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弱智现象:后媒体时代的媒介奇观

2013-04-12主父志波刘宗义

关键词:弱智娱乐工作者

主父志波 刘宗义

(1,2. 山东政法学院 新闻传播系,山东 济南 250014)

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自身报道新闻、环境监测、舆论引导、刊播广告、教育娱乐等功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诸如新闻失实、新闻娱乐化、新闻人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使传播媒介在获得受众的赞赏和认可之余受到更多人的质疑,甚至责骂,大众传播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因此严重受损。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媒介弱智论的盛行。媒介弱智论作为描述媒介自身弊端的一种非规范性理论,在21世纪初曾经风靡一时,许多研究者对媒介弱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电视媒介弱智现象与娱乐化作出过详细研究。然而,媒介弱智论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式微,鲜有学者全方位地深刻分析媒介弱智现象。当然,这并不代表媒介弱智现象的消失。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后媒体时代媒介弱智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更加复杂。

一、后媒体时代的媒介弱智现象

后媒体时代形成的标志是,社会在新媒介的影响下,成为除传统媒体以外以网络和移动手机媒体为主要传播工具的新媒介时代。因此,它的形成并没有统一的时间概念。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后媒体时代具有自由化、个性化、自主性、交互性等全新的媒介特征,是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系统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打破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重构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重要性让位于媒介本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后媒体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后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得益于传播技术的主导性。

后媒体时代导致传统新闻传播领域的价值重构。后媒体时代的新媒体削弱了传统媒体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促使新的社交模式建立,“片段化”和“交往群”成为新的交际模式。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导致后媒体时代公民话语空间的建立、公共领域的重构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等等。[1]然而,如果单纯地看到后媒体时代给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益处,无疑是一种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传播技术催生的后媒体时代在给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得以瓦解和重构。后媒体时代,单纯的感觉和感性代替了传统社会的深思熟虑,破碎化、片段化、无厘头化等成为后媒体时代受众思考问题的基本模式和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迎合受众,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容易抛弃自身的职业操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传播技术以及权力机构赋予的话语权,制造诸如媒介娱乐化、传媒假事件、媒介审判等媒介奇观。媒介弱智论作为后媒体时代体现媒介自身弊端的一种特殊奇观,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后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缺乏创新性,个性化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成为后媒体时代众多媒介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备受关注的电视娱乐节目为例,当前中国社会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症候是未老先衰,并且缺乏人文内涵。电视娱乐节目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恶意模仿与相互克隆是导致娱乐节目陷入困境的原因。[2]媒介的这种同质化发展特征,从本质上讲浪费了权力机构赋予大众传播者话语权的使用,也浪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以及获取更多非同质化信息的权利。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媒介弱智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后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新闻、提供信息等方式,将客观世界以传媒人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俨然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由此,媒介在传递信息时,不加思考地传播和社会无关的垃圾信息,导致受众对当今社会的认知偏离了常规。学者李希光曾经指出:“我们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短信每天都热衷于报道并大量报道的是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等。但是我们认识的朋友、同事、同学、领导下属中有几个是被罪犯或者恐怖主义分子杀害的?他们又有多少每天遭受恐怖主义分子的侵扰和袭击?事实上,他们中每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实业、污染、住房、疾病、腐败等。”[3]很明显,媒介在对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对受众认知世界的误导也是媒介弱智论的基本表现方式。

(三)在后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一举成为社会的主导型媒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网络媒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媒介的接近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发布信息。因此有学者指出,网络媒体的出现导致真正民主社会的到来,受众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使用者。受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的大量信息,一方面增加了受众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受众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无可厚非的是,网络媒体确实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但是网络媒体将信息不假思索地传播,制造了大量诸如凶杀刺激、色情淫乱、奇闻异事等信息垃圾,只顾一味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由此,媒介降低了受众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后媒体时代的媒介缺乏反思能力,这也是媒介弱智论所持有的核心价值观念。

(四)作为媒介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常识错误、法治概念的缺乏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等,也是媒介弱智论的表现方式。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严谨、态度端正,能够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从事信息传播工作。而后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将社会效益抛至一边,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眼球效应和“有偿新闻”。更有甚者捏造事实,博取卖点,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多记者丧失了公正、公平报道的职业道德,凭手中的报道权“吃、拿、卡、要”,忽略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职责。[4]这种“后现代式”的工作作风,致使新闻工作中常识错误、法治概念的缺乏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等屡见不鲜,许多受众把后现代媒体时代的媒介称为弱智媒体。

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性的缺乏、误导性虚拟世界的建构、反思能力的缺失以及新闻工作者的不良作风,构成后媒体时代“媒介弱智”的核心内涵。这也同时反映了后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病态现状,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面临严峻考验。

二、媒介弱智现象的成因

传播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社会结构,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性力量息息相关,因此需要从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挖掘媒介弱智现象的社会成因。

(一)社会转型期,后媒体时代的社会语境是媒介弱智论存在的社会环境场。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后媒体时代更多地体现出自主性、交互性、自由化的传播特征,这为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然而,媒介的这些特征也为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受后媒体时代环境的影响,各种参差不齐的思想观念、文化恶搞、负面舆论充斥于社会中,出现文化传统缺失、行为模式怪异以及道德观念缺乏等不良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一味追求恶搞、轰动和刺激效应,偏离了应有的社会准则,成为众多不良现象的推波助澜者。在后媒体时代的语境下,意见环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社会环境的多变化、复杂化、不可控化为媒介弱智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媒介弱智论存在的内在原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媒介是作为受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而存在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传媒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利益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从业人员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这和传媒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因此,一些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逐渐抛弃了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为市场经济下追逐经济利益的牺牲品。这是媒介弱智现象盛行的内在原因。[6]

(三)传媒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的新闻价值观是媒介弱智论盛行的必要条件。后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价值观让位于传媒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新闻娱乐化倾向。传媒消费主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消极影响,消费主义下的传媒影响了人们的是非观念,助长了社会浮躁之风,消解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丑化了主流群体形象。[7]在传媒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媒体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媒介的同质化竞争,促使一些媒体为求生存发展而放弃新闻职业操守,以牺牲媒介的公信力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大众传媒功能的走偏,娱乐化暗含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特性会使人们远离崇高的理性追求,麻醉人们的神经,使之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弱智化的娱乐使人成为物欲膨胀的精神侏儒。[8]可见,传媒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倾向成为媒介弱智现象不断出现的必要因素。

(四)新闻从业人员知识的匮乏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媒介弱智论存在的直接原因。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新闻从业人员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媒介市场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传统媒体下的新闻工作者属于国家在编人员,社会生活保障程度高,因此,他们能够按照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从事新闻报道活动。而后媒体时代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成为新闻市场竞争的牺牲品,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替媒体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放弃自身的职业操守,沦为为生活而不停奔波、逐渐丧失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民工”。在高度竞争的新闻市场中,新闻工作者无法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来核实新闻报道内容,也没有时间在工作之余汲取更多的新知识,以适应各类新闻报道的需要,致使众多“弱智”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三、媒介弱智现象的规避路径

(一)大众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真实、客观的社会环境。在后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以其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征成为社会结构性力量,如要避免前文中提到的众多媒介弱智现象,媒介首先要把握正面新闻和负面报道之间的平衡点。新闻媒体代表社会的公平正义,肩负着激浊扬清的使命,应该揭露和抨击社会冷漠、道德沦丧等丑恶现象,但更应该弘扬主旋律,讲究新闻规则,尊重客观事实,为历史存真,为百姓立言。此外,媒介还要警惕媒介的泛娱乐化倾向。新闻娱乐化已经成媒介发展的趋势,这种新闻价值观的盛行会加重社会的躁动不安,使新闻报道流于庸俗,误导受众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所以,媒介必须把握好娱乐的界限,在正确发挥媒介娱乐功能的同时,要重点突出媒介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等功能,将受众的视线从庸俗低级的娱乐新闻转移到社会公共事务上来。因此,媒介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基点,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来从事新闻工作,不夸大、不捏造新闻事实,尽量缩小由媒介主导建构的虚拟环境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差距,还原事实真相,构建和谐、真实、客观的社会环境。

(二)媒介要实施多样化经营策略,不断增强新闻媒体的经济实力,严格分清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的职责,不断加大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青年记者》编辑部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进行了记者节业内调查。2006年的调查显示,82%的记者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40%记者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7%的被调查者感到“工作强度大,身体状况差”,23%的记者认为“薪酬不合理”,37%的记者感到“精神压力大,怕干不出成绩”,能够享受国家法定假期的只有37%。记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竞争容易造成新闻报道煽情、片面、忽略、夸张、造假。因此,要消除后媒体语境下的媒介弱智现象,必须改变新闻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对于媒体来说,要严格分清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的职责,通过多样化经营策略,不断增强媒体的经济实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坚实的生活保障,让新闻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传递的工作中去,以防止广告新闻、煽情新闻、虚假新闻等媒介弱智现象的出现。

(三)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定期举办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媒介弱智现象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以为受众服务为其工作理念,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杜绝有偿新闻。其次,在媒介内部建立奖惩和制约机制,对于作风不务实的新闻工作者,要采取扣发稿酬、媒体曝光、封杀作品等形式给予严厉惩罚。最后,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公正无私,对社会负责,坚守正义和真理,维护受众获取信息的合法权益。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能够接触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因此,若要避免媒介弱智现象,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新闻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媒介素养,培养高品位的受众。在后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社会主导型媒介。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逐渐模糊,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受众除了可以传播信息之外,还可以自由发表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实现互动和交流。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网络媒体中新闻把关的程度降低。而一些新闻工作者不加核实地信任网民传播的信息,成为众多媒介弱智现象的直接推动者。因此,媒介需要承担起提高媒介素养的职责,培养高品位的受众,将受众的视线从低级趣味的八卦新闻转移到社会公共事务上来。这样,新闻工作者为适应受众高端品味的需求,自然会去传播一些真正有用的新闻信息,从而间接杜绝媒介弱智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黄若涛. 后媒介时代的传播特点分析[G]. 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2011: 499-500.

[2] 邵培仁. 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J]. 嘉兴学院学报,2005(5): 5-10.

[3] 李希光. 转型中的新闻学[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5.

[4] 程正团. 也论新闻记者的素养问题[J]. 青年记者,2009(11) : 90.

[5]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200556.htm.

[6] 罗文辉,刘蕙苓. 置入性行销对新闻记者的影响[J]. 台北新闻学研究,2006(10): 81-125.

[7] 李贤斌. 简论传媒消费主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极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2009(9): 168.

[8] 李永健,张媛. “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J]. 新闻记者,2008(3): 12

猜你喜欢

弱智娱乐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智能门锁“弱智”38款测试样品都不安全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娱乐眼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