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骨折后骨量丢失
2013-04-17于学美唐迎雪王荣梅
于学美,唐迎雪,王荣梅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2.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山东泰安271000)
医学的目标是治病和防病。其中已病防变的原则契合中医养生“上医治未病”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篇》所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对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综合调节,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在骨折后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四肢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临床上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的瓦楞板外固定及肢体石膏固定,因为制动这一基本要求,骨的形成与重建因缺乏运动刺激而明显减弱,可发生骨量的丢失,卧床时间久了则可发生骨质疏松[2]。对于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在中医古代文献也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痿病证治》中指出:“痿废之证,……久卧床席,不能辄起……骨中空虚……无怪经年累月愈治而愈惫也”。骨折后骨量丢失的发生与脾、肝、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早期采用传统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理,可以减少骨量丢失,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
1 移情易性,调养精神
精神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患病后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骨折,骨折时一般会有惊、恐、怒等情志表现,治疗后住院期间会有悲、思、忧等情志变化。情志波动过于激烈,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过则危害[1]。“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病人手术前后的不良情绪会刺激脾、肝、肾三脏。肾主骨生髓,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能充髓;肝郁犯脾,加重上述的恶性循环;可采用“疏导法”,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要主动与病人谈心、交流,讲解病人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压力。也可以用“怡情易性”的方法,根据病人自己的兴趣,可利用上网、看喜剧电视(电影)、看书、听音乐等方式,转移病人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振奋精神。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来调养精神,保持舒畅心情,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因情绪所致脏腑失和,骨量丢失。
2 合理膳食,保养精神
《寿亲养老新书》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骨折后的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合理调配、饮食有节。其中膳食结构搭配合理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所在。
2.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人们往往在骨折后习惯性的给病人熬骨头汤,实际这是一个误区,骨折的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肉骨头里面主要成分是磷和钙,会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失衡,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吸烟、嗜酒、高盐饮食、过量食用咖啡等不良饮食习惯,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生活中要尽量戒除以上不良生活习惯[2]。
2.2 根据骨折分期合理饮食 饮食养生中根据骨折的不同分期治疗原则进行合理配餐。骨折初期饮食原则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汁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给以肥腻滋补之品[3]。骨折中期积极补充营养,保证足够的钙及维生素D的摄入,饮料可选用牛奶,零食可选腰果、杏仁类的坚果,以及补钙之虾皮。骨折后期饮食与中期相同,以补充营养为主,可以适量饮酒,以行气活血。但是此前一定要合理膳食,荤素搭配,不能一味追求蛋白质的摄入,高热量饮食会导致肥胖,而增加骨量的丢失。
3 尽早锻炼,适量运动
现代动物及临床试验证明适宜的运动可以使人体在青年时获得较高的峰骨量,并能有效地避免或减缓老年时期的骨量丢失。运动对保持人一生的骨骼生理强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之一。临床合理的锻炼能够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折后一般要求制动,根据骨折部位不同,要求制动的时间不一[4]。不负重对骨骼的机械刺激减弱可造成肌肉萎缩,从而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强,从而导致骨量的丢失。一般提倡早期锻炼,要求病人在术后第2天就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被动运动。待骨折断端愈合,肢体可以负重后,积极进行主动运动。一般功能锻炼的原则是: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活动度应以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活动应以恢复肢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应围绕恢复其负置行走能力进行训练。如果活动量太大可能会出现骨折的再次发生。在病人出院后,建议病人户外活动,合理接受阳光照射、进行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承重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
4 中医辨证,科学治疗
骨折初期,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伤后3~4周,瘀血大部吸收,骨折恢复中期,治疗宜和,以和营止痛,去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伤后6~8周。骨折瘀肿基本吸收,已经有骨痂形成,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牢固的骨痂形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邻近的关节自由灵活运动,恢复以往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以高营养的食物给以进补,能饮酒者可给杜仲骨碎补酒,虎骨木瓜酒[5]。
5 结论
大力弘扬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是当前中医医疗工作的重点之一。“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即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养生保健,防止疾病的发生。骨折后骨量丢失的发生隐匿,骨折发生之初即开始进行适当养生调护及药物干预,可减少因制动引起的骨量丢失,从而降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1]王雪娇,吴琼,李咏梅.辨证论治骨质疏松症[J].吉林中医药,2012,32(6):576-577.
[2]彭丽红,马改霞.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98-101.
[4]胡利,胡锡元,吴迪,等.从 COPD患者骨质疏松看中医学“母病及子”理论[J].中医研究,2013,26(1):12-14.
[5]光爱珍.六味地黄丸加虎潜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4):41-42.
[6]胡永红,李丽春,梁燕.中医药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