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以浙江高校为例
2013-04-12苟建华傅昌銮
黄 莺,苟建华,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浙江的企业已更广泛、更频繁地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国际企业管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技巧的适应浙江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必将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1](P11)浙江省是实行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浙江省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浙江省高校对外合作和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国际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课程与专业国际化逐步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等方面。[2](P38-39)
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浙江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浙江省教育国际化水平。从国际化的学科领域来看,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国际化也逐步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根据浙江省教育部门初步调查统计,浙江省已有不少高校将经济、管理、法学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在整体上形成了多种国际化办学形式:一是在浙江省内建立中外合作高校,如2003年宁波市率先兴办了浙江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2012年温州市成立了浙江第二所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这种形式由于是新建合作院校,国际化的特色非常明显。二是在原有高校中设置独立的国际化办学机构,如宁波大学单独设立的国际交流学院,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会计学专业(CGA 方向)、中加工商管理专业、中澳合作MBA 项目、中加国际商务管理项目等国际化经管类专业[3](P25)。三是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通过合作院校的学分互认进行,如宁波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中法合作班)的3+1合作模式。四是师生交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合作院校间的交换生项目、互派教师培训、合作双方的学术交流、研修等,这种形式在省内高校采用的最为普遍,绝大多数高校都会涉及到。五是其它辅助性形式,如课程合作模式、证书培训模式等等。
一、浙江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越发展,经管类专业人才越重要;市场经济越完善,对经济管理类信息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就越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经济管理类从业人员,这必然要求高校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国际型企业管理流程、同时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浙江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办学实力与水平不高
随着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浙江高校国际化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国际化教育奠定了事业基础,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升为国际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为国际化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摆上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许多高校专门制订国际化发展战略,还成立了专门的运作机构进行管理与运作。尽管如此,浙江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浙江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高校还不多,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各高校之间的差异也较大,除浙江大学的国际化教育水平能和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对比外,其余的高校则无此实力;在办学方式上,采用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而且合作的内容与领域也非常有限;外国来浙留学生规模不大,而且多是学习语言文化类专业,很少涉及经管类专业领域等等。[4](P1)当然,推动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从主观上来讲,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既有各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也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认识不足。从客观条件来看,浙江高校本身的办学水平不高,许多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有限,能与世界知名高校直接交流合作的高校很少。另外,政策环境还不配套,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浙江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浙江的民营经济和对外贸易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据统计,2011年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已达65%。由于陆域狭小,资源有限,大量人口出境创业,浙江有600万人与世界各国有着经济业务往来。浙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其企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中。这就要求大力推动浙江省涉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各国法律、熟悉涉外业务操作流程的专业人才队伍。就经济管理人才而言,迫切需要能适应浙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而且外语优势明显、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实、专业技能到位、就业富有优势的国际化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这里的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乃至“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其他专业技能”的多元复合。浙江涉外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这类人才主要依赖于浙江高等教育,因此,需要浙江高等教育能适应浙江经济的发展,培养涉外型企业所需要的熟悉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投资、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但是,根据浙江高校在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配:一是表现在应用性有待加强,二是国际化与浙江经济特色的融合度不够。当前,制约浙江省高层次国际化经管类专业人才稀缺的原因之一是经管类专业从业人员国际化学历结构失衡,国际化应用型本科学历人员相对偏少、比例偏低。以国际化会计专业为例,2012年,浙江省全部本科院校中会计学本科专业布点数为21个,培养总数偏小,拥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则尤显不足。另外,外省高校会计人才来浙江就业的人才相对偏少,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现象。从浙江省高校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看,社会对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特别是拥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培养拥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三)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目标定位与培养途径错位
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而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这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5](P15)当然,浙江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主要是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只有在为浙江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因此,对于国际化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也主要是为浙江涉外型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对象就是为浙江涉外型企业发展服务。浙江高等国际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都移居海外就业发展,从狭义上的观点来讲,这应不属于浙江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如培养的国际化人才立足浙江,但是却不适合浙江涉外型企业开展全球化经济业务之国际化人才需要,这也说明高校在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偏差。当然,出现这种偏差与当前高校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关系。目前,浙江高校国际化教育基本上是采取把学生送出去或者把教师送出去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或研究,这一方式所占比例非常高,这既是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出”的方式,也是浙江(乃至全国)高等国际化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入”的国际化教育方式,即把国外的教师或外国留学生吸引到浙江高校来学习和研究的比重就相当少。这种“出”和“入”的不协调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式的错位现象,尤其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经管类人才在国内就业时并不具有优势,使得有些“海归人才”直接成为“海待”,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式不协调。对于国际化经管类专业人才来说,社会性影响因素极为重要,涉外语言、文化(融通中外)、专业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等都极为关键,因此,对于浙江高校要培养服务于浙江涉外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说,仅仅采用靠“走出去”这一学习培养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中外联合或能融合中外文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浙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之急需。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平台资源整合不够
依据经管类学科专业人文社科性质特点,浙江高校要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融合平台,包括中外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中外学生的融合、中外师资队伍的融合、中外课程体系的融合、中外合作高校各级管理等融合平台。但是,这些资源融合平台的建设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发展建设。随着不同文化的逐步融合,国际化教育资源的融合才可以一步一步地扩大,浙江高校同国外高校交流的范围和教育合作方式才可以不断发展。从浙江高校国际化教育现状来看,尤其是对于经管类学科专业,无论是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还是专业与文化的融合,其平台建设还远远不够。如浙江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国际化的教育中,其融合方式大多是“英语+专业”的融合,而其他“非英语的外语专业+专业”的融合则相当少;浙江也有较多的高校开设了外语类(如西班牙、法语、日语)专业,但是却很少涉及“外语+经管类专业”的融合,大多是“英语+经管类专业”的融合。在师资队伍的融合方面,许多高校并没有同合作院校建立互派老师的融合协议,老师到国外学习一般由教师自由选择国外高校进行进修学习,这样就很难同国外高校建立融合式的师资资源。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些高校是全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体系,实施英文或双语授课,但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完全照搬国外教材内容的授课模式并不能充分满足适应浙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浙江的涉外型企业其本土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因此,授课内容是需要采用“拿来主义”,需要授课教师的融合、理解,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讲授给学生的知识是融合了教师对中外文化之内容。又如,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限制或高校学术水平方面的原因,在经管类学科专业领域,进行联合编写教材与共同担任科研项目等领域合作也较少,与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教材或申请科研合作项目都有待浙江高校努力突破创新,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教育目标。
二、浙江高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对策
浙江高校要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经管类人才,需要高校“立足国际视野,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理念。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上,则需要从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国际交流活动、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一)强化经管类专业国际化教育途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选择不同的培养途径,对学生来说,涉及到学生对专业及个人未来发展职业选择;对学生家庭来说,涉及到学生的培养费用;对培养人才的高校及政府部门而言涉及到教学资源的规划和投入。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生到海外发达国家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国内发展可能不会遇到太多的发展问题,因为国界及文化方面多技术的应用限制较少,而经管类学科是西方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产物,学生如果通过到海外留学学习的相关知识,除非学生本人有条件选择在海外就业,否则它们无法直接应用于中国社会,必须要融入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如果把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国内就业和工作的话,出国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学生本人以后要在国外就业或定居的话,在国内高校接受国际化教育也是不适应的,当然,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多是中上层社会的学生,有很多学生多是在大学以前就选择了留学方式。因此,对于浙江高校要在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真正能为在浙江的涉外型(含外资)企业提供符合他们所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及学生本人的定位构建合适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不要盲目照搬其他高校成功的培养途径。
(二)强化经管类专业的多语种设置
在浙江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高校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实施了国际化培养,但是在国际化语种的选择上大多是“英语+专业”的复合,其它语种与专业的国际化复合较少。而事实上,最近几年,非英语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在浙江是持续供不应求。面对市场的需求,浙江高校应当对专业复合方面进行扩展。在外语教学语种较好的高校开展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语种与经管类专业的复合。如经贸日语、外贸法语、工商管理(德语)、外事服务、商务韩语、涉外金融等专业,高校可以在开设多语种专业的基础上,与经管类专业进行整合,形成专业群布局的专业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满足浙江涉外型企业及其它相关事业组织对这类涉外人才的需求。
(三)强化经管类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人才的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则必须依赖于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实现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对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核心要义的基本判断,高校在教学课程的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强化课程结构的国际化。浙江现有的国际化经管类专业(方向)大多从原来的经管类专业发展而来,其教学内容可能并不适合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浙江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国际化经管类人才的素质及各种国际化竞争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教育体系本身是滞后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有些课程的内容更新得非常缓慢,国内教材体系是这样,国际化的教学内容要紧跟企业实践的需求可能会更慢,因此,高校授课的内容有些无法跟上浙江涉外型企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局面,浙江高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面向浙江涉外企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结构重新构建一个国际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体系,去掉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课程,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课程资源,结合浙江的实际对其内容进行整合消化,创建适合浙江高校国际化教学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使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强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创新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创新教改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国际化视野,但又不是盲目照搬国外大学原版教材与课程内容,把经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以此来组合、优化、整合、吸收与国际化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国际化的内容与中国实际更好地融合。三是强化课程合作的国际化。高校需要强化对国外合作院校资源的应用,只有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经验,才能帮助更好地实施国际化课程。如高校在开展合作办学过程中,应在课程、学分、学位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双方互相认的管理制度。四是应该强化更多的人文内容于课程内容。外语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国际化经管类专业人才不仅仅是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应是善于国际交流,能与其它民族的人合作、分享,能尊重、包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人才,因此,相关课程内容要融入该语种相应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概况内容。
(四)强化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尝试与整合多种教学方法,以便于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形、图表、影音等能化抽象为形象的资料来充实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把教师的课程资源与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专业课程的教学系统软件一起使用,可以使教学效果更佳。如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把现实中的国际业务场景移入到学生课堂,让学生充当案例背景中的相关角色,培养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另外,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提升作用也非常明显,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还鞭策了专业教师与企业经营实践有更多的接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五)强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教师是高校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高校只有拥有一批具备国际化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才能培养真正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学生。教师既要具备经济管理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还要具有高级涉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业务实战经验。传统型的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已无法满足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迫切需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设一支由“双语一体化”教师和“专业理论+实践经验”教师组成的新型师资队伍。根据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浙江高校具体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激励措施:一是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教师创造了解和熟悉国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的现实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强调教师对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获取,强化教师对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从学校层面建立同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师进修渠道,建立教师之间3-6个月的定期互派制度。二是派出教师轮流到涉外企业进行实际工作或到浙江省内有关涉外决策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为有条件的老师最好能参与到外国企业的进行锻炼。三是在教学业绩记录与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如工作量的计算标准提高,薪酬提高,在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加分等。
[1]赵蓉,王廷.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2(11).
[2]栾复友.浙江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2(21).
[3]欧阳莉.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4]赵金瑞,李大伟.刍议国际合作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师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2(1).
[5]谢文武,吴婕.商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手段、方法与效果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