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把握“育人为本”的深层内涵*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育人为本育人政治

杨 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全面把握“育人为本”的深层内涵*

杨 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育人为本”落到实处,既要对它进行整体把握,也要对它进行深入剖析。文章紧扣“人”“本”“育”三个字,深入分析其丰富的内涵,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落实“育人为本”的重要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育人为本;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核心理念。我理解,有两个指向非常明确:一是教育以育“人”为本,而非以制“器”为本。“器”是工具,“人”是工具的创造者、使用者。教育要培养未来改造社会、创造社会、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只具有某种特性的、被使用的人。二是教育以“育人”为本,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它功能而言的。以高校为例,传统的传承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三功能说,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更需要把“育人”功能加以凸显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有必要对“育人为本”的深层内涵进行科学分析。具体来讲,就是要对“人”“本”“育”三个字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这既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工作的着力点。

一、“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1](P71-72)具体说,(1)具有现实性,是具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全面发展的人。(2)具有实践性,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还应该看到,当代社会“人”的回归,已经走过了对抽象的“人”的关注和重视,更加聚焦特定的群体和个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将自身放置到社会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共性要求下,更要针对具体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从学校类型来看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从重点建设排列看,可以划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省(区、市)重点大学等;从办学层次看,有博士授予权学校、硕士授予权学校、学士授予权学校和高职高专等;从授课形式看,有全日制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等;从举办主体看,有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笔者在此并无意去讨论学校本身,只是从学校类型来区分学生类型。无需讳言,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学生录取分数是不同的,其背后是学习习惯、努力程度甚至综合素质的不同;是学生发展定位、学习动力、家庭预期的不同;是学生培养方向、社会关注、学校引导的不同。例如,更多高层次学校学生的努力方向是“精英”品质的打造,学校也更多地在钻研精神、科学态度、领袖才能等方面进行培养。而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要求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职业人文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合作精神等等。

2.从学生成长情况来看 我们大致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种情况:(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等方面都走在学生的前列,有着明显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依靠和发挥作用的群体。(2)德智体美平衡发展的普通学生。这个学生群体因为不显山不露水、不出彩也不出丑,常常会被大家所忽视。然而,这个群体恰恰又占到相当的数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关注、挖掘这个群体,让这个群体的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加压、自觉成才。(3)发展中面临挫折的学生。这个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学校、教师最牵挂、投入精力最多的群体。这个群体由多种情况组成,或者是因家庭困难而生自卑,或者是因学习困难而成才不顺,或者是心理障碍而深感压力,或者是爱情受挫而丧失自信,等等。对这种情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于细微处见精神”,贴近大学生个体、贴近困难学生实际,突出针对性,才能显示实效性。

3.从其他方面来看 (1)性别差异。男女同学会遇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生理问题、心理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仅从就业问题上看,当前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十分严重,男生就业选择度明显大于女生,这给女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2)年级差异。用当代大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同的年级都有“代沟”。因为,高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学生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明显的。对高校、专业、人际关系、爱情、社会、就业等许多问题的理解不同,都可能形成所谓的“代沟”。(3)专业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成就动机、待人处事等都会有所不同,如:文科学生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注程度更高;理科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处理事情更加理性;工科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参与社会活动相对较少等等。(4)城乡差异。由于出生的环境、家庭不同,常常会产生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阅历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城市学生有更多优越感,主体意识更强,个性化程度也更高。相对而言,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会弱一些,严重的会出现一些自卑心理。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在这里变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起点上对“人”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才能提出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路径,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本”当然是根本之义,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深刻把握“本”之内涵,即以什么样的要求来“育人”,要把学生育成什么样的“人”。这里的目标不是一般的具体的目标,而是与人的终极价值相关联的最高价值目标。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之“本”,应该是成才、幸福、可持续发展。

(一)成才之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大学生成才,就要实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纳入所培养人的全面质量中。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1)要激励大学生追求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教育的有利时机,培养全新的学习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宽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2)要激励大学生锻炼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但当前特别需要强调两种能力,即环境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3)要激励大学生提升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根本是身心素质教育,核心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关键是创新素质教育。

(二)幸福之本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2](P26-27)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更好地理解、追求、感受幸福的责任。(1)理解幸福。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理应对幸福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合理的追求。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迷茫、感受中的错位和追求中的自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育人为本,追求幸福无疑应该成为“本”之题中的应有之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懂得:一方面,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另一方面,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的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2)享受过程。重视和倡导对大学生的幸福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生存状态的关切,更意味着对大学生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要教育大学生,唯有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身于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赢得学业成绩、工作业绩、家庭亲情、朋友友谊,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满自豪感、成就感、快乐感、希望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实际存在。(3)学会审美。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幸福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审美能力,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因此,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境界,教会大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感知生活中的幸福;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引导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它是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

(三)可持续发展之本

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人自身的体力、智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以持久的、充分的发展。(1)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效应性。如果教育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会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2)和谐发展。说到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使人的知识结构、意向体系、情感模式和谐发展,使人的智力、意志力、情感力和谐发展,使人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劳动能力、健身能力、休闲能力、生活能力和谐发展,才能使人友好、平和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界的人化的有机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3)个性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4]自由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创造型教育模式。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具体;既要培养大学生的共性,还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立选择,帮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完善其特有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三、“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

“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实践性上,它既要使教育目标能够“落地”,更要使教育目标能够在一片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一)育在“高”处

1.“高” 在责任鞭策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社会责任主体,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的双重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需要当代青年志向远大、勤奋刻苦、大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责任的自觉担当;要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内在地蕴含着社会价值导向和基本道德规范的统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首先应该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成为社会正常秩序的坚定维护者,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管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无疑应该是社会道德理想的倡导者、拥护者,并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成为合乎社会道德理想的先进分子。

2.“高”在文化育人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弥漫在整个校园中、显形或隐形地体现在各种教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每一个“校园人”身上的那种特有的意识、情感、精神、行为等特征。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精神是整个学校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大学精神对于大学人最重要的影响无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价值理想,它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5](P52)这一切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地、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二)育在“实”处

1.“实”在全员参与 专业教师是育人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力量,在学生专业教育和德育方面具有双重职责,要自觉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的责任。管理人员要把德育的要求融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融入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努力维护好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服务人员要为大学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满足大学生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合理需求,使大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受到教育。

2.“实”在全程跟进 高校阶段的学习既是一个完整的阶段,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视野的开阔、信息量的增加、学习专业化程度的加强、交往的拓展、就业的压力等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保证系统性。从整体来说,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思想变化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一个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2)清晰着力点。所谓“贴近”,就是在分析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其不同时期需求的变化、学习的要求、遇到的困难、情感的重点等,与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3.“实”在全面关注 所谓全面关注,一是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情感、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要得到解决和满足。二是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引导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要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把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客观看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三)育在“新”处

1.“新”在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的核心是关爱生命、创造人生。针对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经常出现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要加强关爱生命的教育。针对不少大学生丧失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整天沉溺在网络游戏、恋爱和赚钱之中,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浪费宝贵的生命,要引导大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规划人生,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切实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真诚解决他们的生命困顿,以理想的光茫给他们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

2.“新”在创业观教育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开拓型的人”必然是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知识适用、技能熟练、自谋发展的创业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要勇于承担起这一时代重任,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1)培养大学生以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意识。(2)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勇往直前的精神。(3)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使他们能按照社会公认的规范就业、创业。(4)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和人格,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社会的适应性。

3.“新”在网络观教育 “新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全球资讯和海量的互动资源,对大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拓展知识广度、扩大交友范围、丰富求学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互动性、实效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P5-9)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远离病态的网络生活,学会从网络中获取健康的营养。我们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路径,对传统优势进行延伸与拓展,对传统做法的劣势进行弥补,实现相互促进。网络媒体发展到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虚拟”手段,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实体形式,从接受理论来看,两者并不排斥,而是共存互补的关系。所以,必须积极探索,催生一种两者并存、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柳海民,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8,(8).

[6] 冯 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版),2009,(6).

ComprehensivelyUnderstandingConnotationof“EducatingPeopleForemost”

YANG Liu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Educating People Foremost” is the deepening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is education ten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have an integrative viewing on this concept, but also have a deep analysis on i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deep-going analysis on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emost” concept and provides some enlighten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oncep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ng People Fore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2-09-13

杨 柳(1960-),男,河北藁城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和高教管理研究。

G41

:A

:1672-2388(2013)02-0001-04

猜你喜欢

育人为本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实施“感恩教育” 培养“感恩文化”
关于我校团委建设思考
对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思考研究
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 强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