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文月刊》(1940-1949)目录辑校*

2013-04-11李宗刚

关键词:后记国文月刊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国文月刊》由开明书店印行,最初的出版地点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月刊社编”。在创刊号《卷首语》中,该刊强调了“刊物是由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中同人所主编的,同时邀同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中同人及校外热心于国文教学的同志合力举办”②编者:《卷首语》,《国文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1946年3月20日出版的第41期《国文月刊》,出版地开始迁移到了重庆保安路126号,并在该期的《卷首语》中就期刊的变动进行了说明。1946年7月20日出版第45期《国文月刊》,编辑者没有变动,但出版地迁往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

从1940年6月到1949年8月,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国文月刊》而言,前后共出刊82期,其中,第 28/29/30期合并为一期,第 31/32期合并为一期,第43/44期合并为一期。如果把这些合刊当作一本计算,该刊实际印刷了78本。1940年6月创刊后,1940年该刊共出刊4期;1941年共出刊7期;1942年共出刊7期;1943年共出刊6期;1944年共出刊8期(实际5本期刊);1945年共出刊7期;1946年共出刊11期(实际10本期刊);1947年共出刊12期;1948年共出刊12期;1949年共出刊8期。该刊采用十六开本,每期刊发文章为5至10篇不等,累积刊发文章651篇。③该统计数据包括了第1期封二的卷首语、第3期最后一作文成绩示例、第41期封二的卷首语、第55期最后一附录等4篇文章。

《国文月刊》尽管名为月刊,但一开始出刊的周期并不是按照每个月的周期刊出,到了1947年,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月刊。

《国文月刊》的编辑委员会和主编历经一些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1940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期《国文月刊》的编辑委员依次为:浦江清(主编)、朱自清、罗庸、魏建功、余冠英、郑婴。

1940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3期《国文月刊》,编辑委员的次序有所调整。调整后的次序依次为:余冠英(主编)、朱自清、罗庸、浦江清、彭仲铎、郑婴。

1942年3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国文月刊》的编委会,共有8人。主编为余冠英,编委有罗常培、朱自清、罗庸、江力(疑为王力的错误排版,因为到了第13期,在编委会人员组成中,编委会委员“江力”已经调整为“王力”。——笔者注)、彭仲铎、萧涤非、张清常等7人。

1944年6月出版的第27期《国文月刊》中,编辑委员增补了闻一多,列最后一名;还增补了浦江清,位于彭仲铎之前。

1944年11月出版的第28/29/30期《国文月刊》中,编辑委员增补了李广田,列最后一名。闻一多不再担任编辑委员。

1945年8月出版的第37期《国文月刊》中,编辑委员依次是:余冠英(主编)、罗庸、罗常培、朱自清、王力、浦江清、彭仲铎、萧涤非、张清常、李广田。

1945年9月出版的第38期《国文月刊》中,编辑委员增补了沈从文,列萧涤非之前。

1946年3月20日出版的第41期《国文月刊》中,原来的“编委会”调整为“编辑者”。编辑者有:夏丏尊、叶圣陶、郭绍虞、朱自清四人。

1946年6月20日出版的第43/44期《国文月刊》中,编辑者因为夏丏尊去世而有所调整。调整后的编辑者是:郭绍虞、周予同、叶圣陶、朱自清。

1947年1月20日出版的第51期《国文月刊》中,编辑者有所调整。调整后的编辑者依次是:叶圣陶、黎锦熙、郭绍虞、朱自清、周予同、吕叔湘。

1948年1月10日出版的第63期《国文月刊》中,编辑者调整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郭绍虞、周予同。

1948年9月10日出版的第71期《国文月刊》中,因朱自清去世,编辑者调整为:吕叔湘、叶圣陶、郭绍虞、周予同。

1949年4月10日出版的第78期《国文月刊》中,编辑者调整为:吕叔湘、王伯祥、郭绍虞、周予同。叶圣陶不再担任编辑。

1949年6月出版的第81期《国文月刊》中,不再使用民国纪年,开始使用公元纪年的方式。编辑者不再署名,调整为:国文月刊社,代表人:郭绍虞。

为了更好地呈现《国文月刊》的历史原貌,本文对《国文月刊》的目录辑校过程中,对一些出现编排错误的地方,均以注释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说明。

1940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1卷第1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出版。编辑委员依次为:浦江清(主编)、朱自清、罗庸、魏建功、余冠英、郑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月刊社编”,开明书店印行。每月十六日出版。

编者:《卷首语》②在 《卷首语》中,编者指出:“刊物是由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中同人所主编,同时邀同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中同人及校外热心于国文教学的同志合力举办的。”,封二。

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第3-6页。

罗庸先生(讲),许秉乾(记):《文学史与中学国文教学》(廿八年十二月十四日),第7-9页。

余冠英:《谈新乐府》,第10-15页。

沈从文:《习作举例:一、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第16-20页。

《编辑后记》③《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刊撰稿人今特为读者介绍。”,第20页。

施蛰存:《文艺作品解说之一:鲁迅的“明天”》,第21-30页。

吕叔湘:《未知称代和任指称代:疑问称代词的另一用途》,第31-32页。

佩弦:《文病类例(词汇)》,第33-35页。

第1卷第2期④原刊标示出版日期为“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六日”。

朱自清:《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第2-5页。

王了一:《逻辑和语法》,第6-9页。

浦江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二)》,第10-17页。

陈梦家:《梦甲室字话》,第18-19,25页。

吕叔湘:《全体和部分》,第20-22页。

余冠英:《谈“成语错误”》,第23-25页。

沈从文:《习作举例:二、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第26-30页。

《编辑后语》①《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的撰稿人有好几位已见前期”。,第30页。

郑临川:《习作选录: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记》,第31页。

姚芳:《习作选录: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第31-33页。

李婉容:《习作选录: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第33-34页。

第1卷第3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出版。从本期看是,编辑委员次序有所调整,调整后的次序依次为:余冠英(主编)、朱自清、罗庸、浦江清、彭仲铎、郑婴。

罗庸:《感与思:二十九年八月卅一日在本校师范学院国文学会夏令讲习会讲》,第2-5页。

浦江清:《论中学国文》,第6-14页。

和克强:《中学生作文成绩低劣的原因及其补救办法(附表)》,第15-21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第22-24页。

沈从文:《习作举例:三、由冰心到废名》,第25-29页。

冠英:《关于本年度统考国文试题中的文言译语体》,第30-32页。

《本年度统考国文作文成绩示例(附载)》,第33-35页。

《编辑后记》③《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刊第一期曾载‘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封三。

第1卷第4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

罗莘田:《误读字的分析:为云南中等学校师资进修班讲演》,第2-8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续)》,第9-13页。

许维遹:《国语选注:周语(上)》,第14-19页。

李嘉言:《读唐诗文札记五则》,第19页。

田葆瑛:《国语虚字谈》,第20-24页。

冠英:《比较的读文法示例》,第25-28页。

江清(辑录):《古文丛话: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与韩荆州书宴桃李园序、韩愈李愿归盘谷序、欧阳修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第29-30页。

佩弦:《文病类例(词汇)(续)》,第 31-34页。

1941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1卷第5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一月十六日”出版。

闻一多:《怎样读九歌》,第2-16页。

王了一:《谈意义不明》,第17-18,26页。

浦江清:《古文选读: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附录:梅尧臣:《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第19-26页。

陈梦家:《认字的方法》,第27-28页。

陈西滢:《“明天”解说的商榷》,第29-33页。

忠:《“听到”和“知道”的商榷》,第34页。

《编辑后记》⑥《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闻一多先生休假期满。”,封三。

第1卷第6期⑦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二月十六日”出版。

叶绍钧:《论写作教学》,第2-7页。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一)》,第 8-10,7页。

罗庸:《思无邪》,第11-12页。

和克强:《别字之研究》,第13-16页。

孔祥瑛:《乐府与五言诗》,第17-20页。

陈梦家:《书语》,第21-22页。

彭仲铎:《古籍中专名成语之正读举例》,第23-33页。

罗莘田:《恬广谈音》,第34页。

第1卷第7期⑧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五月十六日”出版。

朱东润:《文章的标准》,第3-9页。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二)》,第10-13页。

孙毓棠:《历史与文学》,第14-18页。

吴晓铃:《说“旦”:中国戏剧角色考之一》(上篇),第19-22页。

灌婴:《潜广新乐府》,第22页。

孔祥瑛:《乐府与五言诗(续)》,第23-27页。

张清常:《字与词》,第28-30页。

灌婴:《潜广新乐府:学徒勇》,第30页。

许维遹:《国语选注:周语(下)》,第31-34页。

《编后》①《编后》的开头这样写道:“朱东润先生任教于武汉大学。”,第34页。

第1卷第8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六月十六日”出版。

冯友兰:《读秦妇吟校笺》,第2页。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三)》,第3-6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续)》,第7-8页。

易熙吾:《同音汉字之辨认法》,第9-13页。

《编辑后记》③《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有冯友兰先生。”,第13页。

余冠英:《文章浅话之一:信与达》,第14-18页。

灌婴:《潜广新乐府:闻谣叹》,第18页。

吴晓铃:《说“旦”:中国戏剧角色考之一》(下篇),第19-22页。

于在春:《国文成绩考查述例》,第23-25页。

吴有容:《中学国文教科书革新刍议》,第26页。

吴有容:《从国文教材的革新谈到各科教材的革新和国家编印的图书》,第27页。

第1卷第9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七月十六日”出版。

王了一:《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第2-4页。

张清常:《字的次序与词的次序》,第5-8页。

《编辑后记》⑤《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有李嘉言。”,第8页。

李嘉言:《全唐诗校读法绪馀》,第9-11页。

陶光:《左传邲之战补注》,,第12-14页。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四)》,第15-17页。

罗庸:《读杜举隅》,第18-19页。

吴晓铃:《我研究戏曲的方法》,第20-23页。

张 :《谈读书》,第24-27页。

庞翔勋:《谈初中学生错字之矫正:江苏省立洛社乡师三年级的一个试验报告(附表)》,第28-30页。

刘申叔(遗说),罗常培(笔述):《左庵文论:文心雕龙颂赞篇(上)》,第31-33页。

第1卷第10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九月十六日”出版。

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第2-8页。

陶光:《文心雕龙论》,第9-13页。

程会昌:《部颁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平议》,第14-19页。

刘申叔(遗说)、罗常培(笔述):《左庵文论:文心雕龙颂赞篇(下)》,第20-21页。

萧望卿:《诗的趣味》,第22-23页。

傅庚生:《诗无达诂议》,第23页。

李嘉言:《读唐诗文札记》,第24-25页。

傅庚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第25页。

冠英:《介绍“精读指导举隅”》,第26-28页。

《编辑后记》⑦《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有两篇预先约定的文章。”,第28页。

汪曾祺:《灯下》,第29-31页。

第1卷第11期⑧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

老舍:《知难而“进”》,第3-5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续)》,第6-9页。

易熙吾:《汉字读音》,第10-17页。

灌婴:《潜广新乐府:岂不辱》,第17页。

吴组缃:《介绍短篇小说四篇》,第18-20页。

吴奔星:《中学国文教学的“分工合作制”:一个新的建议(附表)》,第21-25页。

陈梦家:《释“国”“文”》,第26页。

施蛰存:《关于“明天”》,第27-29页。

胡时先:《纠正一般中学生对于学习国文的错误观念(附图表)》,第30-32页。

1942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12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出版。第12期的编委会共有8人,主编为余冠英,编委有罗常培、朱自清、罗庸、江力(疑为王力的错误排版——笔者注)、彭仲铎、萧涤非、张清常等7人。

罗莘田:《中国人与中国文:三十年四月二十四日在昆明广播电台讲演》,第2-4页。

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恉趣》,第5-11页。

岑麒祥:《中国语词之词性及位置》,第12-17页。

赵西陆:《三国志诸葛亮传集证》,第18-24页。

徐德庵:《方言丛考》,第25-31页。

卫仲璠:《樗庐文谈》,第32页。

莘田:《答汪洋君问》,第33-34页。

第13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出版。在编委会人员组成中,编委会委员“江力”已经修改为“王力”。

王了一:《文言的学习》,第2-10页。

罗莘田:《什么呌“双声”“叠韵”:恬广说音之二》,第11-15页。

卫仲璠:《樗庐文谈(续)》,第15页。

余冠英:《说雅:文章浅话之二》,第16-22页。

《编辑后记》③《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罗莘田先生将陆续在本刊发表几篇谈音韵的短文。”,第22页。

赵西陆:《三国志诸葛亮传集证(二)》,第23-29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陇西行、艳歌行、羽林郎、饮马长城窟行》,第30-32页。

郭绍虞:《作文摘谬实例序:一个国文教学法中的新问题》,第33-35页。

第14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出版。

罗庸:《我与论语:三十一年一月十七日在本校儒学会讲》,第2-5页。

萧涤非:《乐府填词与韦昭》,第6-13页。

陶光:《北曲与南曲(上)》,第14-17,19页。

罗莘田:《汉字的声音是古今一样的吗:恬广说音之三》,第18-19页。

赵西陆:《三国志诸葛亮传集证(三)》,第20-24页。

何善周:《韩非子说难篇约注》,第25-29页。

老舍(讲),北汜、运燮(等记录):《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第30-34页。

《编辑后记》⑤《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有萧涤非先生及何善周先生。”,第34页。

第15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出版”。

李广田:《活的语言》,第2-9页。

陶光:《北曲与南曲(下)》,第10-12页。

罗庸:《古乐杂记》,第13-16页。

编者:《介绍“国文杂志”》,第16页。

张清常:《阅读古文的一种方法(附表)》,第17-20页。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五)》,第21-23页。

《编辑后记》⑦《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有李广田先生。”,第23页。

赵西陆:《三国志诸葛亮传集证(续)》,第24-31页。

陈友琴:《词儿的歧义及其误用》,第32-34页。

老舍(讲),北汜、运燮(等记录):《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续)》,第35-38页。

叶绍钧:《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第39-43页。

第16期①原刊标示“民国卅一年十月十六日”出版。

程会昌:《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第2-4页。

彭仲铎:《释三五九》,第5-9,34页。

浦江清:《谈京本通俗小说》,第10-16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续):始生、枯鱼过河泣、豫章行、艳歌行、咄唶歌》,第17-19页。

张清常:《阅读古文的一种方法(续)》,第20-22页。

徐德庵:《方言丛考(续)》,第23-24页。

傅庚生:《咀华随笔:诗词之剪裁与含蓄、至文与真情、意趣与清空、纵与收》,第25-26页。

承宗绪:《国文教学一得》,第27-28页。

《编后语》②《编后语》的开头这样写道:“程会昌先生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第28页。

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未完)》,第29-34页。

第17期③原刊标示“民国卅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出版。

罗庸:《论读专书:西南联合大学国文学会中国文学十二讲讲稿》,第2-5页。

朱佩弦先生(讲),姚殿芳,叶金根(记录):《诗的语言》,第6-8,18页。

传懋勉:《从绝句的起源说到杜工部的绝句》,第9-12,23页。

李嘉言:《绝句与联句》,第13-14页。

萧涤非:《谈中学读诗》,第15-18页。

余冠英:《坊间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白话文教材之批评: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材教法研究讲稿》,第19-23页。

张清常:《阅读古文的一种方法(续)》,第24-28页。

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续)》,第29-34页。

《编辑后记》④《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论读专书’‘诗的语言’”。,第34页。

第18期⑤原刊标示“民国卅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

罗庸:《诗人》,第2-6页。

余冠英:《七言诗起源新论》,第7-12页。

易熙吾:《读说文是识字的捷径吗》⑥目录中文章题目为“读说文是识字的捷径吗”,内文中为“读说文是识字的捷径吗?”。,第13-20页。

张清常:《对于坊间中学教科书所选“学术文”教材之商榷》,第21-28页。

《编后语》⑦《编后语》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只容纳了五篇文章。”,第28页。

沈从文:《短篇小说(五月二日在西南联大国文学会讲)》,第29-35页。

1943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19期⑧原刊标示“民国卅二年二月十六日”出版。

罗莘田:《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一日在昆明广播电台讲演》,第2-6页。

杨振声:《文言文与语体文》,第7-10页。

朱自清先生(讲),李军、邱鹰(记录):《文学与新闻》,第11-14页。

陈梦家:《介绍王了一先生汉字改革》,第15-17页。

余冠英:《七言诗起源新论(续)》,第18-23页。

李嘉言:《全唐诗辨证》,第24-28页。

刘兆吉:《关于孤儿行》,第29页。

吴晓铃:《吴兴周氏言言斋善本剧曲叙录》,第30-34页。

《编辑后记》①《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杨今甫(振声)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最近教育部编订大学一年级国文课本,未选录语体文,罗杨两先生的议论,皆为此事而发。”,第34页。

第20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出版。

朱自清(讲)、叶金根(整理):《了解与欣赏: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第2-4,9页。

李觐高:《王若虚的文学主张》,第5-9页。

沈绳③目录中作者名为“沈绳”,内文处作者名为“沈纯”。:《方言与新字》,第10-11页。

徐德庵:《谈谈音训》,第12-14页。

何善周:《左传鞌之战集解(一)》,第15-20页。

《编辑后语》④《编后语》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第20页。

张友铭:《读史记项羽本纪札记》,第21页。

罗莘田:《我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第22-25页。

吴晓铃:《吴兴周氏言言斋善本剧曲叙录(续)》,第26-28页。

浦江清:《俗言偶抄》,第29-32页。

第21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二年四月”出版。在本期的编委中,突出了主编余冠英,并且单独占一列。

罗庸:《儒家的根本精神: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在昆明广播电台讲》,第2-3页。

游国恩:《论讽刺》,第4-6页。

徐嘉瑞:《云南民谣研究(一)》,第7-11页。

傅肖岩:《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词》,第12-14页。

方霞光:《校点桃花扇新序》,第15-18页。

林庚:《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第19,18页。

王了一:《什么话好听》,第20-21页。

何善周:《左传鞌之战集解(续)》,第22-26页。

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第27-31页。

孙秋方:《中学生眼中的国文课》,第32-33页。

第23期⑨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二年八月”出版。

《编后语》⑥《编后语》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撰者多数是初为本刊执笔的。”,第33页。

第22期⑦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出版。

罗庸:《诗的境界:三十一年十月七日在昆明广播电台讲》,第2-4页。

彭仲铎:《汉赋探源》,第5-7页。

《编辑后记》⑧《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赵仲邑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第7页。

闻一多、季镇淮、何善周:《“七十二”》,第8-12页。

赵仲邑:《黄山谷五言诗句法研究》,第13-19页。

李笠:《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篇疏证》,第20-24页。

林庚:《君子于役》,第25页。

徐嘉瑞:《云南农村戏曲研究(续)》,第26-32页。

项因杰:《研读和写作的矛盾:高中国文程度低落之一因》,第33-34页。

郑天挺:《中国的传记文》,第2-6,37页。

陶光:《怎样读曲》,第7-9页。

《编辑后记》○10《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作者郑毅生(天挺)先生是西南联合大学史学教授。”,第9页。

游国恩:《论写作旧诗:卅一年十二月卅日在昆明中法大学讲演稿》,第10-16页。

邓国基:《孟子未及师事子思之详考》,第17-19页。

吴奔星:《中学国文教学法的出路》,第20-26页。

陈志宪(辑):《谢翱西台恸哭记笺注》,第27-29,19页。

徐嘉瑞:《云南农村戏曲研究(续)》,第30-37页。

第24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出版。

陈觉玄:《部颁“大学国文选目”平议》,第2-5页。

姜亮夫:《隋唐宋韵书体式变迁略说:瀛涯敦煌韵辑论部第二十篇》,第6-9页。

吕叔湘:《否定词(中国文法要略中卷第十四章节录)》,第10-14页。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自序》,第15-17页。

詹锳:《李白家世考异》,第18-23页。

《编辑后记》②《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者陈觉玄先生现任金陵女子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第23页。

傅懋勉:《谈谈律诗》,第24-28页。

赵西陆:《史记魏公子列传校注》,第29-35页。

张世禄:《读了“中学国文教学法的出路”以后》,第36-37页。

孙秋方:《改进国文教学的实际困难》,第38-39页。

罗庸:《论为己之学》,第40-41页。

1944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25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出版。

何傛:《“存文”与“善语”》,第2-7页。

徐德庵:《声变歧出对照表绪论》,第8-9页。

姜亮夫:《隋唐宋韵书体式变迁略说(续)(附表)》,第10-15页。

闻一多:《乐府诗笺(续):焦仲卿妻》,第16-20页。

陈德炎:《大学“彼为善之小人”句解》,第21-22页。

《编辑后记》④《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何傛先生系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驻会委员。”,第22页。

庞翔勋:《我的中学读文教学经验》,第23-25页,32页。

余冠英:《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26-32页。

第26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出版。

李何林:《再来一次白话文运动》,第2-9页。

萧涤非:《论词之起源》,第10-18页。

《编者的话》⑥《编者的话》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的李何林先生曾任国立编译馆编纂。”,第18页。

吕叔湘:《比较句》,第19-25页。

马雍:《中国字体之演变》,第26-27页。

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第28-30页。

叶兢耕:《对于师范学院国文系专业训练的一点感想与意见》,第31-33页,35页。

刘逎隆:《读“方言与新字”(附表)》,第34-35页。

叶绍钧(讲),李军(记):《写作漫谈》,第36-38页。

第27期⑦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出版。本期的编辑委员增补了闻一多,列最后一名,还增补了浦江清,位于彭仲铎之前。

罗莘田:《反切的方法及其应用:恬厂说音之四》,第2-14页。

徐嘉瑞:《秦妇吟本事》,第15-23页。

《编者的话》⑧《编者的话》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新为本刊执笔的有吴忠匡先生。”,第23页。

万先荣:《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笺》,第24-31页。

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第32-35页。

萧涤非:《为“诗史”进一解》,第36-37页。

吴忠匡:《文体小识(待续)》,第38-39页。

林庚:《谈曹操短歌行》,第40页。

第28/29/30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本期的编辑委员增补了李广田,列最后一名。闻一多不再担任编辑委员。

杨振声:《新文学在大学里: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序》,第2-3页。

李广田:《中学国文程度低落的原因及其补救办法》,第4-8页。

陶光:《义理、词章、考证》,第9-18页。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第19-26页。

易熙吾:《汉字使用法》,第27-36页。

王瑶:《说喻》,第37-42页。

王季思:《西厢记作者考(西厢五剧方言考释自序)》,第43-45页。

傅庚生:《中国文学史上之文质观》,第46-50页。

李嘉言、余冠英:《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的讨论》,第51-56页。

浦江清:《词的讲解》,第57-65页。

《编辑后记》②《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因为桂林居民疏散。”,第65页。

赵仲邑:《刘知几史通自叙注》,第66-81页。

程会昌:《文史通义古文十弊篇注》,第82-100页。

刘永潜:《闽教厅“提高中等学校学生国文程度实施方案”商榷》,第101-104页。

田葆瑛:《三年国文教学记》,第105-111页。

吴忠匡:《文体小识(待续)》,第112-114页。

第31/32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出版。

李广田:《论中学国文应以文艺性的语体文为主要教材》,第2-12页。

王了一:《字和词》,第13-15页。

徐嘉瑞:《词曲与交通》,第16-29页。

罗庸:《楚辞纂义叙》,第30-31页。

王季恩:《牡丹亭略说》,第32-33页。

颜虚心:《盘庚今绎》,第34-44页。

唐景崧:《关于随园诗法丛话》,第45-50页。

马忠:《“打”字的过去和现在》,第51-53页。

林庚:《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第54-55页。

季镇淮:《教书杂记》,第56-59页。

吴忠匡:《文体小识(续完)》,第60-64页。

《编辑后记》④《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刊这次将第三十一期和三十二期合并刊出,原因是为了容纳几篇长而不宜分割的文字。本期是第三卷开始。本刊能继续到今天,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今后自当加倍努力,更希望一向爱护本刊的同志予以更多的匡助。”,第64页。

1945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33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三月”出版。

王力:《理想的字典》,第2-27页。

李广田:《论中学国文教材中的学术文》,第28-30页。

浦江清:《词的讲解》,第31-36页。

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续)》,第37-47页。

萧望卿:《马致远的天净沙》,第48-49页。

第34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出版。

李广田:《论中学国文教材中的应用文》,第2-5页。

王了一:《词类》,第6-11页。

王季思:《说比兴》,第12-17页。

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续)》,第18-23页。

浦江清:《词的讲解——温庭筠:菩萨蛮》,第24-31页。

罗庸:《我的中学国文老师》,第32-36页。

《编辑后记》⑦《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刊前因开明书店印刷机构由桂迁渝。”,第36页。

第35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出版。

叶绍钧、朱自清:《“国文教学”自序》,第2-3页。

王了一:《词品》,第4-9页。

傅庚生:《文论主气说发凡》,第10-17页。

质灵:《论黄遵宪的新派诗》,第18-23页。

《编辑后记》②《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许维遹先生久未为本刊撰文。”,第23页。

许维遹:《尚书义证酒诰篇》,第24-31页。

程会昌:《陶诗结庐在人境篇异文释》,第32-34页。

浦江清:《温庭筠菩萨蛮笺释(待续)》,第35-39页。

刘申叔(遗说),罗常培(笔受):《左庵文论四则: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民国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神似与形似(民国八年一月二十三日)、文质与显晦(民国八年二月十三日讲)、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民国八年二月二十日讲)》,第40-42页。

第36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出版。

朱自清:《诗言志辨自序》,第2-4页。

王了一:《仂语》,第5-8页。

萧涤非:《乐府的诙谐性》,第9-13页。

傅懋勉:《白乐天的格诗》,第14-16页。

许维遹:《尚书义证微子篇》,第17-20页。

刘申叔(遗说),罗常培(笔受):《文心雕龙诔碑篇口义》,第21-34页。

浦江清:《温庭筠菩萨蛮笺释(续)》,第35-38页。

林庚:《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第39页。

刘永缙:《姜白石暗香疏影释义》,第40-41页。

游国恩:《槁庵随笔(五则):楚辞湘君湘夫人捐玦遗佩捐袂遗褋说、饶歌思悲翁本事、出夫、曹植书义、宋人楚辞异读》,第42-44页。

《编辑后记》④《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据开明书店通知。”,第44页。

第37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出版。编辑委员依次是:余冠英(主编)、罗庸、罗常培、朱自清、王力、浦江清、彭仲铎、萧涤非、张清常、李广田。

闻一多:《类书与诗》,第2-5页。

王了一:《句子》,第6-9页。

孙昌熙:《元曲中的水浒故事》,第10-23页。

《编辑后记》⑥《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本期撰者孙昌熙先生首次为本刊执笔。”,第23页。

许维遹:《尚书义证金滕篇》,第 24-27,31页。

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28-31页。

萧涤非:《延秋门的商榷》,第32-34页。

第38期⑦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出版。编辑委员依次是:余冠英(主编)、罗庸、罗常培、朱自清、王力、浦江清、彭仲铎、沈从文、萧涤非、张清常、李广田。

李广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第2-9页。

萧望卿:《陶渊明历史的影像》,第10-19页。

浦江清:《温庭筠菩萨蛮笺释(续)》,第20-25页。

徐嘉瑞:《辛稼轩评传(未完)》,第26-32页。

赵西陆:《黄侃补文心雕龙隐秀篇笺》,第33-41页。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自序》,第42-44页。

游国恩:《槁庵随笔(续)》,第45-46页。

第39期⑧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出版。

丁易:《论大学国文系》,第2-6页。

姜亮夫:《离骚笺正:屈赋笺正卷之一》,第7-13页。

萧望卿:《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的第二章》,第14-21页。

赵毓英:《韩愈乡里辨略(附图表)(未完)》,第22-28页。

程会昌:《古诗西北有高楼篇双飞句义》,第29-31页。

徐嘉瑞:《辛稼轩评传(续)》,第32-42页。

梁品如,辛弃疾:《辛词辨证——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第43-44页。

王彦铭:《读桃花扇后》,第45-47页。

1946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40期①原刊标示的出版月份估计为民国三十五年一月份,但是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罗庸:《战后的国语与国文》,第2-4页。

王力:《复音词的创造》,第5-9页。

张清常:《我们的语言》,第10-11页。

萧望卿:《陶渊明王言诗的艺术:“陶渊明”的第三章》,第12-19页。

姜亮夫:《离骚笺正(续)》,第20-35页。

赵毓英:《韩愈乡里辩略(续)》,第36-39页。

林庚:《谈诗》,第40-44页。

程会昌:《与徐哲东论南山诗记》,第45-46页。

傅庚生:《读诗偶识》,第47-52页。

钟泽珠:《战国策书后》,第53-55页。

游国恩:《槁庵随笔(续)》,第56-58页。

李嘉言:《评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第59-60页。

朱兆祥:《国语四声纂句》,第61-64页。

《编辑后记》②《编辑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这一期是本刊第四卷的末一期。”,第64页。

第41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出版。原来的“编委会”调整为“编辑者”。编辑者有:夏丏尊、叶圣陶、郭绍虞、朱自清四人。出版地开始迁移到了重庆保安路126号。版权页也从原来的封三调整到了封二。

《卷首语》④《卷首语》就期刊的变动进行了说明:“这一个刊物本来是由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中同人所主编。”,第1页。

高名凯:《中国语的特性》,第2-8页。

丁易:《谈大学一年级的国文》,第9-11,8页。

李广田:《论描写》,第12-18页。

夏丏尊:《双字词语的构成方式》,第19-21页。

朱文叔:《读修正师范学校国文课程标准》,第22-25,31页。

顾敦鍒:《韵书与读音》,第26-28页。

郭绍虞:《中诗外形律详说序》,第29-31页。

魏建功:《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回忆敬爱的老师钱玄同先生》,第32-36页。

徐炳昶:《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我所认识的钱玄同先生(附木刻、手迹)》,第36-38页。

王青芳(刻):《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我所认识的钱玄同先生:钱玄同先生像:⑤木刻。》,第38页。

《当代文选评:中国政治之路》,第39-41页。

周煦良:《当代文选评:小品二则:神的报复、群鸡》,第41页。

第42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出版。

王了一:《中国文字及其音读的类化法》,第1-3页。

《编者的话》⑦《编者的话》中写道:“高名凯先生如何研究汉语语法一篇系从燕京大学文学年报所载的讲演词改写而成的。”,第3页。

高名凯:《如何研究汉语语法》,第4-9页。

郭绍虞:《中国文字可能构成音节的因素》,第10-13页。

任铭善:《说古文经》,第14-17,25页。

魏金枝:《所谓中心思想》,第18-20页。

周振甫:《林畏庐的文章论》,第21-25页。

于在春:《索解偶记》,第26-27页。

郑振铎:《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记吴瞿安先生(附照片、书法)》,第28-30页。

《当代文选评:不要内战:重庆二十六种杂志的呼吁》,第31-32页。

马夷初:《当代文选评:写在耶稣诞日以前》,第32页。

第43/44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出版。编辑者因为夏丏尊去世而有所调整,调整后的编辑者是:郭绍虞、周予同、叶圣陶、朱自清。

李广田:《文学与文化(论新文学和大学中文系)》,第1-6页。

王了一:《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第6-9页。

丁易:《谈“读书指导”》,第10-11页。

高名凯:《从句型研究中国的语法》,第12-26页。

郭绍虞:《肌理说》,第27-35页。

吕叔湘:《语文杂记》,第36-37页。

徐德庵:《由词中螺旋式句法说到使用标点符号》,第38-39页。

王了一:《了一小字典初稿》,第40-52页。

程会昌:《陶诗少无适俗韵韵字说》,第53-54页。

齐燕铭:《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追悼吴检斋先生》,第55-58页。

费孝通:《当代文选评:瞩望英国》,第59-63页。

杨刚:《当代文选评:我的哥哥羊枣之死——敬致顾祝同将军一封信》,第63-64页。

第45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出版。编辑者没有变动,但出版地迁往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

高名凯:《中国语法结构之内在的关系》,第1-11页。

朱东润:《诗三百篇成书中的时代精神》,第12-15页。

郭绍虞:《语言中方名之虚义》,第16,29页。

吕叔湘:《语文杂记》,第17-18页。

丁易:《再谈“读书指导”:兼论张之洞书目答问》,第19-20页。

王了一:《敝帚斋读书记》,第21页。

程会昌:《书吴梅村圆圆曲后》,第22页。

于在春:《集体习作实践再记》,第23-29页。

王蘧常:《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吴子馨教授传》,第30-31页。

黄炎培:《当代文选评:韬奋逝世一周年哀词》,第32页。

第46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日”出版。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与中国文学》,第1页。

陈刚:《建立中国文法体系的基本问题(附图)》,第2-5页。

俞敏:《语言与文字的失真性与独立性:枕韵廔丛著之十六》,第6-9页。

高名凯:《中国语法结构之外在的关系》,第10-22页。

郭绍虞:《语言中数目字虚义联缀例》,第23-25页。

吕叔湘:《语文杂记》,第26-28页。

杨树达:《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曾运乾教授传》,第29-30,28页。

吴晗:《当代文选评:哭一多父子》,第31-32页。

《当代文选评:向读者道歉》④《文汇报》就“本报被迫停刊七天,仅有又和对者见面了”向读者道歉。,第32-33页。

第47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出版。

李长之:《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第1-9,27页。

高名凯:《论数词》,第10-16,33页。

张长弓:《释“乱”》,第17-19页。

孙玄常:《朱子仁说疏证》,第20-27页。

俞敏:《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我所认识的高阆仙先生》,第28-31页。

周予同:《当代文选评:时代的要求——论科学民主与大众之历史的根源》,第32-33页。

第48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二十日”出版。本刊在封面上特别标示出“中国国文教学研究专号”,以“纪念夏丏尊先生”。

《编者的话:由科举改变为学校》,第1页。

曹伯韩:《对语文课程的一些意见》,第2-5页。

傅庚生:《国文教学识小篇》,第6-29页。

李广田:《中学国文教学的变通办法》,第30-32页。

蒋伯潜:《习作与批改》,第33-38页。

杨同芳:《中学语文教学泛论》,第39-55页。

周振甫:《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研讨》,第56-57页。

木将:《国文教学新议》,第58-64页。

朱怙生:《中学国文教学一得》,第65,64页。

于在春:《“集体习作”》,第66-68页。

章锡琛:《悼夏丏尊先生(附照片)》,第69-70页。

第49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版。

任铭善:《我如何讲训诂学》,第1-3页。

叶鼎彝:《广境界论》,第4-7页。

周振甫:《章太炎的文章论》,第8-13页。

傅庚生:《中文系教学意见商兑》,第14-16页。

胡山源:《论大学国文系及其科目》,第17-23页。

杜子劲:《简缩语论略》,第24-27页。

朱自清:《语文零拾自序》,第28页。

贺昌群:《哭梅迪生先生》,第29-33页。

第50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

甘大昕:《双声叠韵联绵字研究》,第1-11页。

高名凯:《动词之态》,第12-18页。

田葆瑛:《“之”字宜为连词说》,第19-20页。

王季思:《娼妓和调笑文学和旧戏》,第21-25页。

程会昌:《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发微》,第26-28页。

陈奇猷:《蜀主孟昶玉楼春伪托考》,第29,25页。

潘重规:《陶渊明腊日诗解》,第30,11页。

秦佩珩:《忆吴雷川先生》,第31-32页。

《当代文选评:为蒋主席寿》,第33页。

1947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51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编辑者有所调整,调整后的编辑者依次是:叶圣陶、黎锦熙、郭绍虞、朱自清、周予同、吕叔湘。

高名凯:《句型论》,第1-8页。

徐德庵:《文字孳乳之平行式》,第9-10页。

马叙伦:《中小学教师应当注意中国文字的研究》,第11-20页。

黎锦熙:《中等学校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述要》,第21-24页。

李长之:《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第25-27页。

李广田:《杜甫的创作态度》,第 28-31,27页。

徐沁君:《温词蠡测》,第32-37页。

张须:《先秦两汉文论》,第38-40页。

刘泮溪:《中学语体文教学举隅:鲁迅“孔乙已”讲解》,第41-44页。

第52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出版。

李长之:《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第1-10页。

平伯:《清真词浅释》,第11-13页。

徐德庵:《“妃呼豨”解》,第14页。

马叙伦:《中小学教师应当注意中国文字的研究(续)》,第15-23页。

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第24-28页。

潘光旦:《当代文选评:“民主·宪法·人权”序言》,第29-31页。

黄裳:《当代文选评:饯梅兰芳》,第31-32页。

第53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日”出版。

魏建功、黎锦熙、朱光潜、冯至、朱自清等(主讲),陈士林、周定一(记):《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第1-7页。

俞敏:《认识和表达:孟子语法长编引论》,第8-14页。

高名凯:《汉语之指示词》,第15-23页。

傅庚生:《论文学的复古与革新》,第24-26,7页。

张须:《魏晋隋唐文论》,第27-29页。

张长弓:《论琵琶记故事》,第30-32页。

第54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十日”出版。

任铭善(讲),吴广洋(记录):《唐学》,第1-4页。

李长之:《史记的建筑结构与韵律》,第5-11页。

张洵如:《国语里卷舌韵之功用:国语发音问题谈丛之一》,第12-16,30页。

(德国)Wackernagel(著),易默(译):《修辞学与风格论》,第17-22页。

孙玄常:《拟“高中国文教本目录”》,第23-30页。

朱自清:《当代文选评:文学的标准和尺度》,第31-33页。

第55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十日”出版。

方管:《工具书与人门书》,第1-3页。

王了一:《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第4-6页。

夏承焘:《词韵约例》,第7-14页。

万曼:《司马相如赋论(未完)》,第15-19页。

张须:《宋元明清文论》,第20-23页。

徐德庵:《方言丛考(续)》,第24-25页。

黎锦熙:《词类大系(附表)》,第26-31页。

《附录:中国语文学会之发起与成立》,第32-33页。

第56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十日”出版。

傅庚生:《谈文章的诵读问题》,附录:《关于诵读问题的一点意见:致魏建功先生书》(作者:李长之),第1-6页。

张其春:《国语之大小主词(未完)》,第7-13页。

李长之:《史记句调之分析》,第14-19,26页。

万曼:《司马相如赋论(续)》,第20-23页。

俞平伯:《周美成词浅释》,第24-26页。

郭绍虞:《语文小记》,第27-28,23页。

张须:《近代文论》,第29-30,6页。

《当代文选评:北大清华两校教授一百零二人告学生与政府书》,第31页。

第57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十日”出版。

邢楚均:《朗诵与国文教学》,第1-7页。

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声音美》,第8-10,15页。

张洵如:《国语轻重音之比较:国语发音问题谈丛之二》,第11-15页。

张其春:《国语之大小主词(续)》,第16-22页。

赵准符:《“之”字似不宜为连词说》,第23-24页。

陈寅恪(撰),程会昌(译):《韩愈与唐代小说》,第25-26页。

顾学颉:《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诗旧注辨误》,第27,26页。

徐德庵:《蜀语札记》,第28-30页。

王蘧常:《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桐城姚仲实教授传》,第31-32页。

第58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日”出版。

黄绳:《论高中国文教材》,第1-4页。

李嘉言:《九歌之来源及其篇数》,第5-8页。

陈思苓:《离骚“淫”字辨》,第9,8页。

李长之:《史记文馀论》,第10-14,4页。

张世禄:《评朱光潜“诗论”》,第15-23,30页。

吴晓铃:《“才人考”辨:古剧杂考之一》,第24-30页。

庞俊:《纪念战期间逝世的国文教授:记龚向农先生》,第31-33页。

第59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出版。

邢庆兰:《中国文法研究之进展:马氏文通成书第五十年纪念》,第1-5页。

张洵如:《国语用字之变音:国语发音问题谈丛之三》,第6-12页。

张须:《北音南渐论证》,第13-16页。

俞平伯:《音乐悦乐古同音说》,第17-18页。

万曼:《辞赋起源:从语言时代到文字时代的桥》,第19-21页。

太愚:《红楼梦的语言》,第22-26,18页。

沈祖棻:《白石词“暗香”“疏影”说》,第27-31页。

第60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十日”出版。

孙毓 :《中等学校增授实用文字学议》,第1-3页。

郭绍虞:《譬喻与修辞》,第4-15页。

萧望卿:《论“陌上桑”》,第16-18,22页。

王福民:《再论曹操的短歌行》,第19-22页。

万曼:《韦应物传》,第23-27,32页。

程会昌:《王摩诘“送綦母潜落第还乡”诗跋》,第28-32页。

第61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出版。

叶兢耕:《对于六年一贯制中学本国语文教学的几点浅见》,第1-2,22页。

吕叔湘:《“这”“那”考原》,第3-4页。

田葆瑛:《再论“之”字宜为连词说》,第5,10页。

叶华:《古代语文体系之探讨》,第6-10页。

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第11-14页。

邢庆兰:《挽歌的故事》,第15-22页。

万曼:《韦应物传(续)》,第23-28页。

徐益藩:《述吴瞿安先生的民族思想》,第29-32页。

第62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出版。

陈望道:《试论助辞: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五十年》,第1-9页。

蔡莹:《外动转去说》,第10,9页。

叶兢耕:《释“象外”》,第11-13页。

张须:《散文之发展与变易》,第14-16页。

叶华:《词曲识小录》,第17-18,16页。

顾学颉:《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附表)》,第19-26,30页。

郑临川:《忆一多师》,第27-30页。

附录:《民国三十六年度本刊总目索引》,第31-32页。

1948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63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一月十日”出版。编辑者调整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郭绍虞、周予同。

闻一多(遗稿):《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刍议》,第1-2页。

朱自清:《关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两个意见》,第3-5页。

徐中玉:《论修改》,第6-11,5页。

张洵如:《国语中之复音词》,第12-16页。

田中兼二(作),纪庸(译):《元曲中之险韵(附图表)》,第17-22页。

范宁:《魏文帝“典论论文”“齐气”解:魏晋文论散稿之一》,第23-25页。

金克木:《古诗“玉衡指孟冬”试解(附图)》,第26-32页。

第64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十日”出版。

孙毓苹:《论中学国文教学》,第1-6页。

蒋伯潜:《书“中等学校增授实用文字学议”后》,第7-9页。

徐中玉:《论修改(续)》,第10-17页。

邢庆兰:《汉语研究中“三品说”之运用》,第18-23,27页。

纪庸:《“世说新语”之文章》,第24-27页。

张须:《释“史记”中“论”字》,第28-29页。

孙玄常:《苏译“去国行”笺注》,第30-34页。

第65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日”出版。

陈望道:《上海公私立大学教授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两个原则》,第1页。

徐中玉:《上海公私立大学教授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读闻朱二先生文后》,第1-2页。

陈子展:《上海公私立大学教授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关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建议和意见》,第2-4页。

朱维之:《上海公私立大学教授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中外文合系是必然的趋势》,第5-6页。

程俊英:《上海公私立大学教授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我对于中国文学系课程改革意见》,第6,21页。

王季思:《语录与笔记》,第7-10页。

张洵如:《语尾“子”字用法调查》,11-14,17页。

陈思苓:《释“离骚”》,第15-17页。

张怀瑾:《“招魂”“篝缕绵络”风俗证》,第18-21页。

沈祖棻:《阮嗣宗“咏怀”诗初论》,第22-29页。

叶兢耕:《新书评介:诗言志辨:朱自清著,开明文史丛刊》,第30-31页。

第66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日”出版。

徐中玉:《国文教学五论(未完)》,第1-5页。

王鋆:《书“汉语研究中三品说之运用”后》,第6-10页。

邢公畹:《论语中的否定词系(附表)》,第11-18页。

任铭善:《论语籀说》,第19-21页。

范宁:《陆机“文赋”与山水文学:魏晋文论散稿之二》,第22-24,28页。

王忠:《钟嵘品诗的标准尺度》,第25-28页。

徐德庵:《庄子内篇连语音训(未完)》,第29-32页。

第67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十日”出版。

吕叔湘:《关于中外语文的分系和中文系课程的分组(附表)》,第1-4页。

徐中玉:《国文教学五论(续)》,第5-10页。

张洵如:《国语重叠词之调查》,第11-14页。

王季思:《元剧中谐音双关语》,第15-19,4页。

冯钟芸:《论杜诗的用字》,第20-26页。

孙次舟:《关于杜甫》,第27-34页。

徐德庵:《庄子内篇连语音训(续)》,第35-38页。

第68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日”出版。

叶兢耕:《“教材研究”一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师范学院国文系课程商榷之二》,第1-3页。

王瑶:《谈古文辞的研读》,附录:程会昌:《关于“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第4-6页。

邢公畹:《汉语“子”“儿”和台语助词luk试释》,第7-13页。

夏承焘:《“阳上作去”“人派三声”说》,第14-16页。

范宁:《文笔与文气:魏晋文论散稿之三》,第17-19页。

张长弓:《中古游牧民族的音乐与诗歌》,第20-24,16页。

李长之:《西晋诗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创作》,第25-32,3页。

第69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十日”出版。

张须:《论诗教》,第1-3页。

纪庸:《诗经章法探源(附图)》,第4-10,32页。

程亢:《漫谈北平语汇的搜集和整理》,第11-15页。

郑业建:《假拟与修辞》,第16-21页。

张欣山:《关于中学生的错字问题》,第22-26页。

廖序东:《关于字体的矫正》,第27-29页。

程金造:《纪念逝世的国文教师:霸县高先生行状》,第30-32页。

第70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日”出版。

王季思:《词曲异同的分析》,第1-4页。

纪伯庸:《元曲助字杂考》,第5-11页。

邢公畹:《说动词的目的语兼论文法学的方向》,第12-16,11页。

李长之:《西晋大诗人左思及其妹左芬》,第17-22页。

程会昌:《左太冲咏史诗三论》,第23-25页。

徐德庵:《“庄子”外篇连语音训》,第26-29页。

孙玄常:《新刊评介:读“读词偶得”:俞平伯著,开明书店出版》,第30-32页。

第71期④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日”出版。因朱自清去世,编辑者调整为:吕叔湘、叶圣陶、郭绍虞、周予同。

编者:《悼念朱自清先生(附照片)》,第1页。

王瑶:《朱自清先生的学术研究工作》,第2-3页。

吴晓铃:《佩弦先生纪念》,第3-6页。

徐中玉:《论陈言》,第7-13页。

纪庸:《元杂剧之题材》,第14-22页。

严敦易:《论“行院”》,第23-27页。

徐德庵:《“庄子”外篇连语音训(续)》,第28-32页。

第72期⑤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十日”出版。

邢公畹:《语言与文艺》,第1-8页。

于在春:《“转化”论:修辞现象论之一》,第9-13,17页。

罗农父:《国文教学经验谈:湖南省立七中国文科会议报告》,第14-17页。

纪庸:《楚辞“九歌”之舞曲的结构》,第18-23页。

张怀瑾:《离骚“降”字解》,第24-26页。

林庚:《说“橘颂”》,第27-29页。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第30-32页。

第73期⑥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出版。

魏建功:《中国语文教育精神和训练方法的演变:“国语说话教材及教法”序》,第1-4页。

王利器:《文笔新解(附表)》,第5-8页。

傅庚生:《说“三瘦”》,第9-13页。

赵景深:《“水浒传”简论》,第14-21页。

纪庸:《唐诗之“因”“革”》,第22-26页。

王忠:《论“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第27-30,4页。

沈祖棻,王维:《唐人七绝诗浅释:送沈子归江东》,第31页。

沈祖棻,刘长卿:《唐人七绝诗浅释: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第31页。

沈祖棻,岑参:《唐人七绝诗浅释:山房春事(二首之一)》,第31页。

沈祖棻,杜甫:《唐人七绝诗浅释:江南逢李龟年》,第31页。

沈祖棻,贾至:《唐人七绝诗浅释:春思(二首之一)》,第31页。

沈祖棻,李益:《唐人七绝诗浅释:隋宫燕》,第31页。

沈祖棻,权德舆:《唐人七绝诗浅释:杂兴(五首之一)》,第31-32页。

沈祖棻,柳宗元:《唐人七绝诗浅释:酬曹侍御》,第32页。

沈祖棻,刘禹锡:《唐人七绝诗浅释:石头城》,第32页。

沈祖棻,元稹:《唐人七绝诗浅释:重赠乐天》,第32页。

沈祖棻,白居易:《唐人七绝诗浅释:闺妇》,第32页。

沈祖棻,杜牧:《唐人七绝诗浅释:南陵道中》,第32页。

沈祖棻,李商隐:《唐人七绝诗浅释:寄蜀客》,第32页。

沈祖棻,薛能:《唐人七绝诗浅释:黄蜀葵》,第32页。

沈祖棻,贾岛:《唐人七绝诗浅释:三月晦日赠刘评事》,第33页。

沈祖棻,郑谷:《唐人七绝诗浅释:席上赠歌者》,第33页。

沈祖棻,陈陶:《唐人七绝诗浅释:陇西行》,第33页。

沈祖棻,鱼玄机:《唐人七绝诗浅释:江陵愁望有寄》,第33页。

第74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出版。

张存拙:《中学国文教材的改进和社会本位文化》,第1-4页。

叶华:《古代文学起源新探》,第5-9页。

居乃鹏:《“周易”与古代文学》,第10-13页。

赵仲邑:《“成相辞”与“击壤歌”》,第 14-15,9页。

邢公畹:《活的文法:叶斯柏荪“文法哲学”述略之一》,第16-21,27页。

杨伯峻:《破音略考》,第22-24页。

何汉章:《读“阳上作去人派三声说”后(附表)》,第25-27页。

徐德庵:《“庄子”杂篇连语音训》,第28-31页。

王纶:《纪念抗战期间逝世的文史教授:姚名达先生传》,第32页。

附录:《民国三十七年度本刊总目索引》,第33-34页。

1949年《国文月刊》目录

第75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十日”出版。

王纶:《研究训诂之新途径》,第1-5页。

孙伏园:《中学的文言教育:兼评“开明文言读本”》,第6-9页。

邢公畹:《“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第10-17,9页。

傅庚生:《评李杜诗(未完)》,第18-23页。

张长弓:《论“吴歌”“西曲”产生时的社会基础》,第24-28页。

王运熙:《乐府“前溪歌”杂考》,第29-30页。

许世瑛:《释“阿奴”》,第31-33,28页。

第76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十日”出版。

王了一:《语法答问》,第1-6页。

魏建功:《文法学的理论与实际:“实用国语文法”序》,第7,6页。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第8-13页。

纪伯庸:《论唐诗中的助词“可”字》,第14-16页。

张须:《欧阳修与散文中兴》,第17-19页。

胡时先:《昌黎“古文”之真义》,第20-21页。

何融:《“文选”编撰时期及编者考略》,第22-28页。

王忠:《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第29-31页。

第77期①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八年三月十日”出版。

任铭善:《字音三问》,第1-4页。

邢公畹:《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大名冠小名》,第5-9页。

张友仁:《词与诗曲》,第10-11页。

朱东润:《元杂剧及其时代(未完)》,第12-18页。

阴法鲁:《霓裳羽衣曲》,第19-21页。

何融:《齐竟陵王西邸及其学士考略》,第22-25页。

余冠英:《蔡琰“悲愤诗”辨》,第26-28页。

李行夫:《蔡琰“悲愤诗”语释》,第29-30页。

程会昌:《曹孟德“蒿里行”“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解》,第31,9页。

第78期②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十日”出版。编辑者调整为:吕叔湘、王伯祥、郭绍虞、周予同。叶圣陶不再担任编辑。

程会昌:《诗辞代语缘起说(未完)》,第1-7页。

夏承焘(作),陈光汉(跋):《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第8-11页。

朱东润:《元杂剧及其时代(续)》,第12-18页。

居乃鹏:《商谜考》,第19-20页。

王了一:《语法答问(续)》,第21-25页。

于在春:《试论如何肃清错字别字:“字形手册”自序》,第26-31,25页。

王石泉:《介绍开明国文教本(转载)》,第32-33页。

第79期③原刊标示“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十日”出版。

吕叔湘:《说“们”(待续)》,第1-9页。

徐中玉:《论技巧(未完)》,第10-14页。

程会昌:《诗辞代语缘起说(续)》,第15-21,9页。

王季思:《刘知远故事的演化》,第22-25,9页。

王运熙:《离合诗考》,第26-30页。

王镇坤:《评“人间词话”》,第31-33,30页。

第80期④原刊标示“1949年6月”出版。不再使用民国纪年。编辑者不再署名,调整为:国文月刊社,代表人:郭绍虞。

霁融:《国语运动的难关》,第1-3,24页。

吕叔湘:《说“们”(续完)》,第4-11页。

徐中玉:《论技巧(续)》,第12-16页。

程会昌:《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第17-22页。

张长弓:《读“蔡琰悲愤诗辨”》,第23-24页。

吕丁:《冯至的“伍子胥”:现代创作略读指导之一》,第25-31页。

第81期⑤原刊标示“1949年7月”出版。

邢公畹:《论今天的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第1-3页。

沈纯:《反切上下字清浊与声调之关系(附表)》,第4-7页。

张洵如:《国语量词之调查》,第8-10,7页。

王运熙:《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第11-15页。

纪庸:《元曲作家之升沉(未完)》,第16-21页。

赵景深:《论伯虎杂曲》,第22-23页。

吕丁:《“熟悉的人”:略读指导之一(附表)》,第24-28页。

庆兰:《“儿时”一文非鲁迅所作考:“鲁迅研究”之一》,第29-32页。

第82期①原刊标示“1949年8月”出版。

吕叔湘:《说代词语尾“家”》,第1-6页。

傅庚生:《“诗品”探索》,第7-19页。

赵冈:《“世说新语”刘注义例考:“世说新语”丛考之一》,第20-26页。

纪庸:《元曲作家之升沉(续)》,第 27-30,19页。

邢公畹:《重提拉丁化运动》,第31-33页。

猜你喜欢

后记国文月刊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画与理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画与理
画与理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
后记
后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