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瑗的出处有道与他的修身之术*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系辞泰州圣人

张 树 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 泰州 225300)



胡瑗的出处有道与他的修身之术*

张 树 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 泰州 225300)

胡瑗主张出而用世,反对做隐者。但出也要讲原则,要“合道”,既要顺时而出,也要注意道德修身和本领培养,为出打好素质基础。出了以后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改过迁善,积小善,去小恶,防微杜渐;要强化官德修养,注意复性明心、自新其德,以自己优良的品德掌权济世。

胡瑗; 出处观; 修身思想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人,祖籍陕西安定堡,故人称安定先生。胡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出而不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积极用世,不做隐者,也要求人们努力修为,积极为“出”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旦条件成熟,便可相时而出。值得注意的是,胡瑗不仅注意到了出的原则和要求,更强调了出之后的道德修养问题。事实上,他谈的出处都是人的道德自新和品行要求。

一、出处有道与以德升进

在胡瑗看来,人萃五行秀气,因而人是万物之最灵者。但是,在天下的人当中,愚与不肖者很多,贤智者少。只有圣人无所不通,所以圣人应当出来辅佐君王,以成天下事业。胡瑗反对那些只讲自修而不喜欢出头露面的人,他告诫人们不要以“潜龙”为德。所谓潜龙,即“阳气未发见而在潜隐之地也”。胡瑗认为,那些有仁义之术而又不肯出世的人是沽名钓誉、穿着人衣不做人事的“乱人伦者”。因为潜遁为事辜天地之生,失其施用。所以,君子既以成德,就不应当专务隐晦,否则难“成圣人之全德”。如果能有所作为就出就进。他说:“盖凡有大人之德,必须利见有大才大德之君。”“有君必须有是臣”,这样国家万事可举,天下也就可以治理好了。[1](卷1)

当然,胡瑗认为,出也不是乱出。他认为,君子在处于贫贱的时候,应当有一颗平常的心,不妄动,不躁进,俟时而出。做到动不盲动,进不急进。胡瑗自己在任私学教师时,生活很艰苦,但他从不消极气馁,而是安贫乐道、穷且益坚。胡瑗认为,“出”要符合“自然规律”,这就如同“春生夏长,秋成冬藏”一样,要“各以其时”。[2](卷下)所以,出与进都要审时度势,出与不出、进与不进都要抓准时机。他认为,“凡动静必有其时”,“圣贤之道,当观其时之可否而进退之。”[1](卷9)也就是说,要做到观时而动不妄动,相时而行不妄行。出要考虑好进升之后将要跟随的人。“凡欲求进,必须先定其交,观其人之可否,量其人之贤愚,可与之求则求之,不可与之求则退之。”以免“自取穷辱”。[3](P228)如果“怀才抱道,有经邦济世之才,若遇其时,遇其君”, 就应该进朝为官,“以济天下之民”。[1](系辞上)

胡瑗认为,出与不出还应该看看自己的条件。出,自己要主动,积极创造条件出。但胡瑗又认为,“君子凡所进用必须有道”,[1](卷5)即要符合社会与道德规则。“处于下位者,不可谄媚以希高位。”[1](卷9)尤其不能以“邪佞之道”求其进,以“甘言巧语”悦其上。[1](系辞下)他认为,“物既大壮”就可出。[1](序卦)所谓“大壮”,既包括外部条件的成熟,也包括个人素质的准备。这种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胡瑗认为,“进退必以德,而升降必以道。”[3](P228)人处于穷贱的时候,必须切问近思,博闻强识,力行强学,洁身正志,努力做到内蓄其德,外洁其行,“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1](卷5)如果“其德业既已进修”,就可以“出”。[3](P228)二是能力素质。具有“解君之难,救民之弊,从而上致其君,下利其民,位居朝廷之上,广施仁义于天下”的知识和本领。[3](P63)

出,也要学会等待。胡瑗认为,出应该“不为躁进妄动,必待时之所推”。[1](卷2)因为人是有自尊的,一个人“可以屈身而伸道,不可以屈道以伸身”。[1](卷9)所以,出,要有“上之聘求”。如果“待上之聘求然后往,则得尽进身之道也。”[3](P226)他打了一个比方,“女子处于闺门之内,以待媒妁之言,聘问之礼,然后往之。”如果没有“媒妁之言,聘问之礼”就跑到男方家去,那就是“淫丑之女”了。[1](卷9)所以,即使自己有强烈的出的欲望,也必待上面行聘请之礼。当然,也不是一请就出。胡瑗认为,凡求进之人一定要待“三见求于己”才能出。如:“伊尹耕于有萃之野,由汤三聘而后往,以尧舜之道觉天下之民是也。”[1](卷2)

此外,出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把握出的方向。他认为,自己应当先定其求,素结其分,否则就会为人所不与,也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进的问题上应该考虑自己与所求职位的适合度。否则,出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二是要把握进的尺度。胡瑗希望人们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不能贪求,特别要注意守其位分,做到“知进而不忘退,知存而不忘亡,知得而不忘丧”。[3](P242)三是要有信心。因为刚“出”的时候,可能困难很多,但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比如文王囚羑里,周公摄政时有管蔡之流言,仲尼厄于陈,孟轲有藏仓之困,等等,开始时都遇到了险难,但最后都成就了大业。[3](P256)

上述只是胡瑗的基本观点,有一点还必须注意:在“出”与不“出”的问题上,胡瑗还从他的“大易”观出发,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出不能仅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有时还要看国家的利益和需要。例如,当国家有难时,为济天下之患难,就应该“不顾险难之在前,冲冒而往,欲行之速。”[3](P238)

二、改过迁善与防微杜渐

修身就要善于“改过迁善”。胡瑗把“改过迁善”看作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他认为,天下的人之所以其恶不去,就是因为不明“改过迁善”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到改过迁善呢?用胡瑗的话说就是:“见人有善,则迁而从之;知己有过,则改而正之。”[3](P232)

改过迁善必须慎“小”。他认为,“祸生于细微,奸生于隐暗”,[1](系辞上)所以要防小恶。 防小恶就是为了防微杜渐。因为“凡百之事皆是自小而至大”,“小恶不改以至于大恶”,“鄙吝之道皆由微小而生也。”[3](P233)所以,每个人都应“知其有不善而速改之”。[3](P225)在防“小恶”的同时,还要积小善。如果坚持积小善,就会“由小贤至于大贤,由大贤至于圣人”。[3](P225)他举例说,舜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从来不舍弃一小善,“以至积为大善而终享圣人之位,流庆于后。”[3](P232)同时,小善不积就会发展为大凶。

为什么有的人小善不做,小恶不除呢?根本原因还在于认识有偏差。他们总认为,小善无益,所以不去做;小恶无伤,所以恣纵自己。当然,积小善和去小恶也不容易,它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志向坚定,那么,人在困穷的时候,就能做到守节不移,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其志不可易,其心不可变,其德不可改,犹井之居地不可迁改也。”[3](P274)要做到积小善、去小恶,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坚持不懈,至诚不息,执节不变,积日累月,才能成其大道。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圣成贤,必须“强勉于己,夕思昼行,无有休息”,[1](卷1)也就是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当然,要成大道,也有个积渐而升的过程。如,日迁一小善,积而不已, 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大过了。

胡瑗还认为,“人既于事微小之初,知其不善而能改过,是自知也。”[1](系辞下)“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3](P253)如果人能够做到,一有不善之事就改之,一有小善就为之,就可以防微杜渐,让“邪恶不萌于心”,“无有非妄之事”,[1](卷5)做事可以为义、为礼、为智,处理各种事件皆得其宜,也可以积小圣为大圣,由小贤而至于大贤。当然,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去恶为善,还必须注意自我观察,注意内省,特别是对自己的善与不善能及早辨别,所以人在修身的过程中要注意自省、自检。

三、自新其德与复性明心

一个人出或进以后,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关键是要注意修德。胡瑗指出:“观民之道,必以德化。”[1](序卦)他提醒统治者要善于以德化人。胡瑗举例说,当初的秦始皇虽然险厄万里,但他没有注意修德,结果丢失了政权。所以,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来看,只有大行德治,才能行尧舜之治,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胡瑗还认为:好德者是君子,恶弱者是小人。君子有德,才可掌治民之权。如果皇上有德,那么有才能的人才会来朝做官,才能有所施为,有所收获。这就是胡瑗所说的“德广而化于天下矣”。[1](卷1)所以,道德的好坏,特别是为官者道德的好坏,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3](P117)胡瑗认为,要做到正就应当不断修洁自居、自新其德,也就是要修身。他说:人如果不能修洁其己,不能自新其德,不务升进而自处于卑下之位,为人所不与也。所以,对于一个想有作为的人,出或升进只是一个方面,出或进了以后仍然应当修洁自居、自新其德。

那么如何自新其德呢?要自新其德就要注意“复性明心”。胡瑗认为:“君子之人,若能复其性,明其心”,乃“为德之根本也”。[1](系辞下)因为只有做到“复其性”,才能排除邪恶,内积善道。他说:“君子之人,既能先复其性,邪恶不萌于心,而善道充积于内,以发于外,无有非妄之事矣。”[1](卷5)自新其德、复其性还要注意节制自己。胡瑗也认为:从人的本性来说,不管是何人,哪怕是圣人也有自己的欲求,但欲求必须适度。他认为,“贪残之禽,居于墉墙之上,必为人之所射而获之。”[3](P274)所以,欲求过高,必有“过亢之悔”。[1](卷8)比如,如果一个人“悦乐过甚,是不知所节,以至冥暗也”。[1](卷4)商纣就因为作长夜之乐,以至倾圯社稷,这就是恃乐过极的缘故。同时,统治者如果能够节制自己,还能发挥榜样作用,达到“人之修身以至治天下皆有所节”的效果。[1](卷10)讲“节”就要尽力戒欲。他认为,作为统治者来说,“不可恃己之势,肆己之威,快己之欲,用之以往,无有休已”,[1](卷2)特别是不能有邪欲和侈纵之心。当然,胡瑗也认为:作为王者不能无嬖幸之人,但不能纵欲肆情以残天下。作为大臣,也要帮助为君者止邪欲,“使其所行之事皆从天正道。”[1](卷5)“盖节之道,在于人之一身,则言语、饮食、心意思虑、出处进退,以至嗜欲皆有所节。”[3](P247)

总之,胡瑗强调出而为国,出而为民。他强调出的“合道”性,也倡导在国家危难之时,不要只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要多为国家利益考虑,这一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胡瑗在强调出的同时,也强调要更加注意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去恶从善,自新其德,以自己优良的品质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北宋]胡 瑗.周易口义[O]//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缩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北宋]胡 瑗.洪范口义[O]//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缩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HuYuan’sWorldViewandHisArtofSelf-cultivation

ZHANG Shu-jun

(Taizhou CPC Party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Hu Yuan advocated bear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society and was against topay no attention to affairs of human life. He held that people should not involved in the material life on the one hand, and focused on self-cultiv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on the other,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quality for hermitic life. The hermit should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mselves. For example, they must abandon the bad manners, advocate charitable deeds and strengthen the official ethics training, so that they can live properly in the world with their ethnics and moralities.

Hu Yuan; world view; self-cultivation thinking

2013-01-09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K29

:A

:1672-2388(2013)02-0081-03

猜你喜欢

系辞泰州圣人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国学周周读
泰州行吟
幸福水天堂——泰州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