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省预设对庭审会话的影响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问话缺省公诉人

孟 蓓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1 缺省预设与话语连贯

洛克早在他的《人类理解论》(1983)一书中提出语言的双重符号理论,即:一是观念作为存在的符号标记,内存于心灵;二是语言作为观念的符号标记将其外化。据此,一个人的语言使用只能用来表示使用该语言的人心中的观念。由于个人心智、生理及经历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所形成的观念亦不会雷同。因此,语言交流在几个参与者间要成功进行,参与者之间就必须有一系列共享的假设;达到一种观念交流上的“求同存异”[1],这种共享假设即缺省预设(default assumption)。

按缺省预设判断话语含义,就是指在语言交流中,若无说话人/听话人认为的“异常现象”出现,那么就按照这种共享假设去理解话语[2](Kittay,1987)。例如:The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在这样一个由单句形成的语篇中没有足够的上下文语境来帮助判断其含义,更无物理语境可以依赖,但听话人仍不难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在没有搜索到“异常”语境的情况下,听话人就会根据缺省预设,创造出一种“隐性”语境。基蒂(Kittay,1987)[2]把它称作缺省语境(default frame)。上例虽无更多的语境支持,但在听话人的缺省语境支持下,也就不难被理解成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晒雨淋,变得容易碎。但是,如果把上例放到下面一组句子的语篇中:

a.The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b.He responds to his students'questions with none of his former subtlety.

c.His lectures also lack the verve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m.

上下文提供的语境一旦增多,与听话人心中的缺省预设产生分歧,“异常”条件产生。根据缺省推理的非单调逻辑性原理,原有结论被推翻,所理解的意义也不复有效。在这个例子中,缺省预设发挥着帮助听话人理解语境的作用[3]。

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不管是否意识到,他总是在充分理解话语之前就已进行某种缺省预设,个人的观念通过语言的表达从而实现话语的理解。因此,尽管人们不具备完备的世界知识,也能做出合理的推论。

2 缺省预设与语段的连贯

在前面的例子中,当the rock被理解为石头时,句a与b,c两句就无法建立起意义上的联系,该语段就不连贯。由于出现“异常”条件,预设就随新的语境所修改,听话人根据预设条件将“石头”改变为“教师”。读者认知结构中有关教师的知识如学生、教学水平、教龄等都被调动起来。如此去分析句a,就不难发现该句可作为隐喻句理解:the rock指那位教授,亦指b,c中的He这个词所指,而brittle with age指由于教授年纪大了,年轻时的风采不再。当这段文字的理解针对一个老教授时,这种缺省预设就不再碰到任何“异常”,故“这段文字是讲一个老教授”的预设就成为听话人的结论,该语段能够被听话人理解,语段连贯。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基于大家普遍接受的缺省预设去谈论问题。比如某人说:“我们去看医生吧。”听话人无论是否是病人,都很清楚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需要去医院,并且让医生给看病。”听话人不会理解为:“我们去商场或公园等地方。”以及“我们去看望和慰问医生。”

“看病只能去医院或诊所。”和“让医生给病人看病。”是这句话“我们去看医生吧。”的缺省假设,在一般情况下,听话人不会做出异常的假设判断。但如果语境改变,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如果在这句话“我们去看医生吧。”之后,紧接着说,“他上次对我们挺照顾的,今天正好有空,去看看他吧。”那么听话人就明白,之前的缺省预设发生了异常,根据非单调性原理,结论需要被推翻。假设也要重新修改。

因此,我们会发现,缺省预设通常情况下是隐蔽的,交际双方都理解的语境里,缺省预设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听话人会正确理解原意,并毫不费力地进行话题合作,一旦语境发生改变,听话人会自觉调整原先语境,重新在新的语境里搜寻能够相匹配新语境的前提、假设,修改前番结论,继续推理,直至满足新语境中的新结论产生。所以,同一句话,在一个语境里是否异常,取决于缺省预设是否异常,话语是否连贯、能够被理解,也取决于缺省预设是否符合当前语境。如果出现新的语境,缺省预设需要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主体选择、调控缺省假设,可以帮助听话人在新的语境里建立话语连贯。这也正好说明了缺省预设可以作为话语连贯的心理基础。

Kurcz(1991)[4]论述话语理解的过程时说,听话人对话语先有个一般性的概念,然后再从概念出发去理解话语中各成分的含义,反过来再证明一般性概念的正确性,从而达到对语段的理解。这番论述也就是说,在处理一个语段时,听话人是以某种缺省预设为基础或出发点,然后再去分析语段中的各个成分。如果语段中各个成分都没有出现“异常”,那么根据非单调性原理,原来的缺省预设就为真。该语段就被理解为连贯的。Brown&Yule(1983:199)就曾指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者和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而缺省预设就是听话者和读者“强加”的内容[5]。

3 缺省预设对庭审会话的影响

在庭审会话这种机构性话语中,语段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由问话人主动设置特殊缺省预设的语境,提出问题,从而让答话人回答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法庭审判中,公诉人对被告的询问往往带有预设被告有罪的设定,这也是公诉人的一个策略或思维趋向。他们是在已经确认被告有罪的基础上来问被告如何犯罪,罪行大小。因此这时对于被告的提问,直接就会进入问话人预先设定好的缺省预设的语境内。例如:

公诉人:你非法卖给他人房屋,给他人开具的收据是哪来的?

被告:呃,收据是公司给的。

公诉人在问话中已经把被告的行为当作非法的行为,当成事实,因此,他关心的不是被告人是否犯法,而是犯法的程度。一般情况下,给他人开具收据不一定涉及犯罪行为,但在非法卖给他人房屋的前提下,结论就需要修改了。在这里问话人的预设都通过导语传达,而导语又不是问话的焦点,答话人在通常情况下会把注意力放到问话焦点上而忽视了问话的预设命题,一旦他忽略了导语中的预设,就给问话人留下进一步攻击的缺口。

公诉人:你在这些合同诈骗和诈骗当中总共骗取了多少钱?

被告:经我手的,就直接把钱交给我的大概是110余万元。

以上分析,都是问话人在提出之前,就已经修改了缺省预设的内容,直接把听话人置于新的或预期的语境中,让听话人配合自己的问题,回答出期待中的答案,实现既定目标。在实际庭审过程中,还会出现听话人察觉到问话有预设命题,或者认为预设命题不存在时,便在答话中予以否认,或重新修改命题,创设新的语境,消除问话预设的前提,从而修改结论,使得推理无法进行,终止合作。例如:

公诉人:你当时怎么想的?

被告:我当时,我就问问书记,书记怎么说,怎么办呗。我当时没想过,这事儿,我就说以后问问书记再说。

公诉人:后来呢?

被告:后来,后来我也没想过,后来这事我不知道。

公诉人:就是因为承包金你先给他代交了?

被告:是。

公诉人:属于垫交了?

被告:是。

公诉人:张某某他该不该交这承包金?

被告:他应该。

公诉人:应该?那他不交,你当时怎么想的?

被告:我当时,我当时,大队来了,大队来处理了。

公诉人:后来你有什么想法?

被告:后来没什么想法,就是大队让我给他交了,我就交了。

公诉人:好。那你哥哥——张某某,就因为承包金的问题,他当时怎么想的,怎么跟你说的?

被告:因为这煤窑——我跟你说一下煤窑的事吧。

在此例中,公诉人开始的问题是一直追问到底,哪怕最终也不能得到结论。对于问题“垫交承包金一事,被告的想法是什么”是公诉人提问的最初语境,在这个语境设置下,被告一直没有正面回答,用了两次新的预设修改之前语境:“大队来处理的”和“我跟你说一下煤窑的事吧”来否认或掩盖最初语境里自己的想法。谈话最后不得已转向新的话题,之前公诉人预设的目标被迫放弃。

缺省预设发生修改之后,推理无法按原语境发展,必须寻求新的语境继续话题或者终止话语活动。在法庭上,听话人一般无权终止会话合作,但有经验的听话人会改变问话人问话的预设情境,创设新的语境,回避和掩盖问题焦点。在此例中划横线部分是听话人进行修改和推翻的缺省预设。

4 结论

在庭审会话中,问答双方在共有的缺省语境里,进行会话,多半会相互合作,尤其在律师和己方证人的对话中出现;然而,如果问答双方没有共享一定的缺省语境,而需要设置新的语境,推翻原有结论时,也许会继续合作,在新的语境里继续会话,达成问话人的既定目标;也许会产生冲突,双方无法继续合作,必须修改原有的缺省预设语境,创设新的语境,继续寻求合作的可能,否则,只能是问话人放弃既定目标,推翻原有结论,或因证据不足,无法推理成功[6]。

在本文的讨论中,缺省预设创设的语境能够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产生合作或者冲突。而且缺省预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会随着会话双方的话题目标,而终止或重设,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庭审话语交际双方的意图和目标。至于答话人顺应缺省语境还是在冲突中继续合作的问题,笔者另撰文论述。

:

[1]徐则宇,顾海悦.缺省预设:话语连贯点的心理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2]Kittay,Eva.Feder.Metaphor: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

[3]黄华新,胡霞.缺省推理——认知语境的功能实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Kurca,Ida.Remarks on the Model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ased on research on text reading process.In A case for psycholinguistics cases(Eds.).Appel,G & Dechert,Hans W.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

[5]柯贤兵.从缺省预设看话语理解[J].咸宁学院学报,2004,(5).

[6]孟蓓.庭审会话中冲突性话语的正面效应——基于模因视角的探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问话缺省公诉人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公诉人法庭辩论的技巧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荣禄在“问话”时担任的不是军机大臣
“幽灵抗辩”与公诉人举证的限度
文本阅读中变“问话”为“对话”浅探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