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成瘾所致犯罪及对策研究

2013-04-11童春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心理

徐 伟 童春荣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330022)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所引发的犯罪问题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1],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且这些少年犯主要是由于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等严重犯罪。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犯罪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之现状分析

网络成瘾,又称病态性计算机使用,是一种过度依赖互联网,严重损害个体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行为障碍。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Goldberg于1994年发现并提出,随后Young博士对于这一类过度依赖互联网的行为障碍进行了早期的系统研究,证实了这一类行为障碍的存在,并对这类行为障碍人群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归纳[2]。Young博士参照《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Ⅳ)关于赌博成瘾的诊断标准,制定出网络成瘾的测量问卷[3]。该问卷共有八个题项,主要是:(1)我会全神贯注的专注于网络,并在下网后仍念念不忘网络上的事情;(2)我觉得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网络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等等。如果青少年对其中的五个问题予以肯定的回答,则表明其已经网络成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一旦网络成瘾则会长久沉醉于虚拟世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大量研究已表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情绪调控、意志品质、角色认同等方面都具有负面效应,进而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偏差和行为障碍。Brenner对185名被试者的调查结果显示,46%被试者由于长时间上网导致其每日睡眠少于4小时[4]。Kraut等人的研究则发现长时间使用网络较易引发抑郁情绪[5],并导致社会交往的减少,幸福感的降低。Egger网上调查报告发现[6],具有网瘾的被试者刚下网时会感到极度焦虑,并期盼再次上网,从而迷失在虚拟世界中,造成其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青少年人格发展尚未完全,自制力又明显弱于成年人,其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更甚。具体体现在,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普遍缺乏时间管理观念,破坏了其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降低了其认知能力,孤立了其和人群的联系,诱发了焦虑、抑郁、躁狂、恐惧等负面情绪,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成为引发各种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犯罪问题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透露,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中,有将近80%的人沉湎于网络,并在受到网络诱惑后进行诈骗、强奸、抢劫、抢夺等犯罪[7],大量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此点。青少年网络成瘾所引发的犯罪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网络成瘾导致的性犯罪

一方面,网络的色情站点泛滥成灾,各种色情文字、图片、视频和游戏大量充斥其中,对于生理日渐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危害巨大,这是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相对滞后,使得青少年普遍缺乏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学校和家长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缺少对青少年性观念的合理引导。加之青少年好奇心较强,自制力较弱,难以抵制网络中色情信息的诱惑,从而在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产生病态性心理,诱发强奸、卖淫、嫖娼、猥亵等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学者对北京市青少年犯管教所61名网瘾青少年犯罪者所作的调查报告可知,其中强奸犯就高达14人,占23%[8]。

(二)网络成瘾导致的暴力犯罪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引发个体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互联网上诸如“魔兽世界”、“反恐精英”、“侠盗飞车”等暴力游戏不但让青少年在其中得到示范和学习,更提供了模拟杀人、抢劫、强奸等机会。长此以往,青少年会逐渐产生认知偏差,并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使其误认为网络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行的,进而在学习网络暴力手段的基础上实施犯罪,比如抢劫、强奸、故意伤害、杀人等。此外,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好奇心重,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但意志力薄弱,社会经验少,故在暴力游戏中得到的快感和经历,通常会给青少年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诱发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模仿和尝试。

(三)网络成瘾导致的财产犯罪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需求所激发的,当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时,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而青少年本身缺乏赚钱的能力,金钱对网瘾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会诱使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金钱。若青少年网瘾较重,而父母又严格控制青少年金钱来源时,青少年往往会倾向选择一些违法犯罪的方式获取金钱,比如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此外,青少年主要选择在网吧上网,而网吧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各类社会边缘群体常聚其中,长此以往,青少年耳濡目染难免受其腐蚀,进而可能会为筹集网资而结伙犯罪。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之解决对策

由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犯罪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故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所引发的犯罪问题需要综合心理、道德、法律三个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网络成瘾研究,坚持依“心”治网

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疾病,故要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有必要加强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针对网络成瘾做了许多的努力,如杨放如、郝伟等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辅以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对52例网络成瘾患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干预,显著减少了被试者的上网时间并改善了被试者的情绪和心理功能[9]。于衍治2005年的研究则肯定了团体心理干预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效,证实团体干预能够改善青少年网瘾个体的人际关系、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生活无序感[10]。张海文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除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因素外,注入情感的因素对于矫正网络成瘾大学生是有效的。实验组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被证实在认知情绪调节、自尊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改善和提高[11]。

(二)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坚持依“德”治网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涉世不深,人格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增强其对网络资讯的识别、判断和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辨别良莠,提高“免疫力”,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此外,青少年网民们往往出于好奇心或为了展示自我智力能力,不自觉地实施犯罪行为。他们大多属于初犯、偶犯,其犯罪目的和动机与成年人网络成瘾犯罪迥然不同。因此,应继续贯彻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法惩处只能在某些有必要的情况下,才可适量适用。

(三)完善网络立法,坚持依“法”治网

就网络犯罪问题而言,大多数国家还未颁布严格的法律规范,我国亦是如此。虽然我国一些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色情、暴力、淫秽、反动等不良信息,而我国尚未颁布一部专门旨在保护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的法律,不能有效打击和惩处有损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而法律法规的制订具有相对滞后性,故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网络犯罪还不能有效地定性,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和空白,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抓获了一些青少年犯,由于少有先例可循,最终也难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完善网络立法,坚持依“法”治网。

综上,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必须得到社会各界应有的重视。

[1]杨波.人格与成瘾[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 Behavior,1998,(1).

[3]Yong K.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 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3).

[4]Brenner,V.The 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for the first thirty days[J].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ugust 18,1997,(5).

[5]Kraut R,Patterson M,Landmark V,Kielser S,Mukopadhyay T,Scherlis W.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and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9).

[6]倪小峰,贾献红.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思考与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7).

[7]杨放如.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

[8]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

[9]张海文,卢家媚.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研究[J].心理科学,2009,(3).

[10]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

[11]张海文,卢家媚.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研究[J].心理科学,2009,(3).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