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中文本科写作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12

关键词:读书笔记毕业论文文体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本科的写作课程颇受争议,主要是怀疑写作课程的实际效用。或认为有用,或认为无用,自然形成对写作课程和写作训练的不同做法。无用派最典型的做法是在中文本科教学中取消写作课,然后将本该是写作课的任务寄托于中文其他专业的课程完成。有用派则仍然坚持写作课教学,甚至强化写作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并行,保持着独立的课程地位。

说实在的,这两种做法都有让人疑惑的地方。我一向不赞成前者,其他专业课程并非不能够承担写作课的任务,但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具体怎样落实?课程的书面作业就算是写作训练吗?多少老师在布置、批改课程书面作业时,有自觉的写作训练的意识?各课程之间又怎样协调写作训练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写作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否会沦为空谈。后者的问题是写作课程的讲授常常被理论化了,本当重实训的写作,随着理论化的进程,实训大大地削弱了。之所以会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评价体系,首先是写作不隶属于高校中文任何一个二级学科,视同为二级学科但并不享受二级学科待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各二级学科不分古今中外,也不分文学还是语言,科研要求乃至职称评聘一律平等。写作中的创作因有对应的作家协会系统的评价,被高校排斥在科研成果之外。于是讲授者的研究自然导致写作的理论化,并被带入课堂。

进而言之,历来人们就知道写作是写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有些人也好举鲁迅先生反对文章作法、小说作法的例子。但无论主张与否,文章总有作法,小说也有作法,其他文体的写作亦然。学习写作总有一个过程,适当地讲写作的章法、技巧是有必要的,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摸索。所以,我院中文专业在常用写作课程之外,特别增加了“实用写作”课程,同时强调写作教学的非理论化方向。而社会上对大学写作教学早有责难,批评大学的中文系或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出作家。自然也有反驳的意见,因为大学中文系不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与道德品性,让他们的心智走向成熟,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

这样的论争难有尽头,我们有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每个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即使不以写作为终生职业,也应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每个中文专业的学生即使大学毕业以后,以某种文体的写作为终生职业,也应该具有能够从事多种文体写作的基础。而为了培养中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多年来很努力地做着一件事,简称“4·10工程”。“4·10工程”是我校原中文系1997年以来展开的一项写作活动,要求中文系学生在大学四年内,每年写10万字,四年写40万字,文体不限。这一工程落实到学生的每一天,需要写三百字。现在中文系随着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改成了文学院,“4·10工程”仍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的写作训练。

前两年,著名作家韩少功来我院讲学,互动环节学生问少功,当不当做“4·10”。当少功明白了“4·10”的含义,微笑着轻轻说了一句:“一天三百字不多吧。”少功是职业作家,以写作为生活,一天写作三百字的确不在话下。学生在学校以读书为业,写作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份内的事,一天写三百字就是沉重的负担吗?是不是学院不当把这一训练作为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强制完成?

这话还可以说得更远些。2006年4月29日,海南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海师“4·10工程”遭遇应付写作》,文章说我告诉记者:“‘4·10工程’就是通过要求学生‘勤写作’,促进学生‘勤读书’、‘勤思考’、‘勤研究’。对于许多中文系学生来说,没有洋洋万言的练笔,就很难写出千字妙文;没有辛勤的笔耕,就不会有一挥而就的硬功。‘4·10工程’就是要以数量求质量,让学生通过每天的练习,使自己的写作细胞始终处在活跃状态,通过4年的锻炼,练就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我不记得自己的原话,但当时我的确这样想、这样期待以写作带动读书、思考和研究。然而,“4·10工程”也真是面临了学生的“应付写作”,为完成任务,一些学生善始不能善终,敷衍了事。

这两桩事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学生大学四年坚持写作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应该说,我院“4·10工程”的初衷是好的,通过写作促读书、促思考、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当多的学生认同这一工程的训练意义,其中也包括一些敷衍“4·10工程”的学生。

我曾经作过调查,“4·10工程”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受到普遍的欢迎,所谓的遭遇应付写作,主要来自大三、大四的学生,尤其是大四生。这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大三、大四,学生筹划未来的发展、为考研、为工作,多有现实的需求,或备考,或兼职,使“4·10工程”的坚守逐渐变质。同时,学生还存在每天写什么的苦恼,私人化的事情或想法不愿意写,天天吟花咏月和空发议论,时间长了,索然无味,即使有时间的保障,一天写三百字也是难事。

这不止一次促使我反思“4·10工程”,并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说这一写作训练的宗旨有四:其一是意志训练,学生在海师文学院的四年中,应该有毅力完成一项工作,天天三百字的写作,不因忙碌而放弃,不因空闲而今天完成明天的任务。其二是写作技能训练,各种文体的写作,都需要切实、反复地操练,不是掌握了写作理论可以解决。其三是读书训练。写什么,最好能够与读书结合起来。我理解青年学生的文学兴趣,因之在“4·10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多有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这并非不可以,但文学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退潮的时候,而把写作与读书结合起来是写作的长久之方,可以促进学生读书的广泛和深入。其四是思维与逻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固然可以依靠口头语言体现,但书面语言是训练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书面语言的训练,我们更容易发现思维的破绽和逻辑的漏洞,因为书面语言更便于自我或他人的检验或推敲。

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我的这些想法自当别论,同时我也在想,学院应该怎样做才能使“4·10工程”更有成效?

从1997年以来,我校那时的中文系到现在的文学院,历届的系院班子和老师在“4·10工程”上做了许多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主要是安排了老师检查、批改学生的“4·10”,并给老师相应的劳务报酬;印制了“4·10”文集,从2002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学海撷英》等文集;2006年以来,院里学生自办了“4·10报”;将“4·10工程”纳入第二课堂,每年一个学分。在这些工作中,老师批改指导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怎样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完成第二课堂上的写作训练。在这里,我们至少面临着四类状态:文学创作、读书笔记、研究论文、实用公文,对学生相关写作的指导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况且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老师的批改指导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我这里并不想讨论具体的写作指导在观念和操作上应该怎样执行,而是深感“4·10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写作训练上的源泉问题,使学生总感到有东西可写,并有写作的冲动。

文学创作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但一定需要想象力和生活。一般看来,从小学到大学都进的是校门的学生,想象力和生活阅历是很有局限的。大学时期的培养尽管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生活阅历有所丰富,但不能不依靠阅读获取想象力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其实它所揭示的除了阅读中有想象力和间接的生活阅历之外,还有文学创作的基本模式。对此,早于杜甫的西汉辞赋家扬雄也有一句名言“能读千赋则善赋”。

读书笔记更是与阅读不可分。人们常把读书笔记分成两种,一是摘录型的读书笔记,二是阅读之后再现所思所想的读书笔记。我这里说的是后者,我也希望大学生读书笔记是后者(为研究做的摘录型的读书笔记除外)。可以三言两语或长篇大论的读书笔记,本不需要刻意的指导,但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持久吗?有趣的阅读与有用的阅读都能够形诸于笔记吗?可以培养学生读书则动笔的习惯吗?

研究论文重论述的依据和推理的逻辑联系,在“4·10工程”中,少有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而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缜密的思考。但学生必须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相当多的学生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才有切实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以致当毕业论文写作降临的时候束手无策。而束手无策的不仅是怎样选题、怎样谋篇布局,而且还有怎样获取研究的资料,怎样写作某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和论文提纲。这说明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平素的阅读有一定的缺陷。

实用公文写作训练是熟悉公文格式和用语的最佳途径,同样需要先通过阅读来把握其格式和用语,虽然不是每一位学生毕业以后都会去从事与公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工作,但实用公文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公文的不同文体仍然是必要的,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一部分,而它们的写作难度相对要低一些也是人们知道的。

这里说的四个方面写作训练实际的情况比我简单的述说要复杂得多,我在这里主要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因为阅读最为便捷,它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和历史的、现当代的人物、事件对话,像西晋陆机在《文赋》里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并借此去感悟人生,探寻社会生活林林总总的道理和基本规律。当然我这样说决无排斥生活实践的意味,社会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只说是当我们生活受到局限的时候,有书本或说前人的知识能够借助,就可以借助,不然学生会在等待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荒废时日,何况我们怎么可能等待有了生活的亲身体验才从事写作训练?当然我们有必要警惕学生沉溺于书本,让自己成为“书奴”,与现实生活很隔膜,很僵化,这实在不是我所想要的。

实际上,我们还有其他活动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譬如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实行多年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月读一本好书,练就一项专业技能,建一批文明宿舍,做一名有爱心的志愿者,做一个高素质的海师人”。其中“做一名有爱心的志愿者”就是鼓励学生怀爱心深入生活,再则是文学院有一些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多半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些当然可以成为他们写作训练的组成部分。同时,我曾经说,“五个一工程”中的“每个月读一本好书”和“练就一项专业技能”最好能与“4·10工程”结合起来或者说部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更坚实的内容。而一些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感到没有成就,除了对已化为文化素养,化为人格品性的知识失于觉察之外,便是没拥有能够让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写作训练的“4·10工程”可以有这样的担当。

为此,我一直认为“4·10工程”可以设计,这设计有两个基点:兴趣与需要。我说依兴趣设计,主要是尊重兴趣的指向,我知道因兴趣而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大学的写作训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写作的初始阶段。而学生的写作兴趣,往往集中于文学创作。而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学生,在专注某一文体的创作时,也应该尝试其他文体的创作。道理很简单,如文学的四大文体即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影视)通常相互渗透,尤以小说的包容性最强,小说中的诗歌笔法、散文笔法是常见的,那么专事小说创作的学生,至少应有适当的诗歌、散文创作的训练。这就可以考虑在写作时间与文体的安排上作出具体的规划,以了解多种文体的特征、创作方法和风格。

但有很多时候,写作是一种需要。实用文体的写作自不用说,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近年来也备受争议,主张废弃者不乏其人。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研究水平,达不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创新;一些学生敷衍塞责,草草了事,蒙混过关,甚至抄袭,使毕业论文写作失去了意义。我是不主张废弃者,毕业论文可以要求创新,但不必人人都创新,重要的是学术研究的实践训练。而有学生写作毕业论文不负责任,不应该成为废弃毕业论文写作的理由,毕竟有相当多的学生相当负责任。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学校还有课程论文、学年论文,这二者写作与指导的不理想也是常见的现象。相对来说,毕业论文更受师生的共同重视,不过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对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感兴趣,很少有人自觉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

我主张进行这种训练,无论学生毕业以后是否从事学术研究性的工作。因为这一训练有多重意义,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查找所需的资料并组织、利用,怎样在层层推论中让自己的思维符合逻辑,怎样谋篇布局并让表达的语言简省、确切。它显然和一般的读书笔记的随感而发不同,要求论述更系统,思想更缜密,“4·10工程”作为长达四年的写作实践,应该可以将其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如在这一工程中,规定具体的训练任务,要求完成学术论文多少篇,每篇至少要求多少字,这样也许可以达到学生学术论文训练的目的,使他们在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时驾轻就熟,不至于从零开始,手足无措。

由此推开,“4·10工程”是否可以以需要为主导?从放任式训练改变为规划性训练?即从随便学生写什么到要求学生写什么。是否应该将这种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首先训练什么,其次训练什么,再次训练什么,且明确每一阶段的目的和做法。是否应该在这种训练中让个人的兴趣服从知识或技能的需要,为图长远的发展?那么学生对这些规划没有写作兴趣、严重影响写作热情怎么办?照顾有特别兴趣、特别专长的学生按自己的写作兴趣发展,其他没有特别写作兴趣的学生又怎么办?而老师的指导只注意面上的构思方法、行文方法、语言运用的方法是否可行?考虑每个学生的写作个性,老师又当怎样来处理辅导学生写作与自身需要的课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我们的4·10写作工程的实践中,实际上也有些班级经过不断的训练,建立起良好的写作氛围。我们需要树立这样的典型,引导更多的学生在“4·10工程”中前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自觉的修炼。唯有自我自觉地修炼,学生才可能独立成人,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行为能力。而达到这一境界,却又是学生兴趣写作与规划写作的有机结合,我很期待这样的时候。

尽管我院的“4·10工程”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不少,但我一直没有动摇“4·10工程”的信念,力图以不断的努力改进这一工程,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为此,我院今天的“4·10工程”的写作训练已经立体化了,与写作并行的有4·10报、4·10协会、4·10网站、4·10征文比赛等配套活动,使“4·10工程”因之富有勃勃的生机。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毕业论文文体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