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研究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导向应用型学院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一、目前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是集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的活动,其要素包括:市场分析、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而招生与就业是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事关生存和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专业是连接招生和就业这两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但从目前总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一)专业培养目标含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

应该说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共识,即趋向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但在操作层面或思维定式中,更多的独立学院则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教学型复合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市场需求预测缺乏足够的依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大多依托母体,参照母体[1]。很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专业教学计划存在严重不足。

(二)专业设置过渡依赖于母体,过于雷同,缺乏特色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灵活的设置和调整,这是国家创办独立学院对赋予它比其所依托的母体高校更为灵活的办学体制。但是实际的调查发现,母体高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基本就是独立学院主要的专业构成,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设置的导向。但同时也有很多独立学院过度放大依从当前的社会经济热点,而不注意考虑形成自身特色,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窝蜂地追逐社会热点。如几乎所有独立学院都以发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与财会类等社会热门专业为重点。

(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同质化,缺乏“双师型”师资

不同课程配置的实施会造就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但是不少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配置基本都是参照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强化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课程的配置比例和课程教学时间的比例。在教学模式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受人力成本、教学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要么依赖于母体高校的供给,以退休教师或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为主,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年龄结构格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培养资金和培养土壤。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趋同性,直接导致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致使培养的人才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社会声誉度下降,生源受到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以招生和就业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能否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与职业和岗位变化相适应的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是衡量与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以及评价专业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2]。结合独立学院发展实际,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随着招生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教学体系、招生就业体制以及为专业建设服务的系统管理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独立学院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招生与就业已成为衡量独立学院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招生情况好生源充足,一次性就业率高,说明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实践证明,只有很好地解决“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选择自己,学校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社会知名度与日俱增又可进一步推动招生和就业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

(二)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独立学院教育的客观要求

独立学院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函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科技进步,生产力变革,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影响着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将在招生和就业这两个环节中首先体现出来。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以招生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为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满足考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客观要求

由于我国尚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有很大的盲目性,导致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错位。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以及劳动报酬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所以在专业选择中所体现的学生就业观念,对专业设置会产生制约作用,这也是产生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呈现不对称状态的主要原因。故专业设置需要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即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结合起来考虑。

三、以招生和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思路和对策

笔者认为,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独立学院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独立学院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前提;依靠地方、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双向介入,全方位参与,是发展独立学院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可细化为:

(一)以招生就业为导向,注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特色性应用型专业建设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应该是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学科专业,应赋予其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一是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对社会需求量明显减少的传统专业,通过重新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办学活力。二是对办学条件差、专业面窄、培养方案不明确、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可以通过撤销、暂停招生、缩减招生数量、合并等不同措施予以调整、改造和升级。

特色专业是独立学院的标志性专业,是提高知名度、社会声誉和生存价值的重要载体。在专业机构调整中,要将每个专业都建成品牌专业是不现实的,应采取非均衡式发展策略,对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分批扶持,在经费、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上,都要有所倾斜。

(二)以招生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独立学院应根据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科学性与稳定性的结合,打造能反映学校特色水平的“名牌专业”。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学校的整体着手,依据招生和就业情况,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3]。在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或就业后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学校也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组合课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在课程改革方向上,应把握“应用性为主,综合性为辅”的原则,提倡课程设置应用化、实用化,力求课程整体结构优化,以利于学生能整体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勇于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突出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技能课比例。

(三)以招生就业为导向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

专业建设不仅要求有序化、科学化,更需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只有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才能与时俱进,常改常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管理中的方方面面,为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应建立目标管理制度,使招生与就业的第一手信息,能及时反馈于专业建设中,并有一套相应的调整机制。从而实现专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落实相关的配套措施,为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在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与招生和就业数据相挂钩,更能有助于专业的自我发展,能更好地贯彻“奖优、促差、劣汰”的原则,不断地推动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升级。

总之,每个独立学院都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走差异化、特色化办学道路,实现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六方相互联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

[1]珠翠英.对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5,(6).

[2]刘凤泰.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3]黄伟达,杨全才.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5,(17).

猜你喜欢

导向应用型学院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