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改革开放的前瞻性探索与贡献
2013-04-12李玉芬
李玉芬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四川成都61113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后来乃至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恩来总理长期肩负着新中国经济建设主要组织者的重任,他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对外开放的路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思想已经融入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因此,研究周恩来对改革开放的前瞻性探索与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对外开放的总体认识及遵循原则
周恩来十分重视对外开放,他关于对外开放必要性的认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较为深刻和系统的。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在建设中,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完全闭关自给,总是要互相需求”。[1]244他认为建国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是暂时的,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历史的进程是扭转不了的,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走向进步的”,[2]186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仅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的协作范围将不断扩大,而且由于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的力量日益强大,国际局势日益趋于缓和,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联系,必然会一天比一天发展”。[3]226
在共和国长期的经济建设谋略过程中,周恩来初步形成并系统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原则。第一,坚持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他指出:“各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依靠国际合作。”[1]413自力更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同时,“自力更生建设独立经济并不排除和拒绝平等贸易、互通有无、技术进口、互相援助,因为一个国家总不可能什么资源都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更需要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2]560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强调平等互利的原则。周恩来指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等,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2]559各国之间“要有来有往”,“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第三,树立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的思想。他强调“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4]258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自力更生、经济合作、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原则,这些内容蕴含了周恩来总理关于对外开放原则的思想。
二 改革开放的目标、领域及重要措施
1954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已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构想。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出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作《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503在此基础上,他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及步骤提出了初步设想。1975年1月,周恩来抱病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骤:“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4]652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时间设想,是最早的使国民经济融入世界的基本设计,为日后改革开放制订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导与借鉴。
周恩来在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同时,还就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深刻地认识到: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4]201因此,他始终强调并宣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3]133经济建设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还需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此外,他还提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5]对外开放需要在多个重要领域渐次展开。在政治建设方面,他曾深刻阐述:“专政的权力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3]207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都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针对通过国际交往促进我国建设和发展问题明确指出:“我们也愿意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发展经济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联系。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大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并且愿意把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们的建设事业服务。”他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的问题:“我们主张扩大国际间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合作和联系,不仅是为了加速完成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还因为这将为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奠定可靠的基础。因此,这是完全符合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完全符合于和平事业的利益的。”周恩来提出的关于“经济上、技术上和文化上”,对外加强联系,扩大合作的建设性思想,为日后改革开放尤其是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提出“开放”、“搞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持。
三 国内经济整顿和稿活,奠定改革开放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既是对之前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左”思潮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又是对建国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系统总结、继承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采取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措施,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周恩来早在经济整顿时期就已经不断提及并组织实施。
在工业建设方面,1971年12月5日,周恩来首次公开提出企业整顿主张。随后,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主持起草《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纪要》,提出了若干整顿的措施。1973年2月,周恩来再次谈到经济管理问题,焦点是按劳分配问题。他针对当时在分配方面普遍存在“四个一样”的平均主义做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控制职工人数的增加,也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应该恢复多劳多得原则,这些思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了进一步深刻阐述,进而为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农业改革方面,周恩来历来反对把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搞得纯而又纯,反对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单一化,主张农村所有制的改变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来决定。然而,这些思想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被真正采纳。中国农村在这个时期不断遭受“左”的思潮干扰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更加单一化。鉴于此,周恩来在整顿时期再一次重申他之前提出的发展农业的思想,就原有的农民经营范围、生产方式及分配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这些举措是日后中国农业改革的先锋和前奏。这些农业整顿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农业改革作出前瞻性部署。周恩来晚年推行的一系列整顿措施,还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等内容。他倡导的宏观调控下整顿和搞活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准备了条件。
四 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思想与大胆实践
周恩来有关对外开放的思想认识和探索,由来已久,丰富深刻。这一系列对外开放思想的深刻认识和系统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丰富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思想。周恩来历来重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工作。在政策指导方面,他坚持强调我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更多地与其他国家恢复和发展贸易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方国家一度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的背景下,周恩来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研究启用了以货易货等对外贸易策略,同时,他还支持我国在广州举行全国性的出口商品交流会(“广交会”)。在具体实践方面,周恩来晚年多次提出“寻求不同政治制度下有利于发展双方贸易的办法”。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急速恶化,我国与苏东国家原来十分频繁的贸易往来锐减,大批订单被迫终止。周恩来提出,从研究资本主义及其经济方法入手,正确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中央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点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周恩来认为,“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怎么找到有利于双方发展贸易的办法,这需要研究对方,了解对方。”[4]646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贸易工作逐渐出现了第二次生机。此外,他主持制定的外贸要立足于国内,要把生产、使用和科研结合起来,推动国内生产的发展方针,以及为发展对外贸易,有意识地抓港口和船队建设等重要思想,也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准备了条件。
2.对改革开放“引进来”的前瞻性思索。周恩来特别强调立足国内建设、对外开放窗口引进外资的重要性。他晚年在重视国内出口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已经有意识地产生建设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建设出口生产基地的设想。他敏锐地关注到台湾的经济起飞,曾多次提及台湾吸引外资、划区进行加工出口的做法。可以这样说,周恩来这时已经产生了学习台湾,吸引外资,在中国大陆的区域内建设出口加工的特别生产基地的设想。只是由于周恩来工作压力太大,后期癌症的病痛使他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怀念伟大的周总理,更加敬重他的高瞻远瞩。他关于划区域引资建设出口生产基地的萌芽思想,与后来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日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恩来划区域引资建设的萌芽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指引。
3.进口成套设备,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的大胆实践。在周恩来推动指导下,1962年,党中央批准化工部组织国内专家赴英国、瑞士等5国考察石油化工技术和设备,周恩来亲自听取考察组关于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肥、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的考察汇报。次年,国家财政仍然十分困难,但党中央下决心从国外引进12套以天然气、轻油、重油为原料生产合成氨、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为我国化肥、化纤工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1972年1月,周恩来指示抓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急于出口的有利时机,进口国内急需的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得到毛泽东同志批准。周恩来等领导人不断扩大引进规模。很快形成我国最大规模的引进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这些项目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对改革开放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既包含了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内部规律的思考,又蕴含着对改革开放经济现象外部规律的探讨,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远见性,为我国全面实现改革开放进行了重要探索,对我国今天乃至将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