闻报道最主要的四个主题是“事件追踪”(45.7%)、“相关社会议题探讨”(18.3%)、“事件调查”(14.9%)、“批评建议”(12%),此四项所占比例高达90.9%。其中,《南都》最主要的报道主题为“事件追踪”(29%)、“事件调查”与“批评建议”并列第二(21%),其余加起来占约不到三成。《北青》“事件追踪”报道占68%,其他各类主题所占比例不超过16%。《文汇》“事件追踪”报道占65%,其余各类占不到13%。《北京日报》“事件追踪”报道占40.5%。但是,《广州日报》的“相关议题探讨”比“事件追踪”报道所占比例要高18.7%。“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所占比例并不高,只有1%。就个体而言,《南都》在“事件调查”(21%)和“批评监督与反思建议”(21%)这两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六份报纸。从数据上看,《南都》在这两项上的探讨要略胜一筹。(见表1)
表1 报道主题分布统计表(单位:篇)
四、 新闻来源与消息来源分析
七份报纸的新闻来源以新华社和本报为主,两者所占比例接近总量的七成。其中新华社占了20.6%,本报占了52%,以本报为新闻来源的报道所占比例超过以新华社为新闻来源的报道32个百分点;名列第四位的为新闻来源为转载或综合,占18.3%。但是,七份报纸的新闻来源分布有所不同,《南都》由本报记者自行采写的稿件最多,占一半,是新华社通稿数量的八倍,可见在此事件上《南都》相当重视本报记者自采的稿件;《北青》的自采稿件数量(60%)亦超过新华社通稿(20)3倍;《文汇报》自采稿件数量是新华社通稿的2倍。相反,《解放》新华社通稿是自采稿件数量的3倍。此外,《南都》的读者投稿和转载或综合二项的数量均远超其他六份报纸,这表明《南都》比后两者更重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
表2 消息来源分布统计表(单位:篇)
依多个消息来源,对消息来源进行累加。“政府单位或官员”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其次为“媒体本身或记者”。另外,相较于政府单位或官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团体的引用率相当低,尽管从总量上看,权威消息来源(政府官员、一般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被引用率较高,但三者所占比例严重失衡。(见表2)
五、结论及建议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在媒体上,并通过媒体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走向。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新闻报道数量、呈现的版面、报道类型、新闻来源、报道主题以及引用消息来源等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1.食品药品风险议题特别能吸引媒体的注意
综合报道数量和呈现版面的数据可知,国内报纸非常关心和重视“毒胶囊”事件。食品药品风险议题特别是重大药品安全事故之所以能吸引媒体的注意,与这类议题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有关。从“毒胶囊”事件可以看出,这起事件的新闻价值大体包括:时新性(它是一起突发的事故)、重要性(危及民众的健康)、接近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重大性(药品本是治病现在却变成了致病)。在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时,政府单位与媒体的互动更为频繁,此时媒体不仅能获得更多的采访资源,而且能从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得到更多消息来源。这也为该事件的报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媒体在深度和广度探讨上有待加强
在报道类型方面,消息的数量占有绝对优势。深度报道和通讯加起来也没有超过消息报道,但是评论的数量在该事件报道上却占有一定的分量。媒体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都以“提供信息”为首要任务,追踪事件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七份报纸的报道可以说满足了民意的诉求。媒体对事件进行评论,引导舆论,有利于受众更深刻地认识事件,形成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但是,报道类型过度集中于消息,深度报道和通讯类型欠缺,致使事件的报道不够全面,深度也不够,影响了整个报道的品质。从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和满足受众需求两方面来看,媒体药品安全议题的报道在深度报道和通讯这两项上仍有待加强。
此报道主题分布显示,七份报纸在集中精力报道事件进展和事件处理的同时,还关心销毁、维权等相关社会议题。同时,四个主要报道主题所占比例达九成,报道主题显然过于集中,这表明七报对该事件的探讨广度不足。报纸在事实层面的探讨之外,还可以更多地利用报纸的优势深入调查事件的背景、成因及影响;发表言论,充当社会公器和公众论坛;提供健康资讯和专业知识,解除民众疑惑。主题探讨越广泛,越有利于增进民众对食品药品风险的认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
3. 消息来源过于仰赖政府机构
七份报纸的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读者来稿和其他的比例较低。在总体上,本报多于新华社。
七份报纸最常引用的消息来源是政府单位或官员和媒体本身或记者。其中政府单位或官员占到总量的四成,而且该消息来源分布于所有的报道主题,尤其以事件追踪和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这两个主题为最多。七份报纸的报道也暴露出“消息来源明显过于仰赖政府机构,消息来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是政府权威所占比例甚高,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等专业权威占有相当低的比例。本研究中,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加起不到总量的一成,虽说权威消息来源占了总量的四成,但是政府单位或官员比医护人员与专家学者之和多四倍之巨。
在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媒体积极地引用政府机构公开的相关信息,既提高了新闻的可信度,又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民众心中的不安与焦虑。但是,面临健康风险事件时,民众同样需要专家权威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期将风险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1.李强、刘文等:《内容分析法在食品安全事件分析中的应用》,《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01)。
2.陈佳芝:《食品安全报道之内容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09(09)。
3.陈都、赵士林:《上海主流报纸食品安全报道分析》,《今媒体》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