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哲学意蕴与执政能力建设

2013-04-12薛明珠陈树文

关键词:道路特色制度

薛明珠,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一词首次出现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对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时的理想目标“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萌芽于资本主义,是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新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它经历了磨难,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它变得更为坚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最成功的,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

(一)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自信,简单的说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一定的愿望,它是人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不是盲信,没有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没有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便不会有这样一种心态,从哲学上来说,这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一个完美体现。客观的自信能够使人的意志更坚定,不为干扰所惑,不为困难所惧。制度自信就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需要正确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综合体,对于一个团体,制度自信将会使这个团体和谐一致,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团体建设中去,对于一个国家,制度自信将会使这个国家的人们产生巨大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制度规定充满了信心。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使中国的生产力逐步得到了解放和发展,使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空间不断压缩,使中国人民走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为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完全有理由有信心提出“制度自信”,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内在联系

制度自信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中华民族到了建党一百年的时候还将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到了建国一百年的时候还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道路自信的提出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根本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理论自信的提出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于实践,具有科学性,服务于实践,具有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命题,准确地反应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体现了中国与当代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是理所当然之事。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到制度自信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依托,它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互区别的根本性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总结得出的并且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艰苦奋斗所得来的根本成就,它并不是终极真理,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与时俱进是其根本性质,因而对这三者我们要采取的态度就是一要珍惜,二要坚持,三要发展。

二 制度自信的哲学意蕴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给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做出了榜样,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到建国一百年时候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往不明确的问题明确了,以往不清楚的问题清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作出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在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实现,我们对此拥有充分的自信。这份自信心既有着充分的事实作为基础,又有着充分的哲学依据,是一种科学的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左”的政策和右的政策都会使中国受到巨大的损害,不论是“左”,还是右都没有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都不是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的态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制度自信显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深思熟虑的结果,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变得不仅清晰而且明朗,它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没有忽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上,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起来,去积极探索其有效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完善于胡。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经过长期检验而得出的宝贵经验,它必将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深刻意识,外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指引着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事物不断发展,意识也要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既成的社会意识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使到了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它也并不就此僵化,它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自组织系统,它将指引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断地走向更新更美好的状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总特征

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在不同角度的反映。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恩格斯还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辩证法的总特征告诉我们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等全面发展的制度,尽管现在有些方面还不太完善,但问题的解决总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就联系而言,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没有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政治是保障,没有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经济的发展便不会持续得又好又快,政治不稳,丢掉根本;文化是灵魂,保障着经济和政治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和谐既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发展目的。我们实现的不只是社会层面的和谐,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自然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根本来源,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便会失去最根本的支撑。就发展而言,这五个方面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大大增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但矛盾又是特殊的,每一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都各有特点。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进行转化的。对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不可偏废,夸大特殊性或者普遍性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夸大普遍性,就会丧失特殊性,这也往往是西方国家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的依据,历史上的极右观点与此不谋而合;夸大特殊性,就会造成否认普遍性,对其它好的经验就会拒之门外,历史上的极左观点与此也是殊途同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得出的一个理论成果,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际赋予了其中华民族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靠本本和教条,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现阶段我们形成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不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度等。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接。相对之中有绝对,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都包含着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它告诉我们要坚定对真理的信念。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根本的保障作用。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12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绝对真理性认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认识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不要把真理当做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好制度,自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在不懈的奋斗与探索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并为之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是中国式道路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然而社会的发展不会就此停止,我们还会朝着更高的理想状态继续前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演说时指出,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

三 制度自信是党的执政能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执政六十多年来取得的最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实现路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道路和理论体系最终都要归结到制度上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制度自信的提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了稳固的基础,并且在不断地增强。

(一)制度自信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能够较好的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是制度自信根本所在,对于改革开放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以“引进来”为主要取向,通过“引进来”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所用。现在的情势与以往不同,我们的基础扎实了,能力增强了,信心更足了。制度自信的提出提升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底气,提高了“引进来”战略的要求,同时也说明了我们能够较好地处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适时地调整了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有所侧重,保证了国民经济在国际环境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二)制度自信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历史经验证明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才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1]25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民主状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的范围和民主权利的类型都在不断增长,人民民主权利具有充分的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制度自信暗示着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公民的政治有序参与素质不断提高。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是对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近些年来,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制造了不少的社会动乱,尤其是西藏和新疆的叛乱性质极为恶劣,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并不手软,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进行了平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带来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制度自信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文化的两大基本功能是维护和批判现实社会以及调控人的活动,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制度,先进的制度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保障。先进文化是指它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胡锦涛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5]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复杂化的当今社会里,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不小的波动,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就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具体规定,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30在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会形成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

(四)制度自信展现中国共产党增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和谐社会不是把矛盾消除的社会,而是一个以更恰当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社会稳定,这是我国发展的主流形势。新的世纪,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逐渐多样化,使得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是一个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时期。如何解决好新时期的矛盾是一个影响发展大局的问题,解决得好,挑战转化为机遇,解决不好,有机遇也可能白白丧失。制度自信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有决心,有信心解决好社会矛盾。党的18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34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初,便以为人服务为己任,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这就为解决各种矛盾打下了较好的政治基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要求下,社会必将处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状态。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制度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