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生幸福的视角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2013-04-12种海峰戚晓吉

关键词:幸福感海南旅游

种海峰,戚晓吉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一 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追求幸福,梦想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既是每个人内心不断涌动的渴望,又是人类历来追求的永恒主题,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基本价值。

不同于黑格尔把人当做一个“精神的”特殊化的实体,也不同于费尔巴哈所谓“真正人道主义”,马克思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立场鲜明地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1]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寄托在虚幻的宗教或世俗的“救世主”身上。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同”社会、世外桃源的诱人遐想,在西方则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各种人道主义的精心设计,但都始终未能找到通向人类幸福愿景的现实途径。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且第一次找到了劳动人民敲开幸福之门的现实途径与奋斗方向。

同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资本主义世界却表现为一个异化的、人性被扭曲了的“二律背反”的世界,“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2]723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西方资本阶级私有制造成的剥削、奴役、贫困、不公正,使异化的工人根本没有幸福可言,“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2]43而在当代人类所处的生存境遇下,物质每天都在迅速增长,而幸福却难以同步。人虽然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新的异化之中,资本强势扩张的疯狂逻辑使现代人日益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相对贫困化、精神世界的深刻危机,悲观、空虚、颓废、迷茫感、“物支配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畸型、病态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困扰西方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3]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否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是一种完全的、自觉的、“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的现实生成。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真正科学的人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发展、人的幸福的社会历史学说。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以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一大批先进的历史人物怀着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迫切愿望,苦苦探索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对症良方,最后终于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掌握了“幸福的密码”。“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5]在革命战争年代,贫苦的人民群众怀着能够过上幸福日子的朴素心理纷纷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无怨无悔地跟党走;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同样信赖党的领导,以极大的热情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6]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党引导人民谋求幸福、依靠人民共创幸福、实现人民共享幸福,关注人的价值、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通过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通过政治文明建设,逐步铲除体制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重要的制度前提;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过的,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二 民生幸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价值旨归

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谓主观性,是指幸福与否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个体生存状况的精神感受,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和认同感。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物质因素对幸福的作用,也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当个人物质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时,继续增加的结果并不必然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人对物质享用的愉快感却大大的弱化了,而对非物质性产品即精神性享用的依赖性则逐渐加强。所谓幸福的客观性,是指幸福感觉并非纯粹的精神因素,它总是与一定的物质基础前提条件相联系的。物质决定精神,抛开客观条件抽象地谈幸福是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贫穷而又悲惨,这个社会就谈不上繁荣幸福。[7]很难想象一个穷困潦倒,终日为生计疲于奔命,为未来担忧烦恼的人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126亦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8]美国有一个科研机构,从2008年开始连续几年每天通过电话或网络对至少1000名18岁以上的美国人进行幸福调查。结果显示,幸福感主要与物质、情感和环境三个因素相关联,其中除情感以外其他两个因素显然都是客观物质因素。

幸福一定是写在人们脸上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东西。百姓脸上的幸福既是生存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和谐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幸福,一个社会是不是创设了适宜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这是无法掩饰的,也并非虚幻的,无法评价检验的,其可以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主观感受乃至外界社会评价总体上表现出来。生活居住在一个幸福感高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们无形中心理上就会拥有一份更多的自信与尊严感,常常以此地为荣耀而更加关心她热爱她;相反,生活居住在一个幸福感较低或者幸福感缺如的地方,人们就会感到脸上无光,感到不好意思甚至羞于对别人提及,情感上越发厌恶这个地方以致其宜居性越来越糟糕。尽管幸福与人的主观态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可否认人们的幸福感与社会良性运行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当地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治安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近年来,由国家统计局、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等联合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逐年揭晓,从上榜的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等城市来看,说明了幸福感的确是一个涉及因素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范畴,其中既有硬件的又有软件的,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需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单打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总体发展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不仅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重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且为未来海南人民的幸福生活描绘出了美妙的蓝图。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不是为了图好听好看,而是为了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为了使海南老百姓得到发展的实惠,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海南的发展尤其是海南民生问题。2011年4月,胡锦涛在考察海南期间,曾经语重心长地要求“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在这四句话中,经济繁荣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目的,环境优美是条件,人民幸福是归宿。胡锦涛的重要指示高瞻远瞩,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既突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又指明了今后海南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评价标准,还强调了发展的落脚点及海南老百姓对发展的主观感受,体现了指导性与针对性、科学判断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实现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指导性思想。

2010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深入海南各地考察。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抓手,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习近平此次调研的重点。习近平特别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突出优势;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海南的青山更绿、海水更蓝、环境更美。在调研中,习近平还十分关心海南的民生问题。他先后到革命老区陵水黎族自治县滨河新区和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仔细了解扶贫开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到西联农场考察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情况,要求使国际旅游岛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2013年4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他强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利用好各项政策优势,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目前,海南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好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三园”工程——即使海南岛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全国人民的四季菜园”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但是,毋庸讳言,许多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的生活因素,如住房、物价、居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教育、社会治安、公民文明素质等方面海南还存在较多较大的问题,百姓是不满意、有意见的。不争的现实是,海南是我国四大特区中面积最大的但发展却是最为缓慢的特区;海南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是处于东部的“西部地区”;海南号称是“全国人民的菜园子”,但本地蔬菜价格却常常居高不下,令人咋舌;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但物价却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等量齐观;旅游业是海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旅游市场的一些混乱与无序现象常常使外地游客怨声载道,旅游综合环境差,许多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再具体以物价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连续几个月海南全省CPI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一季度海南 CPI增幅超6%,涨幅居全国第四。2012年10月22日,全国17个省(区、市)公布了2012年9月份 CPI数据,其中,海南CPI同比涨幅最高,为3.2%;12月份,海南省CPI同比上涨5%,涨幅比11月扩大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在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海南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与挑战。

爱国者电子科技总裁曲敬东说得好,要想让别人在海南获得幸福感,首先海南人自己要有非常好的幸福感,这样来旅游的客人才会找到更多的幸福感。可以想象,一个自身没有幸福感,精神面貌整天悲观、失望、愁眉苦脸没有笑容的当地人是不可能当好国际旅游岛的主人翁的,也不可能给外来游客带来快乐与舒适的美好感受的。因此,我们应当真正使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成为海南人民的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因为幸福感是超越国界与民族界限无声的语言,幸福是可以感染的、可以增殖的,幸福是发展旅游重要的软环境与软实力,海南人民的幸福感有助于增进他人的幸福感,能有力地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良好的实现条件。

三 实干兴琼:让“幸福”落地海南

2011年2月25日,海南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整个《纲要》共9章27节,“民生”明显是其中一条粗重的主线。人们欣喜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政府计划投入1300亿元,重点实施73个民生项目,着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重大民生问题,《纲要》为大幅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建设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绘就了指日可待的短期图景。2012年4月25日,在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罗保铭作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的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遗余力建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幸福始终是存在于行动中,幸福必须身体力行,是在‘做’事情中做出来的生活效果,所以除了自己亲身亲手去做出幸福,不可能有别的替代方法。”[9]记得过去我们有三句关于“幸福”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在哪里,朋友啊我告诉您,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它在晶莹的汗水里,它在闪光的智慧里”。上述都讲了一个朴实的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艰苦的创造。海南的发展等不起,海南的发展不能慢,海南不能再折腾。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中央和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目光在关注着海南下一步怎么办,关注着海南会发生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笔者认为,要让“幸福”更快地落地海南,当下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海南是机遇更是挑战,起点低条件差与目标高任务重是当前海南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千头万绪。全省上下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抢抓机遇,反对空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层层落实,重在成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国际旅游岛的美好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第二,围绕旅游业大力发展经济,繁荣经济,夯实海南人民幸福之基。海南的基本省情决定了要始终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下大力气发展经济,繁荣经济,尽快实现海南经济总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是海南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升海南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有条件办更多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事情,实现百姓的福祉也就有了现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从讲政治的高度上,要把加强和保障民生做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常抓不懈。保障民生,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直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抓好了得民心;抓不好失民心,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和保障民生,本质上讲就是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当前,海南最重要的民生任务是稳定物价,打压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老百姓吃得起菜,住得起房,看得起病,降低生活成本,特别是让中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第四,各级政府要坚持统筹兼顾,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在民生幸福建设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前所述,幸福指数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公共基本设施、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等都涉及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老百姓生活的质量,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执政能力,在以上方面必须有所作为。2010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6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本次调查还显示,95.7%的人觉得民众的“幸福指数”与当地政府的作为有关系,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

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不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深切期望,不辜负海南人民的深切期望,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幸福之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9]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6.

猜你喜欢

幸福感海南旅游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旅游
幸福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