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和谐急诊”管理模式

2013-04-16张利远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科主任交班医师

张利远

①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镇江市 212002

作为医院最高危的科室——急诊科,应如何管理?才能保证急诊病人质量和安全,做到高危科室不高危呢?近5年来,我科在精细化管理上,做到“细、深、实”。方法上采取了坚持“八个有”举措,目标上实现“三无一满意”的管理模式,确保“和谐急诊”创建,摸索高危科室不高危管理思路。现将其做法介绍如下。

1 坚持“八个有”

1.1 每天有早会 认真执行核心制度——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形式包括口头、书面、床边三方面。其中口头交班的做法是:一年365天中,坚持每天交班,时间控制在20分钟,各区域值班医师护士均要口头交班。交班内容为每班急诊病人诊治情况。包括住院、留观观察、抢救人数、死亡人数等;还包括医疗隐患、纠纷苗头、患者不满意及建议等。利用早会,为了更好落实制度和诊疗规范,将前一天工作对照制度和诊疗规范解析,表扬执行好的医护人员,指出执行不到位人员。暨交班与落实规范、制度相融合。同时针对交班病例提出相关业务技能方面问题,启发思考,促进业务能力提高。暨交班与业务学习相融合。

1.2 每天有工作记录 科主任收集每天科室工作中成绩与问题,包括诊疗质量、服务规范、病人投诉、科间合作、环境秩序、收费情况等。同时记录医院科室相关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记录方式电脑彩记,清晰明了,查找醒目。为次日早会、每周科会、每月科会提供素材。

1.3 每周有科周会 急诊是不应有节假日的科室,针对岗位特点,一年中52周,每周一为科周会日,安排下午下班后一小时。内容为各位科主任、护士长报告上一周的工作情况,特别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医院要求布置本周工作任务和要求,修改出台科室管理新规。

1.4 每周有业务学习 虽然我科急诊专业医师已达30人,均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医师组成。对急诊技能、理念、思维都需要提高和适应。根据《江苏省急诊建设管理规范》要求中24类疾病、11项操作技能、16项目急诊辅诊结果分析能力,进行系统培训、考核,才能胜任急诊岗位,成为当代急诊医生。

1.5 每月有质量分析会 坚持做质量分析是提高质量和病人安全好方法。质量分析统计:2010年缺陷281起,表扬171起。2011年缺陷159起,表扬151起。缺陷人员中基本是少数医生,如2011年某一位医生多达32次缺陷。这些缺陷有的被及时纠正了,有的是侥幸过关,没有引起后果。

如何开好质量分析会,首先要有质量问题素材,由于每天工作记录和科周会交流内容,紧扣制度和规范进行分析。对执行制度规范好的方面给予表扬,缺陷之处查找原因与对策,要求达到:不出错、少出错、不出低级错、不出重复错。

质量分析会成功之处,在于其中案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质量分析会不仅吸引本市医院科主任们参加,南通、盐城、昆山等地派员参加我院组织的质量分析会。

1.6 每月有考评会 根据医院对各科室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方案发放要求,科室成立绩效工资考核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科室绩效工资二次考核分配。根据科室制定“绩效工资管理与考核发放办法”充分体现“劳有所得、奖优罚劣”的经济杠杆的原则,每月中旬考核上月每个人绩效工资,并建立二次分配明细表。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原则。如2011全年中绩效工资扣罚58人次,扣罚金额12 850元。奖励38人次,奖励金额8 870元。

1.7 每季度有“陷阱病例”讨论会 所谓“陷阱病例”是指非常不典型,不是按照教材所描述的临床征象,以及十分罕见疾病。根据医疗失误常常与一些“陷阱病例”相关的特点,自2010年起要求医师们注重收集“陷阱病例”,每季度组织“陷阱病例”讨论会。凡是主持讨论的医师均有奖励。

1.8 每年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围绕着科室发展规划,制定每年工作计划,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水平、质量控制、病人安全、任务指标、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细化措施并逐一落实。年终再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2 实现“三无一满意”

由于管理上坚持“八个有”,措施上采取“细、深、实”,实现“三无一满意”,即无医疗纠纷、无医疗事故、无医疗赔款、病人满意。

3 社会评价

坚持精细化管理,狠抓0缺陷服务后,实现“三无一满意”高危科室不高危的目标。我们的做法得到社会认可,其表现在,现每年急诊人次达到14万~15万左右,急诊病人比4年前增加了40%,(占镇江市急诊病人总数的50%以上)。投诉、纠纷逐年下降,近两年来已经实现了0投诉、0赔款、0事故的目标。近年来,上海、南京、南通、盐城、昆山等各地医院来科室进行参观交流。还应邀赴南京、南通、盐城等地相关医院作急诊管理专题介绍,受到一致好评,创新“和谐急诊”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科主任交班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结构化EICU交班清单的应用对护士交班质量的效果分析
初心不悔,甘之如饴——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黄文祥教授
SBAR 交班模式在儿科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交班表在神经外科晨交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汉中:科主任的“留人”智慧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