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

2013-04-11李克钦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

李克钦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362014)

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族体归属性的民族,这些民族又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构建了形态各异的本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遵守的规范、习俗、交往方式和互动模式”[1]15。文化认同,则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它产生于文化形成之后,融于文化的各个方面,维系着文化的存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文化全球化,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呈现加速扩张态势。迅猛发展的文化全球化从不同方面冲击着世界各国原本的文化存在,瓦解着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认同,它要求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文化认同建构策略予以回应。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曾经作出过许多突出的贡献。现如今,面对文化全球化持续不断的冲击,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认同及其建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文化全球化的合理内核

文化全球化是相对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而言,它主要是指价值、观念、精神、伦理等方面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照系和主要内容,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及学理内涵。

(一)文化全球化的本质是文化的同质化

文化同质化涉及到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文化主体的同质化。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毒品、艾滋病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其载体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国家,而是整个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各国孤军奋战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它关涉到人类的共同利益,需要全人类从更广阔的视域出发,形成整体性的文化认同。于是,全球意识、全球观念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种新观念和新意识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同质性。另外,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鲜明性和尖锐性昭然于世,这时,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又成为当代社会的又一文化共识。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迈出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第一步,走进同质化发展轨道。文化主体的同质性发展趋势决定着文化同质化的发展未来。另一方面,文化的内容及其认同的同质化。一致的文化内容及其认同对于文化同质化具有根本意义。因为,一旦出现同样的文化内容,并且不同的文化主体均予以认可、接纳,那么,即便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主体尚未产生,不同文化主体也会在某些领域、问题、现象上达成某种文化共识,而这种文化共识恰恰就是文化的同质化。诸如全球意识、全球伦理、网络文化、生态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工业化、现代化等理念都是现实存在着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要么根植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浪潮之中,要么产生于全球性问题的客观情势推动之下,抑或其本身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产物。由于这些问题、现象都带有全球化性质,都能引起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关注与响应,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亦表现出了文化内容同质化特征。

(二)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由于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国家大都是原殖民主义体系中的宗主国(即发达国家),而被动接受强势文化殖民的国家往往又是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即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以文化全球化在其本质上有着强烈的殖民化意味。

殖民主义自始至终都具有强国主宰弱国,并试图将弱国纳入强国版图或者势力范围以实现大一统的侵略本性。因此,文化殖民主义对文化弱势民族而言,其敏感性与脆弱性可见一斑。汤林森先生曾明确指出,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特定指涉就在于:“它是殖民态度与行为过程的一种延续类型。”[2]38-39由此易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主要就是强势文化的全球化过程,是以强势文化压制、排斥、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为特征的。积极推行文化全球化的国家,都是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他们积极推行文化全球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获取既得利益,即实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关利益;二是要确立价值、伦理、观念等文化要素的主导权,以便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准则塑造世界。文化殖民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际间极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隐性延续与现实镜像。

(三)文化全球化表现为文化的高度互动化和相关化

文化全球化是不同文化在全球场域中的展现与碰撞,它的基点既不是文化间自然进行的同质化,也不是强制推行的殖民化,而是文化在全球场域内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罗兰·罗伯森指出:“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社群、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不是封闭的,它们在全球场中展现。不同文化的这种全球性互动和高度相关,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显然,这是史无前例的。”[3]224-225文化全球性的传播与互动要求关注不同文化在全球场中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可能会导致文化内容的同一,即本民族的文化为他民族所认同,但更大的可能会是相互区别的文化自我张扬。各自张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同一场域中激烈互动,高度相关。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为文化的全球性传播与互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它使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哪怕是存在于隐蔽地区的神秘文化,都必须走到社会的前台,为自身的继续存在与发展而尽力展现风采,从而可能在一夜之间便成为人们所认知的文化类型。而文化全球化中的强势文化,也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舆论优势,尽力去传播自身文化,以期影响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让他们对强势文化由不知到认知,再到熟知,从而为对强势文化认同积极创造条件。

文化的高度互动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高度相关的前提与纽带。而文化的高度互动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这种循环互动是文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认同的学理关照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4]。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基本依据。生存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因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各异。文化认同表现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

文化认同的指标因子不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或生理特征,而是基于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人类社会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中的统治阶级构成及其利益机构都不同,所以,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自然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亦不会相同。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中统治阶级的阶级构成和利益结构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分化和重组,统治阶级的分化与重组推动着各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相应地发生变化,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认同亦具有可变性。文化认同的可变性表现为选择性,即人们可以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是属于价值观范畴,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的选择性就是人们对不同价值观的选择。

在前工业社会,社会结构简单封闭,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社会交往的范围十分有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非常匮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文化认同的选择性就表现得不是十分突出。因为一方面,文化认同与种族认同、血缘认同及地缘认同具有高度统一性;另一方面,社会的长期封闭,罕有激烈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间的选择性张力没有得到展现,没有选择压力的文化认同,其重要性很难被人们所认知。

在后工业社会,机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劳动形式从简单劳动过渡到复杂劳动,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形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劳动形式的变革引起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稳定走向变化,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一元走向多元。在开放的社会中,以全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各色商品根据市场法则世界范围内配置,不同信仰的人开始相互交往,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开始相互激荡冲突。在多元社会中,代表不同价值观的各色文化在全球统一场域内各展特色,竞相发挥其独特性和比较优势,让所有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去甄别、评判和选择。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文化认同的选择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选择产生竞争,持续竞争的结果又必定是优胜劣汰。在全球文化场域中,强势文化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政治话语权和文化宣传优势去影响其他民族国家的价值观选择取向,进而影响其文化认同。在这场不对等的文化认同选择竞争中,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下,往往会产生文化认同的选择性压力,甚至会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现代性的文化认同危机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在一定意义上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断裂。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特色、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内容,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文化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促使人们去抛弃旧的文化认同,建立新的文化认同,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断裂自然不可避免。其次,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极强的政治影响力,积极推行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强势文化对主流话语的垄断,对弱势文化的过分挤压,促使原有的文化格局被迫发生改变或重组,在被动改变和被迫重组的过程中就会造成民族文化秩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最后,全球化和市场化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普遍物化”,这种被“普遍物化”的文化认同不仅为物化与技术化提供了指标和工具,而且还会形成人的“异化”和人对自身的否定,即“自我的被异化和自我的丧失”[5]126。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客观现实,从民族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独立性视角出发,满怀对文化全球化的种种焦虑,相继开始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与再造,以期重新打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三、文化认同构建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全球化在加速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融在不同时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时刻发生着。激烈的文化竞争导致文化间的冲突此起彼伏,接踵不断。文化全球化是多重文化相遇、交锋、冲突、融合和再造的动态过程。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文化领域中出现了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等新特征。吉登斯指出:“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各种过程的复合,这些过程经常相互矛盾,产生冲突、不和谐以及新的分层形式。”[6]3持续的文化冲突正在瓦解着世界各国乃至各个民族间的文化边界,这为人类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重构与再造提供了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人延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促使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又不断冲击着中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选择取向。面对严峻形势,对传统文化认同进行重构或再造,以期达成新的文化认同显得尤为紧要。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构建文化认同,必须基于两个层面基础之上,即文化理解层面和文化共识层面。在文化理解层面,首先,人类社会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普世的价值观,这些普世价值观不分民族、种族、国家和宗教信仰基本都是一致的,它们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智慧结晶,它们也是保证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思想基础。要构建文化认同就必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与智慧结晶进行扬弃,大胆“吸取精华”,“踢出糟粕”,“洋为中用”,唯有此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趋势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交集,能产生共振和共鸣,亦才能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会偏离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轨道。其次,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认同现状必须保持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任何文化认同形态和价值观主体都应当获得尊重,不可以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认同去理解或评判其他形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这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应有的心态,也是构建文化认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子。

在文化共识层面,人类社会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也面临许多共同的时代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人类社会达成某种必要的文化共识,如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消除恐怖组织的恶劣影响,维护世界生态平衡等方面。当代社会文化共识的形成是构建文化认同能否成功的又一重要因子。

构建文化认同,还必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其中有许多内容在现代社会依然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部分内容其历史局限性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有些文化内容甚至已经彻底失去其合理性。所以,构建文化认同,必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积极吸收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证明其确定性和适用性的先进文化内容,检讨有局限性的文化内容,彻底抛弃过时的、失去存在合理性的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建构文化认同,其核心就是利用自身文化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观,但这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再造。

构建文化认同,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保证文化认同必须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整合与创新;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文化认同的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适应,尊重当今的社会存在。唯有如此,文化认同才能更有历史厚度和时代质感,更有生机与活力,才能会有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进而愿意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中来,愿意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李小兵.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类的一百本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