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述略
2013-04-11柳国庆
柳国庆
(绍兴文理学院 上虞分院,浙江 上虞312300)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的新论断,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这是当前党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马克思指出:“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比较。”[2]287“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3]131本文试图从两者的重大区别、共同特征和内在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比较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区别
首先是两个历史时期所处的时代主题完全不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中国始终处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环境中(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世界形势),国家的生存发展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建国初期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威胁,最突出的就是朝鲜战争,后来还有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来自苏联的威胁,“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不断增加,包括派军队到蒙古,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4]294所以,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从赫鲁晓夫反华的趋势看,我们要考虑万一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抵抗武装入侵的准备[5]715。同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一项批示中明确说: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周恩来总理在1965年4月2日访问巴基斯坦时,请阿尤布·汗总统在访问美国时转告中国的立场:中国并不准备同美国打仗。但是在军事上,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将抵抗到底,别的出路是没有的[6]442-443。进入60年代后,对战争准备的认识和相关工作,已成为国家极端重要的考虑。早打、大打、甚至打核战争,已经进入了中央的预想。“这个预想后来延续了十多年,密切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走向。”[5]716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4]249-259。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局势开始缓和,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的力量压倒了战争的力量,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4]105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格局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超多强”的多极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而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不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所以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7]810遗憾的是,不久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很快就否定了这一判断。毛泽东在全会初期的讲话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8]310-311。在1957年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错误地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动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已经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继续搞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口号,正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被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这一确立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动摇和改变,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再次是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过早地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搞所谓的“一大二公三纯”,使得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分配制度上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搞“一平二调”,使得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盛行,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活动大包大揽,指令性计划占主导地位,使得经济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对外关系上,批判所谓的“洋奴哲学”,实行僵化封闭政策,使得我国失去了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自己的历史机遇,搞得十分贫穷落后;在政治上,搞所谓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政治变得“万马齐喑究可哀”,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这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269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又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在政治建设上,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最鲜明最生动的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9]7
第四是发展的实际成效不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特点是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贫穷窘促。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据估算,大跃进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一千两百亿元,经过三年调整才恢复过来;“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国民收入损失了五千亿元[10]290。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百分之八十,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11]625。1978年,农民从集体分得的平均收入为七十四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六百四十元。“我国人民的生活,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改善,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其次也有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10]295-296邓小平认为,这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12]249由于经济的停滞不前,使我国同世界上某些国家之间本来已经缩小的距离拉大了。日本1957年同我国经济水平相差无几,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人均产值5000美元以上的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却落在了人均产值400美元的贫穷国家的行列里[11]626。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强安康。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长期被禁锢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国民经济从“文革”期间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四百多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自1981年到2005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如果将中国的减贫成果排除在外,那么在此期间,世界贫困人口实际上还增加了1亿多);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9]7
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
尽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着重大的区别,但这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因而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民党政府留给我们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提出并致力于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苏为鉴”,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12]313在1956年4月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算是我们初步总结了自己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3]23-24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殚精竭虑,孜孜探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即便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12]149,目的也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诚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14]1390当然,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偏差,错误地推行“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最终没能找到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4]227因此,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3
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的中国逐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809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构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也不完全等同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立足于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决定特色道路,我们必须也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成功地找到这样的道路,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否则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犯“左”、右倾错误,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陷入泥潭甚至走向失败,这已经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了。
第二,两个历史时期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方针,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等的封锁,由于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又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威胁我们,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邓小平指出:“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12]406正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信邪、不怕鬼,中国共产党提振起整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终于使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中国傲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对此,著名学者胡绳感慨地说:“在1956年,在中国面前可以说是有两条路好走。一条路就是我们实际上在这20多年里走过的路,另一条路就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苏联走。认为中国应该走另一条路的至少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如果走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呢?那不仅意味着中国会走上一条不是那么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意味着中国会成为在苏联指挥棒下一个大的‘卫星国’。”[15]193
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和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创造性地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4]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从不依附和屈从于任何外国。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不盲目排外,善于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大胆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同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又坚持自己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战略思想,决不拿原则作交易,敢于对任何国家说“不”。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首肯,正在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已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得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倍感自豪。邓小平深刻指出:“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4]311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经验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2006年6月,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2005年5月,西班牙前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在在《中国:全球化中的自主国家》一文中称,“中国是唯一在采取决定方面以有着重大意义的自主权行事的国家,也是在当前这个单级和不平衡的全球化时代唯一有条件这样做得国家。”[16]
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逻辑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因为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7]3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9]6。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8]10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概括,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
首先,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宝贵经验,指的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9]4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时期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失败时期和遭受挫折时期的诸多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4]234-235他认为,在建国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最核心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116具体地说,他认为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有两条:“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12]312他在接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时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4]266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更不可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理论准备,指的是前一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形成的重要思想,为后一个历史时期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先导和理论准备。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思想,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和理论准备。如关于中国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的思想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运用价值法则的思想,对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启迪;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思想,为新时期改革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关于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提倡贯彻“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思想,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实践典范;关于三个世界理论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思想,为新时期实施中国特色的外交与国际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20]。薄一波在谈到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的相互关系时曾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了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成果,扬弃了他老人家探索中的失误,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展。“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21]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提供重要理论准备生动和权威的诠释。
物质基础,指的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成果,为后一个历史时期“不论在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12]311,“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2]232。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速度。”[12]167“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12]357具体表现在:我们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工业建设中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4]279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产生偏差,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同全国人民作出的艰苦努力相比,同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发挥的优越性相比,我们的成就很不够。”[10]214但是,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这些“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22]14。
其次,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基础上的拨乱反正和合乎逻辑的继承发展,没有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成果甚至不能巩固和发展。
历史的发展总是前后相继、接力传递的,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就不能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不可能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彻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也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一整套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一系列既符合国情又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不能走出贫穷落后的泥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就会受到重大的挑战,甚至连前三十年取得的成果也会被葬送。这已经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事实所充分证明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拨乱反正和合乎逻辑的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篇大文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以分为上下两大篇章。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进行的这个篇章,就本质而言,是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续篇,是要弥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留下的历史遗憾,是要找到一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中成功实现崛起的“中国道路”,从而真正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23]24。邓小平说得好:“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2]300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到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实际成效方面的重大差别,认识到它们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迥然不同的历史阶段,绝不可加以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其次,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看到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征,特别是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两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艰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两个历史阶段,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再次,必须坚持科学的认识论,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研究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思想理论界逐渐出现两种声音并不断产生碰撞:一种声音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放,并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一种声音是借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反对改革开放,要求重新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历史和现实已经昭告了一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和富民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评价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改革开放,让改革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红利”;同时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6]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4]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5]胡绳.胡绳全书: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4):6,10.
[1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柳国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6):8-10.
[21]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J].党的文献,1995(1)
[2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3]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