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教师

袁 惠 芬

(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

袁 惠 芬

(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等原因,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一定的困境。要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 高校; 实效性; 措施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既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其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这一思想原则,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实践教学仍是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深入探究制约实践教学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缺乏统一性

尽管大多数学者对实践教学作用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目前学界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除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因此它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有的学者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必须走出课堂,投身社会。还有的学者则指出:“判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1](P70)此外,不少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也缺乏统一明确的认识,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适应、能受到学生普遍认可的实践教学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相对较不成熟。

(二)组织缺乏规范性

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践教学也需要系统、科学地加以组织规划。相关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经费划拨、人员安排等都不可或缺。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像其他理论课或者专业课实践一样,被纳入规范的课程体系,且具体的组织安排也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形式化、随意化的倾向比较普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即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标准。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课时不统一,教学内容不规范。还有的高校虽然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实践教学在高校内部的运行往往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合力的体系。

(三)参与缺乏广泛性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正常、必要的教学环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但由于实践教学开放性强、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操作起来难度较大,[2](P58)所以不少高校往往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进行。当前,一般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政理论课必修课程有四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代史纲要”。但据笔者了解,能将上述所有课程都按一定的比例划出课时用于实践教学的高校很少,多数高校只是象征性或选择性地挑选其中一门或者几门开展实践教学;还有的高校将学生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抽样式地进行实践教学;更有少数高校甚至干脆以院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或是校内各种文体活动取代之。这些做法往往造成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有较明显的局部性和偏向性,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等问题。

(四)实施缺乏实效性

虽然,当前有一些高校已经把实践活动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之中,但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主题、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实践方式、如何进行切实可行的监督和考核等等,都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脱节、形式主义等问题较为普遍。一些高校不论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简单划一地安排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浅尝辄止,应付了事,学生自然体会不深。有的高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既定题目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指导教师拟出几个调研的题目,至于学生是否对调研题目感兴趣,怎么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存在哪些困难、困惑等则很少过问。因为缺乏指导监督,且调查时间较短,所以学生写出来的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往往比较肤浅,质量不高。如此等等,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陷入困境、缺乏实效的主要原因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又有客观条件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意识淡漠

意识是行为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是思想意识上的原因。有不少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理论教学,很多教师都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但对于实践教学,无论是上级领导、任课教师还是在校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不少教师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课堂内的理论传授,至于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则主要由学生课外自己去把握;也有的老师觉得,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费力、费时、费财,且考核困难,所以能省则省。因此,相比理论教学由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实践教学的阵容往往要单薄许多。也有教师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来形容目前实践教学的尴尬处境,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教学资源缺乏

(1)教师资源缺乏,课时相对紧张。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任务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然而,由于课程量大加上授课人数多,使得他们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再加上还要做科研,且部分教师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对于开展实践教学,很多教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有的课程理论课的讲授还存在着课时紧张的困难。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知识点,内容庞杂,在规定的54学时内,理论讲授的内容都很难完成,留给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了。(2)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基地匮乏。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资金短缺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支持。不少高校因能力所限,无法拨出实践教学所需的专项经费,这也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教学评价虚化

完备严格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不少高校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因此也未能明确其具体的学时和学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既没有对活动过程进行考核,也缺少对活动效果的评估,这导致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3](P186)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实践教学不与学分以及评奖评优等挂钩,所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大大降低。而就教师而言,有关职称晋升、年度考评等一般只看理论课教学质量以及科研的成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热情。此外,由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脱节,教学效果得不到反馈,因此对实践教学的调整和改革也无从进行。

由上可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效,影响了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三、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思考

(一)打破惯性思维,实现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应从片面注重“理论传授”向适当突出“实践指导”转变,要重视思政教师“育人”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并培养、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2)在具体实施上,为保证实践教学时数,需压缩原理论教学(必修课)课时,同时,可灵活地增开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程作为补充。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专题式讲座等方式,要求精炼、突出重点,尽量避免空洞说教、面面俱到。(3)要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工作量,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质量监督考核。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要以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为中心,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和指导教师综合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团队合作情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开卷、调研报告、小论文、实践报告、问题思考、对策建议等多种形式。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多维性和过程性,以期能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顺应时代需求,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或者教学研讨等方式,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作整体设计。(1)要紧密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需要的以及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践行和深化理解的理论内容来设计选题。特别要注意把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提出、新实践的思想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以减少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4](P157)(2)要紧扣社会生活实际,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来设计选题。实践教学能否发挥出色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内容是否做到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并帮助他们解答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因此,在内容和选题的选择上,一定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学生情感。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借此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产生那些社会问题的深刻原因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及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目前,实践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要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需要对校内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在实践教学师资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应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思政兼职教师、党政工作者以及校团委、学生处等行政部门人员参与或协助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其各尽所能,各施其才,做到教学与管理双管齐下。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挖掘校外资源、隐性资源。可以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的需要,就近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单位作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高校----基地利益共享机制,使基地建设成为双方利益共享的成果,从而在制度、利益上保证实践基地的长期化。[5](P48)此外,还可以灵活地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总之,应该通过对资源的开发、整合与优化利用,形成有效的合力,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的开展。

(四)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多种模式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都是以特定类型的实践活动展开的,每种教学类型既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又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目前,从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来看,主要可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两大类。它们统一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一般侧重事例分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即兴演讲、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其突出的优点在于组织方便、容易操控且不受经费有限的影响,其缺点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社会。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其方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社会服务等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了解生活、熟悉民情,但这些方式受时间、经费、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普遍性较差。由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教学类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拟订具体的实践指导方案时,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既要大胆试验,勇于创新,努力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一锅煮”。通过实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使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钱广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2] 吕 志.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 朱云生.高校思政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4] 卢 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 (5).

[5] 郑礼平.关于高校“两课”社会实践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4,(2).

DilemmaandSolution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PracticeTeachinginUniversities

YUAN Hui-fe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weakest aspect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ue to the lack of subject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teaching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predica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on the aspect of design of teaching processe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odels.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measures

2012-09-24

本文系2011年度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两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KX28010)的研究成果。

袁惠芬(1978-),女,浙江湖州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1672-2388(2013)02-0016-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