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山泊遗存”
——从《读史方舆纪要》看“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
2013-04-12杜贵晨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论“梁山泊遗存”
——从《读史方舆纪要》看“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梁山泊“余流”,即明末清初“东平州”范围内之今梁山县马营湿地,东平县东平湖、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湖泊,以及境内河流,均为“梁山泊遗存”,“梁山泊”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关方面应组织专家对其勘察和标识,开展“梁山泊”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研究。“梁山泊遗存”研究有利“梁山泊”历史的揭蔽与深入探讨,有利黄淮海地域文化研究,有利山东“水浒文化圈”的整合与开发,有利“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形成与科学发展。
梁山泊遗存;马营湿地;东平湖;蜀山湖;南旺湖
历史上梁山泊是古大野泽近梁山的部分,数千年间因黄河屡有决口注入的影响而时大时小,至宋代号称“八百里水泊”。后世黄河改道,梁山泊渐以水退为田,至今梁山周围,一望平畴,而世间似再无“梁山泊”了。这个结果导致不仅现行中国地图不再有梁山泊的任何标注,而且梁山当地人也多承认“梁山泊早就消失了”。这个说法未尝不是今人的眼见为实,但仔细想来,似乎缺乏历史的观点,也不是从以当年山东梁山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故地的全部看问题,所以不够准确,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做出科学的结论。
按梁山泊因梁山得名,其作为古水域,汉唐以降多见于史籍,明清人也多有关注。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下或简称《纪要》)卷三十三《山东四·兖州府下·东平州》述其沿革曰:
梁山,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唐乾宁二年朱全忠击郓帅朱瑄,战于梁山,郓兵败走。宋政和中盗宋江等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又棘梁山,在州西四十里。顶有崖,东西判为二,其上架石为桥,可通往来,名曰天桥。①
又载东平州“领县五”,曰“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寿张县”条下载:
梁山,县南三十五里,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其东北即东平州界。今有梁山巡司。又西南十七里有土山,又南有戏狗山,亦梁孝王游猎处。
梁山泺,在梁山南。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水经注》:“济水北经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所云‘背梁山,截汶波’者也。”又为大野泽之下流,水尝汇于此。石晋开运初,滑州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宋天禧三年滑州之河复决,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泺。咸平五年诏漕臣按行梁山泺,开渠疏水入于淮。天圣六年,阎贻庆言广济河出济州合蔡镇,逼梁山泊,请治夹黄河引水注之。元丰初议者复以梁山等泺淀淤,易于泛浸,乞行疏浚。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金史》:“赤盏晖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又“斜卯阿里亦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盖津流浩衍,易以凭阻也。既而河益南徙,梁山泺渐淤。金明昌中言者谓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于是遣使安置屯田,自是益成平陆。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矣。《志》云:“县南五十里至南旺湖。”②
顾祖禹字复初,一字景范(一作字瑞五,号景范),世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魏禧《序》称为“此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也”,彭士望《序》称“读古今上下数千百年之书,以自成一书,兼括数千百年之上,使数千百年下之人不能不读”,是中国沿革地理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因此,上引该书纪梁山泊沿革值得重视,总体上也应该是可以相信的。但若准确把握其意义,尚须细读分析,给以具体的说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初“梁山泺”名实俱存,其水域在“在梁山南”。《纪要》列“梁山泺”条,表明作者顾祖禹以言东平州、寿张县地理,不可不说“梁山泺”,而“梁山泺”在顾氏意识中不仅是当存之域名,而且是顾氏作书当时尚存之水域,其具体位置即如上引所载“在梁山南”。《纪要》虽未载当时“梁山泺”之水域之大小,但其名实俱存并未完全消失是一个事实。这值得今天治历史地理者重视和思考,即顾氏身后距今虽经三百余年,当年尚存在于“梁山南”的“梁山泺”后来何时干涸?如今“梁山泺”之名是否一定要完全废止?
第二,古“梁山泊”为环梁山之水。这是《纪要》言“梁山泊”的真意,但其说不明,还需解释。
首先,《纪要》区别于明末“在梁山南”之“梁山泺”而言古“梁山泺”。上引《纪要》说“梁山泺在梁山南”,是说明末之梁山泺,言外之意即明末梁山泺之水只在山南,而山之北、东、西无水。但接下所说“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梁山泺”之水域显然已经到了“梁山东北”,而不限于南面。这显然就不是说顾氏当年尚存的“梁山泺”,而是古梁山泊了。这就是说,上引顾氏文一面列“梁山泺,在梁山南”是指其当代可见古“梁山泺”水域之遗存;另一方面上溯古“梁山泺”盛大之时,就不仅“在梁山南”,而是扩及“梁山东北”,梁山至少三面环水了。
其次,《纪要》显示古“梁山泺”盛大之时有“环梁山”之势。上引文虽然仅举“石晋开运初,滑州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但由此大体也可以认为,宋代一般说为“数百里”说法中偏大的“八百里水泊”也必是“环梁山”的了。
最后,《纪要》因言宋江事而再次表明其以古“梁山泺”曾为“环梁山”之水泊。《纪要》说“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如果梁山泊不是环山聚水,则其山无险可守,宋江等怎么“保据于此”?所以除了上论《纪要》说“梁山泊在梁山南”应是指明末清初的“梁山泺”之外,《纪要》更突出强调的是“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之“环梁山”的“梁山泊”,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泺”。这个“梁山泺”因其水势浩大,曾在“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而名扬天下,传之永远,才是最值得治史与治文学者所关心的。
第三,《纪要》以今环梁山八百里内自古积水之湖泊,均为“梁山泊”遗存。上引《纪要》云“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矣”。其所称“今州境”即顾氏所处清初的东平州境。《纪要》成书于清康熙间,当时省、府、州、县尚承明末建制,而东平州时属济南府。《明史·地理志》载:
东平州 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太祖吴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属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十八年改属。北有瓠山。东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线闸巡检司。东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五。
汶上 州东南。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东阿 州西北。故城在县西南。今治,本故谷城县也,洪武八年徙于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鱼山。会通河自西南而北经此,始兴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马颊河,俗名小盐河,东流入大清河。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于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
平阴 州东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镇巡检司,后废。
阳谷 州西北。东有会通河。又东有阿胶井。
寿张 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故城,元时县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泺,即故大野泽下流。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检司。③
以上引《纪要》说“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而论,可知在顾祖禹看来,上引文中东平州所领五县(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及州治须城(今东平)境内“积水湖,一名安山湖”,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寿张“南有梁山泺”等古遗水泊,其实都属古“梁山泺”遗存,而所涉及境内河流也都属于梁山泊水系,均顾祖禹所谓梁山泊之“余流”。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知道,在顾祖禹看来,一方面是清初东平州所领五县中,寿张县当时有名为“梁山泺”的水域“在梁山南”,另一方面其它四县境内“积水诸湖”皆古“梁山泺”之“余流”。这也就是说,《纪要》有关梁山泺“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之说,不仅表明了顾氏认可清初梁山泊尚有遗存,而且可以据此对照地志,确认哪些“湖”为梁山泊之“余流”!
顾氏身后至今又三百余年,虽陵谷变迁,但考诸实际,今山东梁山所谓“马营湿地”、东平古“安山湖”(今东平湖前身)、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顾氏所谓“梁山泺”之诸“余流”俱在。那么实事求是,“梁山泊”当然还可以是今“环梁山”周边古遗湖泊及其水系的总称。
作为我国历史上沿用千余年的区域地理传统,“梁山泺”即“梁山泊”与“梁山”山水一体,相得益彰,既是一个屡经变迁的巨大的水系,又是自古兵家相争的要地,特别是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赖以产生的地方,积淀或说负载了极为丰富的古代自然与人文的内涵,从而这一名称既能够在古代文献中诞生以来就是重要的存在,又在今天的现实中仍有被应用的理由与价值,理应得到一定的认可与提倡。
因此,本人2010年10月18日在梁山召开的“天下水浒论坛”上曾经建议梁山县把他们所称的“马营湿地”命名为“梁山泊遗存”,得到与会专家与当地领导的支持,会议为此增加了“梁山泊遗存命名仪式”,到会来自全国的百余专家学者还为此签名。
我之所以提出“梁山泊遗存”,而不主张称“梁山泊遗址”的理由,是“梁山泊”以“梁山”为标志,本是水域,而非古建筑之类的遗留。梁山的“马营湿地”当古代“八百里梁山泊”之中心地区,既属古遗水系,今人为之命名,当然就应视以为古梁山泊之遗存水域。称之为“遗址”的话,则名实不符。即使勉强可以流行,那么梁山方圆八百里中低田洼地,岂非都是梁山泊“遗址”了,那对于强调其为一古水域之遗的特质,还有什么意义?
“环梁山”周边古遗湖泊及其水系总称“梁山泊”(即“梁山泊遗存”),在今地名应用中有例可循。如新疆罗布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2万平方公里的湖区滴水无存,湖底结成坚实的盐壳,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但由于其极大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价值,建国后通行中国地图册上仍标其遗址名为“罗布泊”,更组织专家于2007年12月绘制出罗布泊地区地形图,续后的开发利用是可以想见的。以此例论,“梁山泊遗存”同样具有高度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价值,而且比较前者至今还多有“余流”,当然更可以在现实生活和通行中国地图中存其名号。为此,本人提出以下看法:
一,应当重视古“梁山泊”的历史,仿“罗布泊”之例,对其在人文地理上最有价值时段宋代之“八百里梁山泊”区域予以标识。
二,应当明确当今古“梁山泊”并没有完全消失的事实,承认明末清初古东平州境内即今山东东平、梁山、郓城、汶上、阳谷等县内古遗“积水诸湖”与河流等为“梁山泊遗存”。
三,组织专家对“梁山泊遗存”进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勘察和标识。
四,开展“梁山泊”历史地理研究,以为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当今鲁、冀、豫、皖之间黄淮河流域水利建设提供可能的参考。
本人认为,提出“梁山泊遗存”的意义约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梁山泊”历史的揭蔽与深入探讨。“梁山泊”因整体久已不存而造成的人们对其认知上的逐渐“失忆”,其所对应现实区域乃至国内外对这一区域的关注,也几乎不再有“梁山泊”视角的考量,从而历史上“梁山泊”所形成的文化久被遮蔽。“梁山泊遗存”的提出有利于揭蔽“梁山泊”的历史与文化,促进这一区域的文化开发建设。
二,有利黄淮海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历史上“梁山泊”实为以鲁西为中心关系冀、鲁、豫、皖、苏数省的水域,在诸如战争、水利、漕运、交通等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过许多大事,予中国历史有深刻影响。“梁山泊遗存”的提出,将进一步吸引人们对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关注,同时与运河文化山东段的研究有交叉,也是后者一个有益的参照。
三,有利山东“水浒文化圈”的整合与开发。“梁山泊遗存”所涉古东平州梁山、汶上、东平、郓城、阳谷等县,在鲁西地相邻,水浒文化实为一体,不可分割,但由于分属济宁、泰安、菏泽、聊城四市,行政上不便就水浒文化形成统一的领导,彼此不易协调,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域的旅游文化开发。“梁山泊遗存”的提出将有利于在观念与文化上打破行政区划的隔阂,促进有关地区的平等交流与合作。
四,有利“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形成与科学发展。虽然今山东省梁山县没有被划入“中原经济区”,但宋代“八百里”梁山泊的大部分地域都在最近新划定的“中原经济区”内。“梁山泊遗存”的提出,可有利于加快现实中这一区域在经济上对“中原经济区”的认同与归属,促进“中原经济区”结构的整合,以利建设与发展。
总之,“梁山泊遗存”不是无端之想、虚妄之思、无益之说,而是一个有历史根据、学术价值和现实功用的重要课题,需要有关学者的共同关注与探讨,有关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相信只要上下一致认识到位,“梁山泊遗存”该做和能做的事情,都会逐渐被提出来并做快做好。
注释:
①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梁山》,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三册,第1554页。
②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寿张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三册,第1569-1570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山东·东平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四册,第943-944页。
(责任编辑:王建)
OnLiangshanpoRemains——On Liangshanpo's Non-completely- disappearance from Dushifangyujiyao
DU Gui-cheng
(Literature Schoo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Dushifangyujiyao, written by Gu Zuyu of Qing Dynasty, said the remaining of Liangshanpo, namely within the scope of Dongping Prefectur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oday's Maying Wetland in Liangshan County, Dongping Lake in Dongping County, Shushan Lake and Nanwang Lake in Wenshang County, and other lakes and rivers within the territory, all are Liangshanpo Remains, Liangshanpo doesn't completely disappear. Relevant parties should organize experts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n it, launch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geography of Liangshanpo. The study of Liangshanpo Remains is in favor of uncovering of Liangshanpo's history and deep research, in favor of studies of Huang-huai-hai Region Culture, in favor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Shuihu Culture Circle, in favor of the actual 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Liangshanpo Remains;Maying Wetland;Dongping Lake;Shushan Lake; Nanwang Lake
1673-2103(2013)03-0001-04
2013-02-27
杜贵晨(195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古代小说。
K9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