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的力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纲》评介
2013-04-12方世南
方世南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书评】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的力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纲》评介
方世南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问题的存在决定着学术研究的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村民自治的发展在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境’,它并未在短时间内实现人们原来附加给它的过多价值和意义”[1],表现为,一方面,国家立法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的发展实践并不令人乐观,在一些地方甚至相当令人沮丧。因此,但凡真正有志于乡村民主政治研究的学者,不得不去思考这一问题,并力图寻找解决这一困惑的路径,即通过对村民自治现状的观察而进入到对乡村社会本身的理解之中,力图寻找村民自治在村庄社会内部生存和发展的依据;也不得不去思考村委会选举在乡村社会如何展开,更希望理解村委会选举为何会这般地而不是那般地在乡村社会展开。而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纲——基于村民自治制度视角》一书以及作者戴玉琴教授,正是基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基础性同时又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梳理与展望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视角。
纵览全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纲——基于村民自治制度视角》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提出的独特观点,而且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该书对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梳理,既有纵向的深度研究,也有横向的截面研究。在纵向上,作者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民主政治发端发展的原因,指出乡村社会变迁是农村民主政治崛起的终极力量,基层创新实践为农村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现实经验,上层政治体系的政策性引导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持续性动力。这种分析,已经突破了学术界对村民自治到底是“治理工具的村民自治”还是“民主路径的村民自治”的一贯争论,认为村民自治的发生发展既有宏观的社会背景又有微观的村庄基础,村民自治在国家民主化建设与公民权利的发展方面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村民自治相对于村庄社会自身的意义与相对于村庄以外的宏观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同样重要,广大农民基本上接受了这种民主形式。在横向上,作者对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现状分四个横截面进行了解读,包括村民自治制度的价值预设与实际发展趋向的张力,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四个民主之间发展的非均衡性,村级会议组织体系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村庄权力配置不顺导致的村庄民主政治运行的不畅性。这种研究,既有学术的价值关怀又有学术的真理关怀,在对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的比较分析中,在对村级民主政治运作体系、会议组织体系、权力配置方式的实证分析中,尽可能地去促进价值目标和真理目标的统一。总之,这种研究视角为读者展示了全方位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鲜活度,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立体性的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图。
第二,农村民主政治主体走向分化的事实及趋势,决定了对农村民主政治主体必须进行分层研究和分类考虑。正是基于这一点,在研究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时,戴玉琴教授不再是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群体去研究,而是进行了分类分层研究。而在分类分层研究中,除了沿袭学术界以往的普通村民和村庄精英的分类法外,作者注意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行动群体对村庄民主政治的影响。所以,该书在分析村庄民主政治主体时,已经根据各自在村庄扮演的角色,分别赋予了特定的称呼,即“中心化”的村庄精英、“边缘化”的流动村民、“弱意识化”的女性村民和“异质化”的大学生村官。其中对大学生村官的分析正是充分关照了当前村庄变化的现实情况。正如作者所言:“大学生村官对于熟人社会的乡村而言,实际上是村庄外的‘异质’行动者,可由于他们特定的身份和对村庄政治运作的特定影响,所以我们在分析村庄民主政治运作时不得不考虑这一群体对村庄四个民主环节的影响。”[2]这种分析为我们对村庄政治主体的细化研究与政策的分类出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该书与当前中国研究基层民主政治诸多学者的成果相比较,相同的是都立足于基层视野进行了实证研究,不同的是突破了单一的研究范式,做到了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作者以政治学的眼光透视农村发展,并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种交叉式和边缘性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农村政治发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政策演绎路径及其发展特征等的追溯与探讨,既向读者呈现了农村民主政治三十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为读者揭示了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自发到自觉的基层民主运行逻辑。在研究中,作者还同时关照到了群众自主创新和国家政策的跟进这两股力量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该书不是在预设了村民自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去讨论村民自治问题,也不是简单地将西方政治研究基础上生成的现代理论体系直接移植于中国乡村,而是进入乡村社会本身,通过地区性的实证研究,去获得对乡村的直接认识,使自己的研究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并在认识和了解社会过程本身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话语系统。
第四,本书的重头之戏也是其创新之处是对未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学路径的设计。作者认为,理论认识上的某些偏颇和实际操作中的某些困难,使民主建设未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应。为了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作者认为,必须重新思考民主发展中的困境,反思既有的民主理念,科学设计一条平衡式发展或整体性推进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型路径。为此,戴玉琴教授为读者勾勒了具体路径,包括对乡镇行政权力、村党支部政治权力和村委会社会自治权力这三维权力运行的科学规制;为确保四个民主环节的协调发展对四个民主进行的整体性设计;对不同政治主体作用的针对性培育;民主型政治文化的及时性构建;制度执行力的保障性提升等。
总之,不论是独特的理论观点,还是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本源上来说,都来自于作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和通过深入的实际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出于对实际生活体验的思考和翔实资料的占有,该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具体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画面。不论是就建立中国农村自己的话语解释体系这一层面而言,还是就对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推进意义而言,该书进行的有益探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发展路径的设计上,对政治学路径的过分关照掩盖了经济学路径和社会学路径的重要性,同时有些部分论述得还不够彻底,有些内容还有待于继续展开论述。另外,对不断消失的村庄,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本书中还没有纳入考虑。当然,这些不足不会影响该书的理论价值,该书的不足也许正是更多人得以把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的起点。
[1] 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新华文摘,2005(20).
[2] 戴玉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纲——基于村民自治制度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9.
D73.32
A
1007-8444(2013)04-0557-02
2013-04-20
方世南(1954-),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王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