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合理建构

2013-04-16王首民赫灵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王首民 赫灵华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一、重 “术” 轻 “道”:当前艺术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现状

韩愈《师说》中谈到“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强调的是老师的责任,但也渗透着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即我们时下所说 “思想教育、人文教育”,这是成才的基础;授业:传授以学业、技能,使学习者能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和专业知识;解惑:运用自身的修养、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但如今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授业”,轻“传道”,解惑侧重解 “术” 之惑,而非解 “道” 之惑。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也曾总结目前中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重治学,轻育人;重教师学术的博大精深,轻教师的品德优秀对学生的影响;重市场对高等学校的功利需要,轻视学校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培养。”在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艺术大学生更是存在着明显的重“术” 轻“道”的情况。

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有精神和品德而没有外在的修为,那么外在的修为是可以求到而学成的。有方法、有技术,而没有内在的精神与品德的人,修为只能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这段话对于艺术大学生同样适用,许多艺术专业大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技法的学习上,追求近期的“有用”,却忽略了“无形”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的长远的内涵积淀,这不但束缚了他们专业上的发展后劲,也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杨叔子所说:“人文教育对人的影响也许要到许多年后才看出它的重要,但它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想象力、创新能力及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后劲儿。”

目前,艺术大学生在专业教育上的投入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很多同学埋头于画室、琴房、练功房中,只注重专业的提升和生存的发展,其他方面都淡而弱之。社会舆论的影响、教育体制的弊端、学校家长的导向、个人的选择,多种原因导致艺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薄弱。例如吉林动画学院对全院大学生展开的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有:大多数学生人文认知态度良好,但行动滞后;人文知识渴望获取,但兴趣缺乏;人文精神主流尚存,但自觉性差;价值观念比较模糊,且功利至上。具体表现为知识层面上:38%的学生不知道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哪年,32.8%的学生不知道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能力层面上: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差,甚至专业课程中需要完成的动画脚本、广告文案都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修养层面上: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价值取向上带有更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有心提高人文素质,却无力也无趣自觉践行。面对艺术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偏颇等问题,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公众、学生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尽快扭转这种重“术”轻“道”的观念。

二、德艺双馨:艺术大学生的追求与旨归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 (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这也是每一个学习艺术和从事艺术的人执着的追求和崇高的荣誉。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纵观古今历史,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不渗透着高雅的情操与美的内涵,那些广为赞誉的艺术大师,无不是高尚人格与精湛技艺相结合的践行者。例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不向当朝统治者低头的决绝;陶渊明“不向乡里小儿折腰”的率性;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魄;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用白眼向人的鸟表达内心冷傲与不屑的志气;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梅兰芳蓄须抗日、息影罢演的坚定……他们以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精湛的艺术功力诠释了德艺双馨的内涵。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为了德艺双馨的目的,艺术专业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人文素质的重视。

1、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艺术大学生修养的主要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的文学、史学、哲学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等方面的综合教育。虽然艺术教育也在其中,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艺术大学生在接受自身的艺术教育之外,还要多读中外文学名著、电影理论、哲学、美学等书籍,对经典的著作尤其需要反复研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艺术品质。我国 《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故而对于艺术大学生而言,要从生活出发,具有艺术敏感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社会生活、知识领域、自然生活等方面都进行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2、人文知识是艺术大学生创作的重要来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艺术也必然要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了解生活的各个侧面,增加自己的学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即使历史上的艺术大家,例如吴道子、阎立本也曾因为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在画作中出现错误。所以,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必要而必须的。如果曹雪芹没有丰富的学识,就不会完成 《红楼梦》这样宛如清朝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如果歌德没有多方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会成为艺术史上的巨人。如今各个领域都在讲求创新,创新更是艺术人的生命,创新需要创作者具有扎实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

3、人文精神影响艺术作品的内涵品位

人文精神的实质要求学生在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鲁迅曾说:“美术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要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市场经济的繁兴,大众传媒的普及,使艺术工作者在保持自己的道德良知还是一味迎合消费者趣味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新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冲击与碰撞。很多同学受到社会、时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导致一定程度上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人文精神的缺失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面临诸多困难,不但难以使作品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情感、心理和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品位趋向,而且束缚了他们对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从而限制了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是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反映,也是一定社会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反映。

三、深化底蕴,术业专攻:合理建构艺术大学生 “双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确,大学的主要任务应是 “育人”,而非 “制器”。要成为 “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艺术大学生来讲,人文素质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底蕴和基础,只有打好人文素质的根基,深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素质,术业专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丰富人文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底蕴

艺术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敏感脆弱、纪律观念淡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随意性较大。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对人文课程有一些本能的抵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无法认识到人文课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也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文课程的学习中。而且目前的人文课程大多是上百人的合班课堂,老师只注重内容上灌输,不重视形式的补充。针对这种现状,就要求人文课程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现实性,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前沿的例子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说明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并且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和艺术相关的内容。例如 《大学语文》的文学作品赏析部分可以多介绍些文化意蕴深、拓展空间大的作品,也可适当增加一些国学内容,写作部分可以涉及文案或剧本的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可以把一些经济规律和艺术消费联系起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可以将道德标准和艺术作品的教育意义相结合;《形势与政策》中可以将国内外时事和文化政策挂钩;《就业指导》中可以开设艺术生就业辅导专题等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人文课程的亲和力,还把人文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很好地融合了起来。此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求知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中西文化比较、美学原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化、文化遗存、历史文化人物研究等课程,通过选修学习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2、发展专业教育,融入人文因素

提高艺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可以通过专门课程的教学及举办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人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二者整合的主要渠道。艺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艺术素养不但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合作、组织、协调、创新、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是施展专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把学生最关心的、花时间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精神,将科学与社会、知识与责任、专业与历史联系起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素质教育就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不需要艺术专业教师另外寻找人文素材,只需直接在专业教育中挖掘人文资源,就地取材就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如美术史、音乐史、建筑史等艺术史类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的艺术大师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艺术作品赏析类课程中可以体会艺术家的情感中蕴涵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怀和时代风格;技法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惑”、“去伪”、“存真” 的求实态度;实践类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探索意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艺术大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还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积极引导学生,使得师生在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的艺术工作者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更需要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高尚的人格、突出的审美能力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为专业技术教育提供基础,专业技术教育依托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两者必须融合互补,合理建构才能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3)[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02.

[2]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素质教育 [J].中国高等教育,1995,(12).

[3]永春.“德艺双馨”浅议 [N].人民日报,2011-12-27.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