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2013-04-12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课程

牛 秋 实

(许昌学院 社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美国之所以能够产生出世界最优秀的大学,是因为美国与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不同,这些国家本科课程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而美国却是拥有出色的“通识教育”系统。所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一、 美国的通识教育及其发展历史

美国的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20世纪 30年代科南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后,他找到哈佛最著名的人文学者、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想听听他的意见。怀特海德希望有一个更为平衡的人文学科教育计划,同时包括奖学金计划,用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培养新的价值观和品位。其中每一项都不可或缺;必须互相依赖以避免形成各自的缺陷,如:琐屑、死板和浮夸的风气。虽然现在的课程结构已经强调了知识和美学修养,但是却压制了创新。怀特海德警告说:“应当警惕强调知识最可能犯下的错误,那就是扼杀新事物。”很快,在新思潮和精英化意识的驱动下,哈佛的人文学科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而中国大学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留学美国的钱学森发出了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没有能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样的杰出创新人才?

在美国的大学,通识教育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Liberal Disciplines或者Liberal Studies。美国院校协会1988年给予通识教育下了一个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培养我们每个人的修养——不论作为家长、公民、配偶、旅行者、艺术活动参与者、领导、志愿者或是善良的人——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要使用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其次是华盛顿大学教授霍伍德李诺斯川德的定义:通识教育是一个人除了全部职业性培训外个人全面发展所应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使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更文明,情感反应更纯净、高尚,对自然事物的理解更成熟。所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以及艺术作品的鉴赏力,辩证的思维能力以及更为成熟的人生观。所以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 Critical Thinking,这是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接着学生可以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校所提供的可选课程非常广泛,从东亚文化到佛教研究,从希腊神话到墨西哥文化,从西方建筑史到电影、音乐,最后两年才进行专业或特定的课程学习。

为了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实现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大学必须开设与国际相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西方许多国家从国际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研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定国际课程在教学中的正式地位。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主张在大学课程中开设国际课程,并于 70年代在在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中开设“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课程,还开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课程。90年代美国有 75 %的四年制大学在通识课程中提高了世界历史和文化方面课程的要求,近 67 %的四年制大学制定了国外学习计划,50 %的四年制大学参加了国际校际合作。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完整的国际管理课程,例如,国际学、国际管理知识、外语等[2]352。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点和理念

美国教育家纽曼首先是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知识的。他说,知识的种类非常多,人的知识、神的知识、实用的知识、理智的知识等。但是,所有的知识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所有的知识分支是相互联系、交融合一的,因为知识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当知识分得越来越细的时候,它将不再成其为知识。在纽曼看来,当有用知识是真理的占有时就是有影响的,当博雅知识是真理的理解时就是美丽的。博雅知识并不是为了哪一种特殊用途而存在的,但却能使人终身受用。在纽曼看来,古代西方荷马、色诺芬、贺拉斯的著作都是博雅知识的标志,而成为学生应当学习的一些早期著作[2]434。

纽曼认为,大学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博雅知识,强调此类知识的学习,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教育,教学生学习以古典语言和文学以及古代历史和哲学为主要内容的“博雅知识”。纽曼认为,经过自由教育训练的一种心智不是部分的、排他的、鲁莽的、困惑的,而是坚韧的、镇定的、崇高的。因为在每一件事情开始时能看出其结果,在每一个结果时能看出其起因,在每一个障碍时能看出其规律,在每一个延误时能看出其极限。在纽曼看来,这样的一种心智训练正是通过自由教育而使学生达到尽善尽美的。因为这种教育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普遍规律,能够找出事物的特征,能够按照原则行动,并且能够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所以在自由教育的内容上,纽曼认为,由于古代知识的学习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学生应该学习古典语言和文学以及古代历史和哲学,其中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著作的学习。

美国在 19世纪的教育是压抑青年个性和天性的,是死抠书本的,是脱离新大陆现实生活的。这显然是受到欧洲教育影响。所以美国著名教育家艾默生从理论上肯定教育效能以及尊重青年自由发展,从而提出新异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学校的任务不是培养闭户读书者,而是培养文化人。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必须注重民主教育和世俗教育,大学必须发掘一切科学真理,用学术自由原则来培育人类精英,使其成为特殊人才,并非仅以造就医生、工程师或学者为任务,这股浓重而强烈的学术意识逐渐弥漫于美国学府。所以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在此后三四年级,凡是被鉴定为有才能的学生可选修比较艰深的科目,称为荣誉学科。

美国大学认为要为学生培养提供一个智力基础,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在参与投票和其他公共事务中表现得更有思想和智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道德良知和道德推理能力,养成他们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和尊重之心,Critical thinking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品质不仅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即使在学生不行使公民义务的时候,它们也是很重要的。美国的通识教育最为强调的是公民教育。这些课程在培养公民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门课程是“美国民主概况”,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中学的公民教育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从政策确立的现实视角,基本了解政府组织、公民权利及自由的内涵,同时了解民意、媒体、利益团体、政党政治、选举财政和司法监督等力量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门课程,不仅要告诉学生美国民主的优越性,而且要揭示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金钱对政治的影响;中低收入人群在政治上的弱势;全国和地方议会选举中真正公平竞争的削弱等等。第二门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哲学,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规范性的问题:议员对于选民的义务的本质,机会均等、社会公正这些术语的内涵等等。第三个重要的知识领域涉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诸如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贸易。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于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面的义务,以及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遵循的国际制度等[3]。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相关的知识,甚至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的认知水平。通识教育更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获得进入社会的基础教育和信心。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学校必须把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提供关于贫困问题的背景知识,或在保健、安居和福利政策的课程中结合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国内高校在学习美国通识教育的时候,要借鉴美国教育方法,克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不够宽,在教育过程中,参与精神不够;习惯听教授的意见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创新精神不够等问题。国内高校缺点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分科过细,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结构单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的历史课,老师把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陈述,学生学习历史就是按照年代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应付考试。美国的历史课上讨论的问题很多,教师除了讲述历史事件以外,还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所以国内的教育改革在进行通识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内容、课程设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改进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拓宽学生的择业适应面,增强其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关注,教育学生尊重妇女,尊重少数民族和他们的习俗。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对各种问题的讨论没有现成标准的答案。关键是要锻炼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与文学艺术教育的对话渠道。

例如,卡夫卡是从文学上批判技术对政治自由的限制和民主的限制,哈贝马斯则是从哲学上进行思考。两者的区别前者是文学的,后者是思辨的。在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公众失去了政治自由。一方面,没有可靠的机构支持在广大公民中进行公开讨论;另一方面,只有在排除了政治的公众社会的情况下,专业分工的大型科学研究系统和官僚化的统治机构才能很好地相互适应。这样,那种以公众讨论为特征的公共舆论也随之失去了作用,公众世界变得萎缩,公众的民主权利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同时,科学技术也完全堕入了阻碍自我反思之中。科学奖自身本体化,不对自己所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作反思批判,这样,科学化的政治统治就被完全合理化了。既然科学进步不能必然带来人类的自由解放,那么就要对科技发展的方向进行反思,要通过公众的民主讨论解决人类面临的技术扩张问题。此外,结合学习一门与时事有关的课程,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 莫顿,凯勒.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钟周,赵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

[2] 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