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皇黎一统志》的语言艺术浅析

2013-04-11吴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一统语言

吴侠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皇黎一统志》的语言艺术浅析

吴侠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皇黎一统志》是越南汉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赋予这部作品成熟的语言魅力,语言运用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谚语、方言及生活俗语的运用以及作者近似史学风格的语言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使得人物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黄黎·统志》;人物语言;俗语典故;叙述人语言;史学语言

《皇黎一统志》又名《安南一统志》《黎季外史》,共十七回,仿照中国章回体小说的体例详细叙述了安南后黎王朝的灭亡和西山阮氏崛起的历史。该书前七回由吴俧(又名吴时俧、吴时士)编写,吴悠续写10回,最后由吴任(又名吴时壬)编辑整理完成。该书还有一独特之处就是编写者自己就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曾参与其中一些历史事件,因此使得《皇黎一统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作为越南汉文小说的巅峰之作,《皇黎一统志》的语言艺术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对之后越南的汉语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就该部小说的语言艺术展开论述。

1 人物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皇黎一统志》中塑造了黎昭统帝黎维祁、北平王阮文平、权臣阮整、郑森父子、西山王阮文岳等一系列人物。这些人物因为性格、地位、身份的区别而各有自己的语言特点。人物的语言中融合了生活俗语、谚语、方言,而且很多人物熟知中国经史子集中的典故,谈话中往往有典故俯首可拾。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学对越南儒士和名士的影响,其中三国的故事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皆有传播,影响尤深。

1.1 俗语的使用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言,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在《皇黎一统志》中,处处可见人物对俗语的使用。这些俗语幽默、简洁、生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如文中第四回阮整攻下乂安后举烽火为信通知阮文平,乂安土民登山看到海外阮文平的兵船旗帜众多,感叹说:“‘负蛇咬家鸡’彼诚有罪,然亦旷世之举也”[1]P36。该回叙述的主要是阮整以扶黎之名出兵乂安、清华的事件。郑王森宠幸邓宣妃,废嫡立少,杀害黎皇太子,致骄兵为变,使得国家动荡不安,置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阮整招西山之兵压制骄兵,短时间内平定了局势,给人们以心理上的安定。因此乂安土民认为阮整平和他招来的西山军是“负蛇”,而“负蛇”要咬黎郑骄军这只“家鸡”的行为虽有悖于忠臣恪守为君分愁解忧的道德,但是也算是旷世难得一见的举动。土民们分别以蛇和家鸡来形容以阮整为首的西山军和黎郑骄军非常生动。负蛇是不忠诚的,犹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农夫救的那条蛇,忘恩负义、狠毒异常。阮整负了主人反过来还要咬主人的“家鸡”,是忘恩负义让人唾弃的。但是这条蛇在主人家的内部斗争中敢于斗胆参与,也是勇气可嘉的。阮整最初是晖郡公的手下,属于王党,骄兵乱政之后,阮整打着“扶黎灭郑”的口号插手朝政,要消灭王党,其行为的确很不光彩。而且因为背叛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阮整在后黎朝树敌众多,遭到很多士人的唾弃。所以用“负蛇”的形象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

阮文平帮助黎皇夺回升龙后,他的哥哥阮文岳怕他的势力过大,要求他和自己一起回西山,但是并没有通知阮整。当知道阮文平抛弃自己回西山的时候,阮整还是难免惊慌,但也只能用俏皮话来打趣自己:“在死生危懼间,犹作戏语曰:‘吾行遍四海九州,及归竈下时,又被鼠咬足,不怕不怕,吾且留此,看看如何。’”[1]P98阮整一直以心狠手辣、狡诈的形象出现,而此处是他难得的可爱的一面。在平定骄兵之乱后,阮整因为在黎有故旧,逐渐和阮文平疏远,再加上阮文平的妹夫武文任不满阮整对自己的待遇,于是向阮文平进谗言,因此阮文平对阮整产生了疑心,不再信任他。于是在西山王阮文岳亲临黎国国都招阮文平回西山时,阮文平没有留一兵一卒给阮整,就撤回了西山,阮整从此被阮氏弃用。阮整也早就有野心,在得知武文任进谗后对阮文平也生出了二心。之前阮整是郑王党,后背信弃义的“灭郑扶黎”,并在平定骄兵之乱的斗争中在朝树敌众多,阮氏兄弟走后,阮整的处境就非常危险。因此在听说阮氏兄弟悄悄撤离了黎国都后,阮整非常震惊,但是面对一家老小,他只能通过打趣自己来显示自己的镇定。阮整把自己的倒霉落魄的状况用在竈下被老鼠咬足来形容比用“虎落平阳被犬欺”更加形象,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在平定骄兵之乱的时候,丁锡壌聚集众人准备扶王灭帝时,面对阮嘉权的疑问说:“仆为此诚不难,但念王不受于帝,顺则未顺焉!且谚曰‘谁能穿衣而越于头。’故以正道顺之,臣不比济等乌合,为人所弃,若奏请时,想坐朝中的诸老师挠臣也不得。”[1]P105丁锡壌是忠实的拥王党,而且实力也非常雄厚。因此面对阮嘉权的疑问也是底气十足。他也知道帝王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加上近200年来王权一直凌驾于在帝权之上,使得他认为王就应该辖制帝,帝也应该安分的听从王的安排。“谁能穿衣而越于头”,这里的头是指王家。丁锡壌意在为扶王灭帝找充足的借口,但这个借口未必有些勉强。而且丁锡壌非常自大,认为杨仲济之流都是乌合之众,只有自己才是拥王的正牌军。

第十回中阮仲玲、陈光珠二人因担心在王左右遭遇不测,辞别王时,王哭而送之说:“谚言‘溺水而遇浮沤,靠也不得。’我不久亦去,何辱留卿等为。”[1]P172郑王败走邯江后,依附丁锡壌。阮仲玲和陈光珠投奔王但是并不被壌所容,所以为避免不测,两人只好告辞。丁锡壌虽是忠实的保王党,但是在多事之秋也无暇顾及王,礼意简薄,致使王一味被“闲冷”。幸亏有阮仲玲、陈光珠两人在左右才不会无聊,当两人告辞时,王难免伤心,说出自己是浮在水上的泡沫,溺水的人想当成救命稻草也不可得。用“浮沤”来形容自己,充分显示了王的无奈和辛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俗语,《皇黎一统志》中的俗语展现了越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皇黎一统志》中除了俗语的运用还穿插有大量的典故。典故在这里指文中引用的中国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书中的这些典故的使用则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

1.2 典故的使用

阮文平在攻下顺化后奉西山王的旨意,不愿意再插手黎郑王朝的内部之争,阮整劝他说“《春秋传》云:矫小而功大,为有功,何矫之有?况公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耶!”[1]P66此处引用《春秋》里的话,不可考。但是后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变篇》。这句话在中国的众多文学著作中也都有引用,最为知名的乃是岳飞在接到宋高宗的回朝令时,铿锵有力的说出这句话。阮文平在听完阮整的劝说后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可见阮文平也是有意为之的,阮整劝人非常有策略性。首先引经据典,使没有多少文学修养的阮文平信服帮助黎郑王朝平定骄兵之祸的功劳是巨大的,算不上是插手别国的政事。然后再引用《孙子兵法》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说,使得阮文平敢于置哥哥阮文岳的命令不顾而与黎郑骄兵开战。

在“翊皇家武成出师焚郑府宴都去国”一回中吴为贵、黎春洽献计如何除去阮整时,昭统帝说:“出口入耳,无容得属于垣。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而且戒之!机有可投,朕当以告。”[1]P127“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句话出自《易经·节卦》关于“初九”的爻辞,意思是说君说话不慎密就会失信于臣,臣说话不慎密就会灾殃及身,因此君子处事说话要谨守慎密,不能乱说出去。昭统帝依靠阮整,但是又深恨阮整擅权专政,因此和臣子密谋如何除去阮整,在定下计策后,告诫两位臣子保守秘密,防止泄露坏事,并惹祸上身。

第八回中阮整的军队将要攻打杨仲济前告诫带兵的阮如泰和黄日选说:“仲济窃据私邑,犹老狐依子故邱,自点乡兵,若群羊牧于旷野,执鞭驱之便走,何事于战?诸公可鸣鼓开旗,直抵垒下,料他只有二策:不降则走,降则直送来,无得暴掠村邑,走则不必穷追,所至恐生荆棘,我闻京北之人,怨他入骨,奔投之地,必不见容,早晚降送军前,受之而已。”[7]“老狐子故邱”源自“狐死首丘”一说,《礼记·檀弓上》说“狐死正丘首,仁也。”屈原《九章·涉江》中也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里是说杨仲济像死都要朝向故土的狐狸,依靠乡里,但是所点之兵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不投降就会败走。这里阮整对杨仲济军队情况的很符合实情,而且之后嘱咐阮如泰和黄日选在杨仲济败走时不要追击,有穷寇莫追的意思。而且阮整对局势的分析也非常到位,知道京北之人都怨恨杨仲济,因此在他败走时不追,到时候自有人送还,省下不少力气。

平定骄兵之乱并借助阮文平的兵力帮助黎皇夺下升龙后,阮整在朝的势力达到顶峰,大有专权之意。吴儒和陈功灿商量改国书以避免阮整专权时说:“改称‘郑氏专国,黎君已无天下,幸赖贵王尊扶,天若祚黎,宫车何至宴驾,嗣孙冲龄,深惟不克负荷,以辱社稷。书曰作宾,诗曰有客,皆前代故事,请胙土世袭,以奉尊祧,实顺天命以自存,邀昊眷于无疆也。’彼志在取国,无心图我,见此喜心油生,必放使臣回国,分土居之,我因得奉吾国皇上栖于此地,彼既无疑我心,便不复来窥伺,我继此徐图,如少康之纶邑、勾践之会稽,中兴自当有日。不然彼怒而遑残,吾辈徒为海噬之鬼,固不足言,吾皇羁旅丧亡之余,尺土为阶,则有孔明之才,亦难措手矣”。[1]P158这一句中用典颇多,从“书曰作宾,诗曰有客,皆前代故事,请胙土世袭”连用三典,之后的“少康之纶邑、勾践之会稽”又连用两典,由此可见吴儒的文学造诣之深,而且语出必有典故,他的谨慎也可见一斑。“书曰作宾”此句出自《尚书·微子之命》“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意思是,作王家的贵宾,跟王家同样美好,世代绵长,无穷无尽。“诗曰有客”典故源自《诗经·周颂·有客》,《诗序》及《诗集传》皆说是“微子来见祖庙”之诗,认为是是宋微子来朝周,周王设宴饯行时所唱的乐歌。“胙土世袭”典故出自《春芜记》:“分茅胙土,赖周天子宠缓;右佛左萦,凭项庄王余烈。”以后胙土分茅就指分封爵位和土地。吴儒用这三个典故意在希望阮整能做好尊扶黎君之事,黎君自会分封爵位和土地以答谢阮整。下面用少康和勾践复国中兴之事,意在说明黎朝的未来光明,中兴在望。吴儒对国书的修改有理有据,非常具有说服力,即使阮整对此书不满,但是也绝无任何漏洞可挑剔。

第十回皇帝命令百官聚集在阮整的宅第讨论战守事宜的时,阮整说:“秦师压境,谢安谈笑自如;契丹深入,寇准饮博自若。大臣只须镇静,不可先自扰乱,徒摇众心,遹职在守土,见贼不敢不告,然他亦是才将,文任未必生吞得他,且贞江清厥江深水寒,虽有千兵万马,未易急涉,战守机宜,自有定局,何事仓皇。”[1]P176此句运用谢安和寇准的典故,希望大臣们能在作战的时候保持镇定,不要自乱军心。谢安典故出自《晋书·卷七十九》“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此条记载可见谢安的淡定与从容。寇准事见《宋史·列传第四十》,“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面对契丹的大兵压境,寇准不发兵,而是继续饮酒,尽管宋真宗连发五封急书,也不以为然,然后亲自请命去澶州,促成了澶渊之盟。谢安和寇准的镇定在阮整身上也可见到,比如第六回中阮整被知道阮文平弃用,独自一人被留在局势复杂的升龙时自我调侃“在死生危懼间,犹作戏语曰:‘吾行遍四海九州,及归竈下时,又被鼠咬足,不怕不怕,吾且留此,看看如何。”[1]P98由此可见阮整的文学造诣很高,对中国古代典籍非常精通。

《皇黎一统志》中俗语和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语言更丰富多采,更富于表现力,而且也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绪。小说的创作直接受语言的影响,语言的成功与否,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小说中除了能够彰显人物个性的人物语言,叙述的语言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叙述人所运用的各种语言艺术直接关系着小说的成败。

2 叙述人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体形式,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依靠语言将自己的一系列感受传递给读者。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品中,作者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冲突、过程等所有的语言都是叙述语言。也就是说除了人物对话和一些心理独白,其他的都是叙述语言。《皇黎一统志》中,叙述人的语言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而且“《皇黎一统志》所采用的是较典范的文言文,是属于《史记》或稍接近于《左传》那样的史家语言,但也有一些越南的方言和谚语。”[2]除了娴熟的史学风格语言运用,《皇黎一统志》在人物的描写中还注重通过对人物面相身势的描写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补充。

2.1 史学风格的语言

《皇黎一统志》三位作者都有着很深的古文功底和汉语文化造诣。在于在熙编写《越南文学史》中提到“吴时士的文学著作有《闺哀录》,哀悼自己的妻子;《午峰文集》、《鹦言诗集》收集自己平生所作诗文;《观兰十吟》和《二青洞集》咏吟谅山的美丽风景。”[3]P101“栋多战役胜利前后,凡是与清朝交涉的文件均出自吴时壬之手。”[3]P102由此可见吴家也是书香门第,父子两人对汉语都非常精通。《皇黎一统志》的语言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受史书的叙述影响。

如第三回中介绍昭统帝的父亲太子黎维祎时说:“却说皇嗣孙讳维祁,乃故太子维祎之子。初太子丰姿秀丽,英睿夙成,尝愤皇家失权,慨然有收揽权纲之志。博览经史,爱好儒生,天下豪杰,莫不想望。圣祖为世子时,素以颉颃相忌,时毅祖正妃无子,生的一女仙容公主,年才十岁,王最所爱。正妃请王嫁于太子,使他日为皇后,王许之。一日,王太子与世子同入侍,王赐之膳,令子婿同盘。正妃曰:“王岂得与帝并食?乃命别之。世子变色切齿,敢怒而不敢言。既出,谓太子曰:“吾两人会须一生一死,此帝亦不当与此王并立。及嗣位,与家臣宦者韶郡公阮金锭谋,诬太子蒸于毅祖宫人,以罪状白皇上,收捕系狱。”[1]P36这一段关于昭统帝的父亲的叙述,语言淳朴简洁。把当时还是太子的黎维祎的容貌和学识都一一介绍,同时把黎维祎和郑森之间的矛盾来源以及郑森即位之后展开的报复也简短呈现。这种笔法和我们所熟悉的史书的写法很类似,语言简洁,概括性很强。在陈荆和编校的《大越史记》中也有对黎维祎相关的记载:

“三月,靖王捕皇太子黎维袆,囚之。初,太子丰姿秀丽、英睿夙成,恩王甚礼重之,以正妃所生女配焉。靖王为世子时,素以才忌太子。一日太子与世子同入侍,恩王赐之善,令子婿同坐。正妃曰:“王岂宜与帝并食。”乃命别之,世子变色而出。及袭位,与宦者韶郡公、范辉锭谋废太子而无辞,乃诬太子淫于恩王故宫人,以罪状白帝,收捕系狱,废为庶人。”[4]P1169

两段文字大同小异,但正是在细微的差异中,显示了小说叙述者与史传叙述者对语言的不同把握。《皇黎一统志》作为小说在语言上虽有着浓厚的史学风格的印记但在语言叙述上更加详细,并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小说中说黎维袆“尝愤皇家失权,慨然有收揽权纲之志”,“愤”“慨”两字把黎维祎的年轻气盛、满腔抱负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世子“变色切齿,敢怒而不敢言”,则显示了当时还是世子的郑森心胸狭窄,为其后来诬陷黎维祎并逮捕他做了铺垫。

西山王阮文岳出场也类似于《史记》中的人物介绍:“西山有姓阮名文岳者,原乂安人,于阳德间,阮师侵乂安,据有南河七县,俘其民南归处于西山,文岳亦在其中。岳家资富后厚,以樗蒲负赌,转富为贫,遂为云屯巡卞吏,人呼卞岳。既而又被负官钱,遂逃入山中,有手下百余人,寇掠州邑,镇将不能制,自称西山王。”[1]P36阮文岳是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作者用仅仅百余字就把阮文岳的称王过程简单的介绍了,与史记中介绍人物的手法如出一辙。

语言的描述有时也会力不从心,人的情感、思想等变化更是语言所言不尽、道不清、说不明的。当然,这并不是人的语言能力有限,而是由语言本身的不自足性造成的。正如刘禹锡所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鳃也曾说:“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为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运用其它非语言的行为来协助表达,而“面相身势”描写即是最好的补充。

2.2 人物面相身势描写

所谓面相身势是指“一切伴随着人,附着于人的符号,如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多方面的附着符号,形成一个与话语同步的符号集合”。[5]P113“面相身势”具体包括声气息(如语调、口气、歌咏等),面相(脸色、表情等),身势(姿态、体态、体位变化、动作等)和伴随物等等。人在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表情、身势姿态或体位的变化等,而这些伴随于人的面相身势往往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时它甚至可以代替话语在表达一切层次上发挥作用,成为将意向含义渗透到话语里去的极重要手段。《皇黎一统志》中就有很多针对人物面相身势的描写。

时王疾已弥留,圣母入省,邓氏抱王起坐,圣母立御榻旁,泣涕请安。王泣下曰:“小子拜手稽首,启国圣母,小子不幸短命,不得终事圣母,念惟孝道未终,五内如割,请圣驾还宫,寝善从容,毋以小子为念,以伤圣怀,晨昏之事,已有嗣王。”圣母泣涕久之,意欲以储位为言,而有邓氏在,难于启齿,迟回未出。[1]P31

邓森是王圣母的亲生儿子,在他弥留之际,圣母来看望他,却只是“立御榻旁。”圣母虽是母亲,但是在贵似一国之君的儿子面前说话却没有什么分量,和儿子的关系也并不像一般母子。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郑森的一番话让人动容,圣母更是“泣涕久之”。但这个“泣涕”里面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母子情深的内涵。郑森废嫡立少的决定还没有付诸实施就到了大限之期,圣母内心担忧——担心年仅五岁的郑檊不能担起振兴社稷的重任,还害怕以郑楷为首的长孙率群臣乘机兴变。在邓氏在场的情况下又“难于启齿”,只能“迟回未出”。这一段把圣母即将失去儿子的痛苦和担心社稷的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再如:邓氏哽咽刻余,截发而誓曰:“主上不怜妾身,忍使妾踽踽独棲,妾愿以身殉主上。奉事圣母已有两位公主;辅佐嗣王,已有诸大臣,主上勿以是托妾。”乃放生大哭。[1]P31

邓宣妃是《皇黎一统志》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形象之一,也是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在郑森临终之际,邓氏由“哽咽”到“截发”再到“放声大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想到郑王即将去世,自己和郑檊孤儿寡母,在宫中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不由的悲从中来,“哽咽”起来。再想到和郑王恩爱情深,不由得截发明志,表明自己的心意。最后陷入两难的境地,儿子尚且年幼,自己“以身殉主”留下幼子一人在世,不忍。不“以身殉主”,又难以忘记昔日情谊,因此“放声大哭”。这一段关于邓氏的面相身势的描写,真实的展现了邓氏的心理变化。

渐近见一人戎装立船头,视之乃黎班也。帝且喜且怍,未知所言,班知是御舟,惶遽拜谒,帝泫然流涕曰:“朕悔不用卿计,为登授所误,早知至此,宁在炭山而败,无宁归真定而败。重苦一番跋涉,取笑于人而已。往不可复,今将若何?”[1]P196

昭统帝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个性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先写他“且喜且怍,未知所言”的复杂的面部表情,紧接着是“泫然流涕”的感情释放。这一连贯的表情,突出的显示了作为一代帝王字逃亡过程中的无助,以及他脆弱的性格特征。面相身势的描写,把昭统帝的性格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昭统帝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皇黎一统志》描写人物动作、情态的叙述语言简练、精确。它往往使用一两句语,甚至只用几个字,就能够生动、有力地渲染出环境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观其容而知其心”[6]P71,可见“面相身势”是一个人生命意识的反映。人的内在活动,无论多么深约隐微,总会被面相身势这一外在形态表现出来。《皇黎一统志》的作者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显现人的生命意识的外在形态-面相身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细致入微的雕塑刻划,是促成《皇黎一统志》成为越南汉文历史小说最具代表性并且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使得文学具有了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审美特性,在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同时,文学的语言因为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本身也具有审美的价值。”[7]P259因此,对一部作品进行研究,语言艺术方面的分析是不可缺少的。《皇黎一统志》作为越南汉文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文学价值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关于其和《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中人物形象的研究都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吴俧,吴悠.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皇黎一统志[M].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92.

[2]徐杰舜,陆凌霄.越南《皇黎一统志》与中国《三国演义》之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7).

[3]于在照.越南文学史[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

[4]陈荆和.大越史记全书(校合本上、中、下)[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昭和59年(1959年).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6]乌国义,等.国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Analysisof the Linguistic Artof theNovel HuangliYitong Zhi

W U X ia
(G uang x i U ni v ersity for N ationnal ities,N anning G nang x i 530006)

H uangl i Y itong Z hi is themost representati v e and the highest achie v ement of l iterature w or k s among the no v els in V ietnam w hich w rote in C hinese.T he author of the no v el has profound k no w ledgeonancient C hinese and it gi v es theno v el enchantment ofmel lo w language.T he appl ication of language is v ery e x cel lent and the w or k has v ery high v alue to appreciate.C haracters in this no v el ha v e its o w n l inguistic characteristic.P ro v erbs,dialects and fol k adages and the languagema k e the characters v i v idlyunfoldbefore reader’seyes.

C haracter’s L anguage;F ol k A dages and L iterary Q uotation;W riter’s L anguage; H ist orical L anguage

I206

A

1672-2094(2013)01-0027-06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1-08

吴 侠(1985-),女,安徽淮北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一统语言
刘毕新
《大清一统舆图·陕西全图》初探
语言是刀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元与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整合的内在逻辑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清一统志》西部西藏“阿里”四至与寺庙城邑考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