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菰城置县及其它*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吴兴无疆淮北

沈 慧

(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菰城置县及其它*

沈 慧

(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菰城置县; 黄歇; 湖州

对于菰城县的设置及黄歇与湖州的关系,传统说法是: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1](P3)最近,湖州市社科院沈文泉先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在五湖(今太湖)南岸置县,以“泽多菰草”而名菰城县。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年,春申君黄歇由淮北徙封于吴,菰城为其封地之一。这一说法与传统说法相比较,有几处是相异的:一是黄歇由淮北改封江东的时间;二是楚灭越的时间;三是菰城是楚灭越后立即设置的,还是黄歇改封江东后设置的;四是菰城是由楚政权设置的,还是黄歇设置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重阅史料,作如下考证:

一、黄歇由淮北改封江东的时间

春申君封江东之事,《史记》、《资治通鉴》、《越绝书》均有记载。

《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 ),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据此,黄歇封吴在公元前263年。

《史记·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记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对此,《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卷六《秦纪一》有类似记载。赧王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载:“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昭襄王二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楚王许之。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据此,黄歇封淮北在公元前262年,过了15年,即公元前248年才改封于吴。

然《史记·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又有如下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疆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此段,《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昭襄王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是这样记载的:“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对上述两段话的理解应是这样的: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等国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盟约联合西伐秦国,楚国国君任盟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事。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被渐渐疏远了。这时,宾客中有个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而您把它治理弱了,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先王时楚国与秦国交好二十年而秦国不攻打楚国,是为什么?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的话,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许和鄢陵了,答应把这两城邑割给秦国。这样,秦国军队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我将看到的是秦、楚两国日甚一日的交兵了。”楚国此次战败后,将都城从陈(今河南淮阳)迁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而秦国则把附庸卫元君从濮阳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市),设置了东郡。春申君从此到了封地吴,同时执行宰相职务。

《越绝书》卷十四《越绝外传春申君第十七》记载:(春申君献李园妹十年后)烈王死,幽王嗣立。女环使园相春申君。相之三年,然后告园:“以吴封春申君,使备东边。”园曰:“诺。”即封春申君于吴。幽王后怀王,使张仪诈杀之。怀王子顷襄王,秦始皇使王翦灭之。据此,可以推定,黄歇封吴时间为楚考烈王死后三年,即公元前235年。

以上史料都与黄歇封吴有关,日期有四个:公元前263年、公元前248年、公元前241年和公元前235年。笔者认为,公元前263年是司马迁记载上的误笔。《越绝书》所记公元前235年不足信,与《史记》有异,且史料排列混乱。《史记·春申君列传》称,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刚死,春申君就被李园所派刺客刺杀。《史记·楚世家》所记,楚威王之后为怀王,怀王之后为顷襄王,顷襄王之后为考烈王,考烈王之后为幽王,幽王之后为哀王,哀王之后为王负刍,王负刍为秦所灭。故《越绝书》上此段文字不足以信。黄歇改封吴地应为公元前248年。据《战国策·楚策四》,黄歇向楚考烈王提出改封是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君虑封者,莫如远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奭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为人要居安思危,居危思安。现楚王年岁已高,您当下最急于解决的是封地之事。我认为您应将封地尽早改迁,离郢(楚都)越远越好。昔日秦孝公封商鞅为相,孝公死后,商鞅被戮;冉子在秦惠王时受到重用,但惠王卒后也未免于一死。商鞅是功臣,冉子与秦王有亲姻关系,为什么在孝公、惠王死后,仍被剥夺权力并被处死?只因为两人封地距咸阳(秦都)太近了,遇事难以尽快脱身,更无自立抵御之力。周武王时,太公望(吕尚)请封于齐,邵公奭请封于燕,齐燕距镐京(周都)都很远,周室内乱之时,都未能祸及两人。出于“远楚”的考虑,公元前248年黄歇以“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为由,向楚王进言,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但是,公元前248年黄歇改封于吴后,由于身为令尹,并深得楚考烈王信任,一直没有就吴地。公元前241年,黄歇因指挥诸侯联军西伐秦国失败而遭楚考烈王疏远,同时也听从了朱英的劝说,从此到了封地吴,同时执行宰相职务。

二、楚灭越的时间和越王无疆之子受封乌程地

楚究竟何时灭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越)王之候卒,子王无疆立。王无疆时,越兴师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此段叙述事实清楚,但未说明是哪一年。因此,文后紧接《集解》:“徐广曰:周显王之四十六年。”经查,周显王四十六年,已是公元前323年,时楚威王已于5年前(公元前329年)去世,明显有误。楚威王接位于公元前339年,即周显王三十年,逝于公元前329年,即周显王四十年。楚灭越当在这个时段。

万历《湖州府志》、同治《湖州府志》把楚灭越定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光绪《乌程县志》把楚灭越定在周显王三十三年。《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条下记载: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由《资治通鉴》此条可知:(1)楚败越时间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2)楚败越,杀越王无疆后,越人分为许多小的集团,由各王、君统治,臣服于楚。从臣服于楚而言,应该把楚灭越时间定位在这次战争,时间为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万历《湖州府志》、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是正确的。

《新唐书》及湖州方志还记载,楚败越后,越王无疆之子蹄受封乌程。《新唐书》卷七四(下)《宰相世系表》云:“欧阳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乌程·欧阳亭)载:“欧阳亭,《旧编》云:在县东十六里,《地理志》云:乌程东有欧阳亭以其亭在欧山之阳也。”由此可见,楚威王杀无疆,兼并其地之后,越人内部仍然有自己的君长。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乘越人内乱进一步夺取越旧地,在江东设郡加强对越人的控制。

三、前人对菰城的记载及考证

菰城,在郡南二十五里,即今下菰城。建于战国楚,至北宋时仍“重城屹然,略不聩毁”,至乾隆年间“基址犹存,四门遗迹略可辨”。*乾隆《湖州府志》卷七《古迹·下菰城》。

关于菰城,嘉泰《吴兴志》载,乌程“战国属楚时已为县,曰菰城,即春申君黄歇封邑也”,*嘉泰《吴兴志》卷一《建置沿革·乌程县》。并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春申君黄歇于菰城县起楼连延十里,西接黄浦”,*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乌程县·下菰城》转引。引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春申君立菰城县,在郡南二十五里”,*嘉泰《吴兴志》卷一《建置沿革·乌程县》转引。又引北宋《续吴兴图经》:“春申君始建城,距今千余岁,重城屹然,略不聩毁,则知当时工役之兴不苟矣。”*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乌程县》转引。

由以上文字得出:(1)菰城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2)菰城为黄歇所修,内有子城,重城屹然;(3)菰城县为黄歇所立;(4)菰城到北宋时仍“重城屹然,略不聩毁”。然没有记载菰城县是黄歇刚当楚令尹时所建,还是封吴后所建。

嘉泰《吴兴志》所引资料一直为后来的志书所援引。*参见弘治《湖州府志》卷一《沿革》、万历《湖州府志》卷四《古迹·下菰城》、祟祯《乌程县志》卷八《古迹·下菰城》、乾隆《乌程县志》卷三《古迹·下菰城》、乾隆《湖州府志》卷七《古迹·下菰城》、光绪《乌程县志》《古迹·下菰城》。弘治《湖州府志》、万历《湖州府志》、光绪《乌程县志》进而记载:下菰城为春申君故宅,是菰城县的故治。*弘治《湖州府志》卷七《古迹》,万历《湖州府志》卷四《古迹》,光绪《乌程县志》卷七《古迹》。对下菰城为春申君故宅一说,嘉靖《吴兴掌故集》进行了考辨,予以否定。认为:“郡志载春申君故宅在乌程县南二十五里即下菰城,新志亦以为城邑,皆非也。”《史记》:“楚封歇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后十二年(按:应为十五年),复献淮北地请封于江东,因城故吴墟为都邑,今姑胥城内西北隅四纵五横之迹可考”,下菰城“盖春申伐吴时筑垒屯驻之处,其四壁门可证”。《大清一统志》也认为,菰城并非城邑,而是春申君伐吴时筑垒屯驻之处。同治《湖州府志》对下菰城究竟是不是黄歇的故宅、封邑,是不是春申君伐吴时的筑垒屯驻之处进行了考证,指出菰城“旧指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考歇封邑在今苏州府,此特其支邑耳。”*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建置表》。《大清一统志》、《吴兴掌故集》谓非城邑盖春申君伐吴时筑垒屯驻之处,其四壁门可证。按吴早为越灭与春申君何涉,又云春申君故宅者亦非。*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五《舆地略·古迹》。同时,同治《湖州府志》第一次明确记载:菰城县,春申君黄歇封于吴置。

应该说同治《湖州府志》的考证是有道理的:春申君黄歇的都邑在“故吴墟”,即今苏州,这是《史记》明确记载的。春申君晚年的豪宅,一直完好地保存到西汉中期,司马迁还看到了。《史记·春申君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有这样几句话:“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就是说,我到楚地,看见春申君当年豪华的住宅,太漂亮了。关于菰城,史记没有记载,但地方志书记载了,说明只是其支邑。因此,菰城并不是黄歇的故宅。《大清一统志》、《吴兴掌故集》的菰城并非城邑,而是春申君伐吴时筑垒屯驻之处的观点,其证据是不足的。因为据《史记》,吴灭越在公元前473年,万历《湖州府志》卷一“郡建”也载:“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全吴,府域属越。”春申君(?~前238年)在世时,吴国已被越灭近200年,春申君伐吴时筑垒屯驻从何谈起?故,下菰城为春申君伐吴时筑垒屯驻之处,完全是无稽之谈。

四、关于菰城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菰城置县的表述

沈文泉先生认为:“战国时期,县是国家下面最大的行政单位,是由各国中央政府设置的,而不是由受封的封建主设置的。各国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县后,才将这些县分封给各诸侯。再说,楚国也不可能将吴地征服后闲置几十年再建立地方政权的。因此,菰城县应该是楚国中央政府设置的,而不是黄歇设置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证据不足。第一,战国时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境,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郡县直属于中央,由中央派官员统治,郡县制和封君制是战国时期并行的两种制度。没有资料显示,“各国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县后,才将这些县分封给各诸侯。”第二,灭国置县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战国时征服国并没有在征服的土地上全部建立县。越国没有在灭吴后,在吴故都苏州置县。据民国《吴县志》,吴国故都姑苏置县是在秦始皇二十五年。*民国《吴县志》卷十八《舆地考·沿革》。据《吴地记》载,吴地吴、长州、嘉兴、昆山、常熟、华亭、海盐七县中,除嘉兴县(始置时号长水县)为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置外,其余均为秦以后置。楚灭越后,也没有在越国故都置县。在越国故都建县已在秦末。康熙《绍兴府志》载,“山阴县,越王句践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年)迁大越民置。”故没有证据证明,楚灭越后立即置菰城县。

县的确应由中央政府设置,但为什么方志记载菰城县是春申君置的?据杨宽《战国时期食邑与封君述考》,战国时,封邑与封君的关系分实封和虚封,实封者封邑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封君是最高的统治者,春申君属实封。问题是实封封君有没有权力在封地置县?春申君是以楚国令尹身份(即代表楚国中央政府),还是以封君身份置县?春申君为什么要置县?为什么不在都邑苏州置县,而要在支邑菰城置县?而且,为什么现江浙两省仅置了一个菰城县?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然笔者认为,在没有新资料的情况下,关于菰城置县的记载仍只能这样表述: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要求改封江东(即太湖周围的苏南、浙北、上海、皖西南),楚考烈王允其所求,改封于吴。黄歇选择了吴都旧墟作为都邑,重新修筑城郭和宫室,并在太湖南岸置了菰城县。[2](P16)

[1] 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州市志[Z].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2] 沈 慧.湖州古代史稿[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OnHowGuchengCityEstablishedandOtherAspectsRelatedtoIt

SHEN Hui

(Office of Huzhou Local History Research, Huzhou 313000, China)

In the year of 35 King Xian of Zhou, 334BC, Chu defeated Yu, but did not set up counties in the area of Yu at large. Gucheng county was established by Chun Shen-jun in 15King Chukao, 248BC. It ought to be further studied on what status Chun Shen-jun took to set up the county, and why he chose the old town, Wu, as the county.

establish Gucheng county; Huang Xie; Huzhou

2012-04-17

沈 慧(1957-),女,浙江嘉兴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史志研究。

G127

:A

:1672-2388(2013)02-0073-04

猜你喜欢

吴兴无疆淮北
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访问记
逃离地球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逆风而行,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在这里集结
大爱无疆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淮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