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明清小曲研究述略

2013-04-12

关键词:散曲小曲民歌

冯 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一、百年来明清小曲研究之回顾

明清小曲是明清两代流行于民间的时尚俚俗歌曲,它们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悲欢和生活状态。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明清小曲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历百余年,其间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创奠基期(1900—1949)

在20世纪前期的歌谣学运动中,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民间歌谣,他们借助《歌谣周刊》这一阵地,展开了对歌谣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一些学者对明清小曲兴趣颇浓,他们不仅编选了明清小曲集,同时也对明清小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著名的有郑振铎编选的《白雪遗音选》,汪静之编选的《白雪遗音续选》。另外,刘复、李家瑞在《中国俗曲总目稿》中,对许多明清小曲的馆藏处、版本、基本内容等信息做了整理和编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研究明清小曲的专著,但许多学者的著作中都曾涉及明清小曲。郑振铎和刘大杰分别在《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出版)、《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中华书局1949年出版)中设立专门章节对明清小曲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其文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朱自清的《中国歌谣》(1929、1931年清华大学有两种铅印本,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为清华大学的课程讲义,其中不少篇幅谈到明清小曲。此外,李家瑞的《北平俗曲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任讷的《散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散曲丛刊》本)、佟赋敏的《新旧戏曲之研究》(上海戏曲研究会1927年版)等著作,则分别着重于明清小曲的刊本、源流、特点等研究。本期内还有许多学者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了明清小曲的相关问题,内容包括明清小曲集基本情况梳理,明清小曲的分类,明清小曲源流演变轨迹的勾勒及一些个案研究。

(二)缓慢发展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明清小曲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编辑出版的曲集主要有两部。一部是由蒲泉、群明编选的《明清民歌选》(甲集、乙集),其中乙集所据以选辑的诸种曲集,现在或已经亡佚、或不知所存、或虽知藏处却极难见到。另一部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内部发行的《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此外还有傅惜华的《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版),其卷九到卷十六为小曲目录,并为每支曲子都标明著录处、出处、韵目、内容等,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方便。

本期内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很少。天鹰所著《中国古代歌谣散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明清时代的民歌”部分中有一定篇幅从社会学角度、阶级斗争等方面论及了明清小曲。而在论文方面则以关德栋和台湾的罗锦堂的文章为代表。此外,路工为《明清民歌选》所作的序言、关德栋为《挂枝儿》《山歌》所作的序言,以及赵景深为《夹竹桃》《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所作的序言,也都是研究明清民歌小曲的论文。

(三)复苏繁荣期(1978—)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是明清小曲研究的复苏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时期。《明清民歌时调集》在《明清民歌时调丛书》的基础上重新排印出版。翁敏华编选的《明清小曲三百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和刘瑞明注解的《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华书局2005年版)对学者们理解和研究明清小曲很有帮助。周玉波、陈书录编辑的《明代民歌集》不仅收录了已有民歌集中的作品,还从明代散曲集、戏曲选集、小说、笔记以及戏曲中,辑录汇总了大量民歌小曲,是迄今为止收录明代民歌小曲最全的总集。台湾王秋桂编辑的《善本戏曲丛刊》第五辑收录了《新镌南北时尚万花小曲》和《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台湾屈万里、刘兆佑合编的《明清未刊稿汇编初辑》之《方忍斋所著书·晓风残月》中存录了大量小曲,首都图书馆编《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的曲艺部分也收有一些小曲,这些公开出版的书籍都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仇江、张小莹整理编辑的《车王府曲本全目及藏本分布》中列出了车王府所藏的三十七类近三百种小曲名目及馆藏地,为学者们全面把握清代小曲的馆藏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时期的一些专著中开始以专门章节论述明清民歌小曲,如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张紫晨的《歌谣小史》、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散曲史》、赵义山的《明清散曲史》等,也出现了几部很有分量的明清民歌小曲研究专著如鹿忆鹿的《冯梦龙所辑民歌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版),周玉波的 《明代民歌研究》(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徐元勇的《明清俗曲流变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此外,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始将明清民歌小曲作为毕业答辨的论文选题。

二、明清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小曲”之名涵义的界定和辨析

在指称明清两代流行于民间的时尚俚俗歌曲时,研究者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名字,如“小曲”、“时调”、“俗曲”等等。

“小曲”之名,除许多明清人使用过之外,现当代的众多学者如冯式权、胡适、李家瑞、任中敏、翁敏华、张继光等也都采用过,但对于这一概念含义的界定却出现较晚。翁敏华认为:“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曲、清曲等。”[1]29张继光首先解释了广义“小曲”和狭义“小曲”之别,之后又从曲词、体式、演唱和曲牌四个方面界定了“小曲”的范围[2]7。他对小曲概念的界定富于思辨色彩,非常细致清晰,不同于以往对小曲含义的笼统说明。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使用“俗曲”、“时调”等名字来指称明清小曲。杨荫深称“俗曲就是通俗的歌曲,普通又称为小曲、小调、或时曲、时调”[3]13。徐元勇将音乐因素考虑进来,“把明清俗曲作为明清以来流行于我国城镇市民中,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的统称”[4]38。两位学者的界定不同于李家瑞《北平俗曲略》中包含说书、戏剧、杂耍、徒歌在内的“俗曲”概念,而与学界现在的“时调”、“小曲”概念基本一致。关于“时调”的含义,李秋菊认为:“‘时调’一语,自明代使用以来,主要指称民间时兴、时尚的里巷歌谣。”[5]17

张继光先生对“小曲”的各种异名进行了辨析,从“明清时人谈及此类作品时,多称为‘小曲’”和“今存此类曲集文献中,有许多冠有‘小曲’名称”两个方面说明了为何采用“小曲”之名[2]19-21。他的解释充分考虑到了明清小曲存在的实际情况,对明清时人的用语给予了尊重和吸纳,并且保持了学术研究中概念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因而具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二)明清小曲的渊源和流变

关于明清小曲的渊源,现代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与元曲关系密切。冯式权[6]73与李家瑞[7]8均认为“小曲源自元曲(小令)”,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论断有简单绝对化的倾向。挹岚认为:“俗曲盖本于元人小令。迨明中叶以后,即变成俗曲,并渐盛行。”[8]15任讷也认为:“小曲之音调,兼源于南北曲,而文字则得于北曲者独多。”[9]47这两位先生关于小曲渊源的论说较之前较为具体化一些。张继光先生同样认为“明代早期的小曲,不论在曲牌或曲词方面,主要都衍自于元人小令”[2]99,此外,他还简单分析了散曲小令衍出小曲的原因和过程,并运用许多事实论证了小曲的一些内容、手法等衍传自散曲小令,从而将明清小曲渊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另外,李昌集先生指出了小曲兼具承传性和变异性,既与古代民歌传统一脉相沿,又与近源“元人小令”关系密切,这一观点显得全面而辩证[10]398。

明清时调的流变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冯式权先生把“小曲”分为“杂曲”、“杂调”、“西调”、“岔曲”,之后一一梳理其 源流与 盛衰[6]73-78。傅惜华先生对乾隆时代四种小曲集《万花小曲》《西调黄鹂调集钞》《霓裳续谱》和《丝弦小曲》中的南北时调小曲之源流进行了研究[11]58-89。一些当代学者则从宏观角度论述明清小曲的流变发展,揭示出清代小曲与明代小曲在整体上的不同之处。翁敏华认为小曲到了清代,内容的繁复促使形式向多样化开拓[1]30。潘明兴从“数量的增多”、“题材的拓展”和“艺术形式和手法的多样化”[12]22-28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小曲整体上的新发展。这些对小曲源流演变过程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明清小曲的发展轨迹,但有关清代小曲新发展的分析略显表面化,实证性的深入探析较为欠缺。

(三)明清小曲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明清小曲多表现男欢女爱、相思离情,研究者们对此已达成共识。此外,一些明清民歌小曲研究专著和学位论文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挖掘。周玉波以“私情谱”来概括明代民歌小曲的基本内容,他结合明中叶后商业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分析了明代民歌小曲[13]62-77,颇有创见。张继光将明清小曲按内容分为“情词类”、“非情词类”、“叙事类”[2]123-225,他对“非情词类”、“叙事类”小曲内容的分析拓展了明清小曲内容研究的空间。明清小曲作为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鲜活而生动地反映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和风俗人情,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者将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知识引入明清小曲研究,显示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为明清小曲研究拓展出了新的领域。

在对明清小曲艺术技巧的全面分析方面,朱自清先生的《中国歌谣》曾涉及一些包括明清小曲在内的歌谣艺术技巧的分析,一些论文中也有过零星论述。鹿忆鹿重点从“结尾有神来之笔”和“咏物篇之比兴”[14]139-141两方面分析了明代民歌小曲的艺术技巧。之后,张继光先生在《明清小曲研究》中从整体上对明清小曲的艺术技巧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探究。张先生的分析始终以文本为据,通过对大量明清小曲作品的阅读和归纳,总结出明清小曲最常用的一些技巧,结论令人信服。明清小曲历来以真情真趣博得文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有许多论者便对其包括“真”、“趣”、“俗”等审美特征做了专门研究。相对于其他论题的研究,关于明清小曲审美特征的研究总体上不够深入,重复研究较多,有些论析流于浮泛。

(四)明清小曲的曲牌及音乐

对明清小曲曲牌全面研究始于李家瑞先生的《北平俗曲略》,书中“杂曲之属”列有31种小曲的曲牌,先生对每种曲牌之得名、异名、体制特点、流变等情况都一一说明[15]67-144。其后,张继光在《明清小曲研究》中辟出专章全面研究曲牌,材料丰富,考辨细致严谨,结论可靠,方法很值得借鉴。谈欣也通过结构和音乐分析的方法对[寄生草]和[南曲]的曲牌做了对比研究[16]23-30。

由于资料的缺乏,明清小曲的音乐曲调研究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李家瑞先生曾在《北平俗曲略》“杂曲之属”中列出了不少小曲的工尺谱[15]67-144,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列出了几种小曲的简谱,并对明清小曲的器乐伴奏、调性变化,记谱方法进行了介绍[17]764-792。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从音乐学角度来研究明清小曲的曲牌,拓展出了新的研究空间。音乐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使明清小曲研究获得了新的增长点,为我们突破单纯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格局、更直观立体地了解明清小曲提供了很大帮助。

(五)明清小曲的影响

明清小曲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和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周玉波对明代民歌小曲在晚明文学解放思潮中的作用——对传统格律诗形式的突破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唤醒做了论述[13]30。陈书录师专门就明代民歌小曲对徐渭创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雅俗文学互动的背景下探究这种影响的重要意义[18]1-4。任讷注意到了民歌小曲对散曲之影响,他说:“小曲……其声所及,昆腔以后之各家小令,无一不受其影响者。”[9]47郑振铎、李昌集、赵义山等也都在相关著作中论及了明清小曲对散曲曲牌和散曲家创作的影响。徐扶明则探讨了明清小曲对文人戏曲创作和民间小戏发展的影响[19]31-37。张继光通过细致的比较探究了明清小曲对台湾省传统曲种的影响[20]433-443。徐元勇从音乐角度探讨了明清小曲对说唱艺术的影响[21]49-62,还就明清小曲对日本“明清乐”产生的影响做了分析[22]87-92。

学人们从新的角度出发,将传播学及交叉研究的方法引入明清小曲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小曲对其他文学文艺形式的影响。

三、明清小曲研究之展望

通过对百年来明清小曲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本领域研究的喜人成绩。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明清小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某些研究专题存在着较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学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是尽可能全面地对明清小曲进行搜集整理,这是有效推进明清小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颇有难度但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学界在明代民歌小曲的搜集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清代小曲的搜集和整理正在进行之中。除了已经公开出版的清代民歌小曲集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清代小曲或以抄刻本形式保存于各地图书馆,或者栖身于小说、戏曲及民间曲艺作品之中。把它们从各处检出并进行整理和汇总,将会为明清民歌小曲的研究提供极为丰富的新鲜材料,这无疑对明清小曲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另外,学界目前所使用的有关明清小曲创制、演唱、流行、传播情况的材料非常有限,重复率很高,因此,从各种史料笔记中发掘出新的资料对深化拓展明清小曲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进交叉互动研究的新方法,探究明清小曲与诗词、散曲、戏曲、小说等的互动关系。明清民歌小曲和各种文人创作体裁在沿着各自的轨迹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时有碰撞、交会,它们之间的互动对彼此的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短时期内还有可能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向。这些交流和互动使民歌小曲和诗词曲、戏曲、小说都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形态。然而,目前除了一些学者对明清小曲对诗歌、散曲、戏曲的影响有过一些关注外,全方位系统的研究并未展开。因而,充分运用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在明清雅俗文学互动交融的大背景之下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将对我们更加客观清晰地认识和评价明清小曲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特点提供很大帮助。

三是拓展研究视野,尝试从多个角度对明清小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明清小曲的产生与盛行并不只是一种文学现象,因而对它的研究就应当从单纯的文学研究拓展至更为广阔的领域。今后的明清小曲研究应该以现有的各项研究成果为基础,扩大研究外延、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将文学研究与音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宗教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探讨明清民歌小曲的文学价值、音乐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在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之下,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明清社会文化生态中民歌小曲的存在方式,以及民歌小曲与当时社会思潮、民生风俗、地域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将明清小曲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1]翁敏华.明清小曲的流变及其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1).

[2]张继光.明清小曲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

[3]杨荫深.俗曲[G]//中国地方歌谣集成:第2册.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89.

[4]徐元勇.界说“明清俗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3).

[5]李秋菊.明以来文献中“时调”的同义语与相关语辨析[J].兰州学刊,2008(9).

[6]冯式权.北方的小曲[J].东方杂志,1924,21(6).

[7]李家瑞.谈小曲两种[J].西北风,1936(6).

[8]挹岚.俗曲在北京之盛衰[J].大风,1941(4).

[9]任讷.散曲概论[G]//散曲丛刊:第十四种.上海:中华书局,1930.

[10]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傅惜华.乾隆时代之时调小曲[G]//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

[12]潘明兴.清代民歌比明代逊色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3).

[13]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4]鹿忆鹿.冯梦龙所辑民歌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

[15]李家瑞.北平俗曲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6]谈欣.[寄生草]与[南调]曲牌的比较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

[1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8]陈书录.民歌与徐渭[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3).

[19]徐扶明.明清戏曲与明清小曲[J].地方戏艺术,1985(2).

[20]张继光.明清小曲在台湾之传衍探述[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8(4).

[21]徐元勇.明清俗曲在说唱音乐中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2003(4).

[22]徐元勇.明清俗曲与日本“明清乐”的比较研究[J].音乐艺术,2002(2).

猜你喜欢

散曲小曲民歌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学习民歌 拓展散曲创作之路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