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
2013-04-12陈良红
陈良红,朱 岚,李 昶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 163312;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
陈良红1,朱 岚2,李 昶1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 163312;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生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从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调整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大学生;人文;素质;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决定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需要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入手,而高等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而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人做人,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谋生的各种技能,而且还要具有社会认同的道德品质,既有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信念,也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以及吃苦耐劳、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如今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也有的学生集体主义与奉献意识淡薄,社会公共道德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较少。这是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功利性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结果,也是教育者忽略了人文教育导致的后果,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人类的关怀,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人才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关诗书礼乐之类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叫“人文”。现代的“人文”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概括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基本的、稳定的素质。包括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内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等。在医疗活动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医者同情病人、关爱病人和帮助病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科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人文的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是通过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对人文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1.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1)调整人文社科类课程。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来自于人文课程的设置。有关研究表明,国内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美国和德国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0% ~25%,而英国和日本也达到了10% ~15%[2]。我校设有人文社科部,开设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但是人文课程科目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加之教师人数不足,满足不了开设相关类课程的选修课需求。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补充人文课的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在课程内容构建上,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适用教材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3]。如开展讨论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听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例如服务于各种福利院、参加义诊、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知识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其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其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升华、转化。
(2)加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两课”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程,因此上好政治课是学生形成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做学生思想与人生的引路人。在政治课中,还应开设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此外,政治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形象生动的指导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政治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在授课中渗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2]。我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各个学科中,这也恰恰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在各种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内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育人风范,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未来需要的;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特长)×态度;自然景观的耳濡目染,即使草木瓦石的摆放都要融入人精神文化的内涵,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楼外的公共场所竖立医学泰斗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等的塑像,在楼里的走廊上张贴名医的简介、科学奥妙、书画、名言警句等。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艺术周、演讲比赛,举办读书会,开展各种专业沙龙等,营造多层面的校园文化[2]。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外在体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调研、临床实践等,接受社会实践的锤炼,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增添社会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另外,在学生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周等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三、结语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通过医学教育改革和学生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化,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从而投身于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中。
: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邱高会,张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策新探[J].教育与人才,2009,(10):77 -96.
[3]袁惠莉,徐进.对培养医学中职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G642
A
1001-7836(2013)09-000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9.004
2013-08-29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构建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520001)
陈良红(1964-),女,黑龙江大庆人,人文社科部主任、副教授,从事教学研究;朱岚(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编审,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和编辑学研究;李昶(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