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013-04-12

关键词:适应能力挫折现实

张 炳 兰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张 炳 兰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人际适应能力减弱, 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自主学习能力削弱, 应对挫折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多管齐下,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网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提升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网络给他们带来快捷、方便、愉悦的同时,却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往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提高等方面,但很少涉及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如何应对。本文从网络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弱化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为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必须具备的顺应、改变、调控环境的能力。它包括人际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网络对这些能力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减弱

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人际关系认知、人际角色定位、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网络人际适应能力,形成了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是指以网络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1]。但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现实人际适应能力。首先,大学生现实交往时间减少。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通过QQ、EMAI、BBS论坛、微博等方式和同学、朋友网上联系,实现互动沟通;同寝室友间很少交流,课余时间大多对着电脑,戴着耳机,自娱自乐;放假期间几乎足不出户,宅在家中,通过网络与同学、好友在线联系。长时间上网必然挤掉部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使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得不到时间保障。其次,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锻练缺乏。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等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后者更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与他人交流、沟通、锻炼和积累。而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人际交往,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网络,沦为电脑的“伴侣”和网络的“奴隶”。长时间远离现实人际交往,使他们的现实社交范围逐渐萎缩,对现实人际关系认知、角色定位及与他人沟通、互动能力无法得到真实锻炼而下降,导致其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害怕与恐惧,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就不知所措、无法应对,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再次,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错位。沉湎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大学生,会出现“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分。他们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网上侃侃而谈,网下沉默寡言。其情感表达、思维方式、行动模式等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频繁变换,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认知不清、人际角色定位混乱、沟通互动难以到位,从而造成他们现实人际交往方式出现错位,难以实现和维持与他人之间那种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却也弱化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减弱,表现为语言表达不准、表达欲望不强、临场心理紧张等。大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大多使用网络语言。当大学生用网络语言和不同年代的人交流时,对方会如听天书、不知所云,造成和不同“小文化环境”的人之间产生代沟,影响双方之间的沟通,而本人也无法实现表达的目的。同时,长期“人—机”对话也大大减少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失语”现象。这部分同学在网上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一旦进入现实社会与他人交流时,就会心理紧张,思维混乱,表现出寡言少语、言不达意,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语言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存在以上状况的大学生走入现实社会后根本无法较好地适应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他们的生活、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滑。一方面,网络使大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降低。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无论是学习还是聊天、交友,都离不开敲击键盘,长期敲击键盘必然挤占他们书写的时间和机会。长此以往,造成大学生整体书写汉字质量下降,有的甚至连小学生写的字都不如;部分大学生提笔忘字,甚至不会写某些常用字。另一方面,网络使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减退。现在只要点击百度,想找什么都能搜到。论文、总结、申请书甚至如何写检查,网上都应有尽有。正因如此,部分大学生产生惰性行为,如需写作业、论文、报告等,就在网上寻找、复制、粘贴,甚至改头换面换换名字就万事大吉。另外,部分大学生写作时习惯性使用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中的错字、别字、怪字层出不穷,词语或句子要么隐秘晦涩、直白浅显,要么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如此操作,不去思考文章框架、逻辑结构、字斟酌句。其结果使他们的写作技巧、写作水平、写作方法等不仅无法提高,相反会出现下降甚至严重下滑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写的文章不知所云,语法错误,逻辑混乱,有的字面中夹杂着错字、别字、数字甚至字母缩写,这样的文章已没有最基本的水准,难以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削弱

大学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自主支配大量时间,因此,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掌握知识的多少、学习程度的深浅、应用能力的大小。网络的方便、直接及资源的海量性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这种能力。首先,使大学生自主学习目标迷失。一方面,网上知识信息多如牛毛,如何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对于部分甄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确是难题。另一方面,网上世界丰富多彩,聊天、游戏、影视等对意志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往往使其偏离学习目标而沉湎其中。部分大学生当初抱着学习的目的上网,而一旦上网就会去聊天、玩游戏,或者在线观看影视剧,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又使其自主学习任务搁浅。其次,使大学生自控学习能力降低。部分大学生长期上网而沉溺其中,为了上网占用课余时间甚至逃课;为了上网昼夜颠倒甚至通宵达旦;为了上网饥一顿饱一顿,双休日、节假日更是如此。这必然使其生物钟紊乱,身体素质下降。这种状态去自主学习,要么昏昏欲睡、精力不济,要么浪费时间、没有效率,根本无法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另外,网络使部分大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现成信息的习惯。这种习惯使他们为了某一自主学习任务去上网时,主要目的就是快速浏览网页,寻找正确或相似答案,为我所用。不愿也不想对某一学习问题刨根问底、深入思考。大学生选择这种学习“捷径”,不同程度弱化了他们自学能力、认知能力、“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现实社会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善于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素质,自然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四)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降低

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体在遭遇挫折时,拥有应对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适应挫折、抵抗挫折和化解挫折的能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但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应对挫折、化解问题的能力。首先,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应对挫折,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大学生长期上网,就会脱离社会、封闭自我,“机器界面有时会加强人与人关系不道德的冷漠感”[2]。因为他们是通过机器在虚拟世界中交往,通过虚假身份发送虚假信息,与网友虚拟互动,满足心理需要。长此以往,部分大学生产生焦虑、消沉、冷漠、固执等心理问题,其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严重的甚至使个别大学生出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其表现是上网精神亢奋,下网萎靡不振;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失眠;心理封闭、思维迟钝、情绪低落;精神忧郁,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其次,使大学生独立人格异化。大学生独立人格,是指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有较强控制情绪的能力。面对现实的困难与挫折,有的大学生因不敢面对而“躲进”网络,追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和目标,在虚拟社会中寻觅心理平衡和精神慰藉。久而久之,他们就把网络当成万能之源,不愿学习,逃避困难,喜欢独处,敏感警觉,不能适应环境。对网络的严重依赖,使其人格偏离正常模式,产生依赖性人格障碍。大学生若要提高承挫能力,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经历挫折的历练,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显然,性格异化的学生缺乏现实磨练,应对挫折能力低下,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工作及生活需要。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多管齐下,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办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大学生上网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首先,高校要以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网络伦理课、网络德育课、网络交往课等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容,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从而去正确利用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恰当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其次,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可以网络主题周、网络主题月为载体,以真人真事、典型案例、展板、图片等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使用网络的现实教育。再次,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可以表格统计、内省等方法使他们时常总结自己上网收获和失去什么,上网期间究竟化多少时间学习或娱乐,是否能够控制自己主动上网按时下网。常态化的自我反省可不断提高其网络自律意识,从而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沉迷虚拟世界的大学生大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励自身优秀品质和约束不良行为,很难适应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学校可定期举办各院(系)主题月或主题周、专家讲座、第二课堂等活动,同时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作用,向大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目标及途径,使他们明晰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习惯,正确处理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学校可经常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网络资源、爱心帮扶等途径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生活知识,使他们能够做到健康饮食、保证睡眠、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次,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发展的课程教育,使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并确立自己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进入社会对接岗位奠定基础。

(三)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首先,高校要着力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在建筑风格、校园绿化、标语、橱窗、雕塑、图画等选择与布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硬件环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在现实环境中学习、活动比在网上更有吸引力,从而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现实生活中。其次,学校要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组织开展周末文化广场、院(系)主题周活动、主题月活动及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比赛等体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能找到快乐,锻炼自我,扩大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由此体验到“生活世界是我们最根本的生活‘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的自然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3],从而深刻认识到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现实生活的主导地位,人总是要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和发展,进而主动控制和减少上网时间,回归现实世界来学习和生活。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大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抗挫承压能力偏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内在自我的成长”[4]。因此,高校要特别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承受挫折、释放压力的能力。首先,要以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重点讲授怎样释放压力、如何调节情绪、怎样提高承挫能力等心理知识,使大学生掌握并运用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学校要选拔精兵强将,建立并按时开放心理辅导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建档立案、加强保密,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有效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再次,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以心理咨询热线、论坛、博客、QQ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打开心扉的网络平台。咨询教师要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鼓励咨询者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做到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实现心理脱敏。

(五)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它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5]。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首先,加强校内实践活动。各门学科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其作为一定学分加强对学生考评,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必须完成实践课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可经常性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为不同爱好的同学参与实践、锻炼能力提供组织平台;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定期组织和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竞赛。其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高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不断扩大合作的形式和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可直接动手的实训基地。在基地,大学生亲历工作环境,亲手操作工作程序,可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为将来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增强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可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以“三下乡”、专题调研、社会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工矿企业、农村、社区等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可使他们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增强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在社会这一熔炉中得到锻炼,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虞晓骏.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12-15.

[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12.

[3]谢宏忠.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杨素华.EAP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研究,2013(7).

[5]陈立生,庄雯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责任编辑孙景峰]

OntheWeakeningandPromotionofAbilitiesofSocialAdaptationforCollegeStudentsinNetworkEra

ZHANG Bing-la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Network brings conven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also, it weakens their abilities of social adaptation.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weakening Performance of network for abilities of social adapta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dealing with setbacks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ies, Guiding students correctly to use the network,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richening campus cultur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platform.

network;college students;abilities of social adaptation;weakening and promotion

G645

A

1000-2359(2013)06-0185-04

张炳兰(1967-),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2013-05-12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22400450250)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挫折现实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挫折使我更坚强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生活需要挫折
现实的困惑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