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四论点”

2013-04-16高雨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学管理机制

高雨吉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之正式颁布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献。在这一文献的指导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步骤、有重点的全面推进,逐步提高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所有工作的中心,高效、有序、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然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受到冲击,并在一轮轮的改革创新中不断进步,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在任何事物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改革创新的脚步都不会停顿的本质特点,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某些方面仍然会处于调适性的或为改革性的创新状态。从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的现实情况看,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动力和活力尚显不足,延伸到学生就业层面看,与社会对师资人才的需要衔接的不够紧密。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必须深化,这就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一个怎样认识教学改革和如何将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的课题。回答和实践这一课题,有四个方面的论点应聚焦和辨识。

一、突出“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首次提出了关于“教为不教”的理念,他认为:凡为教,目的皆在达到不需要教。并意味深长的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一理念对我国盛行的或是已经定格于教育界的依赖于记忆和灌输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为此,如一石激水般的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指出:“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仅在知识的本身”,“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温总理的讲话赫然赞赏叶圣陶老先生“教为不教”的观点,其“教为不教”理念正是叶圣陶教育教学思想的一脉相承,揭示了教学的真谛,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为不教”的理念内涵可理解为:“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不教”。这里的“教”指教学生“学”,既教诲并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及对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授,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即使离开了教师的讲授,仍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思维方式去主动学习,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就达到了“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应在教学实践中践履“教为不教”教学理念,秉承“以育人为教之本质,以成人为学之核心”的教学思想,使高等师范院校培育出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管理应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高等师范院校的健康有序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教学管理创新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新理念,为教学管理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以师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树立起一个包括新型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在内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和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仅要求学生积累基础性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和创新;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要求学生学会“做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更要学会做人,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能够在走上社会后,以自己多习得的知识、修为的能力和素质,适应职业需求,以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均衡实力彰显高师学生的不同凡响之处,博得社会的好评。

三、建立良性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教师和学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对于教师来说,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淘汰机制,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优长乃至不足,激发竞争进取意识,进一步调动做一名优秀教师乃至名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对处于落后状态的教师给予一种淘汰危机,或称为掉队危机,能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争取进步;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在于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奖优、达标、树立先进典型等正效应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习积极性。这就意味激励淘汰机制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重要内容之一,不可忽视。那么,怎样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管理?自然需要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在诸多管理办法和手段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具有明显的管理效应,这种方法可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即可同时鞭策和激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证明,激励与淘汰机制是整个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贯彻落实阶段。好的制度有了,但在贯彻落实层面流于形式,那就只能使这样的一种机制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形同纸上谈兵,缺乏实战检验,处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束之高阁的状态。这种状况在现实工作中是不鲜见的。这样的问题还可称之为仅有激励与淘汰的制度或方法,但是并没有形成实践层面的长效机制,这一制度的奖优罚劣、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后进警示先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进取局面的应有效果没有显现出来。

高师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应该怎样构建?有很多实践经验可供选择,各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譬如,实行师生间的双选制度,并完善各项奖罚政策。运行这样的激励与淘汰机制不仅要着重依据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对教师进行职务聘任,还要对教师的业绩和素质予以评价,有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办法,该表彰奖励的,还是该批评告诫的,都能通过制约机制显现出来。运用激励淘汰制度的目的不是将人管死,不是为了整人,相反是为了将人管出力争上游的活力、拼搏进取的动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其次,要建立鼓励优秀学生的机制和制度,在物质或精神等方面对道德品质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但要注意,对学习不刻苦、课程考核成绩不好的学生,应以励志教育为中心,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学生主体理念,而不应按照传统教学习惯将其“一棍子打死”,忽视对落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激励与淘汰机制的失败,因为只不过实现了对于“好”的奖励,没有实现对于“差”的鞭策和激励,激励与淘汰机制应有的管理效果被打了折扣,这样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就一定不是良性的。

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热议的问题,也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被得到普遍重视和采纳的一种教育方法或称之为教育模式。其本质在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将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是对“应试教育”模式扬弃性的创新,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根本任务做出了进一步的诠释,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对社会发展有益。在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中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也体现了办好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扎扎实实开展好素质教育的精神。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就是在一次次实践过程中认识总结和升华的,在不断地破旧立新中实现创新进步的。所以,创新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力量源泉,是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刚性条件。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应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探索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机遇和创新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1]马成有,李国权,陈穗莹.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3).

[2]刘婧.高校教师聘任制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商业经济,2012,(8).

[3]郑承军,王旭.以岗位设置为契机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6).

[4]赵志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