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特写小议
2013-04-18高德伟
■高德伟
新闻特写原是印刷媒介的一种载体,它是借鉴影视特写镜头的基本特点(把人或物局部放大、凸显)而形成的一种新闻题材。它要求生动、形象地描绘新闻富有特征的片段,使读者获得较深的印象。而电视新闻特写独树一帜,既不属于新闻体裁的消息类,又不属于专题类和言论类,它的不少节目形态和报道形式是借鉴报纸、广播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但能使新闻事实成为“可视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受众以情感冲击和艺术享受,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电视新闻特写与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报道等体裁相比,记者必须眼睛向下,关注普通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中不同层次的变化,才能写出、拍摄到好的电视新闻特写,才能见微知著,反映伟大时代的变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近年来,电视新闻特写频繁出现在荧屏上,与其它报道形式相互辉映,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不断丰富了电视报道的实践。
笔者最初接触特写是观看了一部名为《恐怖的代价》的影片,片中有这样的片段:陡峭的山路,一块巨石正挡住前进的运输车辆。限于当时的条件,只能用车上的汽油炸开巨石。稍不留神,就会造成车毁人亡。此时画面显现的仅仅是爆炸人脸上渗出的汗珠,隐蔽于山后的同伴紧张的眼神以及手中不断敲打火柴盒的动作。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了人们面对危险的恐惧心理,表达了危难见真情和勇于战胜危险的决心,给了笔者强烈的心灵震撼。笔者由此留心观察各类电视新闻特写的拍摄技巧和手法,通过不断探讨和总结,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特写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选材集中,精心择取横断面
一般的消息虽然也必须精心选择材料,但由于可从不同角度写作、拍摄,因此选材跨度较大。而电视新闻特写则要集中地再现生活中富有特别意义的场景和片段,所以,在选择材料上更见功夫。它要求记者必须细心观察,深入开掘才能找到最佳的横断面。因此,能否捕捉到新闻事件富有意义和情趣的横断面,是拍好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
2011年“6·26”国际禁毒日,我们台几名记者在市局禁毒支队的配合下,到一吸毒者家中拍摄反映吸毒危害的新闻。刚一进家门,记者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惊:屋里家徒四壁,四周都被烟熏黄了,吸毒者已不能下床,所有亲戚都和他断绝了往来,只剩老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在禁毒日的当天拍摄到这样一条新闻,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没有画面更能说明问题。于是我们拍下了这样一组特写镜头:吸毒者瘦骨如柴的腿,溃烂的针眼,被烟熏得昏黄的墙壁上结满了蜘蛛网,老母亲满头的白发和提起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时满眼的泪花……没有过多的解说词,就能使观众对毒品的危害有了直接的认识。
2.结构紧凑,集中再现特定情境
电视新闻特写与一般的电视专题片不同,更不能与电视散文相提并论。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特写强调的是结构紧凑,开门见山,集中再现特定情境。
记者曾经看过安徽台的一条《水泥浇灌的田埂》新闻,当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材料背景是当年正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需突出的主题是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这样一个大的主题该怎样表现?新闻的全文是这样的:
今天上午,刚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上签完字的张老汉急着回家叫上三个儿子,拉着两大车水泥、沙石来到稻田边,要把原来的土田埂浇灌成水泥埂。
卸车的现场画面。
同期声:
记者:“为什么要浇灌成水泥田埂?”
张老汉:“马上要插秧了,牛马在土田埂上踩,容易烂,也容易踩坏小秧,灌成水泥的,就不用担心了。”
记者:“这样划算吗?”
镜头:张老汉从怀中掏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递给记者看,答道:“30年只能浇灌一次,省得年年都要堵田埂。”
整个新闻特写时间仅用了49秒,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爱惜和对未来农业生产的自信,特别是通过张老汉浇灌水泥田埂,反映了土地延包30年不变,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的政策在农民心中的重要位置,也反映了农民吃上“定心丸”的内心世界和张老汉精打细算的精明。
3.形象鲜明,意蕴隽永,情景交融
电视新闻特写见长之处就在于捕捉富有个性特征的鲜明形象。在电视消息中,是用解说词、画面和同期声来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但很多电视消息并没有鲜明的形象,有的只是不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一般性画面,甚至只是一些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仅为填充解说词而拼凑的画面。要想摄取到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画面,则要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认真去体验,耐心去挑、去等、去抢、去抓。
2008年6月,我们报道组里的记者听说宝丰县有一名双目失明的老共产党员,36年来一直坚持给村上的群众送报纸、信件,当时凭直觉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新闻,于是就赶到了宝丰。那时正值大热天,这名老党员仍坚持为村民送报纸、信件。早上,走上公路去邮政所取报纸,然后拄着拐棍把报纸送到一户户农民家里,中午送不完再赶回家做午饭,自己擀面条、刷碗,下午再接着送,完成了一天的任务以后再回家吃中午剩下的饭,然后去听一会收音机,一天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这些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一个盲人36年来的摸索中却是轻车熟路……
这次采访,我们拍下了很多感人的画面,至于解说词,仅仅是一些必要的说明和补充。这篇报道展现了一位盲人共产党员心无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后来这篇报道获得了国家、省、市三级的残疾人好新闻的奖项。
4.以小见大,构思精巧
为了使新闻特写能集中、突出地表现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瞬间,能反映生动、鲜明的形象,记者在采访中要精心构思,并善于以小见大,力求做到短小精悍。
2004年,为了营造建国55周年喜庆气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巨大变化,中央电视台播发了一条题为“餐桌的变化”的新闻特写。镜头对准一个四世同堂的农民家庭,画面展现了这一家人共进晚餐的场面,镜头首先从丰盛的一桌菜肴慢慢推开,一张直径1.5米的红木大圆餐桌映入眼帘,记者没有介绍满桌丰盛的菜肴,而是说起餐桌。记者问:“以前的餐桌是什么样的?”老太太指着墙角大小不同的四方凳、四方桌告诉记者:“小的是我们那个时候用的,另一张大的是儿子结婚时用的。”老太太又敲着正在就餐的红木大圆餐桌说:“这张是去年孙子他们买的。”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还留着旧餐桌时,老太太答道:“以前讲给孙子听,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如何困难,他们不相信,反正也没什么见证了,干脆把吃饭的桌子留下,看看曾孙他们相信不相信。”然后摸着坐在边上4岁的小曾孙子说着话。
这个片段只是讲寻常百姓家中的餐桌,却告诉了观众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化,反映了建国55周年来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景象。作品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以上几点说明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但电视新闻特写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此,笔者谈谈两点建议。
1.电视新闻特写是运用影视的可视性手段,同时融汇文学手法发展而来的一种新颖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它以小见大,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再视重大事件的某个侧面,应予以大力支持。我们目前的新闻节目中,很少播发电视新闻特写,在新闻改革、媒体竞争加剧和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文字报道尚需加强视觉形象,而以视听结合为独特优势的电视新闻更不可稍有懈怠,应该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开拓新的报道形式,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充分体现电视传播的优势。作为电视记者,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关注生活中不同层面、不同阶层的变化,反映伟大的时代变革。广大记者还应当不断创新,使电视新闻特写真正在电视新闻中独树一帜。
2.在评奖中单独设项,促进电视新闻特写这一报道形式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特写还不够成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予以科学界定。但作为截取生活中的横断面、表现特定情境、反映鲜明形象的电视新闻形式,它既不同于新闻专题,也不同于电视消息,每年的推优工作都很难取舍,弃之可惜,留又无门,对电视新闻特写这种备受观众青睐的节目形态来说也是一种打击。正因为它是“稀有品种”,确实需要发展和创新,所以寄望上级部门慧眼识珠,不吝褒奖,在每年的好新闻评奖中能予以单独设项,扶掖、带动这一报道形式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