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三位一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助学资助大学生

(广东药学院,广州510006)

教育是终结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分析,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最有希望的途径,莫过于培养大学生子女,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条件[1]。因此,高等教育成为诸多贫困家庭的希望寄托,这一方面推动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些问题可在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变化中发现,有些问题可在贫困人口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突显出来中洞悉。如此种种,都亟待加快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

一、政府层面:突出主导地位,加强制度建设与政策执行力

(一)推进法制建设,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资助体系,制度先行。政府要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旨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法规和政策,首先从制度安排上保障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出台资助法规;没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要努力通过推动人大立法,研究制定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条例,进一步明确资助各方的权利义务,将资助行为纳入法律法规的保障中。同时,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职,依法制定助学贷款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学校、银行、家庭等主体在资助中的角色和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公共财政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倾斜

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投入,一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设立分地区、分类别的贫困大学生专项基金,不断拓宽基金筹措渠道;另一方面,加强配套投入,进一步放宽助学贷款政策,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指数,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将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值,以及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值,稳步提高到合理乃至更高的水平,以保障这项政策最终落实到位[2]。

(三)加强组织协调,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纳入政府扶贫工程

近年来,全国广泛掀起扶贫开发工作热潮,形式多样地开展金融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扶贫开发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也有了新的突破,很多省市都出台了扶贫开发条例等相应的法规政策。为此,建议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任务一并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中,通过扶贫开发一揽子工程,一方面,解决农村贫困现状,使贫困农户及早脱贫致富,从源头上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结合起来推进。这样实行“双轮驱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必能获得更大实效。

二、高校层面:突出执行主体,公平公正公开做好组织实施

(一)严格认定标准,规范实施流程

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是资助体系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毫无疑问,认定工作必须加以规范化、制度化,才能确保公平公正。高校应进一步细化认定依据,科学规范并合理执行认定程序。首先,应确立自愿原则。贫困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提出申请,实行班级评议、二级学院评议、高校评议相结合的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资助要求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同时,认定信息应每学期及时更新,可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科学方法,对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调查了解,适时调整贫困大学生等级,更新资料档案,确保认定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整合学校资源,拓宽资助渠道

一方面,高校要拓宽渠道,增加学生勤工助学的机会与岗位,把学生能够适应的岗位提供给贫困大学生,如助教、助管、助研等知识型、智能型“三助”活动,或者校园、教室、宿舍、办公楼卫生的清理维护[3]。另一方面,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应发挥外联作用,主动联系企业或相关机构为学生提供节假日、寒暑期的兼职工作,建立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共同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贫困大学生既能发挥他们的学业专长为企业创造效益,又能争取一定的劳动报酬缓解贫困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组织引导

资助政策的经济解困只能作为一项基础功能,只有注重“精神扶贫”,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资助政策育人功能的作用。一要加强素质教育。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院校应加快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并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推行学分制等教改措施,为贫困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二要加强心理教育。高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排除万难,完成学业。三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把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信守承诺,懂得感恩,自觉还贷。

(四)建立诚信档案,着眼长效机制

高校应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为突破口,作为创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一是加强管理,增强做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应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集思广益听取建档的工作建议,并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宣传,营造人人积极参与诚信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报刊杂志和宣传橱窗的作用,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创造平台,规范学生诚信档案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应提高校园网建设水平,完善学生基本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制度执行力。

三、社会层面:突出协同参与,凝聚和发挥社会有效力量

(一)发动企业力量,搭建贫困大学生“定向扶持”的桥梁

发动和鼓励企业参与支持,是有效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积极探索研究并建立企业有偿资助的帮扶模式。其次,要明确企业和社会同样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应明确规定企业在经营运作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培训费用以及对高等教育进行捐助等[4]。资助教育的具体做法,可参照目前实行的“国防奖学金”制度,即把大学生就业跟资助解困工作结合起来,使得用人企业资助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后,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如高校可以推荐低年级品学兼优或有某项特长的贫困大学生,提前和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预聘”关系。这样,既可以通过企业资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也保障了企业的人才输入。此外,企业还可以提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见习,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一方面增长见识,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促进学习,查漏补缺,大大缩短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时间,实现一举两得。

(二)畅通资助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募集教育资金

慈善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在民间为弱势个人和群体,提供一定资源的扶贫济困活动,可以为贫困大学生多元化资助体系的顺利开展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实际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上的民营社会化的保障事业,其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首先,要大力弘扬传统慈善文化和精神资源,使社会慈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增强企业和大众的慈善认同感,使他们了解慈善事业对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普通社会公众蕴藏着丰富的慈善资源,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稳定的慈善资金和大量的志愿服务。最后,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与健全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支持激励政策。

(三)发挥银行功能,做好贫困大学生借贷和还贷工作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大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银行对贫困大学生,或其父母,或愿意承担贷款担保的相关人,发放地方财政性贴息贷款[6]。这是一些地区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方法。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银行对当地居民家庭的情况和信誉度较为熟悉,可以提前进行判断,更加及时有效地化解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去哪里都必然与家长保持联系,因而不会恶意去拖欠贷款连累父母,这样可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个人信用难以评价的关键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大力支持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按规定给予生源地助学贷款更优惠的条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等,切实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系列问题。

[1]杨昌江.贫困大学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9-19.

[2]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3]张民选.理想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贾汇亮,黄巍.教育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安排与保障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5]谭兵,张建奇.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6]马经著.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助学资助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