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柳暗花明: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线

2013-04-12陈宏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理论

陈宏对

(淮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引言

《中国近现近代史纲要》教材在“开篇的话”中开宗明义:该课程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显然,该课程虽以“史”为名,但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内容编著以及史论关系等方面均不应与传统的历史学相关课程同出一式。

笔者所在院校开设“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已历七届,通过众多教师的不断努力,该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各教学班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故而,非常有必要就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史论因果、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层面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较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主线与目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其筚路蓝缕中绘萃着历代仁人志士为抗击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英雄不屈、奋斗不息的壮丽画卷。

之所以曲折,诚为国情所决定。清季诸贤,志在御夷驱夷,却不知夷为何物,开眼豁然,观大洋彼岸如雾中之花,师夷制夷难凑实效;发端洋务亦步亦趋,折戟于甲午;戊戌维新,不伦不类,沉沙于后党政变;辛亥共和,光辉一时,无奈失窃于袁氏,尽管尔后中山先生为挽救共和奔波忙碌——二次革命、护国和护法,国家却又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之中。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志大工疏,难中鹄的,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反复证明其无法担负挽民族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历史重任。直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终于揭开了革命的新篇章。而大革命的失败、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无处不浸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终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伟业。这期间尽管一波三折,但历史总是顽强地显示其不屈不挠的发展规律。

之所以艰辛,实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强敌环伺而造成。面对列强的近代火器,冷兵器的无奈,惟有以血肉博枪炮,尸横遍野而前仆后继,顽强的果敢彰显着无法征服的民族底蕴;弱国无外交的窘境,难寻真正的国际盟友,列强瓜分之图虽未得呈,倭寇独占中国之野心却日益膨胀,八年抗战,英魂无数,长歌当挽;传统的中国权谋,绵延的内耗,无形中削弱了抗击外辱的力量;蒋氏专制独裁,使中国革命之路愈加崎岖坎坷。由此观之,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其艰辛倍甚于他国。

新中国建立后的富强与富裕之路几经艰苦探索,已成柳暗花明改革开放之大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现代中国持续三十余年的繁荣昌盛,终使中国迈入世界大国之列。

由上观之,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主线理应是:使本科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沙健孙等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1页。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增强青年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沙健孙等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1,2页。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都必经围绕上述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而开展。下面就史学理论与史实、教学内容的取舍,考试方式与学生成绩等方面如何围绕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来进行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理论与史实

该门课程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开设,但其毕竟是“史”,因而在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史料选择上尽管和传统的历史学专业相关课程应有区别,但是仍要通过相关的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史料的介绍展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总结此段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引发思想政治理论的意境构建。因而,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就此段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阶段性与趋向性、渐变与突变、量变与质变、必然性与偶然性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系统分析与心理分析、归纳与演绎,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抽象出其内在逻辑与必然趋势。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仅仅知“其然”,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认知此段历史“为什么”,而不仅仅“是什么”。尤其是历史学的某些理论有的相关理论课程已作阐述,此类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毫无区别的重述,必然使学生了然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区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内在的不同性。对此,朱志敏教授的阐述可资借鉴。他认为相关理论课讲的理论是从历史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重在它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而“大学历史课要阐述的是历史过程中的因果关系。”③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第63页。可见,理论逻辑回答的往往是“应该这样”,而历史逻辑回答的往往是“为什么是这样”。

这大概是该课程作为大学本科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在领略此段历史进步发展与曲折艰辛的过程中感悟“三个选择”的必然性。这就要求历史理论的阐述应该是具体—抽象—具体。诚如是,史料的撷取尤关重要。必须分系统按类别精选历史事件与人物。如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如此时间跨度,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做为专史讲述亦可独立成篇。那么围绕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撷选那些确证多次反侵略斗争失败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史料,以之阐明历史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传统的自觉性。

三、内容与取舍

该课程教学时数有限,一般为36学时,而面对29万字的教材,讲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对其内容必须有所取舍。笔者体会,内容取舍大概可以按如下原则进行。一是中小学课本已述内容可概述,或略讲或不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仔细研究中小学历史课本,对其内容了然于胸,以便讲课时科学从容地裁减课程内容。二是与相关理论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审慎取舍。有的授课教师主张该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重复内容尽量少讲或省略,譬如,对该课程下编内容往采取短课时概述的方式进行,考试往往也很少涉及下篇内容。上文述及,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有其区别,如此处理下篇内容,不但割裂了该课程的系统性,也无法整体全貌地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与内在的发展规律,建国后六十余年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就无法展现。应该从历史逻辑的视角让学生认知“六十年”“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简单地阐述 “六十年”应该“是这样”。故而下编也应整体阐述,重点阐明此段历史的发展趋势,聚焦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渊源。三是围绕教学主线与教学目的进行内容取舍。教材本身就是紧扣“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而编写,事依同类而展进。如上编中以“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标题而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仅把辛亥革命作为专章论述,意在突出反侵略斗争与探索国家出路的阶段性进程及其艰苦曲折性,为中篇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做了时代背景的铺垫,反映了该时期历史发展与选择的必然趋势。这本身就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内容取舍搭建了科学的学术框架。在上编的讲述中,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进过程中而衍生的民族抗争,救亡图存运动中各个阶级,各类人等奋斗无果的历史全貌精选史料,宏观地阐明民族蒙尘,国家衰微,面临亡国灭种的困境而又无社会力量担纲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引导学生自行悟得“历史选择了共产党”的科学结论,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试与成绩

该课程作为本科生公共思想理论必修课,每届同在大二下学期开设,使用同一教材,往往采取统一命题、同一考试的形式测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又由所带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所体现。如此 ,任课教师不得不为应对考试而授课,以免招致教学管理系统的问责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不满,严重者有可能导致职称评聘教学一票否决。大学授课,尽管是同一课程,教师只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是应提倡并应鼓励,这已是共识。但困宥于统一试题,往往为了应对试题形式和内容而授课,时有呆板可想而知,有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再则,目前不少高校该课程的试题仍以历史学相关课程的试题为范式,虽然试题形式多样,但往往仍然只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予某些理科学生尤为不适。如此考试,有的学生即使不上课,届时狂背几天,也有可能获得高分,完全不能说明该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就优于某些低分同学。故而改革考试方式与内容或许能改变上述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局面。该课程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应该围绕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重点测试学生对“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感悟程度,而没有必要繁琐于知识点的记忆。那么,应把课堂师生互动时学生的表现、讨论课发言的质量、平时作业的水平均纳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即使命题考试也应注重宏观层面历史逻辑的领悟程度,或者期末进行面试以作为评定学生该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如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较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语

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设置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区别于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传统历史学的相关课程。应在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中揭示柳暗花明历史趋势的由来,阐述历史逻辑的内在必然性,紧紧围绕教学主线而开展教学活动,科学地把握相关史论与史料内在的辩证关系,适当取舍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与内容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设置目标。

[1]贾东海等编.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江波.史料与史学(上下)[J].历史教学问题,1984(2)

[4]苏双碧.历史规律与史学方法[J].史学理论,1987(2)

[5]范达人.略论历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82(2)

[6]田昌五.历史学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7]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