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潮时代青年的婚姻观分析——基于对广州青年婚恋与家庭观念的调查研究

2013-11-02李春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性观念婚恋观婚恋

龚 超 李春丽

(1.复旦大学,上海200433;2.广州市团校,广东 广州510182)

任何时代,青年婚恋问题都是头等大事,青年婚恋观念形成主要受传统婚恋观念和新兴婚潮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婚恋观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组织婚姻”到“忠贞婚姻”、“经济婚姻”等观念的转变。新兴婚潮以追求个性化婚姻为主,如“隐婚、闪婚、裸婚、伪婚、租婚、苦婚、毕婚、拼婚”等各式婚态层出不穷,“不婚”、“恐婚”、“征婚”、“非婚生育”、“奉子成婚”、“离婚潮”①民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离婚夫妻246.8万对,比2008年增加19.9万对,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原因是已婚男女收入、个性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中国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已婚男女自我意识增强》,http://www.qhnews.com新华网2010-06-10。等婚潮暗流涌动。当代中国青年婚恋思想遭遇传统婚恋观念与新兴社会婚潮的牵扯,外加诸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深圳“富人相亲会”的报道、“凤凰男”与“孔雀女”网络论战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使青年在婚恋问题上倍感迷茫。

广州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广州青年婚恋观是内陆青年的风向标。为了解广州青年的婚恋观现状,广州团市委组织力量开展了“广州青年婚恋与家庭观念调查研究”。1375份问卷显示:广州青年择偶观较理性,婚姻观追求个性,核心家庭、亲情物质化的观念渐成气候,健康的性观念占据主流;同时显示,广州青年婚恋观存在过于追求个人感受、不敢承担婚姻责任、性责任意识淡薄以及误读夫妻关系等问题。

一、择偶、婚姻生活、家庭和性观念:呈理性与感性交融状

婚姻是一个随着感情发展而有着先后节奏的过程,一般经历恋爱、结婚、家庭三个主要环节,因此婚姻观念一般由婚恋观、家庭观及性观念组成。

(一)交友方式保守,择偶注重品性

传统择偶方式优势明显。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4.77亿(35.6%)[1],网络媒体已成大众传媒。而由“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2]青年发起的全新择偶方式“网恋”却并未受到青年热捧。调查显示,广州青年明确表示会尝试网恋的仅有8.3%,表示认同的仅为12.8%,远远低于不尝试网恋(77.0%)和不认同网恋(61.2%)的比例。普遍理由是,他们认为网恋有距离感、陌生感和不真实感,而传统交友、介绍方式相对安全,更易接受。

广州青年择偶标准更注重品性。择偶时主要考虑对方的条件依次为道德品质(32.5%)、性格(17.8%)、感情(17.6%),而学历、个人收入、住房、户口等其他因素合起来占32.1%。特别有趣的是“住房”的选项居然鲜有人选择(11人,0.8%),暂且不说广州市的高房价问题,这一结果同社会上流行的“无房不结婚”等说法背道而驰。究竟是社会对青年们真实的想法理解有误,抑或是青年在调查中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言不由衷?后续持续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广州青年认为恋爱关乎个人未来幸福,因此择偶时符合个性精神需求最重要,而金钱、房子、能力、相貌等只是外在条件。

(二)婚姻生活中对感情和性格要求偏高,主张均担家庭责任

广州青年对待婚姻态度倾向维护个人利益,责任意识有淡化之忧。婚姻责任体现为对配偶的忠诚和对孩子、整个家庭维系的义务[1]。调查显示,广州青年并不主张因为家庭责任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而是审慎的支持离婚(见图1)。

图1:广州青年认为在哪些情况下应该离婚

由此看来,“从一而终”的绝对婚姻标准已经让位于“个人幸福至上”,而且即使选择离婚也不是草率决定的,而主要是基于对方道德品质、感情诉求出现问题后而作出的决定。69.7%的青年选择“对方有第三者”作为离婚的理由,说明他们并没有迷失是非标准;继而依次是“性格不合”和“没有共同语言”等精神层面的原由。调查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媒体常报道的因经济、身体、生育等现实问题使婚姻亮红灯的因素,却被视为不太重要的因素,婚姻生活中对感情和性格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追求高品质的婚姻生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婚姻责任问题同样该引起重视。在对待婚外情的看法上,表示绝对反对(8.9%)和绝对支持(11.5%)的比例都不大,有41.1%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38.6%的表示“无所谓,无权干涉私人生活”。由此看来,广州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多元而包容,这与他们主张不会因为家庭责任完全放弃个人利益的诉求相吻合,同时,也可解读出青年追求对婚姻自由的价值取向(24.5%的人赞成“试婚”)。广州青年反对“夫妻双方收入自理”(18.2%)和“婚后家务均担”(9.3%)的较少,他们普遍赞同婚后夫妻在经济、事务方面应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

总的来看,广州青年在追求婚姻自由、平等和高品质婚姻生活的过程中,更强调婚后的家庭道德问题,不愿因家庭责任而束缚自己。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过于强调个人幸福,而去“考究”婚姻责任的平等自由,甚至斤斤计较对方付出的问题,可能会因为婚姻责任问题给婚姻带来阴霾。

(三)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生育、养老和家庭观念

组建家庭是择偶、恋爱、婚姻的归宿。广州青年择偶时注重个性品德不重视经济,婚姻问题上注重家庭美德而看淡经济,可家庭观念上却直指物质条件。

生育孩子问题上,广州青年愿意生育2个孩子的比例最大(53.9%)、愿意生育1个孩子的36.5%、愿意生育3个或更多孩子的仅5.1%,而愿走入“丁克”一族的仅4.5%。调查同时显示,愿意生育2个孩子满足的物质性条件是“有足够居住空间、非单亲家庭、有相对稳定职业和较高收入”;这个青年群体的职业排列前四的依次为教师、商业服务、工程技术人员和公务员。这说明广州大多数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思考下一代的成长环境,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孤独”并希望“历史”不要重演,但这也仅是一种意愿,多数调查者表示“生的起养不起”,最终决定生育现状的还是经济成本(已生育2个孩子的仅为1%)。

由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是广州青年希望的家庭结构,选择传统几世同堂“大家庭”的仅为11.2%,希望实现“小家庭”模式的多为目前“与父母或岳父母同住”和“三代同堂居住”的广州青年,而选择传统“大家庭”模式的多为“与单亲父亲或母亲居住”、“与朋友/同事/同学居住”和“单身独住”的广州青年。这一奇怪结果发人深思,究竟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还是因为经济的影响?结合生育孩子情况来看侧面是经济问题。如此看来,“啃老族”现象并非空穴来风了。

事实上,核心家庭模式的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老人赡养问题的解决程度。在这个问题上,除了14%的青年认为考虑赡养老人问题“现在还早,很少考虑”,近八成的青年仍会为这个问题伤神。其中,非独生子女表示会“经常考虑,而且感到困扰”,而更多的独生子女表示“已经没有任何担心”。就担忧人群来看,在这个问题上胸有成竹的多为公务员和教师群体,而工人和待业青年是会“经常考虑,而且感到困扰”。由此看来,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见图2)。

图2:不同职业青年对父母养老问题的考虑

(四)性观念相对开放,性行为相对审慎

青年的性问题对家庭稳定、对社会风气有较大影响。性观念是指人们对性生理、心理、行为、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传统观念中性是神圣而神秘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谈性常被视为道德品行败坏,婚前恪守贞操被看做是对神圣婚姻契约的尊重,未婚生子被认定为道德败坏至极的表现。相对传统而言,广州青年性观念较开放,但性行为较为审慎。他们对“婚前性行为”(40.2%)、“婚前同居”(45.4%)表现了较高认同,但同时大部分明确表示自己是不会尝试的;而对坊间流行的所谓“试婚”(46.8%)、“与人网恋”(61.2%)、“发生一夜情”(63.3%)、“同性恋”(70.7%)和“未婚生子”(67.6%)等性行为,绝大部分表示不认同,坚决表示不会尝试(分别为67.3%、77.0%、74.9%、91.1%和83.8%)。分析这些调查数据,至少说明两点:其一,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由于距离结婚最近,所以相对能够接受,而对于其他有悖传统道德的性行为则明确表示不认同;其二,性行为相对于性观念更加慎重,更趋理性。

二、突出问题:存在淡化责任意识的隐忧

婚姻是两个人基于一定物质条件和共同人生理想,在各自心底钦佩或仰慕对方,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因此,美满的婚姻条件依次是物质条件、共同人生理想、深厚的感情和愉悦的生活等。诸多条件的实现是基于双方共同的努力,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绝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调查发现,广州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存在淡化责任意识的隐忧。

首先,广州青年在恋爱时相对单纯,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3]696婚姻的“物质条件”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相貌、学历、能力、家庭背景、身体状况、户口、职业、住房、个人收入、地域等多种因素,而“共同的人生理想”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包括道德品质、性格、情感、气质、宗教等因素。在当下,尽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无房不结婚”、“嫁人就嫁‘黄世仁’”等婚姻观大行其道,但广州青年择偶时却主要考虑对方品德等内在旨趣而非社会功利条件,这个结论是喜人的,不过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如生育、家庭等问题时也依然无法摆脱物质的纠缠。有学者把1999年至2009年广州青年对“爱情”重要性的评价做了纵向统计,得出结论:“贬值中的爱情”[4]。从这一结论中我们悟到广州青年心底的另一种声音:他们渴望收获崇高爱情,不愿意深思恋爱的不利因素,如对方的专业背景、经济背景及住房情况等。事实上,成熟的婚姻观是需要思考物质条件的,因为婚后青年将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经济收入、住房、职业,以及小孩出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他们头痛的事情。

其次,广州青年对现实中的婚姻现状持一种徘徊的态度,把婚姻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风险假借婚姻自由而降低。我们把表3中“一般”、“比较赞同”、“完全赞同”相加,分别达到85.6%、66.7%、88.7%,这样的认同程度,不仅反映了西方社会婚姻观内涵的自由、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理念对他们的影响,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婚姻基础不牢、聚散随意、高离婚率等社会现象使他们对婚姻缺少安全感(见表1)。

表1:您是否赞成下列行为

基于这种不安全感,新兴婚潮有了市场。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8日刊载了题为“中国青年婚姻观趋多元化”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在1803份有效问卷中,分别有48.8%、34.1%、62.7%、52.5%的调查者能接受或赞同网婚、闪婚、不婚和隐婚[5]。我们的调查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

黑格尔说,婚姻就是“爱情、信赖和同甘共苦”,访谈中发现他们支持这些婚潮的理由有不负责任的嫌疑。如赞同网婚者认为“在网上找几个‘老婆’过过瘾”、“年轻人就应该多试一试,毕竟那只是虚拟的东西,谁也不会当真,好玩而已”;支持闪婚者则认为“马拉松式的恋爱会使双方都很累”、“觉得找对了人,就立刻结婚吧,这样至少会认真对待彼此的这段恋情”;赞同不婚者称“如果不结婚可以过得很幸福,当然可以”。婚姻的基本条件是“相爱”,其中“相”强调通过恋爱相互了解,“爱”是为了延续精彩的生活走到一起,这里内含了婚姻要有责任感这一特质,恋爱双方都需要慎重思考自己的责任问题,不讲责任的婚姻既很难持久,也加大了婚姻的风险。

再次,广州青年误读了夫妻责任。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彼得·默多克强调核心家庭独特作用应该体现在性、生育、教育和生活四个方面。调查发现,广州青年在“对他人婚外情的看法”选项中,对婚外情明确表示“支持”或者“反对”的,在广州青年中属于少数,多数人的态度是“无所谓”或者“视情况而定”。而且,这些“少数派”在青年中所占的比例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滑的趋势(见图3)。

核心家庭应该体现为夫妻和子女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婚外情”这样的严肃问题,按理青年应该有鲜明的态度。但调查却发现多数青年持无所谓的暧昧态度,这一方面可以解读出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中夹杂着一丝理性的微妙态度,另一方面也解读出他们对核心家庭理解存在偏误,至少没能真正理解和谐夫妻包含四个方面内涵的真谛。

最后,亟待强化广州青年的性责任意识。一般来看,性、爱情、婚姻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能随意割裂的,如果放大性意识就打破了这一平衡。但调查显示广州青年对与性有关系的“试婚、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发生一夜情、发生同性恋、未婚生子”等行为,完全持“反对”意见所占比例极少,这存在放大性行为的隐忧。有人说“身体是我的,由我支配,谁也无权干涉”。道理不假,但这句话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性生活除了提供快乐外,还要考虑自己对对方的责任和双方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理性的婚姻观应该是保持性、爱情、婚姻的平衡发展,单一突出肉体享受就会让有多个“性伴侣”的现象成为一种常态,最终伤害的还是青年自己[6]。

三、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合力打造教育网,引导青年婚恋“不昏”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婚姻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并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还会受到家庭制度、社会价值以及风俗习惯的制约。广州青年婚恋责任感不强与宽松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当代中国青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双重影响下诞生、在保守与开放中博弈、在现实与梦幻中成长,他们上演了五花八门的“婚潮”。如大龄单身族的“猎婚潮”,农村青年无奈的“苦水婚姻”,农村打工青年的“速婚潮”,80后主打的“无”字系列“裸婚潮”等,而且由于性自由和性解放思想日趋开放,“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等性行为也渐成潮流。当然,青年人对非婚同居的正面意义的强调,应该说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和合理性,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消弭其负面效应。事实上,要阻止青年婚恋观和性观念的变化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影响或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

首先,要多渠道多层面发掘传统道德伦理精髓。“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逆的思潮,如“跟着感觉走”的闪电式恋爱,盲目崇拜器官享受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日渐多元的新式婚潮等蜂拥而入。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转型阶段,情绪波动大,对爱情、性行为理解不深刻,极容易受到各种新潮文化产品的影响,从而摒弃中国传统的一些优秀品质,盲目地追求刺激。因此,国家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还应该适度地鼓励并组织科研部门发掘中国优秀的文明传统,如“贤德妻房”、“贞洁观”、“琴瑟相合”等婚姻观念,“父慈子孝”、“天伦之乐”、“养儿防老”等家庭观念。这有利于引导人们回到经典,温习传统美德以淡化西方不良婚潮。

其次,依靠学校和社会实行婚姻知识和性文化教育,体现在学校“教”和社会“育”两方面。一是学校“教”的过程,主要是系统的连续的婚姻知识和性文化教育。这要求我们要像对待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形成一样,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分阶段进行教育。在小学应该让他们了解生理方面的知识消除陌生感、感悟美满的家庭故事,中学让他们了解性心理知识并指导他们处理好性意识、理解婚姻与性及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大学要培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交际能力并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婚姻现象、协助他们了解婚姻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社会“育”的过程,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培育青少年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完全依靠教育是很难实现的,目前非婚同居现象之所以在近些年越来越普遍,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责任并不能完全归之于学校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与逐渐开放的社会制度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是分不开的。改变这一现状要依靠整个社会来进行教育,如办理专门指导青年恋爱的刊物、创办帮助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了解性文化的咨询机构、设置大量供青年娱乐的设施(有助于他们淡化性意识)、防止青年婚前轻率发生性关系的长期性道德定势宣传,以及制定法律手段来制裁玩弄妇女的行为等。只有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力量,才能建立起教育网络影响并促进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

图3:对他人婚外情表示“支持”或“反对”青年的年龄分布

再次,大众传媒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工作人转变成工作休闲人,闭塞人转变成信息人……这些变化使人们的思想受到来自社会思潮、社会舆论、文化产品、消费娱乐方式、社区环境等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五花八门的电影、电视、广告、报纸等文化传媒中,常常有色情影视、色情书刊、各种各样的私生活报道充斥其间。有研究证实,电视中的色情与儿童的侵犯性行为之间正相关。而传播学家也指出,暴力和色情电视将使社会更暴力化、色情化。要想青年在这样的公共传媒环境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规范和引导大众传媒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是事关净化社会文化大环境、搞好社区文化环境建设和家庭健康教育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须从硬件上采取有效措施,如规范传媒、书报、互联网的管理,完善传媒审查制度立法,严厉打击不健康网站,减少青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净化传媒“空气”和清理文化市场;同时还要强化主流传媒引领功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的理解,所谓“主流传媒”,“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主流传媒引领功效就是要求其立足于“引领者”的角色,将其他众多的传媒作为主体,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潮流、评价社会风俗、指导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将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为其他媒体的服务中,将主流社会对婚姻观念的评价传达出来,以利于其他媒体在传播或开发个性产品过程中不偏不倚,从而保证让青少年都能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载体,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专门机构,研究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新形势,创设健康、阳光的婚恋教育网络,用寓教于乐的活泼形式吸引网民的注意,于无形中矫正部分网民的心态,引导他们自觉远离网络垃圾。另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短信逐渐成为人们厚爱的通讯方式。但随之而来关于性方面、婚恋方面不健康、甚至低级的短信开始肆意发送,因此,不妨也大胆利用这一平台对青年进行广泛的婚恋观教育,让人们远离不健康短信,这应该成为社会教育部门的一项新任务。

[1]张亮.2011年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格局[N/OL].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54879.互联网2011-07-05.

[2]Don 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梁幸枝,骆风.当代青年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的变迁[J].青年探索,2010,(4).

[5]谢小亮.青年婚姻观念越来越多元[N].中国青年报,2005-10-24.

[6]吴鲁平.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青年的“性存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猜你喜欢

性观念婚恋观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80后”与“90后”性观念开放程度的比较
论新时期下大学生的性观念及对策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