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2013-04-11

关键词:高技能基地实训

凌 瑛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3100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6年,绍兴市政府通过政校合作率先在全省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探索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区域公共平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动因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至2010年的46.6%,增长了28.7%,年均增长约0.9%,全国城镇人口增至6.7亿;特别是2000-2010年,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年均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也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终身学习日益成为社会风尚。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土农民再就业问题等,这些都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又如随着产业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急需培养大量新型高技能人才。同时,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削弱,城市“技工荒”、“民工荒”愈演愈烈,技能人才短缺日益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因此,国家着眼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使命,要求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为“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1]

(二)传统的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而又持续的需求。职业院校大多数办学历史不长,办学资源积累不够,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而且,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注重学历教育,轻视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注重职前教育,轻视继续教育和拓展训练,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遑论满足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传统的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效率低、投入成本高,职业教育的效用受挑战。传统产业产品的更新周期较长,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对于这类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只要掌握生产某种产品的具体技能就能胜任工作,而掌握这种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用太长,长者几个月,短的几周就可以了,而职业学校受学制影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却要花几年时间,缺乏短平快的培训模式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不但教育效率不高,而且毕业生与农民工相比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不论是就业岗位、还是工资报酬基本上相差无几,这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二是人才培养的层次低、适应能力差,职业教育的使命受质疑。在一些新兴经济领域,产品更新周期更短,知识、技术的更新都非常快,而学校教育难以克服的滞后性弱点,再加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引进难度较大,使得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人才培养的范围窄、创新能力弱,职业教育的潜力仍巨大。职业教育的惰性,也使得学校教育习惯于培养传统的制造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局限于钳工、铣工、车工、机修工、钣金工、会计、厨师等常规工种,对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迅猛发展的新需求感觉迟钝,或者说缺乏开发新技能、新课程的强大动力和高超水平。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步入老龄社会,由人口老龄化派生出众多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还包括陪伴老人、保洁、导医、购物、生活指导、日托等。而且,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既需要高端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中端的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低端的护工、家政服务人员等。反观我们的学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因此,亟待在职业教育中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养老服务、家庭服务方面的学历教育,加快培养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文化陪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政府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中长期缺位。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投入偏低,历史欠账非常突出。并且,相对于一般的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投入成本较高。据统计,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需求是普通本科院校的2.5倍。[2]职业教育是典型的高投入教育,实践证明加大财政投入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对此我国教育界也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惯性和偏好,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往往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中职学校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一般也低于普通高中,而且近期恐怕也难以根本扭转局面,经费紧张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终于突破4%,这也是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首次实现承诺。因此,近年来,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但是增加投入远远跟不上发展的实际需要,办学条件建设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为了获得办学经费,学校又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学费收入,容易形成不良循环。

(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实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职业院校所必需的投入力度不足,成为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所在。从职业教育规律看,“社会性是职业学校的本质,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社会性就当前来说,就是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提升劳动者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契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操作能力,无疑成为职业教育亟待突破的关键共性问题。而要使劳动者的动手能力适应市场需要,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现代化、高水平的实训设施和场地。但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单一的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力量有限,仅仅凭借单个院校或者培训机构一般难以承担这个艰巨的使命,即使个别院校或者培训机构有能力添置,也由于缺乏配套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使用效率一般也不会高,导致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经过一段时间低效运营,现有设备设施就会迅速老化,又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则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聚优势资源,购买先进的设施设备,配备素质更高的师资力量,导入优质实训课程,有效提升实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多方筹措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二、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为了切实提升“绍兴制造”的质量效益水平,特别是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2006年10月,绍兴市政府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绍兴)、杭州钢铁集团三方签订框架协议,共同兴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基地于2006年11月启动建设,一期投资规模1.22亿元,由地方政府和学院按1∶1比例共同出资建设(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杭州钢铁集团),于2008年4月正式落成。基地成立四年多来,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摸索边完善,成为全国第5家、浙江省首家国家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模式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主要涌现了上海的“行业聚焦模式”、深圳的“产训对接模式”、青岛的“区域共享模式”、无锡的“实训工厂模式”、绍兴的“政校企合作模式”等典型做法。其中前4家建设单位均为副省级及以上城市,而且由政府独立承担建设和运行经费。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唯一一家地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和学校、企业共建,并依托学校建设与运行。其建设模式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强,更具有普适性,实际推广价值更高。四年来,已共计开展各类培训4万多人次,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万余人次,为各类职校师生开展技能大赛辅导数百人次。基地还积极承担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近年来承办了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几十次,比如去年就承办了规模空前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基地受训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屡获殊荣、频频夺冠。

(二)优势互补,降本增效。绍兴是工业大市,民营经济兴盛,特色块状产业非常发达,全市拥有绍兴县的纺织、诸暨的袜子和珍珠、上虞的伞业和染料、嵊州的领带、新昌的医药和轴承、越城区的家私等年产值百亿以上的块状经济40多个,50余只主导产品产量全国第一。目前,绍兴市以组织开展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实施产业升级投资为抓手,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块状产业的改造提升。尤其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重点培育领域,设立每年20亿元、5年共100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明确了新增工业用地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同时,围绕特大城市建设的目标,绍兴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三大片区、镜湖绿心”的中心城市发展布局,下大决心将绍兴市行政中心从老城区搬到镜湖新区,全面推进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科教园、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现代服务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从绍兴实际看,目前,绍兴市21万高技能人才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的证书的只有7万人。根据全市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31%,而目前绍兴只有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4.7%,而且,全市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80%以上集中在机电制造、商贸服务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节能环保、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的技能人才异常短缺。因此,绍兴市政府不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出台多项优惠举措积极鼓励各类群体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和实训,促进中高职学校跨区域招生,加大力度引进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比如,早在2003年,绍兴市就率先建立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培训制度,期间由政府给予每月300元到500元不等的见习补贴。并且,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适用范围,鼓励未就业或者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回炉”参加实训。此外,市政府还就失地农民、失业人员、4050人员、从事紧缺职业(工种)的企业职工、残疾人,以及退伍义务兵、复员士官和选择自谋职业的转业士官等群体,接受实训分别制订了优惠政策。近年来还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经费补贴额度,比如将职业培训签订补贴改革扩大到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次2000元,高技能人才培训则力度更大。作为合作方,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居全国大企业集团前100强。作为基地依托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省钳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同时又是全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等,师资力量雄厚,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绍兴市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钢铁集团的携手,无疑是强强合作,可以放大各自优势。基地与学校在基础设施、技能装备、人员力量等方面可以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有效降低建设运营成本。一方面,基地新建了高标准的实训场所,添置了急需的、先进的大型成套设备,交给学校管理,每年还提供一大笔运行经费;另一方面,学校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环境,无偿供应给基地。

(三)科学规划,高效运营。无论投资、建设还是管理,政校企三方的合作一直贯穿始终、非常默契。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经费保障、横向协调、宏观指导及后续监督等工作;工作人员则悉数来自于学校,专兼结合、机构精简,具体业务拓展、项目管理主要在学校指导下开展。政府、部门及学校各方的参与,也有利于使实训教学更贴近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比如,在项目规划上,注重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先导性项目,注重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急需的配套性项目,注重一般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的紧缺性项目,基地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绍兴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趋势和技能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结合学院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实力,设置纺织印染、黄酒酿造、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等数十个实训中心和实训室。在建设时序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边建设边运营,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是浙江省首家建成运行的公共实训基地。

(四)功能集成,资源共享。基地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以应用性岗位匹配能力培养为首要抓手,不断拓展功能和作用,集技能培训、师资培养、资格鉴定、技术交流等于一体。比如,以基地相关实训平台为支撑,开展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技能训练、组织高学历新生劳动力的培训,承办各类应用技能比武大赛,积极开展涉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等等。此外,公共实训基地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平台功能,坚持开门办学,努力扩大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吸引生产经营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努力打造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现已发展会员单位上百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市县联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信息、技术的互通共享。

三、当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遍地开花,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整体规划,开放共享不够。随着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中央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没有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对全社会职业教育需求也缺乏深入全面的调研论证,布局也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效应受到影响。再加上院校间、基地间信息交流、专业定位、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重复建设突出,开放共享程度不高。实训基地设立的初衷,就是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使拥有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以及有针对性需求的机构与个人,将实践训练的课堂搬到这些场景逼真的实训基地,通过模拟训练、“动手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一方面。作为提供实训的学校或机构,在财政保障尚难完全到位的情形下,缺乏赢利空间却要额外支出人力财力进行日常维护和实训指导,因而开放共享的意愿不高、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学校或是行业组织,则因时段、经费、培训项目缺乏吸引力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共享。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建设的初衷,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批真正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功能集成的公共实训基地,并与其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起,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迫切任务。

(二)财政投入巨大,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实训基地,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以企业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杆,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为相关的专业教学、科研开发、设施配备和人才引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当前条件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公共实训基地,少则需要花费上亿元人民币,多则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不等。同时,公共实训基地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只能低收费或免收费,这势必要求政府成为建设及运作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无形之中加大公共财政的压力。当前,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开发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新生事物,又是政府性投资项目,要防止一般政府性项目的一些通病。比如,缺乏企业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参与,导致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深入、不充分,项目后期监督管理不严格、不细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时出现。同时,后续运营管理方面也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样本,尚未形成长效运营机制和固定的经费支撑渠道,持续发展能力比较薄弱。

(三)经营机制不活,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公共实训基地受投资主体、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经营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为院校自筹、政府专项、企业无偿赞助等渠道,校际共建案例较少。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计划性、一贯性和企业人员培训的灵活性、阶段性、特殊性,很难以一个标准进行统一管理,一般需要量身制订教育培训计划,进行针对性、模块化的教学。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理、公平的竞争合作机制。实训基地主管方在具体安排实训基地教学进程中,更多地考虑本身的需求和利益。此外,设备维护与保养、收费标准的制定、后续资金保障等,也都制约了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实训基地对外服务缺乏主动性,社会服务意识普遍不强,独立经营、开发服务市场案例较少,教学项目、培训大纲和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服务面较窄,实训设备、教学项目等与职业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向社会公共实训基地方向发展。

(四)“双师型”教师匮乏,创新举步维艰。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奇缺,这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普教转型而来,缺乏对职教理念的深刻理解,也缺乏职教能力的长期积累。尤其是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大批年轻教师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水平就比较欠缺,即使拥有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也难以联系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开发出新颖、贴切的实训项目和职业技能,因而实训基地先进的设备得不到充分的使用,有的长期闲置,也有的仅仅成为简单工艺重复操练的工具。而社会上大量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等专门人才,由于体制机制壁垒,比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员工身份、待遇、职称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人才难以自由流动。当然,也有部分学校思想不够解放,没有真正建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致使社会一线高技能人才难以引进,或者名义上引进但在僵硬的学院体制下不能发挥大的作用。凡此种种,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成为各类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通病和突出软肋,在这样的情形下,实训业务自然难以有效组织和有机更新。

四、共建共享共赢是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实际看,一方面资源投入不足,办学整体条件较差,公共服务能力不高;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配置不合理,布局离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此,必须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企业、个人多个积极性,通过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校际联合等途径,采取“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资源重组,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效益低的状况,齐心协力推动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全局,统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要优化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和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充分发挥基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布局。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和组织实施,按照既不大幅加重公共财政负担,又不耽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要求,重点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对各地、各级实训基地进行优化规划、合理分工。原则上,省级以上公共实训基地,偏重于带有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和先导性或耗资较高的实训场所和设备建设;各个地级市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建立市级公共实训基地,侧重于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服务。此外,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建立专业特色较强的基层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不依附任何单位另起炉灶新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在现有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基础,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成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实训基地。从绍兴实际看,要根据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按照块状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探索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中高职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后备人才。

(二)优化配置,推动校际合作办学。树立“大职教”的理念,以校际合作为手段,有机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切实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存量资源效益最大化。一是突破条块分割,走行业与地方统筹发展之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举办,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高职院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5]。从绍兴实际看,高职院校体制机制也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杭州钢铁集团举办的;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则隶属于省供销社系统;托普信息技术学院一开始由民营企业兴办,后来由教育部门接管;越秀外国语学院由民主党派举办,后来由民营企业浙江新和成集团入主并控股,现已升格为本科院校。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逐步将行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划归地方管理,但职业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三类学校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标准不一、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比如,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既有教育部门主导实施的项目,也有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实施的,还有行业主管部门支持的项目,政出多门、眼花缭乱。因此,要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标准,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就必须打破现行条块分割、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痼疾,实现统筹发展、规范发展。二是突破职业教育“断口”,走中高职统筹发展之路。积极推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分工合作、分段培养、有机衔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办学层次、课程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多方面的对接。要扩大“3+2”招生数,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鼓励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直接对口升入高职学院继续学习,推动职业院校跨区域招生,职业教育逐渐向免费教育方向发展,等等,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三是突破区域限制,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园区化办学路子。以利益为导向,以资产和契约为纽带,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包括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和专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软件资源的互通共享。并且充分发挥集团内一流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带动其他院校,促进集团办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由集团龙头学校牵头,成员单位共建共享优质教材、精品课程、案例题库、实训基地等。当前,可以首先考虑超越地域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团成员网络交流共享平台。在条件成熟的职教集团,可以参考河南省的做法,实现集团成员学校的“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6]。同时,也可由教育管理部门或者行业管理部门协调,促成具有相同、相关或互补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合作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三)加强对接,促进校企融合式发展。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关键措施,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导、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运行格局,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有效性。一是在办学方式上,鼓励校企合作。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参与办学,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奖励经费、表彰评选校企合作先进、给予税费减免等手段,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在合作方式上,探索组建一批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高职与中职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或合作“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局面。比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黄酒集团合作创办黄酒分院,致力于培养黄酒酿造、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已与十多家黄酒企业开展各类合作培训活动。又如,嵊州市职教中心,与雅戈尔集团开展合作办学,在公共实训基地建雅戈尔服装设计与工艺培训中心,由企业提供设施设备和原材料,在学校设立实训工厂,雅戈尔集团全程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并指派业务骨干前来指导教学,努力构建仿真教学体系,既提高了专业教学的产业匹配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还为促进地方招商引资和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帮助。要深入总结这些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认真借鉴,积极探索,大力推广。二是在专业设置上,加强产业对接。专业设置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产业趋势、行业前景、职业岗位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正确处理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做强特色专业,做大紧缺专业,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市场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增进企业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可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讲学,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定向招生,开展个性化培养,搭建就业平台。另外,可倡导招生与招工、学校与车间、教师和师傅三结合教学形式,推广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学工结合”、“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块式培训”等培养模式。要深化产学研合作,特别是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攻关,参与解决行业企业中的重大攻关项目。

五、体制机制建设是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既取决于土地、资金、设施设备等硬件要素的保障,也有赖于教师队伍、体制机制等软实力的改善,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经营活力培育、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等,已经成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课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切实构建公共实训基地资金保障机制。在建设公共实训基地过程中,资金保障始终是影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对公共实训基地工作运营经费作出更好的制度性安排。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政府要切实履行举办公共实训基地的责任,多渠道加大投入。长期以来,政府投入不足,既是政府在履行举办职业教育责任上的最大失职,也是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因此,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确保财政相对拨款高于一般本科院校。二是要统筹使用各类扶持资金。继续用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再就业培训经费和农民工素质提升经费,政府通过买服务的形式间接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政策,加大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在岗职工参加培训的费用补贴力度。三是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不折不扣执行好职工教育经费提取规定,确保教育经费提取数额、使用范围符合政策法规和实际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切实发挥好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岗位津贴制度,落实职业培训、岗位练兵等一系列制度,加大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10%的比例提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建立企业认证体系,将技术工人的结构、比例作为认定的重要条件。对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政府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确保专款专用。四是导入各类基金。充分利用再就业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以及在各级政府产业发展基金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专门用于扶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务院已经同意东部地区扩大失业保险金的使用范围,东部地区可以借鉴社保基金参与公共保障房建设的做法,探索利用失业保险金加强公共实训工作的路子。五是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个人、团体以股份制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参与或合作举办公共实训基地,鼓励民间资金捐赠,在税费减免、土地出让、银行融资等方面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办学的积极性。

(二)切实健全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充实提升机制。“双师型”教师,是对公共实训基地教师队伍提出的特定要求,是符合高技能人才教学实际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实训基地教师的特色所在。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健全引进培养机制,有效提升师资水平。要实行开门办学,逐步建立健全教师选聘制度和柔性引才机制,打破身份学历限制,支持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允许职业院校自主招聘非师范类、专业技能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对在全国技能大赛等比赛中涌现出来的杰出选手,以及全省“钱江技能大师”,全市“工艺美术大师”等杰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破格录用为实习指导教师。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送到有关高校和龙头骨干企业培养培训,鼓励多种渠道参加学历和非学历进修,重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注重定期不定期地将实训一线的老师,选送到国内外先进企业去培训,认真学习最新的技术、工艺、经验和方法,动态把握行业最新情况。通过培养和引进,努力使职校专业教师持有高级技工证书或相当于高级技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要解放思想,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相对独立的职称评审系列,允许专业教师参加工程技术人员系列评审,重点突出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技能教学和职业指导效果的评价。

(三)积极探索公共实训基地经营服务机制。一要健全公共实训基地服务功能。要根据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实训项目要真正在先进性、前瞻性上下功夫,少上常规性项目,多实施一般企业和培训机构无力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切实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破解作贡献。技能鉴定服务也要侧重高端和新兴职业,积极探索开展示范性鉴定和试验性鉴定,不断提高为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服务的能力。同时,在深入做好市场职业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就职需求和变化趋势,组织开展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职业技能竞赛和交流活动、师资培训等工作。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培养本地劳动力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还要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城市中心鉴定所,提供高效的组织管理和高水平的技能评价服务。

二要不断提高产业匹配能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现代化,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撑。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比如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标准,紧扣当地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相应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满足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特点,及时修订职业标准和开发鉴定题库,确保发展同步、支撑有力;同时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三要完善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目前,绍兴已建立全市性的公共实训基地,但在专业设置、教育方式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等方面还有一定距离。要根据绍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顺应浙江省加快工业特色设计基地的部署,积极规划建设绍兴工业设计城。要依托基地现有实训平台、仪器设备及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方面的基础,甘于花大的代价增添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大型成套设备,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加强与国家、省级基础性研发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构建电子信息、现代纺织、医药化工、节能环保等区域主导产业的应用设计、实践操作的综合平台,尤其要以工业设计城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养区域块状产业提升发展急需的特色创意设计人才,并且以设计为龙头,加大生产、加工等环节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培育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在规范市级公共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建设,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公共实训平台,搭建面向全社会技能劳动者的,提供高标准、高技能、公益性技能实训服务的平台。

四要持续提升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效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效能,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对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提升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先进水平。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努力创新公共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方式,积极推行BOT、BT等代建方式,鼓励有品牌知名度、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擅长培训的企业或者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投资建设或者参与运营管理,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对实训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管理,促进公共实训基地不断提升经营活力和综合效益。

(四)不断完善公共实训基地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实训资源主要为院校间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相互交流,而这种交流如果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则很有可能造成人才恶性流动和国有资产流失,沦为部门或个人创收的平台。因此,必须健全实训教学组织管理、指导教师选配、设备运行维护和职业鉴定管理流程、收支两条线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和运行管理各项工作,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及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同时,建议政府主要通过买服务或者派发培训券的形式,使学校学生、职工和困难群体参与实践,同时对提供实训的机构进行绩效评估,以此作为政府买单和财政奖励力度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加大企业对公共实训基地评价的话语权,对到实训基地实训的职工验收效果,与中介机构联合进行能力资格认定,以此作为实训基地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机构有认定,计划有审查、开班有申报、培训有监督、绩效有评估,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同时,实训基地和受训企业在与政府部门的合约中也享有相应的权利,任何实训基地凭券都可以培训,实现基地的开放性、共享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5-06].[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5/06/content_1600544.htm.

[2]王梦云.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法律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5-11-09].[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5]王清连,张社字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刘宝.安徽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猜你喜欢

高技能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