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阈下和谐消费基本路径的选择*
2013-04-12孙志强
孙志强
(桂林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走入了生态危机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全新的消费模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和谐消费。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特征及其危害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生产过剩的情况,产生了经济危机。“二战”后,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通过刺激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纷纷仿效美国的经济政策,从而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使消费主义的中心从美国扩展到西欧和日本,进而也推行到发展中国家,消费主义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
消费主义是人们对消费所持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它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认为占有和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就越幸福,就越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从而就毫无顾虑的消耗物资财富和自然资源。消费主义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结构有关,如波德里亚所说,消费社会的“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1](P50)因此,消费发生了异化,成为身份、地位、品格、个性的象征,成为外界对你评价的根据。超限度的奢侈性、炫耀性的消费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商品的使用寿命不再决定于其物理功能,而是决定于主观因素,看其是否“新潮”、“时尚”,商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这种消费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物仍掉,这意味着奢侈、浪费、暴殄天物,从而对有限的资源造成了浪费。
挥霍性消费还表现在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上。2003年1月,在西安市,12个人花费36.6万元享受一桌“满汉全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家庭为了追求过分享受,大肆举债购置豪华用品,成为高负债家庭。适当的负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负债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它会阻断经济发展,使个人或家庭背负偿还债务的心理压力。
炫耀性消费即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正如波德里亚所说:“……财富与物品同话语……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及享受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1](P70)消费已不是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炫耀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追求炫耀性消费必将引起竞争,相互攀比,造成浪费。
消费主义的盛行对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不仅加快了地球资源的消耗,而且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也背离了消费的根本目的。消费主义也冲击着国人的消费观。在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在经济上,我们要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文化上,要提高人的消费层次,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倡导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从而走出消费主义的误区。
二、和谐消费基本途径的建构策略
(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消费公平
合理的贫富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或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并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中国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也是实现消费公平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妥善解决。
第一,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垄断行业或企业的收入。应该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真正作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分配中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为公民营造收入分配公平的环境。在抑制垄断行业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上,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引入竞争制度,打破垄断。对垄断行业和收入的分配实行有效监管,消除垄断行业的非市场化分配机制。
第二,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机制和各种法律,为各种竞争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打破垄断,防止特权阶层利用权力寻租,真正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和收入制度。
第三,要从根本上使农村脱贫,就必须引导大量农民脱离土地。一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二是要确保农民的有效转移,取消影响农民工转移的体制和机制的约束,疏通转移渠道,健全保障农民工转移的法律法规;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
第四,健全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权益。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真正的高收入阶层存在着偷税漏税现象。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除了提高起征点外,更为关键的是加大对高收入者纳税情况的监管力度,作到应征尽征,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和奢侈品消费税等,规范和调节高收入。
总之,缩小贫富差距,进行合理的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才能实行消费的和谐,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观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在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小,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该报告指出,可持续消费并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中,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适用于全球各国各种收入水平的人们。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蕴涵了这方面的哲理,“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秦伯》)肯定了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后来儒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和谐、协调,即人于自然的协调。
可持续消费观承认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后代人的消费权益,要求人们的消费必须以环境资源的承受力为前提,改变过去那种“强盗式”掠夺和“爆发户式”的挥霍,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可持续消费要求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拥有平等的享受资源的权力,不能以一部分人的“非生存”性享受而剥夺另一部分人的“生存”性需要。可持续消费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从而赋予消费问题以深厚的人文意蕴与道德情怀。消费观上的人文意蕴主要是指它对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协调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关怀。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取豪夺,不仅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带来能源的危机和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人类自身的危机。“如果没有消费社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技术的改变和人口的稳定,人类就没有能力拯救地球!”[2](P37)人类要想继续繁衍生息于地球家园,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消费者不仅要把可持续消费作为自己的权力,更要把其作为自己的义务。
(三)感悟幸福,重构我们的精神家园
当你驻足于横跨空中的立交桥上或于高楼大厦凭窗远眺之时,你空旷的胸怀填充了“繁华”,那些车流、人流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以及充满现代气息的另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市招,着实让你领略到现代都市人的富足。社会确实发展了,尤其是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富裕起来的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财富给他们代来的巨大满足。
消费主义者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认为消费是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他们认为,“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3](P330)对他们来说幸福就是无度的索取和占有。他们把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简化为单一的物质追求,把对物质的消费看成是幸福本身。然而,对物质的挥霍性和炫耀性的消费并没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消费主义的物质生活完全脱离了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这种消费所带给人们的快感并不是深刻的、持久的。今天,被困于物欲横流汪洋大海中的人们却日益感到孤独、苦闷和诸多的不自由,在其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忙碌于对物的疯狂占有和攫取,却遗忘了自己的健康,放弃了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他们体会不到探解奥秘的喜悦,体会不到对宗教的终极关怀的依恋,人被机器、物质、金钱、符号等异己力量所控制,丧失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能力,他们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心灵的安逸,恬静的闲适,逸思的悠远,忘我的审美,精神的超脱……。诚然,消费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在逻辑起点上,幸福感来自于饮食起居等这类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消费。衣食无着,居无定所,毫无疑问是不幸福的,但消费并不是幸福本身。消费社会给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为甚者是人的精神的空虚落寞,人生信仰的缺失。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走出了物质匮乏的窘境。科技的发展使人民也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巨大成果。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承受许多新的压力。精神颓废,道德失范,贫富悬殊,心理失衡,性与爱的分裂,家庭的不稳定……。这些并不是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所能解决了的,这表明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幸福不是脱离人的精神追求和纯粹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和感官享受,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消费不仅仅只限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消费是人类更高层次上的消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种需要是与人的精神有关的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要是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无穷尽,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能实现。”只有增强人的精神文化消费,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经济活动只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不应该被当作最高意义的活动。人类追求应“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2](P37)
面对滚滚的物欲洪流,人们将如何去诠释自己人生的目的与价值?当人们从物欲的迷途中清醒之时,开始了对人生真谛的冥思。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能够反映其本质东西就是通过其个性、独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实现。这种精神上的实现是不能用消费的多少和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的,它根植于超越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与永恒和无限相连的体验,而不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感官的快乐。在美国《福布斯》杂志2006年度全球个人财富排行榜上,中国香港的李嘉诚先生以23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位居第九位,但他生活简朴,把大量的金钱用在了慈善事业和发展教育上。他的更高意义上的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其中的快乐和幸福感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李先生的座右铭是:“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他把“富”与“贵”拆开来看,“富”不一定能“贵”,只有“贵”才能实现人生幸福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更表现在精神文明的提高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弗罗姆.健全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