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特点研究

2013-04-12杜文慧

关键词:教育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杜文慧 朱 梅

(1,2.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科学性

(一)理论来源具有科学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科学地历史地形成的,它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精华和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形成的。可以说,没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没有中国文化长期的积淀,没有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就不可能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丰富内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理论。马克思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他看来,人类理想的境界,就是生活在一个联合体中,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更是进行人的改造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吸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点。早在我古代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思想;二是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这一主张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育人过程中有充分体现;三是“学以致用”的观点。例如,孟子则倡导启发式教学,讲求博学以求融会贯通、不唯书、不曲解而求真的创新精神。陶行知注重“教学做合一”,讲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主要有:一是强调对人格的培养和个性教育的观点。例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应按人的发展不同阶段相应进行体、德、智三重教育;二是重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观点。杜威主张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三是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观点。夸美纽斯、苏格拉底、福泽谕吉强调人人接受教育,做到教育普及化。

(二)主要内容富含科学性。首先是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又从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实际出发,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对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那就是关于“四有新人”目标的理论。”四有新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合乎历史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远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确立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价值目标,这是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的。胡锦涛则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一论述立意深远,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又一科学论断。

其次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问题上,历代领导人在关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正确性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科学恰当,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邓小平时期加大了教育改革力度,强化内外部的保证机制,例如,不仅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体系,使得教育改革在法律上有了相应的保障,而且注重法制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专业设置、基础课程及教材要富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江泽民在给李铁映、何东昌的信中写到“教材不必千篇一律,可以结合各地情况,针对性更强一点。但是一些主要内容,应该包括。”[4]216这里,江泽民就看到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科学性方面,既要结合实际又不丢弃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他又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胡锦涛在继承前几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的教育成果外,也提出了自己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论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探索创新型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强调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是教学评价标准体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优劣为评价标准的原则,坚持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评价因素趋向多元化,既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全面、个性、自由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关于评价标准问题也坚持了相同的原则。

毛泽东虽然一向提倡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也讲究课程数量和分量的适当,在教育学生上,他既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又不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针对教育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其中就检查学生情况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邓小平既否定了完全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观念,又指出了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评判学生,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对待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态度。江泽民则明确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评价标准,把是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否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个性,是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新的教育评价标准。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短短一句话,就足以感受到胡锦涛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深度关注,只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才能从源头上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抓住了矛盾解决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践性

人类现处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纯粹的储备课本上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的是那些可以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从而产生社会价值的人才,所以要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更具实践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也不脱离这一实践性特点,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知识的运用。

实践性,是毛泽东素质教育观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导制定的教育方针中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体现了知行统一的特点。他还反复提到学生不能只读书还要参加劳动,要到工人、农民当中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邓小平则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作更加细致化地来抓,并且针对这一点也发表了自己的更多看法,他说:“现代经济和科技的迅速提高,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提出在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如何下工厂、如何下乡、如何和教学密切相结合等问题上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强调为了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

江泽民也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并开创性地提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随后,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始逐渐发展为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更使得高校的青年学生也开始把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今后学习的重点。江泽民不仅关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而且还更细致长远地考虑到参加社会实践的现实条件,他要求各地各部门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从政策上解决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困难多的问题。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论述也看到了他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同和重视。[5]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开放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开放性特点主要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提倡的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而出现的教育实现形式日渐多样化和受教育者逐步普及化的特点。

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广大群众在苏维埃区域实行了文化教育的改革,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在江西、福建、粤赣三省,办有列宁小学、补习夜校、识字组、识字牌和俱乐部等多种民众教育形式。这些学习活动已经显现出了教育实现形式开放性的特点。此外,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苏区,学龄儿童多数都进列宁学校接受教育,妇女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妇女不但自己接受教育还开始主持教育,她们有的已经在一些小学和夜学做了校长。可见在此阶段,能够接受教育的群体已经开始走向普及化。邓小平总是把中国教育的发展放在世界的背景上来考察,认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国,还要放眼世界,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针。他推行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办学,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办学。1985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状况表现出了乐观态度,是因为他看到了“我国城乡和社会各界,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热情,不少爱国侨胞也热心捐资办学。”如此多的爱国人士开始热衷于办教育,让他看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讲到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教育普及了,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发明创造就会多起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邓小平这一席话不单单为教育人士指明了方向,也对人民大众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所有人都要积极接受教育,做有文化的公民。

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这样的论述充分体现了教育逐步实现了开放化,学习者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接受教育的形式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江泽民还把教育的普及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只有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才能实现强国梦,提高国民素质则要靠教育。因此,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高度,强调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一贯强调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待教育的普及也有独特的阐述,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可见,胡总书记对教育的普及看得至关重要,不仅与人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30.

[3]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 中国教育报,2006-05-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论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16.

[5]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6-06-05

猜你喜欢

教育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