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秦州弓门寨的几个问题

2013-04-12崔玉谦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陇山秦州

崔玉谦



关于秦州弓门寨的几个问题

崔玉谦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北宋;秦州;弓门寨;仪州;蕃部;宋史

北宋自建立之后在西北缘边区域修筑了大量堡寨,这些堡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北宋西北堡寨缘边这一问题,学术界以往有较多论述,但关注的焦点多是北宋中后期即宋夏对峙期间于西北缘边区域修筑的堡寨,对于北宋前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堡寨,以往学术界则少有涉及;弓门寨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于西北极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在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中对此略有提及,但未有足够的关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在北宋前期于西北极边区域进筑的堡寨中具有典型性,有鉴于此,本文拟分3部分对弓门寨作出考证研究:弓门寨的史料记载分歧、弓门寨的功能、弓门寨余论。

一、关于弓门寨的史料记载分歧

据《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弓门,领东鞍、安人、斫鞍、上下铁窟、坐交、得铁、治坊七堡。”《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比较简略,但也可以看出弓门寨应是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堡寨,同时兼领7座规模较小的堡寨。再看《元丰九域志》的记载:“弓门,州东一百六十五里,领东鞍、安人、斫鞍、上下铁窟、坐交、得铁七堡。”《元丰九域志》的记载也比较简略,但从中可知弓门寨在秦州以东165里。再看《武经总要》的记载:“弓门寨,太平兴国中筑,在赤城川东坡上,管小寨五。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西至冶坊堡四十里,南至穬穰堡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武经总要》的记载比《宋史·地理志》与《元丰九域志》的记载都要详细,对弓门寨的地望有了确切描述。再据《宋会要辑稿》中的这段记载:“弓门寨,秦凤路在秦州,太平兴国元年置。”从这段史料的记载可知,弓门寨于太平兴国元年进筑于秦州。综合史料中对于弓门寨的记载,可知弓门寨于太平兴国元年进筑,规模比较大,同时兼领8座规模较小的堡寨(《宋史·地理志》记载为7堡,《元丰九域志》也记载为7堡,《武经总要》记载为小寨五,到综合史料来看,上下铁窟应为上铁窟、下铁窟两座堡寨,故兼领8座规模较小的堡寨),同时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卷》《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与《甘肃省地图集》,弓门寨应在秦州的东部即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西麓的山前地带,渭河北岸主要支流千河流经弓门寨。

再看史料中关于弓门堡与小弓门寨的记载。《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秦州,下府,天水郡,雄武军节度……县四:成纪……陇城……清水(中有弓门、铁窟、斫鞍、堡子、小弓门、坐交、得铁、冶坊、桥子、李子、古道、永安、四顾、威塞、床穰、镇边、和戎、安远、挟河、定川、中城、东城、西城、静边、临川、德威、广武、宁远、长樵二十九堡)……天水。”从这段史料的记载可知小弓门寨为秦州下属四县之一的清水县下所兼领的一座堡寨,北宋的堡寨分为城、寨、堡3级,堡为规模最小的堡寨,在史料记载中通称堡寨,由此可知小弓门寨与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同时从这段史料中也可知清水县下所兼领的29堡中也有一座弓门堡,与弓门寨的名称相同,应属同名堡寨。综上所述弓门堡与小弓门寨均为秦州清水县下所兼领的堡寨,与位于秦州东部陇山西麓的弓门寨并非是一座堡寨,而且在地位上弓门寨为独立的堡寨,同时兼领8座规模较小的堡寨,弓门堡与小弓门寨则均为清水县下兼领29堡之一。再看史料中关于弓川寨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记载:

弓川寨,在县东。五代汉乾佑初,王景崇以凤翔降蜀,汉兵围之。蜀遣山南西道帅安斯谦出散关赴救,复遣秦州帅韩保贞引兵出汧阳以分汉兵之势。保贞寻出新关,屯陇州,会斯谦以食尽引退,保贞亦退保弓川寨。九域志:「弓川寨在秦州东一百六十五里。宋曰弓门寨。」又有永安、威塞、西顾等堡,皆在县境,金废。

从顾祖禹的记载中可知在明清之际弓门寨改名为弓川寨,在北宋之前五代后汉之时,在北宋弓门寨之地也曾有一座弓川寨,后汉与前蜀两政权在弓川寨周边区域还有过激烈的争夺。再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的这段记载:

戊子,思谦进屯散关,遣马步使高彦俦、眉州刺史申贵击汉箭筈安都寨,破之。〔筈,音括。箭筈,嶺名,有箭筈关。〕庚寅,思谦败汉兵于玉女潭,〔败,補迈翻。〕汉兵退屯宝鸡,思谦进屯模壁。韩保贞出新关,〔新关在陇州汧源县西,唐大中六年,陇州防御使薛逵徙筑,谓之安戎关。汧、陇之人谓大震为故关,安戎为新关。九域志:陇州沂源县有新关镇。〕壬辰,军于陇州神前,汉兵不出,保贞亦不敢进。〔「模壁」,一作「摸壁。」

赵晖告急于郭威,威自往赴之。时李守贞遣副使周光逊、裨将王继勋、聂知遇守城西,〔聂,尼辄翻,姓也。姓苑:楚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威戒白文珂、刘词曰:「贼苟不能突围,终为我禽;万一得出,则吾不得复留于此。成败之机,于是乎在。贼之骁锐,尽在城西,我去必来突围,尔曹谨备之,威至华州,闻蜀兵食尽引去,〔考异曰:十国纪年:「蜀广政十二年正月甲寅,思谦以军食匮竭,自模壁退次凤州,上表待罪。」蓋去年冬末已退军,明年正月表始 到成都耳。今从周太祖实录。〕威乃还。〔还,从宜翻。〕韩保贞闻安思谦去,亦退保弓川寨。〔九域志:秦州东一百六十五里有弓门寨。」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知,胡三省也对后汉与前蜀两政权在弓川寨周边区域激烈的争夺做出了考异,并且也认为弓川寨即是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其依据是《元丰九域志》,与顾祖禹的依据相一致,2人依据的还是同一条史料。综合《资治通鉴》与《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可知,顾祖禹在记载弓川寨部分时参考了《资治通鉴》即司马光的记载同时也参考了胡三省的注,司马光、胡三省、顾祖禹3人均认可后汉时期的弓川寨即是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将《资治通鉴》与《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结合上文中宋代史料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的弓门寨的前身即为后汉时期的弓川寨或是五代后汉之时在北宋弓门寨之地也曾有一座弓川寨。

通过上文中对史料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分歧的分析可以确定弓门堡与小弓门寨和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弓川寨与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到了明清之际,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在史料中的记载又变为弓川寨。

二、弓门寨的功能

据《宋史·兵志五》蕃兵部分记载“弓门砦,三大门、十七部族、十七姓、十七小族,总兵马一千七百四””。从《宋史·兵志五》蕃兵部分记载的统计来看,秦凤路总共有部族632个,大部族123个,小部族509个,对比来看,弓门寨所属的部族数量并不算多;前文中对弓门寨的地望有过初步的分析,弓门寨位于秦州的东部即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西麓的山前地带,从北宋前期陕西路政区设置来看,秦州与渭州之间隔有仪州,《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两段记载:

仪州理华亭县,本西戎之界、秦陇之地、凤翔之边镇,后魏晋泰二年筑城置镇以搤蕃陇之路,唐为神策军后唐同光年元年改为义州,周显德六年置华亭县于州郭,皇朝乾德二年割秦陇三镇之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为仪州避御名。

……

……东南至陇州九十里,北至渭州九十里,西南至秦州约五百里,隔陇山,原无直路。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仪州全境均位于陇山之中,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卷》《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与《甘肃省地图集》来看,仪州即位于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东麓,从弓门寨越过陇山即到达仪州,在北宋前期设置仪州即为安抚陇山左右的蕃部,控制陇山左右蕃部之间的交通往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弓门寨至仪州之间有影响力的蕃部主要有3个:延家族、大王家族、张朴令狐部。这些蕃部均为内属较早的蕃部。延家族、大王家族居地在仪州华亭县(即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东麓)一带,张朴令狐部居地则在弓门寨(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西麓)一带,《宋史·地理志》与《元丰九域志》均记载为仪州,这与仪州在熙宁年间被废有关。从现有的资料记载来看,仪州并没有进筑堡寨,这与州全境均位于陇山之中缺乏筑寨条件有关,这也正凸显了弓门寨的重要性。弓门寨位于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西麓秦州的东北部,与仪州紧临,大陇山与小陇山交错带东麓仪州一侧没有堡寨,结合上文中史料的记载“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北至边壕”“本西戎之界、秦陇之地、凤翔之边镇……西南至秦州约五百里,隔陇山,原无直路”,由此可知在北宋前期秦州与仪州或秦凤路与泾原路接壤处陇山两侧只有进筑弓门寨一个堡寨,弓门寨起到了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的积极作用。

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为弓门寨的功能之一,连接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交通路线也应是弓门寨的功能之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九记载了庆历年间时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的王尧臣的一段话:

仪州地控山险,制胜关西五里有流江口,东二十里至白严河南有細巷口,又有安化峽一帶,上隔陇山,并通水洛城生户八王等族,即唐吐蕃出入之路。今逐处隘口虽有小寨柵控扼,然亦備御未至,近亦屡有生户入寇。又自黄石池、弓门、穬穰、长山寨至秦州止二百余里,由赤城镇至陇州不及百里,或秦、陇有急,则地界为最近,若贼马引大众旁纵侵掠,则仪州军马少,将佐未得人,御扞之计甚可忧也。又州城低薄,才周四里有余,壕堑浅狹,三分军民,二分在外,设若贼至瓦亭,南趋制胜关,或缘陇山假道水洛城,或由秦、陇州直抵州界,皆能入寇。至時虽能城守,居民必大遭剽掠,亦宜豫虑之。

这段记载主要是说明仪州的防御受全境处于陇山之中的地形影响,很难进筑防御工事,同时仪州为曾经的唐与吐蕃交通必经之路,即关中地区通过陇山进入秦陇地区;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重要交通路线即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交通路线,“又自黄石池、弓门、穬穰、长山寨至秦州止二百余里”,对应《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秦州与仪州之间的距离“西南至秦州约五百里,隔陇山,原无直路”,由此可见这条路线比直线距离减少了300余里。据《元丰九域志》的记载“中下,华亭。(州南七十里。四乡。黄石河一镇。一铜场。一铁冶。一茶场。一盐场。有小陇山)”。这段记载的是仪州并入渭州之后华亭县的范围,“黄石河一镇”应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的黄石池(《续资治通鉴长编》标点本中也据《宋会要辑稿》改为黄石河);再看《太平寰宇记》中对华亭县的记载“华亭县,二乡,周显德六年置,以华亭为名,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由此可以确定黄石河镇位于华亭县西部陇山之中,再对应《武经总要》中的记载“南至穬穰堡六十里”。可知北宋前期一条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交通路线即秦州州城→长山寨→穬穰寨→弓门寨→陇山山脉→黄石河镇→仪州华亭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九有这样一段记载:

自来泾原、秦凤两路通进援兵,只为未知得仪州黄石河路,所以议者多欲修水洛城一带城寨。自近岁修成黄石河路,秦凤兵往泾原,并从腹內经过,逐程有驿舍粮草,若救静边寨,比水洛远一程,若救镇戎、德顺军,比水洛却近一程。今水洛劳费如此,又多疏虞,比于黄石河腹內之路,远近所较不多。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宋仁宗庆历四年间的事,文献中的仪州黄石河路即是上文中论述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交通路线,这是时任谏官余靖关于朝廷中进筑水洛城争议的一段话。余靖将仪州黄石河路的优劣作了比较,朝臣对此的看法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看出在北宋前期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仪州黄石河路起到了连接秦凤路与泾原路战线的作用,弓门寨在这条路线中则起到了最后经陇山连接秦州与仪州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北宋前期秦州与渭州均为极边区域(即西北边疆止到秦州与渭州)之时,弓门寨在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黄石河路起到了连接秦凤路与泾原路战线的作用,弓门寨则起到了扼守陇山门户最后连接秦州与仪州的作用,由此可知在北宋前期弓门寨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再据《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长安通凉州道南道驿程中记载有这样一条交通路线“大震关又西五十里至小陇山分水岭,有分水驿,盍此道最高处。又西南蓋一百零五里,中经弓川寨至清水县”。这段记载中提到弓川寨,弓川寨与弓门寨为同一堡寨,这一点上文中已有论述,除此之外还提到大震关。据《新唐书·地理志》陇州汧阳郡条目记载“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徙筑,更名”。从中可知大震关位于陇州,唐代的陇州位于陇山以东,那北宋时期的陇州呢?据《元丰九域志》记载:“上,陇州,汧阳郡,防御。(治汧源县)……自界首至秦州一百五十七里。”从这段记载可以判断,唐、北宋时期的陇州皆在陇山以东,再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两段记载:

自陇州入秦州,由故关路,山阪险隘,行两日方至清水县,清水北十里则穬穰寨,自清水又行山路两日,方至秦州。由此观之,秦州远在陇关之外,最为孤绝……贼若探知此路平快,将来入寇,分一道兵自穬穰寨,扼断故关及水洛,则援兵断绝,秦州必危。

从这段文献记载的也是宋仁宗庆历四年间的事,从中可以确定“故关路”即是《唐代交通图考》中所提到的大震关→小陇山分水岭→弓川寨(弓门寨)→秦州清水县这条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在北宋前期同样重要,“贼若探知此路平快,将来入寇,分一道兵自穬穰寨,扼断故关及水洛,则援兵断绝,秦州必危”。这条交通要道起到了连接秦州与陇州的作用,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这条交通要道在北宋则应是大震关→小陇山分水岭→弓门寨→穬穰寨→秦州州城。由此可知在北宋前期秦州与陇州的重要交通路线中弓门寨也起到了最后连接的作用,弓门寨起到了扼守小陇山分水岭最后连接秦州与陇州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北宋时期秦州弓门寨的功能可以下一个结论:在北宋前期弓门寨起到了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北宋前期两条重要的交通路线黄石河路(秦州州城→长山寨→穬穰寨→弓门寨→陇山山脉→黄石河镇→仪州华亭县)与大震关路(大震关→小陇山分水岭→弓门寨→穬穰寨→秦州州城)中,弓门寨均起到了最后连接的作用。

三、弓门寨余论

在北宋前期,秦州即为北宋西部边疆的极边区域,到了中后期尤其是熙河开边之后,秦州即变为次边区域,弓门寨的地位也即发生变化。《宋史·地理志》中记载:

德顺军,同下州。庆历三年,即渭州陇干城建为军。崇宁户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一。贡甘草。县一:陇干。(元祐八年,以外底堡置)城一:水洛。(领王家城、石门堡)砦五:静边,得胜,(领开边堡)隆德,通边,治平(治平四年置,领牧龙堡)怀远砦(东至镇戎砦六十里,西至得胜砦三十里,南至张义堡四十里,北至镇羌砦二十七里)中安堡,威戎堡。(东至章川堡三十里,西至同家堡二十五里,南至治平砦四十里,北至静边砦二十里。)

从《宋史·地理志》的记载可知德顺军于庆历三年所置,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卷》《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与《甘肃省地图集》来看,德顺军位于秦州、仪州交界带的西北部,与此同时水洛城进筑,关于水洛城进筑的意义学界已多有论述,如,陈守忠在《宋史论略》中说:“刘沪筑水洛城,就是把分布在今静宁、庄浪的吐蕃各部置于宋朝的管理之下”。由此可知,水洛城进筑与设置德顺军标志着北宋的西部边疆向西开始扩展,秦州也随即开始变为次边区域,弓门寨的地位也随即发生变化,德顺军下辖一城五寨,陇山两侧秦州、仪州交界带的区域内不再仅有弓门寨一个堡寨,德顺军下辖堡寨均能起到安抚蕃部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北宋中后期弓门寨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的功能不再向北宋前期那样突出,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也是弓门寨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据《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九之三记载:

治平四年闰三月三日,神宗即位未改元,陕西缘边四路宣抚使郭逵言:“秦州青鸡川蕃官首级药厮哥等献青鸡川地土多辰,城寨招置弓箭手,本司体量,若于青鸡川南牟口修置城寨,则秦州与德顺军沿边城寨相接,足以断贼来路,已发兵夫修筑去。”乞诏郭逵具所修青鸡川一带大小堡寨。

这段史料说明的是英宗末期神宗即位初期,时任陕西缘边四路宣抚使郭逵力主进筑秦州蕃部献地青鸡川一带大量修筑堡寨,以使秦州与德顺军连成一片即是使秦凤路与泾原路连成了一线,这就使得既有的交通格局发生了改变,北宋前期由秦凤路入泾原路需从大小陇山经过即上文中论述的黄石河路(秦州州城→长山寨→穬穰寨→弓门寨→陇山山脉→黄石河镇→仪州华亭县)与大震关路(大震关→小陇山分水岭→弓门寨→穬穰寨→秦州州城),但青鸡川一带大量修筑堡寨后,由秦凤路入泾原路便可走秦州→德顺军→渭州这条路线,可以不走大小陇山的山路,通行条件相比之下好了许多,通行条件改善在战时对于秦凤路与泾原路的兵力调动也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弓门寨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的功能不再像北宋前期那样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也就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注释:

①相关研究成果如《辽宋西夏金通史·第六册·周边民族与政权卷》、刘建丽先生的《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2书。

[1]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曾公亮.武经总要[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3.

[4] 徐松.宋会要辑稿[M].影印本.中华书局.1957.

[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846.

[6]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9405.

[7] 乐史.太平寰宇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8] 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71,74-75.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364.

[11]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968.

[12] 陈守忠.宋史论略[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104-105.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Issues of Gongmen Village in QinZhou

CUI Yu-qian

(College of Western Xia Research,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750021, China)

There are ambiguities in the records of Gongmen Village according to the work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eco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Gongmen Castle, the Small Gongmen Village and the Gongmen Village are really not the same. And the Gongchuan Village recorded inis the Gongmen Villag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t that time, the Gngmen Villa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ppeasing Fan-tribe of Qinzhou and Yizhou in the area of DaLong Mountain and XiaoLong Mountain. Meanwhile, it guarded DaZhenGuan Road, which,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a fortress which made QinZhou enter Huang Shi He Road in WeiZhou through Long Mountain in YiZhou to WeiZhou, and also made it enter into LongZhou through XiaoLong Mountain and DaZhenGua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western frontier began to expand to west, the previous problems in Fan-tribe became less prominent and the traffic situation changed. Thus for thos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the Gongmen Village gradually lost its important geographic position and was almost neglected by historical records after emperor Renzong of Song Dynasty.

Northern Song Dynasty; QinZhou; Gongmen Village; YiZhou; Fan-tribe;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6.026

K244

A

1673-2065(2013)06-0097-05

2013-08-26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1@ZH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0062)

崔玉谦(1987-),男,河北唐县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陇山秦州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杜甫秦州咏物诗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携手共筑绿色梦 大山深处著文章——记小陇山百花林场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事迹
全国国有林场职业技能竞赛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举行
《甘肃省小陇山高等植物志》学名订正(五)——单子叶植物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