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立场、忠义情怀、殉道精神
——《水浒传》核心思想新说*

2013-04-12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招安忠义水浒

张 宏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民间立场、忠义情怀、殉道精神
——《水浒传》核心思想新说*

张 宏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水浒传》思想内蕴丰富复杂,但从其语体、成书、人物构成、书名之义及基本情节走向看,其核心只在于坚定不移的民间立场,始终不渝的忠义情怀,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的合一,乃儒家人格理想在平民百姓中的文学实现。

民间立场;忠义情怀;殉道精神

《水浒传》思想内蕴丰富复杂,众说纷纭,学者周知,兹不缕述。谨陈拙见,以为这部书的核心思想乃在于其坚定不移的民间立场,始终不渝的忠义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一、民间立场

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从来诚如孔子所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1](P83)但更早的周武王却说:“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P406)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3](P412)所以合而观之,“天命”也就是“民视”、“民听”的“民命”。而“唯天为大”的本质应该是“唯民为大”。以此审视文学,则历史上只有关心同情人民大众的持民间立场的作品才最有思想的价值和艺术的生命力。《水浒传》正是有着这样一种民间立场。

首先,《水浒传》在民间说话的基础上成书,其白话文本就是民间立场的体现。《水浒传》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由知识分子创作、知识分子阶层阅读的,描写内容往往也是远离百姓日常生活,并且由于面向上层阶级、士大夫等知识分子,采用的是不易为普通百姓接受的文言。到了《水浒传》就不同了,故事描写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的人物大多是引车贩浆者流,叙事语言用的也是老百姓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这既是《水浒传》文本源于民间和面向民间的民间立场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书面语言主流由文言向白话转变的一大关键,影响深远。

其次,《水浒传》的素材来源于民间。《水浒传》本事为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其事在《宋史》之《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以及其他一些史料中有简略的记载。[4](P29-31)但《水浒传》所写除作者的虚构外,更多来自民间传闻。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赞》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5](P145-151)由此可知,当时关于宋江事迹的民间传闻已经很盛。宋末元初人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6](P3)由此可知,同时近今学者的大量考证也充分证明,《水浒传》的素材来源,主要是“街谈巷语”和民间市井文学形式“说话”, 与其所体现的民间本色的市民趣味与感情。

第三,《水浒传》写梁山百零八人,也多是平民百姓。梁山英雄中,“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占的比重少,更多的是“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在一百零八将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平民,大约六十余人;其次是低级武将,大约二十余人;小吏有十人。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担任的就是郓城县押司,一般一个县有八个押司,押司根本就不是官,而是吏,因此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但他们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因此与百姓接触得多,影响不容小视。至于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只是下级军官。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有“教头”、“都教头”之别,单称“教头”者为一般教练,地位很低。

最后,《水浒传》所写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受到人民的爱戴。深入民心的英雄武松是活生生的市井中人,哥哥武大郎是卖炊饼的小商贩。旧时代的平民非常软弱,经常受人欺凌,就会幻想有武松这么一个弟弟,既能打南山猛虎,又对哥哥特别爱护。在当时污秽而艰难的社会,像武松这样传奇式的水浒英雄,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因此,武松形象是作家根据普通百姓的内心诉求创造出来的,武松形象受到市井民众的推崇也是非常合理的。不论在山东快书,还是在扬州评话等曲艺舞台上,武松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形象。

二、忠义情怀

《水浒传》的“忠义情怀”集中体现在书名中。《水浒传》本名《忠义传》,即“忠义之士之传”。《忠义传》本是正史中的一个体例,最早的“忠义传”出自《晋书》。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造成很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原的忠义志士为了民族利益,奋起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所以《晋书》就开辟了《忠义传》,记载了他们舍生取义的事迹。《水浒传》本名“忠义传”即沿此而来,第八十一回诗“事事集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是其内证。

《水浒传》流传过程中,有人在“忠义”前加“水浒”二字,变为《水浒忠义传》,即“居于水浒之忠义之士之传”。第二十回诗云:“水浒请看忠义士,死生能守岁寒心。”现巴黎国家图书馆藏《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忠义传》,即此百卷本。后来有人认为,宋江等啸聚山林,不能算是“忠义”。于是书名中的“忠义”二字就被删去,便成了词意含混的《水浒传》。到明万历年间,大思想家李贽为《水浒》翻案,强调“忠义在水浒”,“水浒之众皆忠义”,而宋公明尤为“忠义之烈”[4](P172),于是在书名上复加“忠义”二字。由于“水浒传”的叫法已经定型,只好加在前面,变成了《忠义水浒传》。

由此可以看出,本书书名经历了《忠义传》——《水浒忠义传》——《水浒传》——《忠义水浒传》这样一个变迁,而最初的书名是《忠义传》。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4](P218)虽然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解读,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水浒传》命名所体现的本来的意义还应该是其基本的情怀,那就是“忠义”!

又从《水浒传》具体情节内容论,其所体现的也只是造反乃不得已而为之,其根本仍是“忠义”,所以到后来大都能够情愿被招安。中国的老百姓绝不是好事之徒,最是安分守己,善良正直。也正因如此,只有被侮辱被损害到了忍无可忍之时,才不得已“逼上梁山”。如武松、林冲等都是如此。

武松是不是性嗜杀人、草菅人命呢?武松在知道武大被西门庆害死,首先想到的是依法办事,查找证据。武松搜集了充分的证据:先听邻居讲,又找何九叔拿到一块武大的中毒骨头;然后召集四邻,录下潘金莲、王婆的口供,邻居签字画押,可谓人证物证俱全。寻求了充分的证据之后,按照司法程序,武松把状子递交给县官,但是县官由于跟西门庆有勾结,不理会武松的依法告状。在求告无门、忍无可忍之下,武松才怒杀西门庆。

林冲为人更是一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即使在高衙内调戏林妻之时,林冲正要一拳打下去,发现是上司之子,便把手缩了回来,这应该算是忍辱负屈的典范了吧?但高俅却不仅不管教儿子,反说:“若为林冲一个人,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么是好?”并且与陆谦等设下毒计,再三要置林冲于死地。高俅知法懂法,但是他充分利用法律来害人,比如设圈套让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林冲的“好朋友”陆谦,为了自己升迁,竟然反复陷害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林冲取出刀来,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从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过上看,只要稍微给他一点活路,他也不会落草为寇。

《水浒传》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以宋江为“星主”,从而宋江一人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最能代表一书的基本思想。而无论从哪一节看,《水浒传》所写宋江都是心怀“忠义”,特别是在“逼上梁山”后,一直主动地、心甘情愿地追求招安。如七十一回即明确写宋江等人“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而天降石碣之后,“宋江拣了吉日良时,焚一炉香,鸣鼓聚众,都到堂上。宋江对众道:‘……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又写“各人拈香已罢,一齐跪在堂上。宋江为首誓曰‘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一系列有计划、有策略的做法都是为实现“早受招安”投敌舆论,收拾人心。正如杜贵晨师所言:“他一面率众与山下的敌对势力斗争,一面在做内部的‘整顿’……随时随地向部下灌输招安路线。宋江是一步一步地把梁山上人的思想整顿、引导到‘忠义’……招安之路。”[7]因而“忠义”,只有“忠义”才是《水浒传》一书最高的情怀。其本以“忠义”为书名,实在是其核心思想最恰当的说明。

三、 殉道精神

《水浒传》之所以常使读者扼腕叹息,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水浒众英雄结局的惋惜。

《水浒传》写水浒英雄在宋江的带领下虽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如吴用等对招安的后果始终心存疑虑。这一方面因为水浒英雄虽系被“逼上梁山”,但在朝廷看来却是“弥天大罪”、“灭九族的勾当”,所以“招安”了也是有“前科”的;另一方面是朝廷昏君奸臣当道的现实没有半点改变,之所以“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很大程度上是因要“假此以敌辽兵”(第七十四回),所以梁山英雄为朝廷敌了辽兵之后,保不住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这个后果甚至是领导坚持招安的宋江也并非完全没有想到,他至少知道招安之后并不会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如第七十五回写吴用笑道:“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而宋江的心思与吴用是相通的,第三十五回中,宋江就感慨:“只有先生便知道宋江的意。”第八十五回中,宋江说:“纵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已经表明他是知道朝廷会负他的。

第一百一十回中,征辽凯旋途经“秋林渡”,燕青用箭射下几只秋雁。宋江认为大雁仁、义、礼、智、信五伦俱备,与梁山众兄弟无异,但大雁却不幸遇难,睹物伤情,“此心终有所感”,这说明宋江已经清楚认识到梁山好汉曲终人散的结局。

在饮了御酒之后,宋江感觉肚腹疼痛,马上“心中疑虑,想被下药在酒里”,可见宋江一直存有戒心,对自己的结局并不持乐观态度。在确定自己已经饮了毒酒后,马上骗李逵来喝下毒酒,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招安大业。那么明知忠君为国会死,宋江还会去送死,还会在临死之前为朝廷消除造反因素,“站好最后一班岗”,是其最重“忠义”之道,不惜以生命殉之的本质使然。这就是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屈原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悲剧精神。

明人张岱《四书遇》中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8]《水浒传》写宋江“知其不可而为之”和殉道精神,就是使宋江乃至全部梁山英雄向“圣人”看齐,为平民百姓提供一个人人可以为“圣人”的范例。

总之,《水浒传》的思想固然丰富复杂,可以见仁见智,但是若论其核心或精要,则不外民间立场、忠义情怀与殉道精神的合一,乃儒家人格理想在平民百姓中的文学实现。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尚书正义:卷第十:周书泰誓上第一[M].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尚书正义:卷第十:周书泰誓上第二[M].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5]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G]//周密.癸辛杂识.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6]罗烨.醉翁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杜贵晨.《水浒传》的作者、书名、主旨与宋江[J].南都学坛,2008,(1).

[8]张岱.四书遇[M].朱宏达,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建)

FolkStandpoint,LoyaltyandPatriotismThought,andSpiritofSacrifice——On the Core Value ofTheWaterMargin

ZHANG Ho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Connotation ofTheWaterMarginis rich and complex, but from the writing style, the title characters form, meaning and basic plot we can see, its core is collection of the folk standpoint, loyalty and patriotism thought,and spirit of sacrifice.It is the ideal Confucian personality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literature.

folk standpoint; loyalty and patriotism; spirit of sacrifice

1673-2103(2013)03-0016-03

2012-12-20

张宏(1976-),女,山东曲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

I207.412

A

猜你喜欢

招安忠义水浒
梦回水浒
传话游戏
这条忠义街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朋友的情谊
《水浒》求疵录二则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论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