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
2013-04-12余方德
余 方 德
(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
余 方 德
(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乌程,三国名吴兴,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带四州,唯湖州是以滨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江表大郡,吴兴第一”、“其冠簪之盛,汉唐以来敌天下三分之一”。千年变革,时事沧桑,中心城区仍是不规则的六棱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山川精灵犹存,人文古迹未泯。
湖州; 菰城; 历史文化名城
湖州在旧石器时代——距今100万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湖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南岸、浙江省北部。
湖州是太湖地区唯一因滨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湖州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州治(吴兴郡)的四大郡之一。
湖州城治(菰城)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城邑的行政建置之一,距今2 300余年。
湖州是浙江省最早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舟桥之地、文化之邦。
“苏湖熟,天下足。”
“江表大郡,吴兴第一。”
“其冠簪之盛,汉唐以来敌天下三分之一。”
“中国书画史,半部出湖州。”
中国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
“山水园林甲天下。”
人文荟萃,踵事增华,文明代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湖州就在天堂中央。
名臣、良吏纷纷来湖州当太守或寓居。
“蒋家天下陈家党”、“湖州是国民党半个中央。”
王朝更迭,建置变化,湖州自立郡以来,一直是郡、州、路、府和县并治,是浙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一、历史源远流长
湖州位于“长三角”中间、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天目山尾闾自西南而来,至于城南;东、西苕溪相随蜿蜒而下,贯流全境,汇合于州门,绾城穿街归入太湖,从而孕育了这个美丽的城市。
湖州市境东邻嘉兴市及江苏省吴江县,西南倚天目高峰,西与安徽省宣州市毗连,南接杭州,北与苏州、无锡隔湖相望。市辖吴兴、南浔二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东西长126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5 81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9万人。
长兴七里亭遗址和安吉上马坎遗址的发掘证明:旧石器时代,距今100万年前,人类就在湖州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邱城遗址中出土的石犁等农具和动物遗骸证明:早在5 000至6 000年前,湖州便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稻谷、蚕丝织物和绢片证明:新石器时代,湖州先民已开始种植、养殖,过着原始文明生活,而江南也是真正的丝绸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它的发现,才使“良渚文化”得以确定。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乌程,三国名吴兴,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带四州,独湖州尽纳浩渺烟波,濒湖60余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傍湖之州”,是太湖周边唯一一座以太湖命名的城市。可谓挹五湖灵气,绾浙西咽喉;地利得天独厚,湖山毓其精英。所以,湖州成为大江天府,富擅于江东,秀甲于东南,自古就是“吴越古邑”、“东南望郡”,历代被并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既风物长宜,久擅鱼米蚕丝之饶,成为江左雄阜;又众山送青,明漪环碧,因而人文荟萃,踵事增华,文明代作。其行政建制之初(菰城县)距今有2 259年,今天的湖州城建城之始(项王城)至今也有2 215年。[1](P2-3)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了越国,江东之地归楚国。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黄歇便以原来吴国的都城“吴墟”(今苏州)为都邑,并在他的封地江东置县管理。其中,在“吴墟”的西南方设置了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名,治于菰城。这也就是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所记的:“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当时的菰城设有内城(子城)和外城,所谓“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并开东西南北四门,又“起青楼延连十里,西接黄浦”。黄浦是流经今湖州城西南妙西镇杼山东麓的妙西港,可见当时菰城县城的规模之大。[1](P8)
这一楚国的菰城县成为了湖州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36郡,实行郡县制,仍于菰城设置菰城县。当时,建郡立县多以地方大族或称雄人物的姓来命名。菰城县东有乌巾氏(故址在今湖州东八里店乌山村),西有程林氏(故址在今长兴县雉城镇),都以酿酒闻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便以乌巾、程林合称,将菰城县改称乌程县,但县治仍设在菰城。直至秦亡汉兴之际,乌程县治才往北迁到楚霸王项羽在秦末所建的项王城。这样,菰城作为县治,繁华兴盛延续了约30个春秋,至今城垣保存完好,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所以称作“下菰城”,抑或因地理位置在“吴墟”西南,在项王城之南,古人以北为上。[2](P6-7)
那么,项王城则成了今中心城市湖州城的始祖。项王城地处东、西苕溪合流的北面,临霅溪而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江南重镇、历史名城。
“项王城”周1里367步,东西237步,南北136步,城墙高筑,四周开城壕(护城河)。晋时开始修筑罗城,周围数里,项王城包在其中,于是被称为“子城”。
二、文脉千古延续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吴国的末帝孙皓以东西苕溪“悉注乌程”的地域特点,下诏在两苕流域之内以乌程为郡治,取“孙吴中兴”之意,设置吴兴郡,郡治与乌程县治同署于项王城内。这是湖州郡州级建制之始,“吴兴”之称即始于此时(此时杭州、嘉兴均为县治)。吴兴郡初辖乌程、阳羡(宜兴)、永安(武康)、余杭、临水(临安)、故鄣、安吉、原乡、於潜9个县,其地域北达今江苏省宜兴市,东至江苏省吴江市之平望,南含余杭、临安市,西壤安徽省之郎溪、广德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乌程县分出西乡之地设置长城(长兴)县,分出东乡之地设置东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8年],复并入乌程县),吴兴郡辖11个县,从此成为东南望郡。[3]
东晋时吴兴郡治修筑罗城。明代徐献忠的《湖守李公增建都城碑》说:罗城周围“不数里而遥”,项王城因在罗城之内而称“子城”。至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因滨太湖为名置湖州,从此有了“湖州”的称谓。以后,唐宋两朝的湖州州治、元代的湖州路治、明清两朝的湖州府治都署于子城。
乌程县在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成为“望县”。这一年也是大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在湖州当刺史的第五年。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乌程县分出东南15个乡设置归安县,县名取吴越王钱氏纳土归宋之意。这时的湖州辖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6县,此格局延续500多年。至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从安吉县分置孝丰县,湖州府从此管辖7个县。自分设归安县后的1 000多年中,湖州城既是州(路、府)治,又是乌程、归安二县附廓,所以城内有三衙三学(孔庙)。至民国肇始,取消府制,合乌程、归安两县为吴兴县,与湖州市并治。此后,县、市多有合、分。1983年以前,湖州为浙江省嘉兴地区驻地。1983年,撤地建市,成立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辖城、郊二区和长兴、德清、安吉三县。[2](P9-10)1988年11月,撤销城区、郊区建制,市直管乡镇。1993年9月,复内设城区、南浔、菱湖三个派出区。2003年3月,正式成立吴兴、南浔两个行政区,湖州市于是辖二区三县。
作为东南望郡,湖州一直是江东的重镇。这从唐宋历史名人的历史论断中即可见一斑:
唐代文学家顾况在《湖州刺史厅壁记》中说:“江表大郡,吴兴为一……其贡橘、柚、纤、缟、茶、纻,其英灵所诞、山泽所通、舟车之会、物土所产,雄于楚越,虽临缁之富不若也。其冠簪之盛,汉唐以来敌天下三分之一。”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墨妙亭记》中写道:“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莲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以上论断高度概括了湖州山水清远、美丽富饶的地域特点,是说湖州地灵人杰,不仅物产之丰、经济之富胜过春秋战国时周王朝之都临淄,雄踞于东南,而且“冠簪之盛”占到了天下三分之一。汉晋以来“江表大郡”的湖州“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至唐宋时已成为“东南奥区,国之仓廪”,所以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又成为蚕丝重要产区。到了明代,湖州成了“丝绸之府”,则如文学家茅坤所说:“如我湖归安之双林、菱湖、琏市,乌程之乌镇、南浔,所环人烟小者数千家,大者万家,即其所聚当不下中州郡、县之饶”,区区一个市镇即可敌过中原一个县乃至一个府。历史地看,湖州在诸如汉末、两宋之交、南宋末、元末等乱世之隙基本上都保全了一方乐土,天下士、商大族都来定居,郡城湖州因此成为“四方贩夫去留阗隘,伟哉一都会”。明代方舆学家、文学家徐献忠的《吴兴掌故集》记载当时情形说:“吴兴介在苏、杭之间,水陆饶沃之产,实过两郡。”当时的学者王士性也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盖嘉湖泽国,商贾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蚕,是每年有两秋也。”这些都道出了湖州作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真实原因。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湖州就在天堂中央,应该名不虚传。[1](P64-65)
苏东坡所谓“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不仅说了湖州地方之富饶,同时盛赞湖州景物之清丽。就东西苕溪整个流域而言,西南部及西边多苍山竹海,银瀑碧水萦回其间,东、西两苕与长兴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由西向东绵延,山水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所谓“水逶迤而清远,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
湖州城处于山地与平原接壤地带,城北、南、西三面为群山环拥,东部为水乡泽国,北部为浩渺的太湖,形成北枕太湖,山水环绕的美丽格局。子城城墙虽然在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时被拆除,但那时以子城为中心,沿四交八叉的河港筑屋建街,与罗城城墙的6座水、陆城门连成一体所形成的水城格局已经完美。东苕溪和西苕溪两条主要水系汇经湖州城后,北流注入太湖,其中东苕溪一路入定安门(南门)为霅溪,一为漕渎(俗称苕溪)。苕、霅二水在城中与许多支港、湖漾连成回环。居民则濒水而居,尤其南街、东街之间,有县河、月河漾、浮霞墩、贵泾浦、月河、莲花庄、横塘、旱渎等水交织,从而形成为历代称道的“水晶宫”格局。这就是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湖州刺史杨汉公《题郡城楼》诗所描绘的情形:“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三、人文遗存丰富
湖州历史悠久,山水清远,且演绎着丰富的地方文明,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虽历经千年变革,时事沧桑,但时至今日,中心城区仍呈不规则的六棱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子城城墙、小西街、頔塘和衣裳街的建筑依然存在。文化资源如莫干山是享誉中外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龙王山为天目山最高峰,更著名的是黄浦之源和植物王国。湖州城四周的苍弁、道场、金盖、西塞、岘山、顾渚、碧岩诸山,峰峦苍润,苍秀叠翠,各具文化内涵。州之东有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有湖笔之都善琏,非文化遗产绫绢之地双林、练市。州之南有山水生态风光胜地安吉,州之西有唐代贡茶园、活化石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灰岩保护区“金钉子”诸胜。州之北有烟波浩瀚的太湖和太湖小梅口风景区。竹笋、茶园、老字号、书画文化、民国文化……丰富又深厚。“中国书画史,半部出湖州。”书画名家有:曹不兴、张僧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燕文贵、赵孟頫、王蒙、钱选、沈铨、吴昌硕、王一亭、费新我等等。中国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沈约之《宋书》、姚察、姚思廉之《梁书》、《陈书》。陆羽《茶经》写于湖州,《二拍》又是湖州人所写。诗词大家、文学家、彩印、藏书更具影响。
山川精灵犹在,人文故迹未泯。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范蠡、西施遗址犹存,鲍照、柳恽、颜真卿、张志和、李贺、杜牧、李商隐、黄庭坚、苏轼、秦观、陆游、姜夔、赵孟頫、文徵明、郑板桥等历代名人流连处尚在。吴承恩、孟郊、陈霸先、钮福保、吴昌硕、沈尹默、王一亭、陈英士、胡宗南、张静江、钱壮飞、徐迟等大家们的故事、家园或遗存,都已流传或留存下来,急需我们后人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串起来,传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湖城已经获得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
2010年,湖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301.56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72.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7.27亿元,分别增长17.5%和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 288元,分别增长10.5%和13.1%。
当前,湖州已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正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和文化名城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名城文化保护和文化内涵,促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日申报成功。
[1] 余方德,嵇发根.湖州古今概览[M].合肥:黄山书社,2007.
[2] 嵇发根.湖州----流淌在山水之间的文明[J].中国文化遗产,2006,(6).
[3] 湖帮网.湖商----湖州永远的骄傲[EB/OL].www.hubangcn.com,2008-11-12.
Huzhou,aRealHistoricalandCulturalWell-knownCity
YU Fang-de
(Office of Huzhou Local History Research, Huzhou 313000, China)
Huzhou is a city, which was called Gucheng in the period of Chu, Wucheng in Qing, Wuxing in the end of Han, and Huzhou from the beginning of Sui. The Taihu Lake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four cities with “zhou”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but only Huzhou was named after the Taihu Lake. “Of Jiangdong areas, Wuxing was the most powerful”. Because of its prosperity, it had been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a third of the country since Han and Tang Dynasty. Through all its changes and vicissitude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ity centre still remains its irregular hexagon, and the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ity appears legible.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it are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and its culture and historical sites are not vanished.
Huzhou; Guche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well-known city
2012-04-17
余方德(1943-),男,安徽霍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史志研究。
G127
:A
:1672-2388(2013)02-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