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的全面发展
2013-04-11苗萃妮
苗萃妮 李 敏
(1.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2.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哲学诞生伊始,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研究的对象。但是,从古希腊先哲到近代西方思想家都没有实现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全理解。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科学地揭示出了人的本质的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需要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科学地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活动即劳动来探讨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详细论述,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6这里的人的类特性指人的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指劳动,即人的本质就是劳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神秘东西,人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存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便不复存在,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是对人类主体性活动本质的高度概括。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立足社会关系去探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60此命题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着手从历史的、现实的、科学的社会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划清了界限,进入了科学主义历史观的领域。马克思给后人提供了立足实际生活中去分析人的本质的思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的本质必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探寻,不能直观猜测和主观臆断,只能通过反思、摸索、实践、再实践的形式去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不能离开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来谈,它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和社会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人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的载体,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人的需要探讨人的本质。他认为,任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存在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存在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内在必然性和存在方式,也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内在动因和根本依据。人要进行劳动活动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必然要在实践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与前两个界定是一脉相承、互为条件的。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89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活动本身逐渐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和追求,社会分工以及人们在分工中受到所处地位和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成为必然需求,从而产生了社会关系。
二、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295。因此,理解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立足点,也是理解人的发展及其实质的前提和基础。
(一)认识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马克思透过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揭示出了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进而从劳动的三个方面即主体、对象和工具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进行阐述,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人作为自由创造物的本来状态,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性活动,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要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6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的生存需要和活动方式,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人的社会关系都统一于实践,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实践。因此,实现人的发展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独自存在和发展。人的全面性指的就是他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关系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和人之间建立的关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还应该是全面的和自由的。人的关系的普遍性最初主要体现在物质交换关系上,然后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了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宗教的关系等,它们共同对人的本质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科学的突飞猛进,突破地域、民族和种族的界线,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密切,更加凸显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发展人的本质,促进现代人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把个人的发展真正纳入到社会的发展中,以每个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三)认识到需要是人的本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主体需要和终极目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社会中的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本性即需要,为了求得满足自身发展的方式,就不得不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包含两性关系、社会分工、交换物品等,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相互关系是必然的。我们从马克思对需要的界定可以看出:需要不仅具有前提性、目的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全面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能需求和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无从谈起,所以人的本质的需要性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和终极目标。
三、实践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思考
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科学内涵,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具有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人的全面发展即是指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特性,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三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物质需求才会得到满足,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才会成为支配社会财富的主体力量,这样人在生产力中最革命最积极的作用才能得到最佳体现。同时,马克思还精辟地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121-122目前,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对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很不和谐。因此,要想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让低碳理念走进日常生活。
(二)不断变革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高度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是畸型的、片面的、没有自我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潜在危机所决定的,从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制约着工人的发展。因此,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实现生产资料全民占有的社会,是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的社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和全面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能够激发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依法治国使得人民群众懂法、依法、守法,形成一种良性的、和谐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和法律援助,真正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不动摇。
(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离不开先进文化,个人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所以说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发展以及发展的不同直接取决于教育,教育可以逐渐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建设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吸收进来的优秀外来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用先进的文化和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整个社会营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