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知章籍贯考辨

2013-04-12

关键词:四明山山阴四明

张 艮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贺知章(659-744),身处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著名诗人,上承初唐之余绪,下接盛唐之雄风,亲历诗风的丕变;其人交游广泛,上自帝王公卿,下及布衣,既有乡谊,亦有同僚,与当时重要诗人张说、张九龄、孟浩然、王湾、李白、杜甫、张旭等都交往颇密,在当时诗坛亦颇有高誉。唐代文化多元,儒释道并行,士人亦多崇佛敬道,贺知章与当时诸多高僧或师或友,交游颇为密切。其人在诗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其籍贯却一直颇多争论。《旧唐书·文苑传》(以下简称《旧》)载其为“会稽永兴人”;[1]5033《新唐书·隐逸传》(以下简称《新》)称其为“越州永兴人”;[2]5606又因贺知章晚年曾自号“四明狂客”,因疾受道箓,辞官返乡又径回山阴,故历来关于其籍贯之说法,概况有三:明州(今鄞县)说,越州永兴(今萧山)说和越州山阴(今绍兴)说①《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明州,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县置明州。天宝元年,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复为明州,取四明山为名。”越州于天宝元年亦改为会稽郡。本文为了叙述方便,避免产生混乱,下文涉及明州、越州地名之时,统一称为明州和越州,不再根据当时之称谓,如余姚郡或会稽郡等。若论及山阴即指山阴县。今人桂心仪《“四明狂客”里贯考信录》(《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持越州说,而未及细辩永兴、山阴;陈耀东《贺知章籍贯里第的分歧和争议》(《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主永兴说;金性尧《伸脚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贺知章与四明狂客》一文,认为贺知章出生于鄞县,不过居鄞县时间很短暂,不久即回到会稽,欲调和越州四明之分歧。本文拟通过对各类史料进行仔细铺排考辨,辩驳明州、永兴说之误,并证明贺知章籍贯应是越州山阴,即今日绍兴。

一 明州说辨

1.明州说之提出及流传

最早提出明州说的是宋人莫将,其在绍兴十四年(1144)任明州太守时,根据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文句“即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3]1362修建逸老堂,今《四明丛书》收有莫将《逸老堂记》,他担任郡守期间,修建逸老堂,并绘贺知章像置于堂上,进行祭祀。[4]②按,今《全宋文》卷四四三一亦收有此文,题为《隐德堂记》,误。据莫将原文即知堂名为逸老堂,则文自然名为《逸老堂记》,又吴潜有《重建逸老堂碑记》文,亦可为证。考《宝庆四明志》未收莫将文,亦无逸老堂记载;《开庆四明续志》,有“逸老堂”条,但未收莫将文,收了吴潜文;《延祐四明志》载逸老堂已改名为隐德堂,并收莫将文,《全宋文》即据此,实应题《逸老堂记》。莫将也颇为相信贺知章成仙之说,“得道者或未能忘其乡里,安知季真不时还来此间耶!”不过,就是莫将自己也承认,“四明之人,初不以季真为乡人”。[4]203

宋吴潜《履斋集》卷三载其为明州郡守时所作之《重建逸老堂碑记》,碑记作于开庆元年(1259),从中可以看出,吴潜重建逸老堂主要是因袭莫将的言论,并逐渐圆融之,其实他修建逸老堂有其功利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是邦之人,“俾邦之人士景清风而企芳躅,或少裨于夔教云尔。”[5]249-250

事实上,无论是莫将还是吴潜,他们修建或重修逸老堂,都是想有益地方教化,而对于贺知章的籍贯都不是十分在意。最能代表他们这种态度的是史浩。《宋史》载他是“明州鄞县人”,[6]12065曾因反对张浚北伐而出知绍兴府,在越州时他作有《会稽先贤祠传赞》,其中就有贺知章。又因是鄞人,所以他又作有《四明十二先生赞》,其中也有贺知章。览其所作之赞,或以知章为会稽人,或以为明州人,其写作目的无非是想征引前贤而有利于地方之教化,对其籍贯倒并不曾真正去关心。

《方舆胜览》卷七浙东路庆元府下“人物”条亦载有“贺知章”,注云:“李白诗:‘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然知章越人,鄞本越之属邑。”[7]123吴潜与祝穆皆言知章本越人,为自圆其说,只能从鄞越封属上闪烁其辞。但从此后代的方志开始就将贺知章为鄞人这一说法慢慢坐实,并有诸多好事者造出许多贺知章遗迹。考察从南宋胡榘《宝庆四明志》到清代闻性道《康熙鄞县志》、徐时栋《光绪鄞县志》中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这种变化。①胡榘《宝庆四明志》卷八载:“今鄞县句章乡小溪之马湖,有洗马池故迹,世传以为贺监旧宅。相距三里曰贺家湾,其地贺姓甚多而贫。……耆老谓贺监始居此,后乃徙剡川也。”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闻性道《康熙鄞县志》载:“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生鄞之响岩山,今名高尚宅。响岩,县西南五十五里,……唐秘监贺知章尝隐于此,旧有读书楼,后人称高尚宅,遵明皇赐诗‘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之义也。”转引自《四明丛书》之《贺秘监遗书》外纪卷一,第177页,第198页。徐时栋《光绪鄞县志》载:“贺秘监钓台在响岩高尚泽。……贺秘监读书楼在响岩。……马湖,县南五十里,相传贺知章洗马池。”转引自《四明丛书》之《贺秘监遗书》外纪卷二,第196页,第198页。宋人胡榘语气尚不十分肯定,只是“世传以为”,[8]103至清代闻性道修志则已经言之凿凿地认为是鄞县先贤了,出生之地亦已细之又细,连当年的读书楼、钓台、洗马池等都出现了遗迹。[4]177-198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亦不能免俗,认为贺知章生于甬上,亦为附会之说,难以让人信服。[9]420-421明清鄞县诸志大多都是以讹传讹,牵强附会。

2.“四明狂客”名称解析

由前文可知,莫将的明州说根据是来自李白称呼贺知章的“四明逸老”,贺知章并未取号“四明逸老”,李白所谓的“四明逸老”又当来自贺知章的别号“四明狂客”。《旧》谓“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1]5034《新》载“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2]5607从莫将、吴潜到闻性道、全祖望及徐时栋等人莫不由“四明狂客”之“四明”出发,认为此“四明”即指明州,又根据鄞县多贺知章遗迹,由此认定贺知章乃明州鄞县人。

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明州乃开元二十六年分越州之鄮县而置,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10]629两《唐书》记载贺知章之籍贯“越州永兴”或《元和姓纂》记载之“会稽山阴”,与明州皆不相邻。且贺知章于天宝三载归乡之时,明州已改为余姚郡,越州改为会稽郡,二者区别明显,虽然作为中都督府的越州仍督明州,但史传一般不会将籍贯明州(余姚郡)者记为越州(会稽郡),如婺州亦为越州所督,骆宾王为婺州人,但史传却断不会载其为越州人,《旧唐书·文苑传》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1]5006由此可知,对于史传记知章籍贯为越州,吴潜等人无法解释,只好拿鄞越封属作为托词,但却难以自圆其说。

明州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四明狂客”一词产生曲解或误解,所以很有必要对其作一细致辨析。

“四明狂客”之“四明”应指四明山,而不是指代明州。《方舆胜览》所引《福地记》云:“三十六洞天,第九曰四明山。”[7]121道教以四明山为第九洞天福地。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越州……管县七:会稽,山阴,诸暨,余姚,萧山,上虞,剡。……余姚县,西至州一百四十里。……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10]618-619《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亦有同样记载:“越州,县七: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余姚,……有风山,四明山。”[2]1061由此可知,四明山绵亘数百里,其中亦有部分在余姚县境内,或者说是在越州境内。贺知章因为崇奉道教,受箓请为道士,故根据道教的四明山取号,非常自然。《旧》云:“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1]5034因病而请度道士,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因为他一贯信奉道教,所以才会取亦有部分在越州境内的四明山之名为号,而并非表明其籍贯是明州。因此,这里的“四明狂客”一词虽是由山得号,但其实表达的是宗教的意义,即崇奉道教。

“狂”,即《旧》所谓“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1]5034而“客”,《说文解字》:“客,寄也。”段注:“自此讬彼曰客。”[11]341人生如寄,人生在世间,如过客一般,贺知章崇奉道教,有此想法,亦属自然,故名“四明狂客”。“四明狂客”又可以理解为来自道教洞天福地四明山的狂客,亦即自许为道教中人,暂寓京城或人世,故言“客”。还可理解为四明山虽有部分在越州余姚,但大部分在明州境内,己之故乡在越州山阴,故相对而言,乃是四明山之“客”。或还可理解为与其官职有关,其晚年任太子宾客多年,或可指太子宾客之“客”,亦通。

贺知章辞世多年之后,他从前的学生唐肃宗乾元元年的一封诏书也可印证其号四明狂客之来由。《旧》载:“肃宗以侍读之旧,乾元元年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1]5035既赞知章“挺会稽之美箭”,又明言“克遂四明之客”,会稽即越州,乃其故乡,四明自然指道家之四明山,知章为太子宾客多年,晚年又受道箓,肃宗当知其号“四明狂客”之由,故诏书中有此语,言贺之入道归越州,实乃得尝夙愿。

综上所述,“四明狂客”一号,表明的只是贺知章对道教的信仰,而并非如莫将、吴潜等人所认为的可以表明其籍贯明州的事实。

3.时人赠诗分析

我们还可以根据知章归乡之时唐玄宗等人所赠诗歌来证明贺知章回归的故乡乃是越州,而非明州,这些诗歌在《全唐诗》和《会稽掇英总集》分别有收。唐玄宗的诗序就很能说明问题,诗序曰:“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12]31明白指出归的是会稽,若是“送贺监归四明”,①当日赠诗收入《全唐诗》的只有唐玄宗、李林甫及李白三人之诗,题目分别是《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送贺宾客归四明应制》及《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唐玄宗等三人连同其他36人赠诗又皆收入宋孔延之编的《会稽掇英总集》(其中姚鹄为晚唐诗人,其诗当为拟作,《全唐诗》卷五五三有收,题为《送贺知章入道》,题下注云:一本题上有拟字。)题目都是《送贺秘监归会稽应制》(唐玄宗的诗题改为《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并序》)。这些赠诗题目言“送归会稽”,其实已能说明问题。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即当初原题都是《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宋人在收入集子时有所改动。那么此“四明”亦仍与“四明狂客”之“四明”一样,都是指道教之洞天福地四明山,都是含有道教意味,序中“志期入道”、“赤松之游”皆与贺知章受箓相关。

当日赠诗几乎全部都有和道教相关的词句,如“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12]31“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12]1212“圣代全高尚,玄风阐道微”,“仙记题金箓,朝章换羽衣”,[13]832“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13]834这些诗的内容都比较一致,大致为年高德劭,辞官归乡,已入道箓,四明访仙,惜别之情等;与道教有关的意象比较多,如“鹤”、“丹灶”、“仙侣”、“羽衣”、“金箓”、“黄冠”等等。其实这些也颇能说明诗中的“四明”就是关乎道教而非明州。同时,诗中还涉及到许多跟越州有关的山水,如“稽山”、“鉴水”、“镜湖”、“山阴”等,都能证明贺知章归的是越州而非明州。

退一步说,假如贺知章所归之地真是明州,则赠诗中或题中应有归明州或归余姚郡一类意思,但几十首赠诗中无一有此。②桂心仪先生《“四明狂客”里贯考信录》指出,四明作为明州的称谓,至宋代才逐渐普遍,也可证明此处四明并非指代明州,见《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综上分析可知,玄宗等人诗中之“四明”,与贺知章别号之“四明”同,亦是从四明山及道教出发,而并非言其籍贯在四明,而言及会稽则是从其故乡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当时送行者所言“四明”,皆非明州,而是指道教第九洞天四明山,且多含象征意味,表明其道教信仰。因此,从时人赠诗中并不能得出贺知章籍贯明州鄞县的证明,相反可以得到其籍贯越州的佐证。

4.毛奇龄、钱大昕之说

其实关于四明鄞县说一直就有反对意见。

清初毛奇龄在《萧山县志刊误》云:“夫四明本山名,地在余姚,唐时以余姚县属之宁波,称余姚郡,而因以余姚有四明山故称明州余姚郡,是明州以余姚得名。贺监为唐人,果籍明州,则其称四明者亦当在余姚,不当在宁波。况不籍明州而籍四明,则世无此籍矣。”[4]218毛奇龄于余姚县唐时隶属宁波表述有误,余姚县在唐时一直隶属越州,他认为贺知章籍贯萧山虽多牵强,但其反驳籍贯四明说却颇有道理。

钱大昕在《乾隆鄞县志》中也表示了该有的审慎态度,云:“案:以知章为鄞人,自莫将始而历志因之,正史所无,未敢深信,然四明多知章故迹,盖当流寓于鄞也。”[14]402钱大昕是乾嘉之际著名学者,实事求是,出言谨慎,认为贺知章是鄞人“正史所无,未敢深信”,但又对“四明多知章故迹”难以解释,所以推测其可能曾经流寓鄞县,故不列于“人物”而列于“寓贤”。其实,四明多知章故迹,大抵是因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鄞人自宋莫将之后遂以知章为鄞之先贤,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所以后世不知弄出多少知章故迹。

5.小结

上文主要介绍了“明州鄞县说”之流传及其根据,并针对其对“四明狂客”进行有意的曲解或无意的误解而对此词作了细致的辨析,又从时人赠诗中获得证明,“四明”应指四明山,且实指意义淡化,更多宗教象征意味。而以“鄞故越封部”含糊其辞的说法来证明贺知章籍贯明州,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时人赠诗中都得不到明确的支持。因此,可初步认为贺知章的籍贯应是越州,而非明州。具体是越州何地,永兴抑或山阴,下文将再作考辨,同时,这些论据皆可继续证明明州说之非。

二 永兴说辨

《旧》载“贺知章,会稽永兴人”,[1]5033《新》未加辨析,承袭其说,作“越州永兴人”。[2]5606考《旧》之材料与唐人窦蒙《<述书赋>注》中注释贺知章的材料十分相似,一些词句完全相同,为便于分析,录之如下:

贺知章,字维摩,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少以文词知名,工草、隶书,进士及第,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简较工部侍郎,迁秘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年八十六,自号“四明狂客”。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天宝二年,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皇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明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仍拜其子典设郎曾子为朝散大夫、本郡司马,以伸侍养。知章以羸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元年冬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琴两忘。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者也。”[15]192

引文材料基本都在《旧》中出现,只是有些地方详略有别,从有些词句使用上尚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承续的关系,如“少以文词知名”完全相同,如“太子洗马德仁之孙”,《旧》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旧》为“知章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等。同时,《旧》在有些方面更显精审,如“天宝二年”,《旧》订为“天宝三载”,“可赠兵部尚书者也”,《旧》改为“可赠礼部尚书”。[1]5034

因此,认为《<述书赋>注》可能是《旧》史料来源之一,或者可能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当可成立。窦蒙《<述书赋>注》注于大历四年(769)七月,距离贺知章时代相去未远,材料似可相信,但对照贺知章好友卢象诗歌及序,再根据其他材料细加考辨,可以发现无论是《<述书赋>注》还是《旧》的记载都是有问题的。

卢象与贺知章相交甚深,他的《送贺秘监归会稽歌并序》较详细,可补正史之疏,故录之如下:

先生紫阳真人,□耳河目,神气有异,年八十六,而道心益固,时人方之赤松子。去年寝疾累日,冥然如梦。长男曾子求于神鬼,长请于天,窥司命之籍,与鬼物相竞而角触焉,而告真人,乃泠然而归。于是表请辞官,乞以父子入道,俱还故乡,仍以山阴旧宅为观焉。皇帝嘉尚其事,寻而见许,择日度公与男田,时公卿大夫观者如堵,皆曰贤才也。正月五日,上令周公邵公洎百寮饯别,青门之内,玄鹤摩于紫霄,吹笙击鼓,尽是仙乐,闻者莫不增叹,轻轩冕焉。余与真人相知,不以年,不以位,俱承太公之后,见赏王粲之词,悠悠此别,不觉流涕,辄赠古歌辞一首,庶为真人传用之耳。

……山阴旧宅作仙坛,湖上闲田种芝草。镜湖之水含杳冥,会稽仙洞多精灵……①此据道光元年的山阴杜氏浣花宗塾藏版《会稽掇英总集》。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十四亦补收此诗,题为《紫阳真人歌并序》,考四库本此诗名《歌并序》,又据《续拾》卷十二韩宗诗下注,陈先生所据版本似是四库本,故诗题可依道光本。《补编》本“田田列侍浮丘伯”亦应为“田男列侍浮丘伯”。[16]35-36

卢象的序文与诗歌内容很丰富,且其中细节可以和史传对照阅读。《旧》云:“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仍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1]5034《新》云:“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2]5607

对照卢象的诗歌及序文,我们可以知道《旧》《新》所谓的“还乡里”就是回到越州山阴,“本乡宅”就是卢象诗序中的“山阴旧宅”,并得到皇帝的诏许舍之为道观。这证明了两《唐书》都认为贺知章辞官回到的是越州山阴——就是他的“乡里”“本乡”,而却称其“籍贯永兴”,这就显示两《唐书》本传在记载贺知章籍贯时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与混乱。

笔者认为《两唐书》及《<述书赋>注》所载贺知章籍贯永兴有误,其籍贯应是山阴。下面试着再从各个方面进行补充论证。

1.《元和姓纂》的记载

《旧》:“贺知章,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1]5034《< 述书赋 > 注》载贺知章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也”。[15]192贺德仁,两《唐书》有传,皆曰“越州山阴人”。查《元和姓纂》:“贺,姜姓……汉末徙会稽山阴……避汉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德仁侄孙彭州刺史默,德仁侄曾孙太子宾客贺知章,生曾。”②《旧·贺德仁传》“贞观初,德仁转赵王友。无几,卒,年七十余。”德仁卒于贞观初,年七十余,年长贺知章一百余岁,殆非其祖,故《<述书赋>注》及《旧》所载有误,当以为其族曾祖之说为宜。[17]1313我们可以发现两《唐书》记载贺知章族曾祖为山阴人,同时《元和姓纂》也记贺知章籍贯为山阴,而这也都和贺知章晚年归乡之地完全相符。

2.贺知章诗歌内证

我们考察一下贺知章的诗歌,其《回乡偶书》(其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2]1147对照前文所引卢象诗序及两《唐书》本传可知,此处的“家”在山阴。贺知章年轻时即已离开山阴,但归来时乡音依旧不改。其二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12]1147年少离乡,垂老归来,当年人事已大半消磨,只有门前镜湖之水似乎无甚变化,绿波依旧。两首诗所指故乡皆为山阴。

他的《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12]1147“稽山”“镜水”也是描绘故乡的佳山水,他在京城时作的《答朝士》于镜湖之后而言“乡曲”,[12]1147“乡曲”自然是指山阴。这几首都是写故乡,写的都是山阴的山山水水,而与永兴、明州无丝毫之联系,都充分表明贺知章本人认为他回到的越州山阴就是他的故乡。

3.储光羲、李白等时人诗歌

据今人考证,贺知章乃储光羲舅氏,储光羲的《献八舅东归》即知章归乡时赠别所作。“八舅,谓贺知章,行八。……‘龙楼’谓贺为太子宾客,‘寝疾’二句谓其‘病恍惚’事。‘天书加羽服,又许归东川’,指其为道士还乡。《新书贺知章传》:‘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诗中‘东川’非指蜀地,乃谓东南之剡川,故下云镜水,禹山。‘素业作仙居’指‘以宅为千秋观’事。”[18]120“素业”,即先世所遗之业,映证了卢象所说的贺知章的山阴旧宅。储光羲的诗也有力地证明了贺知章的籍贯。

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据陶敏先生考证当为伪作,[19]不过其集中尚有《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3]1010又有《对酒忆贺监二首》、[3]1364《重忆》[3]1365等诗。贺知章对李白有知遇之恩,二人结为忘年之交,李白当对贺知章籍贯熟悉,这些诗中的“镜湖”、“山阴”、“稽山”皆是贺知章回到的应是山阴以及其籍贯应为山阴的证明。

前文已经分析过的唐玄宗等人的赠别之诗,其中不少涉及到跟山阴有关的山水,如“稽山”、“鉴水”、“镜湖”、“山阴”等,也都是证明。

4.关于贺曾子之任会稽郡司马

《旧》、《元和姓纂》(见前引)皆谓其子名曾,《新》谓其子名僧子,皆讹误。贺知章长子名应是贺曾子。卢象《送贺秘监归会稽歌并序》有“长男曾子求于鬼神”及“曾子荣过朱买臣”句,[16]35-36称其长男为曾子。《述书赋注》:“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尊师之义,何以谢焉?仍拜其子典设郎曾子为朝散大夫本郡司马,以伸侍养。’”[15]192亦称为曾子。唐玄宗擢曾子为会稽郡司马,以便其奉养老父,玄宗对贺知章确实恩宠有加。但如若贺知章所归之地乃是永兴,而曾子在会稽为官,两地相隔,有百里之遥,①《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载:“萧山,紧,东北至州一百里。”实在是难以侍养,如若这样也实在不能看出玄宗对知章的恩宠。因此,从情理上推测贺知章回到的也应是山阴,山阴与会稽是分城而治,故不存在侍养难题。

三 结论

今人考证中,桂心仪先生持越州说,始辨四明之非,但惜未能辨永兴说之误;[20]陈耀东先生力主永兴说,[21]但其文材料搜罗未广,看似雄辩,实已偏颇;金性尧先生收在《伸脚录》中的学术随笔《贺知章与四明狂客》一文,由于未能对四明狂客之“四明”作出正确的理解,认为贺知章出生于鄞县,但他出生后居鄞县时间很短暂,不就即回到会稽,[22]结论也不正确。

综上考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贺知章籍贯应是越州(会稽郡)之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其号四明狂客,只是因为他崇奉道教,故以越州余姚境西的道家第九洞天的四明山为号,而并非是其籍贯为明州。根据考辨可知,《旧唐书》系贺知章籍贯为永兴,《新唐书》亦未加辨析,直接采用,实属讹误。而后世或争之为明州或争之为永兴,则是中国地方上一贯有之作风,历史名人,如果籍贯不详,各地之人往往皆凭片面之词引之为乡贤,以增荣光。故鄞县、萧山两地方志载贺知章为其地先贤皆属牵强附会,不可不慎。

[1]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贺知章.贺秘监遗书[M].冯贞群,张寿镛,辑.四明丛书[M].上海:上海书店,1994.

[5]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祝穆.方舆胜览[M].施和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8]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钱大昕.乾隆鄞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张彦远.法书要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邹志方.《会稽掇英总集》点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林宝.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19]陶敏.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为伪作[J].李白学刊,1989(2).

[20]桂心仪.“四明狂客”里贯考信录[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84(3).

[21]陈耀东.贺知章籍贯里第的分歧和争议[J].宁波大学学报,2010(3).

[22]金性尧.伸脚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56-59.

猜你喜欢

四明山山阴四明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瞿江
基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研学旅行野外设计
“雁门咽喉”山阴步入动车时代
我是快乐的小驴友
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现状、问题及导向研究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宁波“四明大药房”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