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山泊”与“桃花源”的渊源
2017-08-01魏丽君
魏丽君
摘 要:梁山泊,古典名著《水滸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东平湖为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桃花源,一代名作《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桃花源的故事世人皆知。
关键词:《水浒传》;梁山泊;桃花源;渊源
梁山泊的演变历经了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平湖—东平湖的过程。如今,当年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经在其原址干涸。水泊和连天芦苇,早已荡然无存。东平湖成为梁山泊唯一遗存水域。唐宋时黄河多次溃决,形成港汊纵横,山水交错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成为湖中的孤山。《水浒传》第十回、第十一回这样描述梁山水泊:“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芦苇荡荡……断金亭上愁气起,聚义厅前杀气生……”梁山泊的地域文化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酉阳桃花源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质奇观于一体。桃花源风景区与陶渊明笔下描述的“世外桃源”极其吻合。是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探寻科学奥秘、回归绿色天堂的绝好地方。
一、“梁山泊”与“桃花源”的名字渊源
(一)“泊”和“源”解读
“泊,(pō)(山坡)湖泊(后起意义)”、“坡,阪也。从土,皮声。滂禾切【译文】坡,斜坡。从土,皮声”;“源,水源,源泉。《荀子·法行》:‘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涓涓:形容细水长流的样子。雝:壅,堵塞。)引:事物的开始,起源。《韩非子·主道》:‘知万物之源。成语有‘源远流长。”【源源】连续不断的样子。《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泊”和“源”都是水作偏旁。水,(shuǐ)。水,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河流。《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左传·僖公四年》:“君其问诸水滨。”泛,指江河湖海。《国语·越语上》:“陆人居陆,水人居水”水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式轨切。【译文】水,平,代表北方的一种物质。甲骨文中“水”的两边部分像许多水一同流去;甲骨文中“水”的中间部分,表示有深隐在内的阳气。大凡水的部属都从水。
(二)“梁山泊”的简介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柴进曾对林冲说:“既是兄长要行,小人有个去处。”“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书写如此,但史上真有八百里梁山泊吗?
《辞海》“梁山泊”条释:“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兖州府山川》云:“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有梁山泺(pō,同“泊”)。”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 “寿张县”条云:“梁山泺在梁山南,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汇合而成泺。《水经注》:‘济水北经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所云‘背梁山截汶波者也。”这说明,梁山泊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里腾蛟龙。”一部《水浒传》使一百单八将家喻户晓,也使水泊梁山驰名遐迩。而梁山“塿然一阜,坦首无锐。外有二三小山,亦断而不联”,能成为水浒好汉安身立命、征战杀伐的屏障吗?清曹玉珂《过梁山记》云:“险不在山而在水也。”书中的草莽英雄们正是凭借“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八百里水泊之险,坐拥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地利之器,杀贪诛污,擎替天行道大旗,除暴安良,扬忠义双全之名,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好汉歌,成就了一部“无出其右”的《水浒传》。
史书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有三次大的决口直泻梁山泊。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五代史》云:“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丙辰,滑州河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连,弥漫数百里。”《宋史》云:“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六月,河决滑州,漫溢州城,历澶、濮、郓,注梁山泊。”又云:“神宗煕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加之北宋哲宗初年(公元1085年)汶、济二水泛滥,梁山周围地势低洼,大水潴汇于此,梁山泊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黄河“斗水七沙”,因其特殊的水沙特性,河水所到之处挟带大量泥沙,落淤后地势抬高,致使梁山泊原有水面渐渐难以为继。南宋末年到金元时期,黄河改道南行,更使梁山泊严重萎缩。据《金史?食货志》记载,到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但到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夏,“黄河暴溢”,洪水再度注入梁山泊,“水平地深二丈许”,“济宁、曹郓间漂没千里”,昔日淤田再成泽国,后随时间推移复又涸退。到明代,梁山泊完全失去黄河水补给,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筑戴村坝,遏汶南流。岁久填淤,遂成平陆。”正所谓,八百里浩淼梁山泊,成也黄河,泯也黄河。
(三)“桃花源”的简介
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酉阳桃花源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质奇观于一体。桃花源风景区与陶渊明笔下描述的“世外桃源”极其吻合。是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探寻科学奥秘、回归绿色天堂的绝好地方。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游客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中国各地自称"桃花源"的景区很多,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城北一华里处的桃花源是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考证后得出的,而且是还具有历史资料的记载。
桃花源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质奇观于一体。桃花源风景区与陶渊明笔下描述的“世外桃源”极其吻合。酉阳桃花源位于渝东南武陵深山中的“凉都”世外桃源,是避暑的绝佳去处。酉阳地处武陵深山,重庆幅员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县,重庆唯有不享受高温补贴的县。酉阳成为“火炉”重庆名副其实的“凉都”。
酉阳桃花源景区大酉洞洞外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 “蛮不出洞、汉不入境”,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二、《水浒传》和《桃花源记》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水浒传》的写作背景
北宋(公元960-1127),历经9帝,到了北宋末年王朝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二)《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参考文献:
[1]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
[2]孙述宇.《水浒传怎样的强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赵春香.《水浒传》,[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
[4]邵子华.《<水浒传>人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
[5]陶渊明.《桃花源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6]王春翰,安平秋等.《二十五史略说》,[M]北京,中华书句,2015年.
[7]李传印,汪高鑫.《二十四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