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思想与心理的思辨*
2013-04-11神彦飞
神彦飞,赵 健
(1.山东大学《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100;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思想与心理在很早就被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范畴,围绕这两个领域,学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关于思想与心理的边界问题严重困扰着广大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这个问题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思想与心理各自应有不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困惑,同样的一种表现的错误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心理动机可能大相径庭。当一个错误行为的根源在于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对实践活动的误解时,这是一个思想问题。当一个错误行为的根源在于心理异常时,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当中,遇到学生行为失范时,往往倾向归结于心理问题而回避思想领域的交锋、斗争和灌输。而在改革开放前的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又往往倾向于归结为思想问题而采用斗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忽略了心理因素。这都是不对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分界的标准,厘清思想与心理各自范畴的边界,然后根据问题的根源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找到有效的“发力点”,不至于让自己的工作产生“无效率”或者“负效率”的现象。
在现实中,有的研究者把许多思想问题依然看作是心理问题,但思想问题怎样成为心理问题,界限在哪里,研究者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论述。在非学术领域出现这样的说法,不足为怪;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而言,思想、心理是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不应出现这种认识上的混淆和叠加。思想与心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念,如果思想与心理的关系没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自然就会引起争论。“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明晰和拓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重要议题。”①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从实践角度观察,思想与心理都不具备独立的表达通道,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表达出来。对于行为结果的观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的实证材料。所以,必须把思想从心理中剥离出来才能够继续研究思想与行为的关系。
一、思想、心理的概念解析
常有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难以解决的思想问题时,常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一笔带过,或者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归结为“社会原因”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案例进行仔细分析,都会发现行为失范的个人,对其第一步的归因无非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下一步工作就是对具体的思想或者心理问题进行微观剖析。因此,很有必要在理论上把思想和心理的界限厘清,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操作排除理论困扰。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来看,“思想与心理的关系比较复杂。心理就其内涵来说,与思想、意识是一致的,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心理的外延明显大于思想,它不仅仅指认识这一反映形式,而且还包含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反映形式和兴趣、能力、气质等个性特质。而当说起思想时,人们则更侧重于它对客观外界的反映的内容。”①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一)思想的内涵及其解析——思想的实质是信息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思想的概念如下:“①(名)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②(名)念头;想法。”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90页。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思想是表示思维结果的一个名词,思想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流,它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可表达性、结构性与可解构性、发展性与可传承性等特点。理论上,思想可以从一个人传递到另外一个人,从一个集体传递到另外一个集体。在传递的过程中思想本身会有一些变化,会被改造,但是思想本身被传递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两人交换就都有了两个思想”——这是公认的经验与现实。思想的交换与传递过程中没有物质的交换,仅仅是语言等信息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进行传递,这就是思想的“移植”,是一个信息流的传递和加工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一个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是移植一套思想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体系中,变为受教育者思想的一部分。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思想可以解析为如下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思想体系;第二个维度是个体思想。思想体系是不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人而存在的完整的思想系统,这一个系统可以存在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大脑中,也可以存在于书籍、磁盘等载体中。它的历史起点是实践中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成熟的标志是某一些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观察和总结。思想体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有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周期。思想体系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些思想体系会被逐渐淘汰而在现实社会中消亡,也有一些思想体系日益成熟和丰富。但如果资料充足,消亡的思想体系也能够在记载中留下印记,可以供后人研究,也有可能在若干年后以新的形式在人类社会中重新出现。与思想体系不同,个体思想必须依托某一个独立的个人而存在,是某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结果。随着某一个具体个人的成长而产生,生命周期与这个思想主体的自然生命周期相关联。当这个思想主体死亡,他的活动的个体思想就自然消亡了,但他的思想通过个人活动留下的历史痕迹依然可以通过学术方法予以还原和研究。
(二)心理的内涵及其解析——心理的实质是人脑的活动
同样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心理是这样被解释的:“①(名)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②(名)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513页。心理学大辞典中心理的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④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70页。从这些概念来进行分析,心理是一个表示过程和状态的名词,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准确讲,心理具备的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心理可以解析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心理活动,这个概念与时间段有关,表示一段时间内的心理轨迹,这是一个运动的概念。从这个维度出发,心理可以描述为受教育者大脑的活动过程。第二个维度是心理状态,表示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间段内平均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观察测量结果和相对值。从这个维度出发,心理可以被描述为受教育者的思维状态,也可以被描述为受教育者大脑的思维特征。
(三)思想、心理、行为的关系分析
1.思想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思想可以被表达,可以被记录,可以被传播。思想是头脑的活动的结果,心理是头脑的活动的过程和特征。何为因,何为果呢?显然,心理活动是原因,思想是结果。心理有感觉、知觉、记忆……等各种层次。一般认为理性思维产生以后出现的心理活动结果才是思想。当心理活动的结果能够借助语言等载体清晰地表达出来的时候,心理活动就产生了思想的结果。因为只有当表达与接受必须同时发生时,表达才能够成功,表达与接受同时成功的前提就是产生思想联结,毫无疑问这时思想就产生了。“人类怎么样才算有了真正的‘思想’,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三,意识的可交流性。也就是说在意识活动中,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加以表达向外显示,可以在人们之间相互交流。”①余仰涛、黄代翠:《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7期。从外界接受的思想也可以反作用于心理,人们在阅读、交流时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心理活动。
2.心理是行为的动力。对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学的各个流派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以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为重要领域,但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阐述阶段,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和佐证。一旦涉及微观关系往往语焉不详或者直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支撑材料。其实简单照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要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和实验的方法,这需要大量的案例积累和素材分析。与动物心理相比,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化了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除了因本能的驱动而产生的结果,更多的是理性的心理活动所驱动。
3.心理是行为与思想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接受一种思想,接受一种已经存在的思想体系。那么就不得不考虑受教育者在接触这个思想体系以前自己原有的思想体系与要接受的思想体系的兼容性。实质上这种接受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同时是思想的相互作用。作为个人或者群体来说,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有已经接受了的知识储备,就是“思想基础”,然后再有目的判断,随后产生心理活动,才会有行为发生。如一种思想发挥了效能,并不是这种思想本身能够直接产生作用,而是这种思想被人们接受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然后才有了“精神”等具有指向性的活动。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的特征
思想的传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页。“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一定的阶级、集团运用自身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提高、动员、引导群众实现一定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过程。思想掌握群众,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本质。”③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是思想,终点也是思想。
(一)思想具有稳定性与可表达性
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毛泽东同志也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①毛 泽东1963年5月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话,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想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由于人们社会实践的相对稳定性,所以思想具备与之相关的相对稳定性。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而对与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很大距离的思想则较难以接受。思想的稳定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为一门专门工作和一个专门学科的重要基石。
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思想的可表达性,能够表达出来的心理才是思想。思想的表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都接受了从别人那里“表达”来的思想;另一方面,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向他人表达。谈话是一种双向的表达,阅读和写作都是单向的表达,阅读是对表达的接受,写作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就是思想表达的一种高级形式。教育者要把相对稳定的思想灌输到驾驭对象的大脑当中,让教育对象接受这种思想,思想的表达是必要的通道。
在思想的各个层次上,其稳定性与可表达性都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在交流的过程中,思想的形式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思想的内容会保持不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阅读到的马恩经典著作,基本都是翻译后的原著,但我们一样可以接触到伟人的思想,可以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通过这个过程,伟人的个人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我们自身思想体系的基础。这个过程见证了思想的稳定性,也见证了思想的可表达性。
(二)思想具有结构性与可解构性
思想作为一种结果,具有自身的结构。“思想元是抽象化了的普通的思想,在发生思想关系各方中都是同样存在的思想。”②余仰涛:《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思想是由“思想元”按照各种关系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系统的完整性与否可以将思想分为系统的思想和思想的片段。思想的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包括多少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历来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热点。熊建生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③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8期。思想具有结构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定是掌握了成体系思想的工作者,而教育的目标是要把这一思想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和结构移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
思想的解构性是指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同一种思想可以有多种的判断和理解。不同的接受者由于他自身的基础思想不同,对某种思想的价值判断和内容判断都会有所不同。所谓“解构主义”也就是根据思想的解构性而兴起。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流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也是百家争鸣——内核是一致的,但解读各异。中国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西方人则有“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三)思想具有发展性与可传承性
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思想史本身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④[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扉页。除了具体个人的思想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中的思想,一般意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最新发展。思想的发展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思想内容的发展;第二是思想载体的发展。
思想通过人类的学习进行代际传承,实现了思想本身的发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然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直到今天“中国梦”。思想本身一脉相承,并且在传承中实现了自我的发展。不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发展性,纵观世界范围内,各种宗教思想、哲学思想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思想在代代相传、薪火相继,内容发展的同时其核心保持稳定,这种核心内容就是“经典”。
思想通过交流来表现,交流的工具就是思想的载体。毫无疑问思想最本源的载体是语言,然后有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了图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作为思想的载体,现在又有了影视等多媒体方式的思想载体。人类以各种载体来记录自身的思想,将思想物化,以实现思想的传承。物化的思想实际是一种信息的编码,经过解读,又在人的大脑中还原为了人的思想,人们常常会说“某某中记录了什么思想,折射出什么思想”。所以说,载体本身是一种信息流,是一种物质,但是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思想。
(四)可移植性贯穿思想的各种性质始终
“移植”和“可移植性”最初都是生物学概念。移植是指:“①(动)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②(动)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如角膜、皮肤、骨和血管等的移植。”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606页。可移植性就是指的能够脱离原来的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里存活的性质。现在这个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和系统有关的其他方面,例如在计算机领域里泛指一个软件和硬件能够到另外一个系统里被使用的能力。现在,我们把这个概念借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思想的移植保持其内核和结构的相对稳定;第二,思想移植以后就和接受者原有思想相结合并保持其活力。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思想从一个人可以传递到另外一个人,可以从一群人传递到另外一群人,可以从一代人传递到另外一代人,可以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外一种文化。这种传递显然实现的是思想的“移植”——思想是具备可移植性的。这种可移植性贯穿思想的各种性质当中。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心理的特征
心理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理活动的载体是现实中的个人,与思想不同,心理活动不能离开具体的现实中的个人而存在。没有“抽象的心理”一说。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思想教育”而没有纯粹的“心理教育”,而是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这充分说明教育不能直接对心理施加影响,只能对心理的健康程度加以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心理是个体的、微观的、具体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条件,是基础之一,是过程,但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
(一)心理活动不具备可保存性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有很多。有一些是相对稳定的特征,例如性格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是转瞬即逝的特征,如情绪的反应,接受与否的判断,价值的感悟等。思想可以通过书籍、艺术作品等载体来保存。心理活动不具备可保存性。除了活着的人本身以外,没有任何一种容器、任何一种载体可以保存心理活动或者是心理状态。心理学的著作和报告可以记录心理活动的测量结果,但是也不能通过记录复原心理活动本身。拿一本书说“这里面有某某思想”,大家可以理解,但是除了具体的个人以外,找不到任何载体可以说“这里面有一个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时机”问题,就是指对同一项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刻做工作可能效果大相径庭,这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会有很大差异。正是这种心理活动的不可保存性才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二)心理活动的测量符合“测不准原理”
“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很多心理学研究者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产生了兴趣,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测量可以了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②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心理活动的测量可以通过激素水平、心电活动、脑电活动、心理测量量表等方式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测量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对被测量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干扰测量的结果,这就有点像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心理测量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结果,永远只是近似值。但是这个近似值具有唯一性。
正如前文所述,思想的结果可以用载体来表达。人们在阅读、欣赏艺术的同时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还原表达者的思想。心理测量的结果也可以用数据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揣测被测量者的心理状态,但心理测量的结果无法还原为心理活动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或许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间环节,不能与之并提,更不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须知,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受教育对象,他可能脑海中充满了敌对势力灌输的思想。
(三)心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心理的不可移植性
思想环境相同时,一种思想移植到另外一个人那里还是这种思想,不经过有意识的改造就不会有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的移植被称作“内化”。然后通过行动再把思想表达出来,称为“外化”。心理则完全不同,我们既不能将别人的心理“内化”,也不可能将别人的心理“外化”。在心理学专业中,揣测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然后进入相关心理状态是一项专门的技术,称为“共情”,是心理辅导技术,其实是一种表演,并不能真正实现心理状态的迁移。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不同的,心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心理的不可移植性。在《庄子·秋水》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著名辩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较早有关心理与思想差异的研究。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否具备“可移植性”是思想区别于心理的根本特点,具备可移植性的属于思想范畴,否则,属于心理范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这是判别思想与心理各自范畴边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