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犹太民族的教育之道

2013-04-12陈忠新

湖北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春卷大婶沙拉

◎/陈忠新

(作者系湖北省黄冈中学副校长)

据报道,1901-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犹太裔152位,占23.35%,而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0.3%。对此,犹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超乎寻常的智商,而应归功于他们重视教育。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崇尚阅读。酷爱读书是重视教育的标志。犹太人把读书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被誉为“读书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记忆的民族”。在以色列,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平均每个人就订有一份英文报纸,人均年阅读图书64本,居全世界之首。他们还有这样一个传统:小孩出生满三年,家长就要在书上涂抹蜂蜜,让小孩来舔——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感觉到书的甜蜜。在他们眼中,读书不可或缺,文字、艺术、音乐、诗歌如水和粮食一样不可缺少。他们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一个人不读书就像房子没有窗户一样。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受心态功利化、文化娱乐化和教育应试化的影响,“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变得模糊起来,我们的人均年阅读图书只有4.3本,不足以色列的1/10,这是值得反思的现象。

鼓励提问。曾有一部《走进以色列》的电视专题片,里面提到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塑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石头的质地尤其突显了“问”的力量。在犹太人的教育观念中,问号代表一切。犹太人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和他们的父母与老师鼓励孩子从小学会提问和质疑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犹太人)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他回答说:“我获奖全靠我妈妈。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只是在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今天的成果。”

“孩子,今天你提问了吗?”当孩子放学回到家里,中国父母是否会以这样的提问展开与孩子的沟通?或许,更多父母习惯于这样问:“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这样的教子方式是中国学生不愿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类似表现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的人经常提问。

家教从严。这里有一个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沙拉一家的故事。沙拉家育有两子一女,后来,她与丈夫离婚了,带着3个孩子移民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做春卷、卖春卷,靠此维持全家的生活。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暖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妈妈,而不是看着妈妈忙碌,自己像废物一样。”这位大婶同时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其实,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沙拉接受了邻居大婶的意见,在后来的生活里要求孩子们帮忙卖春卷,每天轮流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沙拉后来写了一本育儿方面的书籍,她在书中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通常在学习上是棍棒加压,在生活上则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教育方式被犹太人视为“家庭教育软暴力”,容易导致许多人一辈子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缺乏独立的生存能力,遇到问题往往用抱怨和等待代替努力和行动。

猜你喜欢

春卷大婶沙拉
春卷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一)——鹿大婶买卡纸
三丝春卷
企鹅大婶面包店
水果沙拉
圣诞树沙拉
包春卷
马大婶的洗脚房
包春卷
可口的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