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九则

2013-04-12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目著录

任 利 荣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四川 成都 610064)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以下简称《续提要》)收书近3 万余种,是《四库全书总目》之后,又一部规模巨大的古籍提要目录,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文献解题目录。该书是古籍研究工作者案头必备的查考工具书。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对《续提要》的研究则寥寥无几。笔者在参加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的过程中,经常借助《续提要》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以下对所见《续提要》讹误九则进行辨证,以供读者参考。

1) 《续提要》第30 册681 页:《素行录》一卷,华阳卓炳怡编。

按:该书当为“卓秉恬编”。《清代蜀人著述总目》著录:“《素行录》一卷,华阳卓秉恬编。秉恬,字静达,号海帆,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1]。”《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二:“卓秉恬,字静远,四川华阳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年甫逾冠,授检讨,典陕西乡试。十八年改御史历给事中。”另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卓秉恬,嘉庆七年进士。”故《续提要》误“卓秉恬”为“卓炳怡”。

2) 《续提要》第5 册579 页:《光宣诗坛点将录》一卷,佚名撰。

按:《南风》1945年第六期登载汪辟疆为定本所作之跋,详述该书的成书以及发表过程:“旧撰《光宣诗坛点将录》一卷,为己未年在南昌时草创。又五年乙丑六月间过南京,柳翼谋诒征、杨杏佛铨见之,亟称其允洽,有万不可移易者。当时杏佛拟刊诸《学衡》杂志,余辞以尚需改定,愿以异日。是月至北京,适章行严办《甲寅》周刊。一日过余宣武门江西会馆,见而擕去,谓不可不流布,乃为刊于《甲寅》。”可知该书最初写成于民国八年,民国十四年在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杂志上分五期连载。现另有1983年出版的程千帆整理本。章培恒、梅新林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2],以及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章培恒、鲍克怡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3],皆著录《光宣诗坛点将录》为汪辟疆之作。

3) 《续提要》第35 册410 页:《真境昭微》一卷,刘一斋撰。

按:《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中国伊斯兰哲学译著。……原著者为‘天方大贤’查密氏,据传由我国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译为汉文。卷末有乾隆二十年(1755年)所作之序[4]82。”另《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本书是中国伊斯兰学者刘智系统完整地翻译外国教义的第一部著作。本书译就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刻本[5]。”刘智,江苏上元人,字介廉,号一斋。《续提要》并未说明该书为波斯查密氏原著,而笼统将其归为刘智的著作,误将译著与自著混淆;另外“一斋”为刘智的号,并非原名,未真实著录译者姓名,为又一失误之处。故可知该书作者的正确著录当为:“波斯查密氏撰,清刘智译”。

4) 《续提要》第35 册383 页:《清真教考》一卷,西湖孙可庵撰,清真书报社重镌本。

按:《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6]中杨晓春《〈清真教考〉成書考》一文①,详细地考证了此书的成书经过以及作者问题,确定该书当为明末进士詹应鹏所辑,而非孙可庵。该文据《清真教考》“所引典籍的成书、刊印年代以及书中地名的时代特征,提出原出于明末人之手的看法。然后仔细辨析了《天方至圣实录》所载崇祯七年(1634年)张忻撰《〈清真教考〉序》与崇祯九年(1636年)詹应鹏撰《〈群书汇辑释疑〉跋》的密切联系,认为这两篇文字很可能是一种书的序跋文字,并且张忻序和詹应鹏跋所引用文字大致见于今本《清真教考》。最后提出:今本《清真教考》的辑录者即是明末回族进士詹应鹏,此书全称为《清真教考群书汇辑》,他自己的跋文因释其中的疑难之处故约称为《〈群书汇辑释疑〉跋》,而张忻的《〈清真教考〉序》则是给詹应鹏的书作的序[7]。”故《续提要》作“西湖孙可庵撰”,未进行考证,著录错误。

5) 《续提要》第35 册403 页:《清真指南要言》四卷,马复初撰。

按:该书当为滇南马注撰、榆城马复初辑,非《续提要》所称“马复初撰”。据《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清真指南》系清初云南回族学者马注原作,清咸同间著名经学家马复初依据‘是者存之,非者革之,繁者删之,简者就之,杜虚诞不经之谈,归大中至正之道,俾学者易于从由,教者难以惑乱’的原则,对《清真指南》进行整理,辑为《指南要言》四卷[4]77。”马注所撰《清真指南》共10 卷,马复初对其进行删减修订,辑为4 卷。《续提要》在作者著录上并未说明该书为马注原著,仅言“马复初撰”,将删节者与原著者混同,实为不妥。

6) 《续提要》第14 册579 页:《御案七经要说》二十五卷,刘廷陞节抄,道光十四年青照堂刻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第168 页,著录相同。

《续提要》第30 册20 页:《御案七经要说》三十七卷,朝邑李元春详编,道光十五年朝邑刘氏刻《青照堂丛书》本,且此条目同时见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简目》第42 页,著录相同。

按:由于《续提要》对该书编撰者的判断存在差异而导致第14 册、30 册重出。《御案七经要说》的编选者当为朝邑李元春,而刘廷陞只是《御案七经要说》的刊刻者。《青照堂丛书》陆续刊刻于道光年间,有初编、二编、三编和续编。其中该书属于《青照堂丛书》初编②,刊刻时间为道光十四年、十五年。整部丛书中各书的刊刻梓行者多有不同,但都是刘氏一族。如《卢长公史隟》六卷《续史隟》一卷,卷端题:“朝邑李元春评阅,刘振清汇梓。”另还有其他的刊刻者,如刘学宠、刘际清等。其中刘学宠为刘振清、刘际清之父。

故《续提要》第14 册著录为“刘廷陞节抄”,不妥,当以第30 册的著录为是。

7) 《续提要》第28 册116 页:《校刊词律》二十卷,满洲恩锡编,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按:该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据光绪间石印本影印出版。卷端题:“阳羡万树红友论次,苏完恩锡竹樵、秀水杜文澜莜舫校刊。”另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万树《词律自叙》。

恩锡仅是该书的校订者,真正的编选者为万树。嘉庆《宜兴县志》八载:“(万树)字花农,又字红友。学识明达,以国子生游都下,才名藉甚。然弗轻与人交。……所填乐府二十余种。又以《诗余谱》旧图多棼乱,取宋元以来名家词,字栉句比,别同异,辨谬讹,成《词律》二十卷,艺林珍之。”此处所言《词律》即《校刊词律》。江合友《明清词谱史》作“葛树”,殆误“萬”为“葛”。

8) 《续提要》第36 册615 页:《一江风传奇》二卷,蛾术主人撰,枕碧山房主人校,乾隆间精抄本。

按: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集》有《书和霁园邦额〈蛾术斋诗稿〉后》一诗:“暂假吟编向夕开,几番抚几诧奇哉。日昏何惜双添烛,心醉非是一覆杯。多艺早推披褐日,成名今识谪仙才。词源自是如泉涌,想见齐谐衮衮来[8]。”诗中永忠有3 处注解:第二句后注曰“奇哉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出内典”,第五句后注曰“先生绮岁所填《一江风》传奇早在舍下”,结尾处注曰“苏文如万斛泉不择地而出”。据永忠第二条注文可以证实《一江风》传奇的作者当为和邦额。

和邦额,字霁园、闲斋,号蛾术斋主人,满洲镶黄旗人。另著有《夜谭随录》,该书与《萤窗异草》被誉为满族文言小说“双璧”。《续提要》在作者著录上并未进行详细地考证,仅著录名号,实为不妥。

9) 《续提要》第35 册391 页:《回回原来》一卷,李期履撰,通行本。

按:该书成书过程极为复杂,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为。关于作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刘三杰撰,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言:“书为汉英公刘三杰撰[9]。”对这一观点钟亚军在《试论回族传说〈回回原来〉的原型》一文中进行考述,认为:“刘三杰不会是《回回原来》的原创者,而很可能是《回回原来》的记录或改编者[10]。”其二是金祖同先生说《西来宗谱》为云南马启荣所作。该观点马旷源在《〈回回原来〉:最早的回族民间文学成书》一文中考辨称:“恐怕不实[11]。”予以委婉否定。其三则是认为该书为“佚名”编,此观点为学界的普遍认识,该书成书时间长,同时传播地域广,最终定型者已经无从查考,李伟、吴建伟主编《回族文献丛刊》即采用此说,在整理说明中言:“《回回原来》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传说读物。不分卷。作者佚名。《回回原来》成书于明代,全书约四万余字,分十二段[12]。”

《续提要》所著录的“昌平李期履”,并非《回回原来》的作者,仅是其流传过程中众多鉴定和编选者之一,著录错误。

注释:

① 该文后成为杨晓春撰《早期汉文伊斯兰典籍研究》中第六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② 《青照堂丛书》初编:清李元春辑,道光十五年朝邑刘际清等刊本。初编包括:《御案七经要说》38 卷,清李元春编;《余氏学宫辑略》4 卷,清余丙编,清李元春增;《理学备考》3 卷,清范鄗鼎撰,清李元春增;《图书检要》7 卷,清李元春撰,清李来南等图注。

[1]王晓波.清代蜀人著述总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8.

[2]章培恒.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2.

[3]钱仲联, 傅璇琮,王运熙,等.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529.

[4]杨怀中.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53.

[6]刘迎胜.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3.

[7]杨晓春.早期汉文伊斯兰典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2.

[8]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集[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40.

[9]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M].北京:中华书局,2003:75.

[10]《耕耘与收获: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纪念文集》编委会.耕耘与收获: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纪念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43.

[11]李树江.回族文学纵与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299.

[12]李伟,吴建伟.回族文献丛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3.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目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总目次
邻父伐树
第36 卷总目次
登楼
考古是“神马”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