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隋代文化政策

2013-04-12高泽峰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隋文帝文帝道士

高泽峰



略论隋代文化政策

高泽峰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隋代;隋文帝;隋炀帝;文化政策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由此开始的隋唐时期(581-960年)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隋朝文化的昌盛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隋文帝及其继任者隋炀帝在文化政策方面也颇有建树,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 复兴儒学,确立国家统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儒学长期处于颓废的状态,儒家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君无君德,臣失臣道,父有不慈,子有不孝,兄弟之情或薄,夫妇之义或违,长幼失序,尊卑错乱”。对此种社会状况,文帝大为伤怀,他认为:“儒学之道,教训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暂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因此在其登基之后,便立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力的提倡,以期通过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来稳定其政权。在这一方面,文帝采取了3项措施。

第一个措施便是抬高孔子及其后人的政治地位,以向世人做出崇儒姿态。文帝下诏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并规定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开学之时,祭拜孔子,进封孔子后人为邹国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确立起儒家的尊崇地位。

此后文帝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搜集、整理散佚儒家经典。据《隋书·牛弘列传》中牛弘给隋文帝的上书可知,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中,书籍共遭受5次大规模的毁坏,尤其是魏晋以来长期的战火,使得大量图书惨遭毁坏,到隋朝建立时,文帝接受牛弘“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伏愿天鉴,少垂照察”的建议,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在全国范围内,征购遗书共达3万余卷,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书籍征集后,“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此外在对散佚图书进行征集的同时,文帝又组织和鼓励学官对儒家经籍进行了解释和注释,意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再解释来宣扬有利于隋朝统治的观点。在这一时期,重新校注的儒家经典包括何妥注《周易讲疏》13卷;刘炫著《论语述议》10卷;《春秋攻昧》10卷,《五经正名》12卷,《孝经述议》5卷,《春秋述议》40卷,《尚书述议》20卷,《毛诗述议》40卷等,众多的理论著作为隋朝推行儒家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文帝又开展了确立国家统治思想进程的第三个措施,即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工作。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隋文帝颁诏天下,在学校立五经,大力开展传授和学习儒学经典,国子生有“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并开创聚众讲论的风气,一人主讲,数人发难,众人座听,讲论现场气氛之热烈、规模之宏观、次数之频繁、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没有的。而且,这些讲论活动大多是由政府部门主持的,往往皇帝率百官亲临观听,在统治者积极倡导下,社会上习儒学成为一种新潮,备受追崇。天下名儒游说讲肆,负笈求学者填塞道路,学风高涨实绝前空后,儒家思想在隋初社会得以全面、深入的推广。

二、 创立科举制,以儒术取士

通过文帝时期复兴和发展儒学的措施,儒家思想在隋朝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和统治地位得以全面确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隋初脆弱的社会局势。为了使这种局势得以巩固和加强,隋朝统治者又创立了科举制,以期通过官员选拔的方式使儒家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持续、高度的关注。隋朝建立之初,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文帝也曾下诏四处求贤,文帝对儒士和有儒家思想的臣僚十分器重,均给予了重用。就整个隋朝社会的选人措施及选人效果来看,真正对隋朝社会产生影响的还应是科举制的创立。

从开皇二年(582年)始,隋文帝陆续颁布一些选拔人才的诏令,尤其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下达诏令“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炀帝大业元年,下诏“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大业三年的诏文中直接规定了选取人才的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等10个方面的标准,“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此后炀帝又将十个标准归纳为“四科”,分别为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按“四科”标准举人,结合试策方式,这些都标志着隋代科举制的创立。从此以后,封建政府将读书、应试、做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儒家统治思想的维持和巩固找到了有效的手段。

三、并重佛道,为统治服务

据史料记载,文帝杨坚与佛教渊源深远,杨坚在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出生在冯翊般若寺,“来自河东”的尼姑为其护持,称文帝“我儿”并将文帝“舍于别馆,躬自抚养”,出生之时的特殊经历促使文帝在隋朝建立后对佛教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就是在北周时,也利用其辅政的身份建议皇帝下诏复兴佛、道二教,为佛、道二教的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81年,文帝建立隋朝,便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听任百姓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诸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阁。开皇20年(600年),又下诏,“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狱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仁寿元年(601年),颁舍利于诸州。从以上的行为中可以看出,隋文帝一改北周武帝灭佛政策,给予佛教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财政支持与法律保护。同时为了适应大一统局势的外部环境,文帝还加强对佛教的管理,首先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加以管理。立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置功曹主薄员以管理诸州郡县沙门。其次,对基层寺院僧职也实行制度化,其标志便是三纲名称的正式确立。三纲指的是寺院的上座、寺主、维三职,职权很重,其对于僧侣“若网在纲”,掌操纵、支配之权。

隋炀帝对佛教也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炀帝在为晋王之时,便在江都建造佛寺和藏经馆,召集南方著名的高僧至江都的寺院,开皇11年(591年),智顗来扬州,授杨广“总持菩萨”法号,杨广则赐智顗“智者”大师称号。到炀帝即位之后,更是在洛阳、江都等地置备经典,召集僧人,弘扬佛教。此时的洛阳、江都,交通发达,南北来往密切,众多的高僧齐聚一堂,讲佛论道,这就在政治统一后的社会氛围下产生了文化上的交流,又通过思想意识上认同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隋朝文化政策中的崇佛政策,除了受统治者本身信仰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外部统一环境的影响。隋政权通过礼遇僧侣、赞助佛教的行动,一方面得到了僧侣阶层的支持与拥护,另一方面又安抚了佛教众信徒,具有融合南北文化差异、稳定刚刚统一的政局的重要历史作用。

《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文帝“雅信佛教,于道士蔑如也”,意思是说,文帝崇信佛教,轻视道教,但从实际的历史相关的资料来看,并非如此。杨坚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篡夺北周皇权,“周室旧臣,咸怀愤惋”,为让自己登王位变得名正言顺,消弭篡位恶名,杨坚对讲究“符箓科谶,上应星相,感应于天”的道教也加以了充分的利用。首先在舆论宣传上,隋文帝利用道士张宾“盛言有代谢之征,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为其代周大造声势。其次隋文帝所选用的“开皇”这个国号,也来源于道教,相传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开皇表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杨坚以此为年号,也是为了表明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新纪元,他自己则是如同元始天尊那样济度众生,以加强隋朝政权的合法性。在隋成功代周后,文帝为了对道教进行奖赏。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在都下王畿内造观,度道士,又下令重修道教重地陕西周至县楼观宫宇并亲至道场,以示崇敬之意。在为道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的同时,文帝与道教人士的交往也足以体现隋朝对道教的扶植。开皇年间,隋文帝召见楼观道士王延于大兴殿,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为道士孙昂立清都观,征道士孟静素至京师,居至德观,征魏郡道士仇略至京师。在与道士的交往过程中,文帝不惜财力,大修道观,充分体现了他对道教的扶持和保护。

继承杨坚皇位的炀帝,与文帝一样,既笃信佛教,也对道教予以大力扶持,单从隋炀帝和道士徐则的关系,可以看出隋炀帝对道教是相当钦崇的。据《隋书·徐则传》记载,由于徐则德高道深,炀帝“遣使人,往彼延请,想无劳束带,贲然来思,不待蒲轮,去彼空谷。希能屈己,伫望披云”,待徐则到扬州后对其礼待有加,请受道法。待到徐则得道仙逝后,炀帝又下书曰:“诚复师礼未申,而心许有在,虽忘怛化,犹怆于怀,丧事所资,随须供给。霓裳羽盖,既且腾云,空椁余衣,讵藉坟垄!但杖为犹存,示同俗法,宜遣使人,送还天台定葬。”可见炀帝对于得道之士的重视程度。除徐则外,与徐则同时的著名道士,如建安宋玉泉、会稽孔德茂、丹阳王远知等,隋炀帝也是十分敬重,大业七年(611年),请王远知至京师,见于涿郡临朔宫,亲执弟子之礼,在京师置玉清玄坛。隋炀帝对道教的崇重,不仅仅体现在对著名道士的尊敬上,在位期间他广建道观,超度道士。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隋代两代君主实行的是和北朝时敬道灭佛政策不同的佛道并重的政策,这既与当时思想界佛道思想发展的趋势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隋朝统治者根据统一的客观环境对北齐、北周以来宗教政策所做出的一种纠正,且借复行二教以招徕人心,为统治服务。

四、随时变迁,不断调整文风

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造就了南北双方迥异的文化风格,“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漪;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隋书·文学传序》)隋文帝杨坚一生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关陇一带,受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文帝杨坚形成了“性严重,有威容”的性格,随着统一大业的不断进行,隋文帝吸取梁陈国君热衷于绮靡文学的创作,深陷纸醉金迷、吟花咏月的生活而最终亡国的教训,“不喜词华,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以政治手段推进诗文风格改革,逐渐在文帝时期形成了质木无文的文学风格。

到炀帝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来看,统一大业已经完成,接下来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其进行维持和巩固。其次,从炀帝自身来看,杨广自幼聪慧,又接受良好教育,具备了较深的文学修养。公元589年,隋灭陈。并且灭陈后,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共10年,在此期间,杨广招引江南文学之士百余人进驻晋王府,与文人结交甚密,每逢有诗创作,必令文人润色,然后示人。因此受客观环境与自身喜好的影响,炀帝时期的文学风格更多地注重了兼采南北双方的特点。例如炀帝本身写诗,初为“庾信体”,像“身轻赵皇后,歌曲李夫人”,“步缓知无力,脸曼动余娇”等诗句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宫体粉脂之气,同时,隋炀帝也能创造出像“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笔势遒迈笔格高调的边塞诗和“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语意沉雄的抒情诗。

隋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的戎马生涯,成就了其帝王的雄放与阳刚,南征北战,征服天下,称雄六合的政治经历,赋予了其诗歌雄浑与大气,这是自幼生于宫廷,长于妇人之手,脂粉气息浓厚的南朝诸皇帝们诗辞中所没有的。一个社会的风尚和风气是由处于决策层次的统治人物所左右的,在隋炀帝标榜和提倡下,具有不同风格的南北诗风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文风大畅。这不仅具有稳定政局的政治意义,而且对于后世唐代诗歌包容、开放风格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短祚而亡,但隋再次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及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大多被唐王朝所沿用,隋代君主构建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唐代君主也都继承,从文化角度上,将隋唐视为一体是说得通的。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深受这一阶段文化政策的影响,开明、先进的文化政策能催开文化繁荣之花,相反,专制、落后的文化政策会直接造成文化的凋敝与萧条。隋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座新的高峰,隋朝文化政策为隋唐文化精美乐章奏响了序曲。

[1] 魏征.隋书·高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王心喜.隋文帝不悦儒术辨正[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3):40-44.

[3] 赵云旗.隋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1990(3):80-84.

[4]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 王大建.隋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改革[J].文史哲,1995(3):32-38.

[6]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6 [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赵文润.隋唐文化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Cultural Strategies in Sui Dynasty

GAO Ze-feng

(Norm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ui Dynasty, Emperor Wen and Emperor Yang, conforming to the unification trend, adopted a series of cultural strategies, including revitalizing the Confucianism, establishing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Buddhism and Toism and regulating the writing style. These strateg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cultural openness, multielement and inclusiveness, were mostly followed by Tang Dynasty, which created a splendid cultural situation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ui Dynasty; Emperor Wen; Emperor Yang; cultural strategies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5.024

K241

A

1673-2065(2013)05-0106-04

2012-12-03

高泽峰(1981-),男,山东临清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隋文帝文帝道士
A New Way of Dao
《道士下山》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隋文帝造字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
略论隋文帝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