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活动中的奖励分析——由斯金纳行为主义谈起

2013-04-11魏明哲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斯金纳行为主义动因

赵 红, 魏明哲

(1.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教育, 上海 200063; 2.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教学活动中的奖励分析
——由斯金纳行为主义谈起

赵 红1, 魏明哲2

(1.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教育, 上海 200063; 2.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在汉语教学活动中,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传统教育学对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功用亦奉为圭臬,运用广泛。然而,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奖励在许多时候并非合适,亦并非有效,斯金纳理论对奖励的推崇造成了教学活动的许多误区。如何逐渐抛却这种行为主义的奖励思维模式,创造自由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寻找学习的内在动因,让学生为学习而痴迷,为学习而探索,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头等任务。

奖励;行为主义;内在动因

“奖励学”是我国近年教育学中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心理学认为,在行为发生之后对其给予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具有维持或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时,就称之为奖励。而教育学认为奖励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好评,它可以使学生思想行为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并引起巩固这些优良思想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心理学和教育学对奖励调动积极性的的功用早已成为共识,汉语教育学中奖励的运用亦早已司空见惯,且方式多样。但是,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艾尔菲•艾恩所说:“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1]现代教学活动中奖励实施的同时,其负面作用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奖励是否合适、是否有效谈起,追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希望能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一、 奖励是否合适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做此即能得彼,鲜有人去审视这一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人们追问的是他们究竟会得到何种回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得到承诺和奖品。其实,这种教条有着极其错误而又令人难以发觉的错误后果——其本质上令人反感,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从纯粹的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通俗的行为主义通常并没有产生人们预期的目的。奖品本身并没有问题,亦没有不妥之处,奖励本身在一些情况下是无害的,在一些情况下亦是不可或缺的。问题在于,为了达到控制他人行为的目的,取他们所欲所需之物,符合条件再给予之,这并非人性的基本法则,只是对付他人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最终使得该做法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一种特定的、可被质疑的意识形态。

奖励究竟是否合适?

行为主义一个基本的观念是有功之人应该得到奖励。从逻辑学角度来讲,这种观念的道德推论就是无功之人应该得到惩罚而绝不该得到好处。剥去其外衣就是按功行赏、依过受罚的基本思想。这与社会学家所说的公平原则一样看似平常,亦符合人们的直觉,其实公平原则的价值体现在教育学中并非如此。

行为主义把人看成为被动体,他们的行为需要刺激物这样的外部动力来激发,从本质上而言是不人道的。就斯金纳理论来讲,我们与其他物种等量齐观而最终使得人类自身被连根拔起,最终被降格为一套行为,既不准确,更不人道。当代心理学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是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怀有好奇心的生物体,我们作用于环境,也同样受到环境影响,我们所作所为并不只是为了得到单纯的奖励,亦不想被“视为宠物”。所以,约翰•华森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行为主义者对人类行为的兴趣不仅仅出于观察者的兴趣——就像物理学家想控制和操纵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他想控制人类行为。”[2]

由于奖励在本质上是操纵他人,因此为了实现所谓的目标而实施奖励手段,其实这在一定意义上会令人反感,同时给他人奖励亦并非明显公平或恰当。行为主义所支持的奖励背后,有经验主义上奖励和惩罚的实际有效经验做支撑,亦有经济选择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利益权衡。然而,奖励的频繁使用最终不断刺激我们对奖励的需求,需求刺激反应的动机,循环往复,辗转不已,因而剥落掉种种奖励背后,剩下的就仅仅是为了满足这种欲望的动机,最终使得我们在行为主义的泥潭里愈陷愈深。

二、奖励真的有效吗

奖励的短期有效性容易为我们所接受,但事实却是,在做单纯的某件事情时奖励可能非常有效,但长期来看,单纯的奖励却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行事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发现,短期的行为能通过奖励得到强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奖励在当今教学活动中大行其道的主因。只要一直给予学生某种奖励,便能诱使学生专心于一时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会对某种固定的奖励产生腻烦心理,原本的奖励对他不再具有意义,甚至其对奖励的要求不断升级,最终使得这种刺激手段适得其反。教学活动其本质是希望通过不用奖励而能使学生发生持久改变或者产生持久兴趣,社会学亦复如是。其实,行为学家的一些实验已经表明,奖励的最终效果是短期的,要使行为上的变化持久,通常需保持奖励源源不断,亦可以这样说,在刺激产生持久变化的实验中,奖励这种手段并非真的有效。

实际上奖励不只是无效这么简单,一些实验还证明,奖励反而会削弱人们的表现,具有适得其反的效果。笔者曾有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物品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到前台发言,又故意在后面的几次课堂教学活动中取消这些奖励,最终发现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就回落下去,那些原本并非为奖励而发言的学生最终也表现得很不积极。

三、寻找学习的内在动因

如上所述,短期的行为虽然通过奖励得到了强化,却最终改变了人的行事方式,于行为的持久变化无效甚或适得其反,那么,我们是否要抛弃奖励这种激励方式而另寻他途?如果我们现在停止使用外在刺激因素,把种种奖励手段抛之于脑后,学生并不会开始主动地自我激励。长期以来,如果学生读书、学习和思考是因为奖品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的话,那么他们会对奖品的突然消失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抛弃了行为主义的策略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学习随之而来。同时,奖励有外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之分。短暂的物质刺激可收一时之效,而恰当的精神鼓励对于持久改变而言,其积极性亦早已为经验所证明。因此,奖励在启迪学生心灵、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之并不能一概加以否定。实践证明,完全否定奖励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取的,但是,着意于更为根本、长远的解决之道,方为上策。

约翰•杜威说道:“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那么——老师们将为要么力图赋予这些学习材料一些外在的吸引力,出个价钱或提供某种贿赂以让课程变得有趣味,进而抓住大家的注意力——但通过这些方式所得到的注意力总是依赖某些外在的东西。”[3]这些外在的东西最终都难以持久有效,而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趣的、有价值的选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取自身学习动因,而并非给学生以外在刺激从而达到学习之目的。笔者以为,使学生从为得奖励而学习变为其内在动因的回归之路,这是教学活动走向成功的最终选择,当然也是一条缓慢而艰难之路。

我们应该知道,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一种让学习成为可能的环境,一种充满鼓励的环境,让学生觉得自己拥有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选择,从而引发成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现有的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自己正在做的一切,将有助于其建立一种“更可能带来长期的、高质量的学习过程的心理状态”。通过告诉学生做得对还是错,而不是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样的探索性学习以一种抛却了奖励和惩罚,却给予学生以自我激励和自我开发的潜在环境,最终给学生以真正自由,形成自我有意识、有价值的学习选择。

人类天生是好奇的动物,人们对那些不知预期结果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探索性的启发如果运用得当,将会点燃学生这种好奇心,最终能刺激学生高效、持久地专注于学习过程。所以,奖励对于持久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特别有效,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或给予其学习的选择,或者让他们参与其中,才是更为成功有效的方法。当前的一个事实是,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频繁地使用外部刺激因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不加选择地否定奖励这种教育方式,也是愚者之举。因此,如何避免滥用奖励,有效使用奖励,如何能够让学生为学习而痴迷,为学习而探索,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头等任务。

[1]艾恩 艾尔菲.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32.

[2]华森 约翰.行为主义[M].陈德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36.

[3]杜威 约翰.民主主义与教育[M].吕达,刘立德,绉海燕,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8.

[4]格穆尔曼.学校里的奖励与惩罚[M].程逢如,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5]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An Analysis of Reward in Teaching Activities:with Reference to Skinner’s Behaviorism

ZHAO Hong1, WEI Ming-zhe2
(1.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3, China;
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Reward is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raditional pedagog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engaging students by the means of reward. But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reward and punishment are the two sides of one coin. Reward is neither appropriate nor effective on many occasions. The high praise on reward in Skinner’s has led to many error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he imperative task for educators is to gradually abandon the thinking mode of Behaviorism, create a free and open teaching environment, seek out internal motive of study, and make students facinated by study and enable them to explore for the sake of study.

reward;Behaviorism;internal motive

G441

A

1008-7931(2013)01-0106-03

2012-10-22

赵 红(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魏明哲(1987—),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释道三教关系。

毕士奎)

猜你喜欢

斯金纳行为主义动因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重思自由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